湖北宜昌地区并殖吸虫病流行区的发现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lig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报告了宜昌地区自1977年以来并殖吸虫病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研究结果发现证实宜昌地区为湖北省并殖吸虫病的流行区。流行区致病虫种接近于我国陈心陶教授所描述的斯氏狸殖吸虫;人群感染发病的临床表现特点吻合于我国钟惠澜教授所报告的四川并殖吸虫病。查明证实1科3属5种的淡水贝类,1科2属5种的淡水蟹类;4科6种的食肉目动物为流行区并殖吸虫的第一、第二中间宿主及终宿主,其宿主并殖吸虫携带率分别为32.37/万(108/33,366),4.94%(1460/29567);47.36%(45/95);人群感染率为9.70%(23580/243034)齿拟钉螺和小口拟钉螺两新种及宽腹华溪蟹新种首次在国内发现和证实,为我国并殖吸虫病的防治研究增添了新内容。

文中就构成流行区的条件及因素进行了探讨和阐述。

其他文献
选用1979年以来从大连地区食物中毒及腹泻病人粪便分离出副溶血性弧菌26株及1981年8月~9月从海产品(贝类)分离出10株(共36株)用日本东芝化学公司的O1-12,K1-60型免疫诊断血清进行了血清分型实验研究,其结果是:①从食物中毒及腹泻病人粪便分离的26株,主要集中于O7:K19及O8:K20、22、39,各占19.2%及26.9%。此两型共占46.1%;②从海产品分离的10株,主要集中于
期刊
本文报告了南宁市1982年1~3月间发生575例红斑性肢痛症,发病率为90.6/10万,无死亡,流行高峰期在当年低温阴雨后最冷的月份,患者多集中于市区大中专学校15~19岁的学生。女性发病多,占85%(425/500)。男女之比为1:5.6。临床症状表现为双足疼痛,伴以局部红、肿、热、晚间疼痛加剧。实验室检查发现患者血小板普遍偏低,嗜酸性粒细胞偏高。患者起病急,病程最短1天,最长20天、平均7.7
期刊
本文报告了浏阳县传染病和结核,心血管(不包括高血压)病、恶性肿瘤等三类慢性疾病的监察情况。结果显示,传染病疫情自1976年以来呈阶梯状下降,与推行计划免疫有关。局部地区疫情漏报考查,漏报率达26.61%,提示单凭疫情报告资料很难全面反映疾病发生的真实情况。经社港区8万多人口调查,三类慢性病患病率为601.60/10万,构成比重依次为结核、心血管病,恶性肿瘤。人口死亡率以1960年最高,1970年以
期刊
期刊
期刊
本文对一个血吸虫病疫区中的831名居民同时用IHA、COP及粪检进行了检查。IHA滴度呈双峰型分布,波谷落于1:5。以此为界值的阳性率:粪检阳性者84.8%,粪检阴性者24.6%(非疫区居民1.2%)。COP呈偏态分布,以环沉率1~4%和≥5%为界值的阳性率:粪检阳性者15.2%和19.9%:粪检阴性者14.7%和53.4%,IHA及COP的阳性率及平均反应值与粪检阳性率是正相关,尤以10~19岁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对1981年在郑州郊区检出的83株痢疾杆菌作了菌型分布与耐药性调查,志贺氏Ⅰ型66株,占79.5%;福氏志贺氏菌14株,占16.9%,宋内氏志贺氏菌2株,占2.4%;鲍氏志贺氏菌1株,占1.2%。认为志贺氏I型为当地优势菌种,与当地近年来菌群菌型分布明显不同。其中67株痢疾菌作了药敏感试验,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呋喃妥因和痢特灵较敏感。但对常用抗菌药物金霉素、土霉素、磺胺嘧啶耐药高达9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