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掷地有声的号令如冬天里的一把火,激发了长三角的热情。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两年约4万亿元的投资,令世界刮目相看,令国民为之振奋。在经济走向顶峰后遭遇金融风暴的突然来袭,如同在盛夏没有准备过冬的衣裳,中央的大手笔,正是雪中送炭,送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重要的是提振了民众对未来的信心。
近日,国家发改委门庭若市,各地官员“跑部进京”,要项目,急行军,争搭“四万亿”的列车。对于长三角来说,在这“四万亿”的大蛋糕中,究竟切给自己的能有多少?财力雄厚、自信而精明的沪苏浙,究竟又能推出何种新政,带来新的撞击和变局?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龙头,长三角无疑又将承担重任,在拉动内需,树立信心,领跑中国经济上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上海:八项措施,两个确保
上海市嗅觉尤为灵敏,动作尤为迅速,立即出台了八项措施(简称“上海八条”),确保上海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简称“两个确保”)。显而易见,上海推出的“上海八条”,是迅速贯彻“国十条”,落实“国七项”之重大决策的“上海版”。
纵观“上海八条”,涉及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城乡一体化、安居工程、城市硬件设施、拓宽投融资渠道等重要投资方向和政策导向。值得一提的是,以民生为重点的建设和投资贯穿“上海八条”始终。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动迁房周边配套,到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群体收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都是把“以民为本”作为出发点,在老百姓所关心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上大胆投入,使社会基础设施以及保障措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上海将继续提高最低工资、小时最低工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增加本市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镇保”、“农保”养老金。“民生工程的投资占到一定的比重,这是一个好迹象”,网站的调查显示出普通老百姓对民生工程的期待。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表示,将在全面梳理“十一五”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安排总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的项目投资。2008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设计划投资1224亿元,1至10月,已完成投资970亿元。有27个项目开工建设;10个项目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虹桥机场扩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铁路上海站北广场、轨道交通7号线,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提前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投资中,旧区改造和住房保障、郊区基础设施、长三角一体化的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建设项目、包括轨道交通和越江工程等的交通项目、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市容市貌的项目成为投资的重点。近日在上海银监局举办的“促增长、防风险”工作座谈会上传出迅息,上海市政府接下来将重点跟进包括上海迪士尼主题公园在内的已上报中央但还未被审批的项目。
苏州大学商学院院长万解秋解读道,上海的主要资金及资源投向,依旧很大程度上置于重大产业项目、重点装备制造、六大市级战略产业扩张、现有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重大高科技项目研发创新等关键领域和关键项目。
上海清晰地意识到,“四个中心”建设是个至少有赖两代人才有可能完成的历史进程,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努力,也注定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当下和未来一二十年间,必须也只能依赖于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巨量产出,来充当拉动上海经济持续增长的“火车头”。
上海市长韩正认为,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促进自身的发展。在韩正看来,当前的危机下依然存在着机遇,其一,更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产能是满满的,调整结构的紧迫性不够。现在,加大科技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获得新的发展,这种动力比在经济好的时候更充足。其二,更有利于抓住一些过去不太有的国际合作,引进人才。金融危机对不同的经济体产生的影响不同,上海有很多优势,关键是如何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江苏:百项工程,千亿投资
江苏省在这次投资计划中掷下重金,预计明年底完成投资300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2万亿元;2010年,以6500亿元政府性投资,带动社会投资2.5万亿元,这几乎相当于2007年江苏省的GDP总量。
江苏省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石奇认为,此次扩大内需对江苏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产业技术升级两大块最有利。
铁路、港口、机场、能源……从现在起到明年,江苏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将投入2000亿的总盘子。
江苏省交通厅厅长游庆仲预测到,从现在起到明年,江苏交通建设的投入将达到800多亿元,年内的干线公路建设规模已经扩大,原先计划完成126亿投资,现在已经新增了10亿规模。此外,轨道交通建设成为新的热点,苏州市在已开工一号线的基础上争取二号线早日开工,无锡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正在争取早日通过国家审批。
“长江12.5米深水航道、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这两个大项目均已获得重大进展。”省港口局局长、省交通厅副厅长王昌保说,“2009年原定的投资计划肯定要作调整”。
省交通厅航空产业发展处负责人透露,原定明年底开工建设的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现已提前到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苏中机场,淮安机场,都已经排上了明年的日程表。无锡硕放机场、徐州观音、南通兴东和盐城机场正在扩建,连云港、常州机场总体规划也已经编制完成。新一轮机场建设高潮正在启动。
除今年已开工和即将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海洋铁路、宁杭城际铁路和宁安铁路外,明年还将争取开工建设沪通、宿淮、宁启铁路复线和电气化改造、连盐淮、丰沛铁路,省铁路办副主任张晓铃介绍到,全省铁路总投资将达到3600亿元,全省新建铁路总里程将达1600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必须看到江苏以外向型经济经济为主,世界金融危机给出口导向型企业蒙上了一层阴影”,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夏永祥教授认为,“江苏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使经济发展结构更为多元化,更深层次的推进产业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企业。在庞大的投资计划中,先进制造业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对江苏比较优势的电子通讯、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等优势主导产业地位应该得到增强。”
11月24日上午,江苏省市县三级联动,集中开工建设105项重点产业工程。从投资规模看,项目总投资1286亿元,平均规模为12.2亿元;从区域分布看,苏南38个,苏中27个,苏北40个,项目分布比较均衡;从产业领域看,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包括苏州百世德太阳能、无锡海力士三期、常州天合太阳能光伏垂直一体化、昆山康佳LCM等32个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南通通科通能精机、扬州玛切嘉利静液压缸体等23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南通嘉吉二期、宿迁首义薄膜等20个产业升级项目,连云港保税物流中心、大丰港现代物流中心、镇江软件园等3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
百项工程,千亿投资,这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很具有代表性,体现了江苏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巩固传统优势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产业优化升级要求。
省长罗志军两次主持召开重点企业座谈会,凸显省府高层的重视。在省政府举办的“百企千亿”银企对接活动上,100家企业和24家银行现场“签”出1044亿元的融资大单。江苏省将再安排10亿元财政资金,通过成立省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省市县配套共同筹措20亿元资金,在春节前可直接引导和带动100亿元以上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加上央行降息的利好,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把贷款上限由现行的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以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浙江:三个千亿,三个百亿
浙江一直以民营经济为主力,整个产业结构层次相对来说低一点,今年以来,浙江外向型民营经济深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1-6月份,浙江限额以上累计投资3596.5亿元,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要低于10%。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浙江发布了“三个千亿”计划,即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惠民安康工程以及千亿产业提升工程,预计完成总投资6460亿元。
省长吕祖善近日表示,浙江省将从外贸、投资、消费三个方面入手应对“最为严峻的挑战”。其一为扩大出口,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等。其二为扩大投资,加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关键项目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上加大投资。其三为扩大消费,将扩大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认真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收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改善农村消费条件。
三个“100亿”的重大举措也迅速出台——省级财政新增100亿元,用于以铁路现代化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明年通过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税负100亿元;今明两年通过取消和暂停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减免困难企业相关税费等途径,再减轻企业负担100亿元。其中2个“100亿”都与企业减负直接相关。
据悉,浙江省争取年内审批、开工的项目有:宁杭客运专线浙江段、杭甬客运专线、龙庆高速公路、大榭30万吨级原油码头、梅山保税港区集装箱码头工程、舟山凉潭矿石中转码头、温州永强机场飞区扩建工程、京杭运河浙江段改扩建工程等8个交通项目,浙能乐清电厂二期工程、嘉兴电厂三期、舟山电厂二期扩建工程、三门核电一期工程、浙能绍兴滨海电厂等5个能源项目,以及台州市朱溪水库工程、舟山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30万吨级造船(升级)项目、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新增1500万吨/年炼油项目。这些重点项目突出放在安居、三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提升等六大领域。
“现在的问题就是信心,如果投资得到落实,我对明年GDP增长持乐观的态度。”绍兴市一位民营企业主说,虽然面临着产能缩水,订单减少的短暂困难,但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减税等政策措施,让他们坚定了对中国制造产业持续发展的信心和产业升级改造的决心。
11月21日,温总理先后深入义乌、绍兴等地6家民营企业和义乌国际商贸城,了解困难,为企业鼓劲打气;他指出,浙江的民营企业特别具有“开拓、创新、坚韧、吃苦、灵活”的精神,这是浙江独具的优势。
投资,将再度支撑起长三角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脊梁”,扩大投资、扩大内需,不仅是一个上项目的好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它还给长三角提供了一个推进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好机会。因此,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长三角两省一市应该注意优化投资结构,既立足当前,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又着眼长远,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应该看到,各地千亿大单满天飞的同时,地方政府都没有公布具体的筹资渠道,哪些钱由省份自己解决,哪些钱开口问中央要,目前还没有明确。引领长三角这轮投资热潮的,依旧是基础设施和大项目,诸如“保障性住房”这种民生项目虽然得以强调,但是这些不能立竿见影的民生投资究竟多少能落到实处,值得我们关注。
信心的重塑,难以一蹴而就,“四万亿”投资,也许不能指望其解决所有问题。然而,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沉着应对、主动谋划,坚忍不拔、浴火重生,勇于承担、艰难与共,长三角应成为迎战经济危机的生力军;变压力为动力,转“危”为“机”,四万亿的撞击和变局,应使长三角拥有这份充当“火车头”的勇气和自信。
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两年约4万亿元的投资,令世界刮目相看,令国民为之振奋。在经济走向顶峰后遭遇金融风暴的突然来袭,如同在盛夏没有准备过冬的衣裳,中央的大手笔,正是雪中送炭,送来的不仅是真金白银,更重要的是提振了民众对未来的信心。
近日,国家发改委门庭若市,各地官员“跑部进京”,要项目,急行军,争搭“四万亿”的列车。对于长三角来说,在这“四万亿”的大蛋糕中,究竟切给自己的能有多少?财力雄厚、自信而精明的沪苏浙,究竟又能推出何种新政,带来新的撞击和变局?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龙头,长三角无疑又将承担重任,在拉动内需,树立信心,领跑中国经济上继续扮演重要角色。
上海:八项措施,两个确保
上海市嗅觉尤为灵敏,动作尤为迅速,立即出台了八项措施(简称“上海八条”),确保上海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确保民生持续得到改善(简称“两个确保”)。显而易见,上海推出的“上海八条”,是迅速贯彻“国十条”,落实“国七项”之重大决策的“上海版”。
纵观“上海八条”,涉及节能减排、改善民生、社会建设、城乡一体化、安居工程、城市硬件设施、拓宽投融资渠道等重要投资方向和政策导向。值得一提的是,以民生为重点的建设和投资贯穿“上海八条”始终。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完善动迁房周边配套,到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群体收入、提高医疗服务水平,都是把“以民为本”作为出发点,在老百姓所关心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上大胆投入,使社会基础设施以及保障措施得到进一步完善。上海将继续提高最低工资、小时最低工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标准,增加本市企事业单位退休人员、“镇保”、“农保”养老金。“民生工程的投资占到一定的比重,这是一个好迹象”,网站的调查显示出普通老百姓对民生工程的期待。
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委员会表示,将在全面梳理“十一五”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安排总规模在5000亿元左右的项目投资。2008年,上海重大工程建设计划投资1224亿元,1至10月,已完成投资970亿元。有27个项目开工建设;10个项目基本建成并投入运行。虹桥机场扩建、虹桥综合交通枢纽、铁路上海站北广场、轨道交通7号线,长兴岛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基地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正提前加快推进。城市建设投资中,旧区改造和住房保障、郊区基础设施、长三角一体化的国际航运中心集疏运体系建设项目、包括轨道交通和越江工程等的交通项目、节能减排、改善环境质量和美化市容市貌的项目成为投资的重点。近日在上海银监局举办的“促增长、防风险”工作座谈会上传出迅息,上海市政府接下来将重点跟进包括上海迪士尼主题公园在内的已上报中央但还未被审批的项目。
苏州大学商学院院长万解秋解读道,上海的主要资金及资源投向,依旧很大程度上置于重大产业项目、重点装备制造、六大市级战略产业扩张、现有高科技成果产业化扶持、重大高科技项目研发创新等关键领域和关键项目。
上海清晰地意识到,“四个中心”建设是个至少有赖两代人才有可能完成的历史进程,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城市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努力,也注定是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当下和未来一二十年间,必须也只能依赖于先进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巨量产出,来充当拉动上海经济持续增长的“火车头”。
上海市长韩正认为,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促进自身的发展。在韩正看来,当前的危机下依然存在着机遇,其一,更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在经济过热的时候,产能是满满的,调整结构的紧迫性不够。现在,加大科技投入,通过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获得新的发展,这种动力比在经济好的时候更充足。其二,更有利于抓住一些过去不太有的国际合作,引进人才。金融危机对不同的经济体产生的影响不同,上海有很多优势,关键是如何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江苏:百项工程,千亿投资
江苏省在这次投资计划中掷下重金,预计明年底完成投资3000亿元,带动社会投资1.2万亿元;2010年,以6500亿元政府性投资,带动社会投资2.5万亿元,这几乎相当于2007年江苏省的GDP总量。
江苏省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石奇认为,此次扩大内需对江苏基础设施建设和高新产业技术升级两大块最有利。
铁路、港口、机场、能源……从现在起到明年,江苏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将投入2000亿的总盘子。
江苏省交通厅厅长游庆仲预测到,从现在起到明年,江苏交通建设的投入将达到800多亿元,年内的干线公路建设规模已经扩大,原先计划完成126亿投资,现在已经新增了10亿规模。此外,轨道交通建设成为新的热点,苏州市在已开工一号线的基础上争取二号线早日开工,无锡市轨道交通一号线正在争取早日通过国家审批。
“长江12.5米深水航道、连云港30万吨级航道这两个大项目均已获得重大进展。”省港口局局长、省交通厅副厅长王昌保说,“2009年原定的投资计划肯定要作调整”。
省交通厅航空产业发展处负责人透露,原定明年底开工建设的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现已提前到明年上半年开工建设。苏中机场,淮安机场,都已经排上了明年的日程表。无锡硕放机场、徐州观音、南通兴东和盐城机场正在扩建,连云港、常州机场总体规划也已经编制完成。新一轮机场建设高潮正在启动。
除今年已开工和即将开工建设的京沪高速铁路、沪宁城际铁路、海洋铁路、宁杭城际铁路和宁安铁路外,明年还将争取开工建设沪通、宿淮、宁启铁路复线和电气化改造、连盐淮、丰沛铁路,省铁路办副主任张晓铃介绍到,全省铁路总投资将达到3600亿元,全省新建铁路总里程将达1600公里。
“基础设施建设拉动作用十分明显,但必须看到江苏以外向型经济经济为主,世界金融危机给出口导向型企业蒙上了一层阴影”,苏南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夏永祥教授认为,“江苏应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使经济发展结构更为多元化,更深层次的推进产业升级改造,淘汰落后企业。在庞大的投资计划中,先进制造业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特别是对江苏比较优势的电子通讯、机械制造、生物制药等优势主导产业地位应该得到增强。”
11月24日上午,江苏省市县三级联动,集中开工建设105项重点产业工程。从投资规模看,项目总投资1286亿元,平均规模为12.2亿元;从区域分布看,苏南38个,苏中27个,苏北40个,项目分布比较均衡;从产业领域看,涉及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优势产业,包括苏州百世德太阳能、无锡海力士三期、常州天合太阳能光伏垂直一体化、昆山康佳LCM等32个高科技产业化项目,南通通科通能精机、扬州玛切嘉利静液压缸体等23个先进制造业项目,南通嘉吉二期、宿迁首义薄膜等20个产业升级项目,连云港保税物流中心、大丰港现代物流中心、镇江软件园等30个现代服务业项目。
百项工程,千亿投资,这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很具有代表性,体现了江苏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和电子信息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继续巩固传统优势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的产业优化升级要求。
省长罗志军两次主持召开重点企业座谈会,凸显省府高层的重视。在省政府举办的“百企千亿”银企对接活动上,100家企业和24家银行现场“签”出1044亿元的融资大单。江苏省将再安排10亿元财政资金,通过成立省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省市县配套共同筹措20亿元资金,在春节前可直接引导和带动100亿元以上银行信贷资金投放,加上央行降息的利好,能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瓶颈。苏州市劳动保障部门已出台相关政策,放宽小额担保贷款政策,把贷款上限由现行的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以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浙江:三个千亿,三个百亿
浙江一直以民营经济为主力,整个产业结构层次相对来说低一点,今年以来,浙江外向型民营经济深受国际金融危机等影响。1-6月份,浙江限额以上累计投资3596.5亿元,增长17.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幅要低于10%。面对金融风暴的冲击,浙江发布了“三个千亿”计划,即千亿基础网络工程、千亿惠民安康工程以及千亿产业提升工程,预计完成总投资6460亿元。
省长吕祖善近日表示,浙江省将从外贸、投资、消费三个方面入手应对“最为严峻的挑战”。其一为扩大出口,支持拥有自主品牌、核心技术的产品和大型机械设备以及农轻纺等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等。其二为扩大投资,加强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型工程项目、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关键项目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在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应用上加大投资。其三为扩大消费,将扩大消费与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结合起来,与扩大就业结合起来,与发展服务业结合起来,认真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低收入群众增收”行动计划,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困难群众收入,稳定居民消费预期,改善农村消费条件。
三个“100亿”的重大举措也迅速出台——省级财政新增100亿元,用于以铁路现代化为重点的重大项目建设;明年通过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减轻企业税负100亿元;今明两年通过取消和暂停部分行政性收费项目、减免困难企业相关税费等途径,再减轻企业负担100亿元。其中2个“100亿”都与企业减负直接相关。
据悉,浙江省争取年内审批、开工的项目有:宁杭客运专线浙江段、杭甬客运专线、龙庆高速公路、大榭30万吨级原油码头、梅山保税港区集装箱码头工程、舟山凉潭矿石中转码头、温州永强机场飞区扩建工程、京杭运河浙江段改扩建工程等8个交通项目,浙能乐清电厂二期工程、嘉兴电厂三期、舟山电厂二期扩建工程、三门核电一期工程、浙能绍兴滨海电厂等5个能源项目,以及台州市朱溪水库工程、舟山金海湾船业有限公司30万吨级造船(升级)项目、中石化镇海炼化分公司新增1500万吨/年炼油项目。这些重点项目突出放在安居、三农、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环境保护、产业提升等六大领域。
“现在的问题就是信心,如果投资得到落实,我对明年GDP增长持乐观的态度。”绍兴市一位民营企业主说,虽然面临着产能缩水,订单减少的短暂困难,但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减税等政策措施,让他们坚定了对中国制造产业持续发展的信心和产业升级改造的决心。
11月21日,温总理先后深入义乌、绍兴等地6家民营企业和义乌国际商贸城,了解困难,为企业鼓劲打气;他指出,浙江的民营企业特别具有“开拓、创新、坚韧、吃苦、灵活”的精神,这是浙江独具的优势。
投资,将再度支撑起长三角经济乃至中国经济的“脊梁”,扩大投资、扩大内需,不仅是一个上项目的好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它还给长三角提供了一个推进转型升级、实现科学发展的好机会。因此,在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长三角两省一市应该注意优化投资结构,既立足当前,保证经济平稳运行;又着眼长远,促进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应该看到,各地千亿大单满天飞的同时,地方政府都没有公布具体的筹资渠道,哪些钱由省份自己解决,哪些钱开口问中央要,目前还没有明确。引领长三角这轮投资热潮的,依旧是基础设施和大项目,诸如“保障性住房”这种民生项目虽然得以强调,但是这些不能立竿见影的民生投资究竟多少能落到实处,值得我们关注。
信心的重塑,难以一蹴而就,“四万亿”投资,也许不能指望其解决所有问题。然而,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沉着应对、主动谋划,坚忍不拔、浴火重生,勇于承担、艰难与共,长三角应成为迎战经济危机的生力军;变压力为动力,转“危”为“机”,四万亿的撞击和变局,应使长三角拥有这份充当“火车头”的勇气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