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来源 :中国教研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opy1022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们既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又要扎实实践,从实际出发,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与看法,特别要鼓励与老师有不同观点的学生。质疑是求异的开始,学生的创见往往是在与多数人想法不一致的情况下显示出来的,这是一种敢于求异的精神,是探索真理的火花,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我在讲述乘法公式后,为使学生灵活运用公式,曾布置了这样一道题:
  已知:a+b=5,ab=7,求(a-b)2的值。
  大部分学生很快地做出来:(a-b)2=(a+b)2-4ab=25-28=-3。他们用了(a-b)2=(a+b)2-4ab这个技巧。这时有一位学生举手提出质疑:“老师,这道题有问题。”我停顿片刻后,鼓励学生说出他的看法。“(a-b)2 不可能是负数。”经过分析,问题出在给定条件的数据上。这位学生敢于求异、勤动脑的精神是值得称赞的。实践证明,学生有了疑问,才能有所得——该生的成绩在我班一直名列前茅。
  
  二、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能力
  
  要培养学生善于探索的能力,教师必须熟知某些微观的教学方法,如归纳法和类比法。前者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后者是由此及彼以及由彼及此的联想方法。使学生由“学会”转化为“会学”,这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改革措施。
  在介绍相似形的性质与判定这一节时,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与全等三角形进行类比,去探求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比如问: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之一是对应边相等,那么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是否也相等呢?学生肯定会说“不相等”。通过分析可知: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也成比例,只不过相似比等于1,而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的比为任意正实数。因此,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判定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有着许多类似的方面。
  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方法,循循善诱,学生在学习中勤于掌握、消化理解,无疑对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
  
  三、加强发散思维的训练
  
  一般说来,数学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往往来源于发散思维。所以,按照心理学家的见解,数学家创造能力的大小可用如下公式来估计:创造能力=知识量×发散思维能力。可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的确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中心环节。
  比如:已知A是⊙O的直径MN上一点,OB⊥MN,BA交⊙O于点C,过C的切线与OA的延长线相交于D。求证:DA=DC
  简解1:如图1,延长BO交⊙O于G,连结CG,可得:
  ∠DCA=∠BGC=∠BAO=∠DAC
  ∴DC﹦DA
  筒解2:如图2,连结CO,可得:
  ∠DCA=∠DCO-∠BCO=∠DCO-∠CBO=∠AOB-∠CBO=∠BAO=∠DAC
   ∴DC=DA
  筒解3:如图3,过B作GB⊥BO,交CD的延长线于G,可证GB∥DN,BG是⊙O切线,于是得GB﹦GC
  ∴∠GCB﹦∠GBC﹦∠DAC ∴DC﹦DA
  简解4:如图4,连结CN、BN,可得∠BCN=∠BON=45°
  ∴∠DAC=∠BCN+∠ANC=45°+∠ANC=∠BNO+∠ANC=∠CNB=∠DCB
  ∴DC=DA
  从不同角度审视观察一个问题,采用不同方法解同一道习题,对于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培养学生创运思维能力是十分有利的。
  
  四、重视直觉思维的发展
  
  直觉思维是指人们对感性经验和已经获得的知识进行思考时,不受逻辑规则约束而直接领悟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一样,都是人类思维的基本方式,我们应做更多的工作去发展学生的直觉天赋。
  例:已知抛物线y=-x2+x+3,它与x轴交于A(–2,0),B(6,0),与y轴交于点C(0,3),在此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P,在x轴上方且使S⊿PAB﹦S⊿CAB?
  此题的关键在于:问题的结论是什么一时难以确定,我们要求学生加以猜测,然后再去证明。不妨设符合条件的点P存在,且为P(x,y)。
  由S⊿PAB=S⊿CAB=×(×8×3)=6,S⊿PAB=AByp可得:
  yp==
  而顶点坐标为(2,4),故P点不存在。
  值得注意的是,直觉思维虽然具有创造功能,但由直觉得到的猜想需要经过逻辑方法加以检验,使猜想或被证明,或被推翻。此外,直觉思维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猜想失误后,应鼓励学生重新猜想。只有长期坚持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性,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没有目标,自信心不足。久而久之,对于学习,他们先是厌倦,而后放弃。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困生。对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他们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学困生的主要表现    1、自学能力差:找不出问题的重点和难点
期刊
长期以来,我国语文教学在突出语文的思想性、基础性、工具性、知识性的基础上,又强调了实践性和人文性。但是,由于不求甚解,素质教育在表面上搞得轰轰烈烈,而实际上应试教育却抓得扎扎实实。由于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始终没有一个比较科学的目标定位,强调某方面时做得比较过分,而忽略的某些方面却是不容忽视的东西,因而顾此失彼,没有真正做到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身心发展和个性差异。一讲教学就是齐步走、大跃进,管
期刊
对于农村小学教学来说,作文成了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也成了令学生望而生畏的题目。为了写好作文,师生都必须付出许多努力,但常常收效不大。通过《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加之自己十多年来的教学经验,我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注重平时积累    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  1、根据课文内容来积累。“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而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
期刊
作文要怎样批改?叶圣陶先生发表了很精辟的见解:“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批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叶老这段话指明了作文批改的方向,也正是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为之神往的境界。而要达到这一境界,则需要我们付出艰辛的劳动和进行不懈的探索。下面,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与体会。    一、综合成文    所谓综合成文
期刊
我国教育在不断改革,而初中数学教材也在不断创新、更改、探索之中。我们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也要不断创新、更改,这样才能更好地教书育人。那么,怎样才能搞好教学呢?下面,我谈一下自己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一些见解。  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加之现在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好找工作等等的影响,要想使他们自觉地学习,就必须有教师的帮助、监督、呵护。对不爱学习的学生,教师要加强思想教育,讲一些
期刊
《卖炭翁》一课的主题和艺术,似乎已经尽人皆知,无须再探讨了。其实不然,它还很有探讨的必要。  现有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对《卖炭翁》的主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卖炭翁辛苦劳动烧出的一车炭,被“宫使驱将”,结果收入微薄——“半匹红绡一丈绫”。在历史背景介绍的前提下,卖炭翁就代表了当时的劳动人民,宫使就是封建统治者的代表。这样,卖炭翁与宫使的矛盾就反映了当时统治者与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宫使的所为正是
期刊
学生独立解答应用题,需具备三个条件:1、理解掌握基础知识;2、有一定的分析数量关系的能力;3、正确的解题思路。应用题种类多、变化大、结构复杂,因此在教学中应着重加强以下三个方面的训练,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一、结构的训练    小学数学应用题是把含有已知数和未知数及其相依关系的实际问题用语言文字叙述出来以求出未知量的题目。一道完整的应用题,不管属于哪一种
期刊
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人们从书面言语中提取信息的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同时也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课外阅读可以巩固课内所学过的读写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课外阅读能够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情操和造就品格,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在中学阶段,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是精读、略读、朗读、速读。中学阶段课外阅读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整体语文素质,为学生打好底子,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期刊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使学生具有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这一精辟阐述是当前进行课改的行动准则。可见,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多么重要。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优秀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然而,刚入学的儿童,语言普遍不够规范:有的口齿不清、奶声奶气;有的支支吾吾、说不完整;有的颠三倒四、没有条理。那
期刊
初中数学教学已逐步走入了新课程的轨道,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如:学生主动地开展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中,一线教师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教学的研究者在课堂教学探究活动中面对学生的变化、课程变化、教学形式的变化进行了大胆尝试。我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通过与其他教师交流,产生了如下一些反思:     一、新课程的可喜变化    1、学生更喜欢数学  新课程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