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网信息安全

来源 :中国化工贸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oiche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智能电网将会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极大的变革,但是智能电网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信息安全隐患。和传统电力系统相比较,智能电网的失控不仅会造成信息和经济上的损失,更会危及到人身和社会安全。
  一、智能电网的信息安全问题在智能电网部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的问题
  1.物理安全
  智能电网的物理安全是指智能电网系统运营所必需的各种硬件设备的安全,是智能电网信息安全控制中的重要内容。物理安全的防护目标是防止有人通过破坏业务系统的外部物理特性以达到使系统停止服务的目的,或防止有人通过物理接触方式对系统进行入侵。要做到在信息安全事件发生前和发生后能够执行对设备物理接触行为的审核和追查。
  2.网络安全
  防护的原则是:安全分区、网络专用、横向隔离、纵向认证。智能电网的通信网络可划分为4个分区:安全区I(实时控制区)、安全区II(非控制生产区)、安全区III(生产管理区)、安全区IV(管理信息区)。其中,安全区I、安全区II和安全区III之间必须采用经相关部门认定核准的电力专用安全隔离装置,必须达到物理隔离的强度。网络纵向互联时,互联双方必须是安全等级相同的网络。要避免安全区纵向交叉,同时在网络边界要采用逻辑隔离。信息系统网络运行过程中要充分利用防火墙、虚拟专用网,采用加密、安全隔离、入侵检测以及网络防杀病毒等技术来保障网络安全。
  3.数据安全及备份恢复
  在智能电网中,数据安全的含义有两点:其一,数据本身的安全。即采用密码技术对数据进行保护,如数据加密、数据完整性保护、双向强身份认证等。其二,数据防护的安全,即采用信息存储手段对数据进行主动防护,如通过磁盘阵列、数据备份、异地容灾以及云存储等手段保证数据的安全。
  智能电网整体的信息安全不能通过将多种通信机制的安全简单叠加来实现。除了传统电力系统的信息安全问题之外,智能电网还会面临由多网融合引发的新的安全问题。
  二、智能电网信息安全关键技术
  智能电网的体系架构从设备功能上可以分为4个层次,分别是基础硬件层、感知测量层、信息通信层和调度运维层,而在智能电网中,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技术主要分布于感知测量层、信息通信层和调度运维层中,因此,在这3层中均存在着信息安全问题。感知测量层对应信息采集安全,信息通信层对应信息传输安全,调度运维层对应信息处理安全。
  信息采集安全主要保障智能电网中的感知测量数据。这一层需要解决智能电网中使用无线传感器、短距离超宽带以及射频识别等技术的信息采集设备的安全性。信息传输安全主要保障传输中的数据信息安全。这一层需要解决智能电网使用的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安全性。信息处理安全主要保障数据信息的分析、存储和使用。这一层需要解决智能电网的数据存储安全以及容灾备份、数据与服务的访问控制和授权管理。
  1.信息采集安全
  1.1无线传感器网络安全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最常用到的是ZigBee技术。ZigBee技术的物理层和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基于IEEE 802.15.4,网络层和应用层则由ZigBee联盟定义。ZigBee协议在MAC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都有安全措施。MAC层使用ABE算法和完整性验证码确保单跳帧的机密性和完整性;而网络层使用帧计数器防止重放攻击,并处理多跳帧;应用层则负责建立安全连接和密钥管理。ZigBee技术在数据加密过程中使用3种基本密钥,分别是主密钥、链接密钥和网络密钥。主密钥一般在设备制造时安装。链接密钥在个域网络(PAN)中被两个设备共享,可以通过主密钥建立,也可以在设备制造时安装。网络密钥可以通过信任中心设置,也可以在设备制造时安装,可应用在数据链路层、网络层和应用层。链接密钥和网络密钥需要进行周期性地更新。
  1.2短距离超宽带通信安全
  短距离超宽带(UWB)协议在MAC层有安全措施。UWB设备之间的相互认证基于设备的预存的主密钥,采用4次握手机制来实现。设备在认证过程中会根据主密钥和认证时使用的随机数生成对等临时密钥(PTK),用于设备之间的单播加密。认证完成之后,设备还可以使用PTK分发组临时密钥(GTK)用于安全多播通信。数据完整性是通过消息中消息完整性码字段实现的。UWB标准通过对每一个PTK或者GTK建立一个安全帧计数器实现抗重放攻击。
  1.3射频识别安全
  由于射频识别(RFID)的成本有严格的限制,因此对安全算法运行的效率要求比较高。目前有效的RFID的认证方式之一是由Hopper和Blum提出的HB协议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改进的协议。HB协议需要RFID和标签进行多轮挑战——应答交互,最终以正确概率判断RFID的合法性,所以这一协议还不能商用。由于针对RFID的轻量级加密算法现在还很少,因此有学者提出了基于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的加密算法,但其安全性还需要进一步证明。
  2.信息传输安全
  2.1无线网络安全
  无线网络安全主要依靠802.11和Wi-Fi保护接入(WPA)协议、802.11i协议、无线传输层安全协议(WTLS)。
  2.1.1 802.11和WPA协议
  802.11中加密采用有線等效保密协议(WEP)。由于使用一个静态密钥加密数据,所以比较容易被破解,现在已经不再使用。WPA协议是对802.11的改进。WPA采用802.lx和临时密钥完整性协议(TKIP)来实现无线局域网的访问控制、密钥管理和数据加密。802.lx是一种基于端口的访问控制标准,用户只有通过认证并获得授权之后才能通过端口访问网络。
  2.1.2 802.11i协议
  802.11i协议是对802.11协议的改进,用以取代802.11协议。802.l1i协议的认证使用可扩展认证协议(EAP)。基本思想是基于用户认证的接入控制机制。具体内容包括用户认证、密钥生成、相互认证、数据包认证及防字典攻击等。可以使用各种接入设备,并且可以有效支持未来的认证方式。802.11i的数据保密协议包含TKIP和计数器模式/密文反馈链接消息认证码协议(CCMP)。TKIP采用RC4作为核心算法,包含消息完整码和密钥获取与分发机制。CCMP的核心加密算法采用128位的记数模式高级加密标准(AES)算法,不仅能够抵抗重放攻击,而且使用密码分组链接模式也可以保证信息的完整性。
  2.1.3无线传输层安全协议
  WTLS位于国际标准化组织(ISO)7层模型的传输层之上。WTLS基于安全套接层(SSL)并对传输层安全协议(TLS)进行了适当的修改,加入了对不可靠传输层的支持,减小了协议开销,使用了更先进的压缩算法和更有效的加密方法,可以用于智能电网的无线网络部分。WTLS主要应用于无线应用协议(WAP),用于建立一个安全的通道,提供的安全特性有:鉴权、信息可信度及完整性。同SSL一样,WTLS协议也分为握手协议和记录协议两层。
  2.2有线网络安全
  有线网络安全主要依靠防火墙技术、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安全套接层技术和公钥基础设施(PKI)。
  2.2.1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最初的原型采用了包过滤技术,通过检查数据流中每个数据包的源地址、目的地址、所用的端口号、协议状态或它们的组合来确定是否允许该数据包通过。在网络层上,防火墙根据IP地址和端口号过滤进出的数据包;在应用层上检查数据包的内容,查看这些内容是否能符合企业网络的安全规则,并且允许受信任的客户机和不受信任的主机建立直接连接,依靠某种算法来识别进出的应用层数据。
  2.2.2虚拟专用网
  虚拟专用网是指在一个公共IP网络平台上通过隧道以及加密技术保证专用数据的网络安全性。VPN是一种以可靠加密方法来保证传输安全的技术。在智能电网中使用VPN技术,可以在不可信网络上提供一条安全、专用的通道或隧道。各种隧道协议,包括网络协议安全(IPSec)、点对点隧道协议(PPTP)和二层隧道协议(L2TP)都可以与认证协议一起使用。
  2.2.3安全套接层
  安全套接层技术提供的安全机制可以保证应用层数据在智能电网传输中不被监听、伪造和窜改,并且始终对服务器进行认证。SSL还可以选择对客户进行认证,提供网络上可信赖的服务。SSL可以用于智能电网的有线网络部分。SSL是基于X.509证书的PKI体系的一种应用,主要由纪录协议和握手协议构成。SSL记录协议建立在可靠的传输协议(如TCP)之上,为高层协议提供数据封装、压缩、加密等基本功能支持;SSL握手协议建立在SSL记录协议之上,用于在实际的数据传输开始前,通信双方进行身份认证、加密算法协商、加密密钥交换等。
  2.2.4公钥基础设施
  公钥基础设施能够为所有网络应用提供加密和数字签名等密码服务及所必需的密钥和证书管理体系。PKI可以为不同的用户按不同安全需求提供多种安全服务,主要包括认证、数据完整性、数据保密性、不可否认性、公正和时间戳等服务。
  2.3移动通信网络安全
  移动通信网络安全主要包括GSM网络安全、3G网络安全、LTE安全。
  2.3.1 GSM网络安全
  在GSM网络中,基站采取询问-响应认证协议对移动用户进行认证,制止非授权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在无线传输的空中接口部分对用户信息加密,防止窃听泄密。
  2.3.2 3G网络安全
  在3G网络中,终端和网络使用认证与密钥协商(AKA)协议进行相互认证,不仅网络可以识别终端的合法性,终端也会认证网络是否合法,并在认证过程中产生终端和网络的通信密钥。3G网络还引入了加密算法协商机制,加强了信息在网络内的传送安全,采用了以交换设备为核心的安全机制,加密链路延伸到交换设备,并提供基于端到端的全网范围内的加密。
  2.3.3 LTE安全
  在长期演进/3GPP系统架构演进(LTE/SAE)中将安全措施在接入层(AS)和非接入层(NAS)信令之间分离开,无线链路和核心网需要有各自的密钥。这样,LTE系统有两层保护,第一层为用户层安全,第二层是EPC中的网络附加存储(NAS)信令安全。用户和网络的相互认证和安全密钥生成都在AKA流程中进行。该流程采用了基于对称加密体制的挑战-响应机制,产生128比特的密钥。
  3.信息处理安全
  3.1存储安全
  存储可以分为本地存储和网络存储。本地存储需要提供文件透明加密存储功能和加密共享功能,并实现文件访问的实时解密。本地存储严格界定每个用户的读取权限。用户访问数据时,必须经过身份认证。网络存储主要分NAS、存储区域网络(SAN)与IP存储3类。在文件系统层上实现网络存取安全是最佳策略,既保证了数据在网络传输中和异地存储时的安全,又对上层的应用程序和用户来说是透明的;SAN可以使用用户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列表实现访问控制,还可以加密存储,当数据进入存储系统时加密,输出存储系统时解密;IP存储安全需要提供数据的机密性、完整性及提供身份认证,可以用IPSec、防火墙技术等技术实现,在进行密钥分发的时候,还会用到PKI技术。
  3.2容灾备份
  容灾备份可以分为3个级别:数据级别、应用级别和业务级别。从对用户业务连续性的保障程度来看,它们的可用级别逐渐提高。前两个级别都仅仅是对通信信息的备份,后一个则包括整个业务的备份。智能电网业务的实时性需求很强,应当选用业务级别的容灾备份。备份不仅包括信息通信系统,还包括智能电网的其他相关部分。整个智能电网可以构建一个集中式的容灾备份中心,为各地区运营部门提供一个集中的异地备份环境。各部门将自己的容灾备份系统托管在备份中心,不仅要支持近距离的同步数据容灾,还必须能支持远程的异步数据容灾。对于异步数据容灾,数据复制不仅要求在异地有一份数据拷贝,同时还必须保证异地数据的完整性、可用性。对于网络的关键节点,要能够实时切换。同时,网络还要具有一定的自愈能力。
  3.3访问控制和授权管理
  访问控制技术分为3类:自主访问控制、强制访问控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自主访问控制即一个用户可以有选择地与其他用戶共享文件。主体全权管理有关客体的访问授权,有权修改该客体的有关信息,而且主体之间可以权限转移。强制访问控制即用户与文件都有一个固定的安全属性系统,该安全属性决定一个用户是否可以访问某个文件。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即授予用户的访问权限由用户在组织中担当的角色来确定。根据用户在组织内所处的角色进行访问授权与控制。当前在智能电网中主要使用的是第三类技术。
  授权管理的核心是授权管理基础设施(PMI)。PMI与PKI在结构上非常相似。信任的基础都是有关权威机构。在PKI中,由有关部门建立并管理根证书授权中心(CA),下设各级CA、注册机构(RA)和其他机构。在PMI中,由有关部门建立授权源(SOA),下设分布式的属性机构(AA)和其他机构。PMI能够与PKI和目录服务紧密集成,并系统地建立起对认可用户的特定授权。PMI对权限管理进行了系统的定义和描述,完整地提供了授权服务所需过程。
  三、结束语
  智能电网作为互联网在电力行业的应用,将会有更多的先进的信息安全技术与智能电网信息通信系统相互融合,智能电网中的可信设备通过网络搜集和验证接入者的完整性信息,依据安全策略对这些信息进行评估,从而决定是否允许接入,以确保智能电网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树勇, 宋书芳, 李兰欣, 等. 智能电网技术综述 [J]. 电网技术, 2009, 33(8): 1-7.
  [2]王庆红. 智能电网研究综述 [J]. 广西电力, 2009(6): 1-6.
  [3]宋永华, 杨霞, 孙静. 低碳高效安全可靠的智能电网 [J]. 中国能源, 2009, 31(10): 23-27.
  [4]朱红儒, 齐旻鹏. 中国移动研究院:应加强对物联网安全举措 [N]. 人民邮电报, 2010-02-04(3).
  [5]国家电网. 关于加快推进坚强智能电网建设的意见 [N]. 国家电网报, 2010-01-12(2).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探讨了做好新时期油田老年工作一定要明确宗旨,抓住主线,制定措施,扎扎实实开展工作,向着目标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围绕一个宗旨,就是要以“保持队伍稳定,让党组织放心;提高服务质量,让老同志满意”为宗旨,增强做好离退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不断推动老年管理服务工作取得提升。在做好新时期老年工作中,围绕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实践与探索将是油田老年工作持续提升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油气田集输系统的压力温度条件不同,油气井流至地面的汽液两相数量和组成亦不同。在相平衡计算中通常用各组分的分子分数表示石油的组成。对于总组成和数量已知的石油多元体系
在长途跋涉的跨区作业中,农机手怎样找活更精准?有没有一种智能化预警的方式让农机手实时掌握农机的工作状况,做到故障早预防,进而提高作业效率?能否通过小麦收割机掌握麦收的实时
企业文化是个永恒的话题,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面对越来越猛烈的经济大潮的冲击,都把建设企业文化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法宝,这种意识无疑是正确的。但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