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区是一个农业大区,农业发展水平从根本上制约着我区经济的发展,亟需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要在农业领域广泛推广应用先进科学技术,创新管理发展模式,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产出,降低人力投入,稳定农业供给,多方增加农民收入。这一切都有赖于农村实用人才,他们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推广产业化经营、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面将就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如何提高培训工作水平提出意见与建议。
1农民培训工作中的问题
1.1培训基础薄弱
据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在农村从业人口中,大多数农民仍然从事着简单的传统农业,新技术和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农村整体素质水平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已经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的需要,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1.2培训内容不足
现有的农民培训,内容大部分集中在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大多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并未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忽略了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而这部分群体在农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3培训效果不佳
近年来,农业部等部委先后推出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五大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从目前推广实施的情况来看,这些工程主要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进行推广。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通过对一部分县、镇、乡组织培训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认为培训不具有多大意义以及农务繁重无暇参与培训的人数占到了30%左右。这部分人参与培训往往是因为当地主管部门对培训给予了财政支持,或是将参与培训与某种利益相挂钩。因为这些原因参与培训的学员,积极主动性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抱有应付差事的心态,使得培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提高农民培训工作水平的对策
2.1结合地区特点制定培训计划
现在相当地区的农民培训工作缺乏长期的规划与安排,不确定性大,计划的实施效果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农民培训工作具有系统性、长期性、有针对性,并应当配备完善的考察机制,反馈机制。培训的内容要结合农民及当地农业经济的实际需要,分层次分类型的制定。短期计划则需遵循长期计划的指导,将一定时期的具体培训工作进行安排。包括内容、时间、方式的具体安排。
2.2结合农民需要进行培训安排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时间性,加之农村家庭往往人口较多,家务事繁重,使得农民对于培训时间与地点都有自己特定的要求。通过对部分农民培训基地的调查,参与培训的主要人群为30-50岁之间的农民,作为主要劳动力,其参与培训倾向于在农闲时节的较短时期内,一般为期为一周,能够接受两周以上周期的培训人员不足10%,所以培训时间长短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以上问题,确定适中的培训周期。
2.3依据实际需求灵活培训方式
首先,在拟参加培训的农民中进行评价选择。可以按农民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区分短期班与长期班。大部分群众性的学员参与短期班。但对于一部分负责人、带头人,有必要组织长期班,这部分人也可以通过在县乡政府、村民委员会等中进行挑选的方式,各部门、村委员会选派的方式参加。其次,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多方式结合。可以聘请相关专业行业专家、高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或是进行现场展示,亦或是根据农民提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专场或直接进驻现场教学。还可以通过下乡讲座、科技赶集等方式对广大难以专门参与培训的农民进行普及式的培训。
2.4针对培训对象进行区别对待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于取得良好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参与培训的对象要根据其培训需求、知识层次进行区分。按照农民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门类。使学员在参加实际培训前,了解相应课程,明确自己的需求做出正确的课程选择,避免培训课程开始后,学员才了解学习的目的和运用的方向,产生不适合自己之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对学员程度进行区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采用不同进度、深度的培训。
2.5针对培训要求提高教师素质
培训教师的素质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农民培训对于参与培训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它既要求培训教师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与过硬的技术能力,又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沟通传授能力。应从多方面人手,提高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农民培训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其次,农民培训教师要理论与实战能力双提高,深入了解农业发展动向、时政热点、国家地方重要文件、市场信息。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下乡实践或岗位实践,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夯实教学基本功,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软件的操作与使用,提高教学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技巧,优化课程,提高培训质量。
(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1农民培训工作中的问题
1.1培训基础薄弱
据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在农村从业人口中,大多数农民仍然从事着简单的传统农业,新技术和新知识接受能力普遍较低,农村整体素质水平以及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已经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形势的需要,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1.2培训内容不足
现有的农民培训,内容大部分集中在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大多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并未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与此同时,忽略了对农村留守劳动力的培训工作,而这部分群体在农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对于发展农业生产、建设新农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3培训效果不佳
近年来,农业部等部委先后推出了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五大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培训工程、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农业远程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工程。从目前推广实施的情况来看,这些工程主要是依靠政府自上而下的途径进行推广。农民参与培训的整体积极性相对较低,通过对一部分县、镇、乡组织培训情况的考察我们发现,认为培训不具有多大意义以及农务繁重无暇参与培训的人数占到了30%左右。这部分人参与培训往往是因为当地主管部门对培训给予了财政支持,或是将参与培训与某种利益相挂钩。因为这些原因参与培训的学员,积极主动性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抱有应付差事的心态,使得培训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提高农民培训工作水平的对策
2.1结合地区特点制定培训计划
现在相当地区的农民培训工作缺乏长期的规划与安排,不确定性大,计划的实施效果也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农民培训工作具有系统性、长期性、有针对性,并应当配备完善的考察机制,反馈机制。培训的内容要结合农民及当地农业经济的实际需要,分层次分类型的制定。短期计划则需遵循长期计划的指导,将一定时期的具体培训工作进行安排。包括内容、时间、方式的具体安排。
2.2结合农民需要进行培训安排
农业生产具有很强时间性,加之农村家庭往往人口较多,家务事繁重,使得农民对于培训时间与地点都有自己特定的要求。通过对部分农民培训基地的调查,参与培训的主要人群为30-50岁之间的农民,作为主要劳动力,其参与培训倾向于在农闲时节的较短时期内,一般为期为一周,能够接受两周以上周期的培训人员不足10%,所以培训时间长短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到以上问题,确定适中的培训周期。
2.3依据实际需求灵活培训方式
首先,在拟参加培训的农民中进行评价选择。可以按农民实际情况、实际需要区分短期班与长期班。大部分群众性的学员参与短期班。但对于一部分负责人、带头人,有必要组织长期班,这部分人也可以通过在县乡政府、村民委员会等中进行挑选的方式,各部门、村委员会选派的方式参加。其次,课堂教学、现场教学多方式结合。可以聘请相关专业行业专家、高校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或是进行现场展示,亦或是根据农民提出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际问题组织专场或直接进驻现场教学。还可以通过下乡讲座、科技赶集等方式对广大难以专门参与培训的农民进行普及式的培训。
2.4针对培训对象进行区别对待
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对于取得良好培训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参与培训的对象要根据其培训需求、知识层次进行区分。按照农民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门类。使学员在参加实际培训前,了解相应课程,明确自己的需求做出正确的课程选择,避免培训课程开始后,学员才了解学习的目的和运用的方向,产生不适合自己之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尝试对学员程度进行区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采用不同进度、深度的培训。
2.5针对培训要求提高教师素质
培训教师的素质是培训效果的重要保证。农民培训对于参与培训的教师来说是一种挑战,它既要求培训教师有丰富的一线工作经验与过硬的技术能力,又要求教师有良好的沟通传授能力。应从多方面人手,提高培训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农民培训教师要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不断更新理念和知识构成;其次,农民培训教师要理论与实战能力双提高,深入了解农业发展动向、时政热点、国家地方重要文件、市场信息。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下乡实践或岗位实践,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夯实教学基本功,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软件的操作与使用,提高教学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不断提高教学技巧,优化课程,提高培训质量。
(作者单位:152000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