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代内蒙古城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对相关论文进行简要评述,发现无论整体研究、区域研究乃至单体城市研究都有相当的进展。但也存在对十九世纪以前内蒙古城市的研究不多、与主题直接相关的专著太少、研究过分集中于呼和浩特地区等问题。
关键词:清代;内蒙古;城市;述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内蒙古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加深,清代内蒙古城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此基础上,总结目前的研究成绩,反思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研究方向,无疑对于清代内蒙古城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大有裨益。基于此,笔者在了解和所能搜集的范围内,对近年来清代内蒙古城市研究的论文进行简要评述。
一、 整体研究论文
清代内蒙古城市研究的综述性论文超过20篇。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四川大学何一民教授。他发表于2010年的论文《国家战略与民族政策:清代蒙古地区城市之变迁》,分析了清代蒙古地区的城市规模、形态,最后讨论了城市变迁的动力特征和历史现实意义。其后,又连续刊发《清代藏、新、蒙地区城市的发展变迁》和《清代藏新蒙边疆城市发展滞后原因探析》,前者阐释了包括蒙古在内的清代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具体模式,后者从自然环境、社会动乱、经济基础、人口数量和社会观念角度探析了制约边疆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综述方面还有一篇值得注意的是李晓标博士毕业论文《晚清西方人眼中的蒙古——以西文地图与游记为中心》,该论文选取有关晚清时期蒙古的十九部西文著作和十八幅内陆亚洲地图,根据著作和地图展现了西方人眼中的晚清蒙古地区的地理、城市和人群形象。
在地方制度方面。乌云格日勒《清末内蒙古的地方建置与筹划建省“实边”》,考证了“清末新政”前后内蒙古的地方建置及其特点;丁瑞雪在其硕士论文《内蒙古盟市制度发展研究》中,用两章内容记述了清朝内蒙古地区区域政治体制的演变。在经济方面。祁美琴、王丹林以清代蒙古社会的新生事物蒙古城镇中特殊的区域“买卖城”为突破口,通过对“买卖城”的概念、性质、规模、布局等问题的研究,探讨清代蒙古地区“买卖城”的形成及其商业特色和商业地位;王艺丹的硕士论文《旅蒙商与蒙古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认为旅蒙商在蒙古地区的贸易活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兴衰影响很大。此外,鲁宁、张彧、乌兰其其格还从宗教角度谈到了佛教、基督教、圣母圣心会等对内蒙古城市文化和建筑的影响。
二、 区域研究类论文
清代内蒙古城市的区域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东西部区域研究,其二为绥远、热河、察哈尔区域研究(此三省虽然民国以后建立。但有作者为研究方便,在空间上选定这一区域,但在时间上则大大超过1912年,如张弓《论清代绥远地区的厅》,本文选择的其他著作也存在类似的表述)。
第一种类型的代表是赛娜、李文豹、侯成丽的硕士论文。前二位分别选择清代内蒙古的归绥地区和前套平原地区进行研究,对这些地区城镇兴起的原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城镇兴起后产生的影响都有具体的考述;后者则研究了清代归绥道区域内,外来人口增加与城镇发展的相互作用,并对该地区城镇数量和分布情况做出一定的归纳。有关清代西部内蒙古城镇的论文还有乌云格日勒《口外诸厅的变迁与清代蒙古社会》,李学诚《旅蒙商与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变迁》等。
第二种类型中。乌敦《近代绥远地区城镇体系研究》,研究时间起于1840年,终于1949年。阐述了绥远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分布和特征、规模和职能,以及交通建设等等,颇具水平;颜廷真等所作《清代热河地区盟旗和府厅州县交错格局的形成》,介紹了热河地区制度的出现,以及经济和民族因素致使的盟旗与府厅州县交错格局形成。察哈尔地区城市研究的代表论文出自付丽娜,她以张家口、多伦诺尔、贝子庙为中心,探索了晚清及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城市与商业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杨桂贤分析了清末民初察哈尔地区的物质生活,李茹探究了同一时期地区新式教育发展状况。
三、 单体城市研究论文
数量最多是有关绥远城和归化城的探讨。如金啓孮《呼和浩特旧城的变迁和新城的兴建》,详细介绍了在清代这两座城的建构和演变;而黄治国《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着重论述了绥远城的修筑过程、战略地位和作用等。王卓男、王罡考证了清绥远城街巷名称及其演变,李艳杰研究了清代呼和浩特地区房地的内容和特点。王平《清代归绥城市的社会流动》,立足于清代,对归绥城内的人口及社会阶层流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而张斌《明清到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地区城镇体系演变研究》和乌铁红《清代归绥城往日城市意象解读》尤其值得注意。前者对明代至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城镇体系的演化进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后者分析了清代归绥城的空间意象和城市布局,是比较少见的探讨内蒙古古代城市文化哲学特征的研究。
除了呼和浩特以外,内蒙古清代城市研究比较多还有今天的包头、鄂尔多斯、赤峰和呼伦贝尔。研究清代包头城市的论文中,最有整体性的是孟令宏《包头旧城历史地理研究》,作者分析了清同治朝至新中国建立之前,包头旧城的历史沿革和城市的形成起源、发展变迁、空间布局及人类活动等。研究鄂尔多斯城市部分。梁卫东《清末鄂尔多斯基层社会控制研究》,以官府、宗教、士绅和民众为视点,全面考察了清末鄂尔多斯地区的社会基层控制。研究赤峰地区部分。袁玲玲《十八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赤峰城镇经济发展研究》,对包括清在内的赤峰城镇经济的兴起、发展、特点、影响和局限都有发挥。研究呼伦贝尔部分。赵金辉《中东铁路与海拉尔城市发展关系初探》,分析了清末中东铁路的兴建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影响。
总而言之,国内的清代内蒙古城市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在研究的初始阶段,有不少空白或薄弱的领域需要进一步的讨论。从四川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的情况看,研究集体的形成,以及研究者互相砥砺和促进,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扩大学术团体、增加学术交流、弥补空白领域、推动合作研究应该是下一步的趋势。
作者简介:
闫春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
关键词:清代;内蒙古;城市;述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对内蒙古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加深,清代内蒙古城市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在此基础上,总结目前的研究成绩,反思研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一步拓宽和深化研究方向,无疑对于清代内蒙古城市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大有裨益。基于此,笔者在了解和所能搜集的范围内,对近年来清代内蒙古城市研究的论文进行简要评述。
一、 整体研究论文
清代内蒙古城市研究的综述性论文超过20篇。其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四川大学何一民教授。他发表于2010年的论文《国家战略与民族政策:清代蒙古地区城市之变迁》,分析了清代蒙古地区的城市规模、形态,最后讨论了城市变迁的动力特征和历史现实意义。其后,又连续刊发《清代藏、新、蒙地区城市的发展变迁》和《清代藏新蒙边疆城市发展滞后原因探析》,前者阐释了包括蒙古在内的清代少数民族地区城市的形成、发展及具体模式,后者从自然环境、社会动乱、经济基础、人口数量和社会观念角度探析了制约边疆城市发展的诸多因素。综述方面还有一篇值得注意的是李晓标博士毕业论文《晚清西方人眼中的蒙古——以西文地图与游记为中心》,该论文选取有关晚清时期蒙古的十九部西文著作和十八幅内陆亚洲地图,根据著作和地图展现了西方人眼中的晚清蒙古地区的地理、城市和人群形象。
在地方制度方面。乌云格日勒《清末内蒙古的地方建置与筹划建省“实边”》,考证了“清末新政”前后内蒙古的地方建置及其特点;丁瑞雪在其硕士论文《内蒙古盟市制度发展研究》中,用两章内容记述了清朝内蒙古地区区域政治体制的演变。在经济方面。祁美琴、王丹林以清代蒙古社会的新生事物蒙古城镇中特殊的区域“买卖城”为突破口,通过对“买卖城”的概念、性质、规模、布局等问题的研究,探讨清代蒙古地区“买卖城”的形成及其商业特色和商业地位;王艺丹的硕士论文《旅蒙商与蒙古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认为旅蒙商在蒙古地区的贸易活动,对当地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兴衰影响很大。此外,鲁宁、张彧、乌兰其其格还从宗教角度谈到了佛教、基督教、圣母圣心会等对内蒙古城市文化和建筑的影响。
二、 区域研究类论文
清代内蒙古城市的区域研究可分为两种类型。其一为东西部区域研究,其二为绥远、热河、察哈尔区域研究(此三省虽然民国以后建立。但有作者为研究方便,在空间上选定这一区域,但在时间上则大大超过1912年,如张弓《论清代绥远地区的厅》,本文选择的其他著作也存在类似的表述)。
第一种类型的代表是赛娜、李文豹、侯成丽的硕士论文。前二位分别选择清代内蒙古的归绥地区和前套平原地区进行研究,对这些地区城镇兴起的原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城镇兴起后产生的影响都有具体的考述;后者则研究了清代归绥道区域内,外来人口增加与城镇发展的相互作用,并对该地区城镇数量和分布情况做出一定的归纳。有关清代西部内蒙古城镇的论文还有乌云格日勒《口外诸厅的变迁与清代蒙古社会》,李学诚《旅蒙商与内蒙古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变迁》等。
第二种类型中。乌敦《近代绥远地区城镇体系研究》,研究时间起于1840年,终于1949年。阐述了绥远城镇的兴起和发展、分布和特征、规模和职能,以及交通建设等等,颇具水平;颜廷真等所作《清代热河地区盟旗和府厅州县交错格局的形成》,介紹了热河地区制度的出现,以及经济和民族因素致使的盟旗与府厅州县交错格局形成。察哈尔地区城市研究的代表论文出自付丽娜,她以张家口、多伦诺尔、贝子庙为中心,探索了晚清及民国时期察哈尔地区城市与商业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杨桂贤分析了清末民初察哈尔地区的物质生活,李茹探究了同一时期地区新式教育发展状况。
三、 单体城市研究论文
数量最多是有关绥远城和归化城的探讨。如金啓孮《呼和浩特旧城的变迁和新城的兴建》,详细介绍了在清代这两座城的建构和演变;而黄治国《清代绥远城驻防研究》着重论述了绥远城的修筑过程、战略地位和作用等。王卓男、王罡考证了清绥远城街巷名称及其演变,李艳杰研究了清代呼和浩特地区房地的内容和特点。王平《清代归绥城市的社会流动》,立足于清代,对归绥城内的人口及社会阶层流动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了这种现象所反映的深层次问题,而张斌《明清到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地区城镇体系演变研究》和乌铁红《清代归绥城往日城市意象解读》尤其值得注意。前者对明代至民国时期呼和浩特城镇体系的演化进程进行了全面梳理,后者分析了清代归绥城的空间意象和城市布局,是比较少见的探讨内蒙古古代城市文化哲学特征的研究。
除了呼和浩特以外,内蒙古清代城市研究比较多还有今天的包头、鄂尔多斯、赤峰和呼伦贝尔。研究清代包头城市的论文中,最有整体性的是孟令宏《包头旧城历史地理研究》,作者分析了清同治朝至新中国建立之前,包头旧城的历史沿革和城市的形成起源、发展变迁、空间布局及人类活动等。研究鄂尔多斯城市部分。梁卫东《清末鄂尔多斯基层社会控制研究》,以官府、宗教、士绅和民众为视点,全面考察了清末鄂尔多斯地区的社会基层控制。研究赤峰地区部分。袁玲玲《十八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赤峰城镇经济发展研究》,对包括清在内的赤峰城镇经济的兴起、发展、特点、影响和局限都有发挥。研究呼伦贝尔部分。赵金辉《中东铁路与海拉尔城市发展关系初探》,分析了清末中东铁路的兴建对呼伦贝尔地区的影响。
总而言之,国内的清代内蒙古城市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上还处在研究的初始阶段,有不少空白或薄弱的领域需要进一步的讨论。从四川大学和内蒙古大学的情况看,研究集体的形成,以及研究者互相砥砺和促进,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扩大学术团体、增加学术交流、弥补空白领域、推动合作研究应该是下一步的趋势。
作者简介:
闫春秀,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