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刚刚过去的深冬,经济和气候一样萧索,常熟服装城的商户们却忙得不可开交。每天,几十万的客商流量汇聚于此,还有几万“到此一游”的游客进场消费。
当2012年的日历被撕去最后一页时,常熟服装城完成了1002.83亿元成交额的创举,这是常熟服装城成立28年来,年度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作为服装专业市场千亿元俱乐部的第一个成员,常熟服装城的样本意义不言而喻。28年间,一个地摊市场是如何蜕变成千亿元专业市场的?这个千亿元市场又给常熟服装产业带来了什么?
28年前的模式之争
常熟服装城如同常熟经济的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之门,在积聚人气、吸引资金、促进流通、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上世纪80年代建场之初,居然遭遇了无人问津的局面。
1988年,温州人杨岩锡第一次走进服装城,租不起门面,只能把摊位摆在玻璃钢简易棚下一个1米长的水泥板上。服装城每天凌晨4点就开门营业。19岁的他常常直接睡在水泥板摊位旁边,炎夏暑气灼人,隆冬寒风刺骨。
“当时还叫做常熟招商城,总面积不到1600平方米,大家经营的无非是内衣、袜子、被面等批发业务。每天6角钱就能租到一个摊位;如果租3天以上,摊位费只要5角。”杨岩锡回忆起20几年前刚创业时感触颇深,“即使5角钱的摊位费,也没多少人敢租,生怕做赔本买卖。”
如今,服装城的门店却成为抢手货,必须通过公开拍卖,一个门店40年优先承租权最高拍卖到400多万,服装城也连续8年四届名列“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榜首。
但是罗马不是一夜间建成的。全国上规模的服装专业市场有上万余家,常熟服装城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与常熟服装城同时起步的还有石狮服装专业市场,但是常熟只是抓住了一个机遇,正是这个机遇促成了常熟服装城日后的迅猛发展。
当时石狮服装批发市场入驻的是纯粹的贸易商,他们从厂家拿货,转手批发给下一级经销商。时任常熟市闽南商会会长洪清淼分析说,“这种模式有两个弊端,一个是同样一份利润要两个人来分;另外一个是在信息流通和反馈上相对滞后,市场的需求因为批发商的种种考虑往往不能及时真实地反馈到厂家。”洪清淼分析说,这样造成了生产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厂家要么就是疲于赶活,要么就是产品严重积压,最终倒闭。
即使这样,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在当时还是不远千里到石狮采购,而后在全国各地销售。但是在当时,常熟所代表的新模式和力量正在在悄悄崛起。
相比石狮服装市场中介贸易商云集的场面,常熟服装城在起步阶段就引入了“前店后厂”模式,常熟本地的纺织服装企业纷纷进驻服装城,直接面对销售终端,将市场和技术等信息及时地传达给后方。
这种模式发展日益完善并且沿用至今,常熟服装城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常熟市共有4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服装城要让这4000多家企业在国际服装城都有店面。“这还不算外地进驻的厂家,可见服装城的实力和潜力有多大。”
此后的形势越来越有利于常熟国际服装城,随着石狮等国内其他服装专业市场的日益不景气,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经销商聚集常熟,使常熟成为国内最大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老板的摇篮
正是常熟众多的本地纺织服装企业的进驻才支撑起了常熟服装城的崛起,这也是因为常熟地区服装品牌的强大气场所带来的效应。常熟的数千家服装服饰企业都在这里设有销售窗口,企业支撑市场、市场带动企业,通过产销一体实现无缝衔接,销售成本的谷地构筑了市场竞争的高地,大产业、大市场打响了“常熟服装”的大品牌。
“全国服装看江苏,江苏服装看苏州,苏州服装看常熟。”常熟在江苏,在全国,堪称一座响当当的服装城。
常熟现有规模型服装生产企业2000多家,涌现了一批著名品牌,在“2012中国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成果发布会”上,常熟的波司登、梦兰集团、阿仕顿服饰、特别特服装、AB集团、雅鹿集团、东渡集团等7家企业入选,入选企业数位居全省首位。
常熟服装产业特色非常鲜明,羽绒服和商务休闲男装两大板块尤为突出。但是对于一个地方产业而言,单项突出有可能意味着产业格局的相对单一。
常熟人的市场敏感度让他们不断弥补自己的短板,常熟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随着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纷至沓来。设计精英集聚,将使得常熟在继续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稳妥地实现产业适度多元化和系列化,进而从整体上优化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虎门服装”、“石狮服装”一样,如今,贴有“常熟”字样的品牌服装以及由此形成的服装产业集群,已成为这个富庶鱼米之乡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如果说本地强势的服装企业是常熟服装城的血肉,那常熟的创业氛围就是服装城的灵魂。
常熟服装城是当地创业经济的发源地,是培育成千上万老板的摇篮。常熟服装城管委会主任潘云来自豪地说,常熟一大批企业老板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七彩马、大红鹰、绅贵、秋艳等知名服装品牌,都是借助服装城平台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常熟服装城挖到“第一桶金”开始,江苏阿仕顿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政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中小型服装企业工厂在内、市场在外、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窘境。2003年,龚政创立阿仕顿男装连锁,依托常熟服装企业、常熟服装城优势,把总部放在常熟,采用以快取胜的SPA(自有品牌服装专业零售商)模式。
短短几年,阿仕顿男装连锁迅猛发展至数百家,成为江苏服装产业自主品牌发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对许多服装企业和品牌而言,中国常熟服装城是它们发展的助推器,就是从这里出发,踏上拓展全国市场的征程。中国常熟服装城品牌孵化器的功能正逐渐显现,不少个体经营者在完成原始积累后纷纷兴办实业,实现了从小店铺到大工厂的飞跃,成为了“以市场升级推动产业发展”的生动体现。 常熟服装企业支撑起了服装城,服装城的兴旺,也牵引了整个常熟市服装产业的蒸蒸日上。有数据显示,常熟服装企业由80年代初的30多家、年产值3亿元,发展到目前的4700多家、年产值超过600亿元。此外,常熟还拥有6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名列全国县(市)之首。
对于未来发展,常熟服装城党工委副书记潘云来说:“今后,我们要把常熟服装城当作一个特色的区域品牌来包装、打造、推介,成为常熟发展的更亮更响的名片。”
旅游电商路还长
常熟人从没有满足于服装城“中国第一专业服装市场”的地位,创新一直是常熟服装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通过一次次创新转型调整,常熟服装城一步步迈进了千亿元俱乐部的大门。
从最早人们喊出来“星期天到常熟买衣服”,到现在,常熟服装城成为全国第三家、江苏首家国家4A级购物旅游区,每年到常熟服装城的游客超过了200万人次。
常熟服装城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常熟服装城签约的各地旅行社从一开始的100多家,到现在已经超过500家,购物旅游定点市场由当初的4家发展到8家。
但是市场搞旅游并非常熟服装城一家,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县域产业专业化迅速普及,同时涌现出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等著名主题购物旅游景区。但是,服装城毕竟是从原有的商贸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纯的市场行为和发展购物游这两者之间从定位开始就有着明显区别,而且购物旅游收入占市场交易总额的百分比至今没有明确数据。因此要想把旅游购物做出特色,对于常熟服装城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此,常熟市政协委员杨怡芳认为,服装城作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同时也应该是服装服饰文化的传播基地,从宣扬中国服装服饰文化的角度,需要建立一个“服装服饰文化展览馆”,用图片、影像、实物、蜡像塑造等,以时尚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示中国几千年的服装服饰文化。
电子商务在国内飞速发展,而常熟服装城管委会早在5年前就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律动,投入巨资成立了“盛世商朝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以求做到有形实体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无缝结合。
目前,一个集商家搜索、商情发布、网上交易、网上结算、仓储配送于一体的“商朝网”已经开始运行。与目前其他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不同,常熟服装城所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以实体市场为原型的,商朝网上的每一个虚拟店铺在现实中也有真实合法的店铺与之对应,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目前已成国内大型市场电子商务交易诚信问题的解决方案范例。
结合一年一度的服博会,常熟服装城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常熟服装城网货交易会’,每届“网交会”为期一个月。据统计,两届网交会期间,平台线上交易额均实现了大幅增长,2011年同比上涨166%,2012年同比增长433%,打通了线上网货线下分销“双车道”,为常熟服装城供应商和采购商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去年初,常熟服装城依托本地产业资源的集群优势,重点筹建成立了“中服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了一个符合电子商务生态发展需要,融合了网商、软件商、运营服务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一期已入驻电子商务企业12家,实现交易额6574万元。计划2013年实现网上交易额10亿元,到2015年再造一个常熟服装城网上商城,交易额达100亿元。
但是电商业务喜人的增长后面也有隐忧。许多客户常常在线上只做几单甚至1单,下一次,有客人来询价了,他们还是习惯于线下谈单、线下交易。这令常熟服装城电商团队很困惑。
对于常熟服装城而言,独立做电商,钱一定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适合服装批发为主体的电子商务形态就是现在运作的样式吗?
常熟服装城在完成千亿元目标的同时,早已盯住了2000亿元的标杆,常熟服装城党工委副书记潘云来告诉记者,常熟服装城计划2017年前,年交易额将努力达到2000亿元。对于常熟服装城来说,数字只是一种动力,他们的目光早已超出常熟、超出中国。
当2012年的日历被撕去最后一页时,常熟服装城完成了1002.83亿元成交额的创举,这是常熟服装城成立28年来,年度市场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作为服装专业市场千亿元俱乐部的第一个成员,常熟服装城的样本意义不言而喻。28年间,一个地摊市场是如何蜕变成千亿元专业市场的?这个千亿元市场又给常熟服装产业带来了什么?
28年前的模式之争
常熟服装城如同常熟经济的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巨大的人流、物流和资金流之门,在积聚人气、吸引资金、促进流通、解决就业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上世纪80年代建场之初,居然遭遇了无人问津的局面。
1988年,温州人杨岩锡第一次走进服装城,租不起门面,只能把摊位摆在玻璃钢简易棚下一个1米长的水泥板上。服装城每天凌晨4点就开门营业。19岁的他常常直接睡在水泥板摊位旁边,炎夏暑气灼人,隆冬寒风刺骨。
“当时还叫做常熟招商城,总面积不到1600平方米,大家经营的无非是内衣、袜子、被面等批发业务。每天6角钱就能租到一个摊位;如果租3天以上,摊位费只要5角。”杨岩锡回忆起20几年前刚创业时感触颇深,“即使5角钱的摊位费,也没多少人敢租,生怕做赔本买卖。”
如今,服装城的门店却成为抢手货,必须通过公开拍卖,一个门店40年优先承租权最高拍卖到400多万,服装城也连续8年四届名列“中国十大服装专业市场”榜首。
但是罗马不是一夜间建成的。全国上规模的服装专业市场有上万余家,常熟服装城又是如何脱颖而出的呢?
与常熟服装城同时起步的还有石狮服装专业市场,但是常熟只是抓住了一个机遇,正是这个机遇促成了常熟服装城日后的迅猛发展。
当时石狮服装批发市场入驻的是纯粹的贸易商,他们从厂家拿货,转手批发给下一级经销商。时任常熟市闽南商会会长洪清淼分析说,“这种模式有两个弊端,一个是同样一份利润要两个人来分;另外一个是在信息流通和反馈上相对滞后,市场的需求因为批发商的种种考虑往往不能及时真实地反馈到厂家。”洪清淼分析说,这样造成了生产和市场需求的脱节,厂家要么就是疲于赶活,要么就是产品严重积压,最终倒闭。
即使这样,全国各地的经销商在当时还是不远千里到石狮采购,而后在全国各地销售。但是在当时,常熟所代表的新模式和力量正在在悄悄崛起。
相比石狮服装市场中介贸易商云集的场面,常熟服装城在起步阶段就引入了“前店后厂”模式,常熟本地的纺织服装企业纷纷进驻服装城,直接面对销售终端,将市场和技术等信息及时地传达给后方。
这种模式发展日益完善并且沿用至今,常熟服装城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常熟市共有4000多家纺织服装企业,服装城要让这4000多家企业在国际服装城都有店面。“这还不算外地进驻的厂家,可见服装城的实力和潜力有多大。”
此后的形势越来越有利于常熟国际服装城,随着石狮等国内其他服装专业市场的日益不景气,越来越多的纺织服装经销商聚集常熟,使常熟成为国内最大的纺织服装专业市场。老板的摇篮
正是常熟众多的本地纺织服装企业的进驻才支撑起了常熟服装城的崛起,这也是因为常熟地区服装品牌的强大气场所带来的效应。常熟的数千家服装服饰企业都在这里设有销售窗口,企业支撑市场、市场带动企业,通过产销一体实现无缝衔接,销售成本的谷地构筑了市场竞争的高地,大产业、大市场打响了“常熟服装”的大品牌。
“全国服装看江苏,江苏服装看苏州,苏州服装看常熟。”常熟在江苏,在全国,堪称一座响当当的服装城。
常熟现有规模型服装生产企业2000多家,涌现了一批著名品牌,在“2012中国服装家纺自主品牌建设成果发布会”上,常熟的波司登、梦兰集团、阿仕顿服饰、特别特服装、AB集团、雅鹿集团、东渡集团等7家企业入选,入选企业数位居全省首位。
常熟服装产业特色非常鲜明,羽绒服和商务休闲男装两大板块尤为突出。但是对于一个地方产业而言,单项突出有可能意味着产业格局的相对单一。
常熟人的市场敏感度让他们不断弥补自己的短板,常熟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随着中国休闲装设计精英大奖赛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优秀的服装设计人才纷至沓来。设计精英集聚,将使得常熟在继续发展特色产业、优势产业的基础上,稳妥地实现产业适度多元化和系列化,进而从整体上优化纺织服装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的抗风险能力。
与上个世纪90年代的“虎门服装”、“石狮服装”一样,如今,贴有“常熟”字样的品牌服装以及由此形成的服装产业集群,已成为这个富庶鱼米之乡的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如果说本地强势的服装企业是常熟服装城的血肉,那常熟的创业氛围就是服装城的灵魂。
常熟服装城是当地创业经济的发源地,是培育成千上万老板的摇篮。常熟服装城管委会主任潘云来自豪地说,常熟一大批企业老板都是从这里走出来的。七彩马、大红鹰、绅贵、秋艳等知名服装品牌,都是借助服装城平台从小到大一步步发展壮大起来的。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在常熟服装城挖到“第一桶金”开始,江苏阿仕顿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龚政就一直在思考,如何走出中小型服装企业工厂在内、市场在外、劳动力成本不断提高的窘境。2003年,龚政创立阿仕顿男装连锁,依托常熟服装企业、常熟服装城优势,把总部放在常熟,采用以快取胜的SPA(自有品牌服装专业零售商)模式。
短短几年,阿仕顿男装连锁迅猛发展至数百家,成为江苏服装产业自主品牌发力的一个生动缩影。
对许多服装企业和品牌而言,中国常熟服装城是它们发展的助推器,就是从这里出发,踏上拓展全国市场的征程。中国常熟服装城品牌孵化器的功能正逐渐显现,不少个体经营者在完成原始积累后纷纷兴办实业,实现了从小店铺到大工厂的飞跃,成为了“以市场升级推动产业发展”的生动体现。 常熟服装企业支撑起了服装城,服装城的兴旺,也牵引了整个常熟市服装产业的蒸蒸日上。有数据显示,常熟服装企业由80年代初的30多家、年产值3亿元,发展到目前的4700多家、年产值超过600亿元。此外,常熟还拥有6个“中国纺织产业特色镇”,名列全国县(市)之首。
对于未来发展,常熟服装城党工委副书记潘云来说:“今后,我们要把常熟服装城当作一个特色的区域品牌来包装、打造、推介,成为常熟发展的更亮更响的名片。”
旅游电商路还长
常熟人从没有满足于服装城“中国第一专业服装市场”的地位,创新一直是常熟服装城发展的强大助推力,通过一次次创新转型调整,常熟服装城一步步迈进了千亿元俱乐部的大门。
从最早人们喊出来“星期天到常熟买衣服”,到现在,常熟服装城成为全国第三家、江苏首家国家4A级购物旅游区,每年到常熟服装城的游客超过了200万人次。
常熟服装城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常熟服装城签约的各地旅行社从一开始的100多家,到现在已经超过500家,购物旅游定点市场由当初的4家发展到8家。
但是市场搞旅游并非常熟服装城一家,近年来,长三角地区县域产业专业化迅速普及,同时涌现出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等著名主题购物旅游景区。但是,服装城毕竟是从原有的商贸市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纯的市场行为和发展购物游这两者之间从定位开始就有着明显区别,而且购物旅游收入占市场交易总额的百分比至今没有明确数据。因此要想把旅游购物做出特色,对于常熟服装城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此,常熟市政协委员杨怡芳认为,服装城作为全国最大的服装批发市场,同时也应该是服装服饰文化的传播基地,从宣扬中国服装服饰文化的角度,需要建立一个“服装服饰文化展览馆”,用图片、影像、实物、蜡像塑造等,以时尚艺术的表现形式展示中国几千年的服装服饰文化。
电子商务在国内飞速发展,而常熟服装城管委会早在5年前就敏锐地把握住了这一律动,投入巨资成立了“盛世商朝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以求做到有形实体市场与无形市场的无缝结合。
目前,一个集商家搜索、商情发布、网上交易、网上结算、仓储配送于一体的“商朝网”已经开始运行。与目前其他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不同,常熟服装城所打造的电子商务平台是以实体市场为原型的,商朝网上的每一个虚拟店铺在现实中也有真实合法的店铺与之对应,这种“虚实结合”的模式目前已成国内大型市场电子商务交易诚信问题的解决方案范例。
结合一年一度的服博会,常熟服装城已经连续举办了两届“常熟服装城网货交易会’,每届“网交会”为期一个月。据统计,两届网交会期间,平台线上交易额均实现了大幅增长,2011年同比上涨166%,2012年同比增长433%,打通了线上网货线下分销“双车道”,为常熟服装城供应商和采购商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去年初,常熟服装城依托本地产业资源的集群优势,重点筹建成立了“中服电子商务产业园”,形成了一个符合电子商务生态发展需要,融合了网商、软件商、运营服务商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目前一期已入驻电子商务企业12家,实现交易额6574万元。计划2013年实现网上交易额10亿元,到2015年再造一个常熟服装城网上商城,交易额达100亿元。
但是电商业务喜人的增长后面也有隐忧。许多客户常常在线上只做几单甚至1单,下一次,有客人来询价了,他们还是习惯于线下谈单、线下交易。这令常熟服装城电商团队很困惑。
对于常熟服装城而言,独立做电商,钱一定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适合服装批发为主体的电子商务形态就是现在运作的样式吗?
常熟服装城在完成千亿元目标的同时,早已盯住了2000亿元的标杆,常熟服装城党工委副书记潘云来告诉记者,常熟服装城计划2017年前,年交易额将努力达到2000亿元。对于常熟服装城来说,数字只是一种动力,他们的目光早已超出常熟、超出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