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助力绿色农业发展研究

来源 :中国经贸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i123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金融服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积极助力。农村金融在支持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内部动力不足、缺乏统一协作、绿色导向不明显、产品创新少、服务不平衡、风险监控和分担机制有待完善等短板。政府、涉农金融机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从各自角度采取有效措施,共同促使农村金融更好助力绿色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金融 绿色农业 发展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卓越成就,农业生产能力大幅提高,农产品供给结构不断优化,农村产业融合向纵深发展,但同时也面临着耕地退化、水土流失、农药和重金属超标等生态问题的严峻挑战。资源环境条件约束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绿色农业是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发展的重要动能,是绿色发展理论在“三农”领域的延伸和应用,也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要求。
  2020年6月5日,《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报告2019》在北京发布,显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在总体水平、生产方式、资源节约与保育、产地环境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人居环境、支撑能力等七个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全國范围内已确立81个以资源高效利用、生态保护修复为重要内涵的绿色农业发展先行区。可见,我国正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的发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
  目前国内对绿色农业尚无统一定义,本文采用胡雪萍、董红涛(2015)所界定的含义:绿色农业是指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以促进农业生态安全、农业资源安全、农业产品安全为目标,实现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金融服务是农业生产性服务的重要内容,绿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离不开农村金融的积极助力。于金融机构而言,积极推动绿色农业发展,是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实体经济提供优质服务的重要职责,更是顺应农业结构升级转型趋势、开拓农业新兴市场的重要机遇。
  二、研究动态
  近年来,围绕金融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主题,学者们从激励效应、诱导机制、区域发展、影响路径等不同维度进行了研究。张军伟、费建翔、徐永辰等(2020)运用2018年5省的调研数据分析了金融政策对绿色农业发展产生的激励效应,从农业保险险种、农业补贴、绿色农产品认证和定价等方面提出了完善金融支持政策的建议。张伟、黄颖、易沛等(2019)对绿色农业发展的金融诱导机制进行了研究,从价格保护、保险保障、信贷融资三方面提出了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具体措施。杨林、张健、许鲜等(2019)以四川省为例,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优化农村绿色金融发展模式,更好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措施。王会钧(2020)以黑龙江省为例,分析了农业产业结构绿色升级所需要的金融支持内容,从金融服务体系、服务能力、服务内容、风险监控、发展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李健旋(2020)运用2000-2015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农村金融影响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路径,从农村金融的发展规模、发展结构和发展效率等方面论述了如何促进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这些研究为农村金融助力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方法与经验。
  三、农村金融助力绿色农业发展的作用机理
  农村金融机构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为目标,运用信贷、股权、债券、保险、担保等金融工具,引导资金流向农业绿色发展的相关领域,保证绿色农业项目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可得性,提高绿色农业项目的投资收益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生活环境。农村金融对绿色农业的支持作用需要通过多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才能得到更好发挥。一方面是金融机构以社会责任为重,积极提供绿色金融服务;另一方面是政府部门通过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控指引,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行绿色农业生产,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引导农民整治居住环境,引导消费者消费绿色农产品;再一方面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消费者发挥对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监督作用,在三方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推动农业的绿色发展和现代化发展。同时由农业绿色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又会进一步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如此反复,形成良性循环。
  四、农村金融助力绿色农业发展的短板
  资本具有逐利和避险的天然属性,这使得农村金融在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不少短板。
  (一)金融机构内部动力不足,金融机构之间缺乏统一协作
  由于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业的发展潜力、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缺乏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同时又认为绿色农业较之传统农业在市场、信用、技术等方面具有更高的风险性,投资周期长、收益不确定、信息不完全,导致其主动为绿色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支持的积极性不高。另外,由于从业人员在绿色金融业务方面的实践经验不足,相关业务办理的程序较复杂,导致绿色金融产品推广的效率较低,助力绿色农业发展的成效不明显。同时,金融机构之间缺乏统一协作。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的金融机构各自为政,没有实现有机统一和共同协作,信息共享不充分,职能划分不清晰,服务成本偏高,服务效率偏低,无效投资或重复投资时有发生。
  (二)金融服务供给的绿色导向不明显,绿色金融产品缺乏创新
  现有政策与制度中,缺少对绿色金融业务的实施、创新和评价等方面的前瞻性规划。在已开展绿色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中,只对绿色农业的部分业务提供金融服务,尚未对绿色农业整个领域提供金融服务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规划和方案制定。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明显不足。传统金融产品的供给,无法匹配绿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差异化、多元化的需求。而绿色农业项目周期长、风险较高、短期回报低等自身属性,又决定了绿色金融服务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实现多样化和普遍化。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匮乏,绿色信贷成为主要业务品种,产品覆盖范围小,资金配置渠道单一,绿色证券、绿色保险、融资租赁等产品发展滞后,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度较低,产品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还需大力加强。   (三)绿色金融服务的开展存在区域差异和规模差异,绿色金融风险监控和分担机制有待完善
  由于不同地区对绿色农业财政补贴的力度不同以及绿色金融体系构建的完备性不同,整体来说,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绿色金融的积极性明显比东部地区弱。此外,因风险监控需求,涉农金融机构在开展绿色信贷、环境资产证券化等业务时偏爱大型农业龙头企业,而同样有治污和减排需求的中小型农业企业时常被排除在绿色金融项目之外。
  此外,还存在绿色金融风险监控和分担机制有待完善问题。较之传统农业,绿色农业面临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更高,同时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多重风险使得绿色农业投资具有较明显的脆弱性。必须建立健全绿色金融风险监控和分担机制,对信贷资金进入绿色农业进行保障。但现有绿色信贷风险分散方式有限、农业保险险种少、覆盖面窄、参保水平低、保障功能不强,融资担保机构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农村金融助力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政府層面
  1.引导金融机构着力支持绿色农业发展。以绿色发展理念为引领,运用贴息、风险补偿基金等方式激发村镇银行、融资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地方金融机构的市场活力,为绿色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金融服务。因东、中西部地区发展绿色金融的水平明显不平衡,应对中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
  2.推动绿色金融中介服务机构的培育和发展。在绿色农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和涉农金融机构的科学决策需要专业化的咨询服务。绿色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能够提供绿色认证、绿色资产评估、项目绿色环评等专业服务。因此,应加快培育和发展该类服务机构。
  3.搭建绿色金融信息交互平台。建立绿色金融大数据平台,实现绿色农业企业及项目信息、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信息、财政金融政策、环境信息、融资服务需求信息等资源的共享,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金融机构的投融资决策提供信息服务。
  4.建立绿色金融服务激励机制。对涉农金融机构提供的绿色金融服务进行专项统计,并将相关数据作为市场准入、差别化监管和地方财政支持的重要依据,从而鼓励涉农金融机构进一步扩大绿色金融服务规模。对绿色金融服务成效明显的地区,在安排农田基本建设补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专项资金时进行一定倾斜。
  5.鼓励金融同业合作,联合研发绿色金融产品。不同地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各不相同。政府要为银行与证券、保险、担保等机构联合研发提供信息、场所、政策等方面的便利条件,促进综合性、区域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研发。
  (二)涉农金融机构层面
  1.突出支持重点。涉农金融机构应仔细研读国家、地方政府颁布的农业政策,了解其中与绿色农业相关的重点工作内容,在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业环境治理、农业资源节约、养护与高效利用等方面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农业生产托管、高标准农田建设、绿色田园综合体开发、农村电商平台构建等工作要特别重视,从而促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更加注重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
  2.创新绿色金融产品。绿色金融产品的研发,要在充分了解绿色农业项目特点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需求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探索和试点。一是扩大抵质押物的范围,实物抵押可涵盖大型农机具等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存货、活体畜禽等,权利质押可涵盖订单、仓单、惠农补贴、农产品预期收益、知识产权等。二是扩大服务对象的范围,除了服务于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外,还可服务于农村环境治理第三方主体。三是拓展产品类型,在常规绿色信贷产品之外,以“绿色化”为指引,金融同业联合开发“贷款+保险”、“基金+保险”、“债券+保险”等多元类型的产品。
  3.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量。涉农金融机构对客户要进行分类管理,对现代农业科技园、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生态农业项目等服务对象要建立“绿色通道”,给予优先评级授信政策,优化设计贷款额度、利率和还款方式,加大授信额度,进行动态授信。适当放宽服务门槛,简化审批手续,优化服务流程,缩短获取服务所需时间,提升服务对象的获得感与满足感。适当降低农作物保险的参保门槛,以便扩大保险范围和提高参保率。
  4.完善绿色金融风险监管与缓释机制。涉农金融机构应在全面认识绿色金融服务的特点与难点的基础上,考虑意外突发事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探索建立综合信用评价和风险评估体系。在绿色农业项目评定标准、信息披露、收益测算、风险监管等方面建立相应制度,与财政部门、政策性保险机构、融资担保机构等开展协同合作,做好绿色金融服务的过程管理和绿色金融工具的应用管理。充分利用绿色产业基金、绿色贴息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等,合理设置风险分担比例和担保放大倍数,并不断探索风险分担、风险转移和风险保障机制的构建模式,例如与绿色农业保险、农村环境污染责任险等实行联动,降低和分散绿色金融风险。有效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手段,及时监测、计量和管理绿色金融风险。
  5.加强涉农金融人才培养。大部分基层金融从业人员对绿色金融的认识还停留在较肤浅的理论层面,缺少实践工作的具体经验和方法。涉农金融机构与相关监管部门应定期开展绿色农业与绿色金融的专题培训,通过政策解读、典型案例讲解、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名录汇总、业务流程示范等方式来转变从业人员的观念,提升其专业素养,引导其深入研究绿色农业发展规律和产业属性,了解绿色农业项目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对金融产生的不同需求,从而为绿色农业的发展提供匹配度高且融资成本适中的产品和服务。同时,还要鼓励金融从业人员加强对绿色农业项目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地考察调研,细致了解每个项目和经营主体的特点,准确评估项目可行性和收益率,降低融资风险。
  (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层面
  1.强化“绿色意识”。绿色农业的投资周期长、短期效益低、风险高,不少农业经营主体不愿进行绿色农业生产,也是阻碍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摒弃短视目光,着眼长远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响应政府号召,积极投身于绿色农业生产,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绿色农产品,为新农村建设创造宜居美丽环境。   2.学习金融知识。农业绿色化发展的任务要靠高素质的职业农民来承担。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了解绿色金融产品的内容和功能,才能准确表达自身对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诉求,与农村金融机构有效对接,进而获得与自身需求最匹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3.借力第三方机构。囿于自身知识和能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水平在短时间内不一定能满足绿色农业项目的要求。因此,應科学借力农民合作社服务中心、环保检测中心等第三方机构,在金融、会计、法律、环保等方面寻求专业服务,促使自身更快达到金融机构的授信评级要求,从而更便捷地获取绿色金融产品。
  4.维护与金融机构间的业务关系。部分经营主体在得到金融支持后,抱有“万事大吉”的思想,不注意与金融机构间业务关系的长期维护,没有把绿色农业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时向金融机构报备更新,影响动态授信的开展和后续金融支持的跟进,给金融机构的工作带来不便。经营主体应与金融机构保持较紧密的联系,及时汇报项目的进展、收益等方面情况,让金融机构动态了解项目推进的难点与亮点,从而持续稳定获得绿色金融支持。
  5.成立“绿色联盟”。绿色农业项目技术含量高、建设周期长、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高,很多时候需要多个经营主体的参与才能完成。单个农业经营主体的规模、能力有限,往往较难获得充足的金融支持。因此,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应根据自身的业务类型、业务水平和项目功能,寻找适合的业务伙伴,成立绿色农业农民合作社、绿色农业合作社联合社等形式的“绿色联盟”,扩大经营主体的规模,形成强大合力,共同设计、开发绿色农业项目,向金融机构提出综合性金融需求,获取金融支持。
  参考文献:
  [1]胡雪萍,董红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须破解的难题及路径选择[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06).
  [2]张军伟,费建翔,徐永辰.金融支持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激励效应[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20(06).
  [3]张伟,黄颖,易沛.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金融诱导机制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9(06).
  [4]杨林,张健,许鲜.绿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与思考—以四川省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9(10).
  [5]王会钧.绿色金融如何支持农业产业结构绿色升级—以黑龙江省为例[J].农业经济,2020(5).
  [6]李健旋.农村金融发展与农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研究[J].管理评论,2020(12).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业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机制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BJY127)阶段性成果〕
  (谭丹,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在我国居民保险保障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保险科技给寿险代理人带来了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多样化的获客渠道,以及全流程的展业辅助,但也使得寿险公司弱化了增员激励,并用机器实现了部分销售替代。面对挑战,寿险代理人应当树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销售理念、拓宽角色设定、提高长期保险的销售能力,并借力保险科技拓宽私域流量,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并推动全行业的进步。  关键词:保险保险科技寿险代理人  一、研究背景
摘要:基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智慧化建设内涵,深入分析韶山市通信基础设施能力、公共信息建设配套服务和智慧化程序应用开展情况,提出包含支撑层、应用层和用户层在内的韶山市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总体架构;重点阐述智慧信息管理、数据分析、旅游协作和旅游运营系统建设内容,建议韶山市强化保障政策,制定标准化规范体系,拓宽投资融资渠道,加大技术引进力度和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全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智慧化建设水平。  关键词
目的探析右美托咪定(dexmedetomidine)在减少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麻醉苏醒期躁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方便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于该院进行神经外科手术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基础组,每组75例。基础组给予常规麻醉诱导及术中处理,研究组在基础组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观察比较两组血流动力学情况[心率(HR)、平均动脉血压(MAP)]、麻醉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拔管后5 min,研究组的HR(71.81±6.55)次/min慢于基础组的(7
摘要:运用八省实地调研数据,对养殖规模进行五维度划分,并基于Mlogit模型对养殖规模与生产恢复决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户受猪瘟疫情冲击较大,但仅极少部分养殖户选择退出生猪养殖业,大部分选择缩小生产规模;表征生产规模不同维度的因素对生产恢复行为选择有不同方向的影响。  关键词:非洲猪瘟Mlogit生产恢复决策生猪养殖规模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8年8月初,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辽宁沈阳首
摘要:对比分析2015—2019年宁夏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以及服务业内部产业结构等指标,对宁夏服务业发展的现状及特点进行分析,发现宁夏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发展质量不高、发展水平不均衡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从推进宁夏服务业创新发展、融合发展,优化服务业区域发展布局,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等方面提出宁夏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关键词:宁夏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推进宁夏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意
目的比较食道静脉曲张内镜下硬化剂治疗与套扎治疗的疗效。方法方便选择该院2016年12月—2019年12月食道静脉曲张患者共计102例,盲选法抽取其中51例设为对照组,实施硬化剂治疗,另51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实施套扎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再出血发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止血成功率分别为92.16%、90.20%,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7,P=0.683)。观察组再出血率(1.96%)显著低于对照组(15.69%),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目的分析在高龄老年女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疾病治疗中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方法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方便选取于2010年8月—2020年6月在苏州大学附属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中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高龄老年女性患者共96例,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将抽到的奇数纳入到对照组,将抽到的偶数纳入到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给予患者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方法,观察组给予患者闭合复位PFNA内固定治疗方法。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指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结果并发症发生率,观察组为8.33%,低于对照
以甘肃旅游餐饮为研究对象,在体验经济视角下构建旅游餐饮旅游者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问卷调查搜集旅游者对甘肃旅游餐饮的重要性与满意度数据,并运用IPA分析法就旅游者对
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探究经翼点入路小骨窗经岛叶手术在其治疗中的作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抽样方法抽取该院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间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开展研究,选取70例,经不同手术方式分为A组(传统开颅手术)、B组(经翼点入路小骨窗经岛叶手术),现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特点(出血量、出血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等),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多数情况下表现出偏瘫,且GCS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为6~9分、16~30分,同时基底节区易出血,出血量为30~60 mL
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流动以获取更高的非农收入,这深刻影响着农户的生产生活决策.从农户的家用能源选择视角切入,分析非农收入对农户家用能源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