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积极行动,就会越来越接近成功

来源 :讲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repair5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聪明人说的话总能让我记得很牢。有位聪明人说得好,“教育涵盖了许多方面,但是它本身不教你任何一面。”这位聪明人向我们展示了一条真理:如果你不采取行动,世界上最实用、最美丽、最可行的哲学也无法行得通。
  我一直相信,机会是靠机会得来的。再好的构想都有缺陷,即使是很普通的计划,但如果继续发展,都会比半途而废的好计划要好得多,因为前者会贯彻始终,后者却前功尽弃。所以我说,成功没有秘诀,要在人生中取得正面结果,有过人的聪明智慧、特别的才艺当然好,没有也无可厚非,只要肯积极行动,你就会越来越接近成功。
  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记取这个最大的教训,结果将自己沦为了平庸之辈。看看那些庸庸碌碌的普通人,你就会发现,他们都在被动地活着,他们说的远比做的多,甚至只说不做。但他们几乎个个都是找借口的行家,他们会找各种借口来拖延,直到最后他们证明这件事不应该、没有能力去做或已经来不及了为止。
  与这类人相比,我似乎聪明、狡猾了许多。盖茨先生吹捧我是个主动做事、自动自发的行动者。我很乐意这样的吹捧,因为我没有辜负它。积极行动是我身上的另一个标识,我从不喜欢纸上谈兵或流于空谈。因为我知道,没有行动就没有结果,世界上没有哪一件东西不是由一个个想法付诸实施所得来的。人只要活着,就必须考虑行动。
  缺乏行动的人,都有一个坏习惯:喜欢维持现状,拒绝改变。我认为这是一种深具欺骗和自我毁灭效果的坏习惯,因为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正如人会生死一样,没有不变的事物。但因内心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很多人抗拒改变,哪怕现状多么不令他满意,他都不敢向前跨出一步。是的,每个人在决定一件大事时,心里都会或多或少有些担心、恐惧,都会面对到底要不要做的困扰。但“行动派”会用决心燃起心灵的火花,想出各种办法来完成他们的心愿,更有勇气克服种种困难。
  很多缺乏行动的人大都很天真,喜欢坐等事情自然发生。他们天真地以为,别人会关心他们的事。事实上,除了自己以外,别人对他们不大感兴趣,人们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一个人只有自己依靠自己,他才不会让自己失望,并能增加自己控制命运的机会。我们必须承认,时间有限,任何人都无法做完所有的事情。聪明人知道,并非所有的行动都会产生好的结果,只有明智的行动才能带来有意义的结果,所以聪明人只会汲取做了以后获得正面效果的工作,做与完成最大目标有关的工作,而且专心致志,所以聪明人总能做出最有价值的贡献,并捞到很多好处。想完成所有的事情,只会让机会溜掉。我的座右铭是:洛克菲勒对紧急事件采取不公平待遇。
  很多人都是自己使自己变成一个被动者的,他们想等到所有的条件都十全十美,也就是时机对了以后才行动。人生随时都是机会,但是几乎没有十全十美的。那些被动的人平庸一辈子,恰恰是因为他们一定要等到每一件事情都百分之百的有利,万无一失以后才去做。这是傻瓜的做法。我们必须向生命妥协,相信手上的正是目前需要的机会,才会将自己挡在陷入行动前永远痴痴等待的泥沼之外。每个人都有失去自信,怀疑自己能力的时候,尤其是在逆境中的时候。但真正懂得行动艺术的人,却可以用坚强的毅力克服它,会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失败的时候,有失败得很惨的时候,会告诉自己不论事前做了多少准备、思考多久,真正着手做的时候,都难免会犯错误。
  人们用来判断你的能力的真正基础,不是你脑子里装了多少东西,而是你的行动。人们都信任脚踏实地的人,我还没听过有人因为没有打扰别人、没有采取行动或要等别人下令才做事而受到赞扬的。那些在工商界、政府、军队中的领袖,都是很能干又肯干的人、百分之百主动的人。
  不论是自动自发者还是被动的人,都是习惯使然。要有现在就做的习惯,最重要的是要有积极主动的精神,戒除精神散漫的习惯,要决心做个主动的人,要勇于做事,不要等到万事俱备以后才去做,永远没有绝对完美的事。培养行动的习惯,不需要特殊的聪明智慧或专门的技巧,只需要努力耕耘,让好习惯在生活中开花结果即可。
  人生就是一场伟大的战役,为了胜利,你需要行动,再行动,永远行动!这样,你的安全就能得到保障。
  (摘编自《洛克菲勒留给儿子的38封信》,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年版,本文有删节。)
  讲者简介
  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John Davison Rockefeller)(1839年–1937年)美国慈善家、资本家,1870年创立标准石油,也是上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福布斯》网站曾公布过“美国史上15大富豪”排行榜,最终约翰·洛克菲勒名列榜首。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如何善用现代化教育媒体,使之有机融入语文课堂,真正实现课程整合呢?笔者认为:    一、让“互动”充盈于语文课堂    多媒体语文课件的画面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对学生的感官能产生一定的刺激作用,能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重用多媒体,而忽略了自己还有粉笔和一张嘴,也忽视了教师自身的资源,尤其是语言,包括口头语言、肢体语言,而这些又能对学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前
期刊
一、从培养自立、自信抓起    家长盼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社会的栋梁,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为国家做贡献。可是,一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不仅有成功与喜悦,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所以,培养孩子克服困难、自信、自强是非常重要的。有些孩子却娇生惯养,依赖思想严重,遇到问题无主见,没有独立的思想与见解,对自己无信心,不敢参与竞争。这些孩子就算学到了一些知识,也很难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甚至可能被社会淘汰。孩子是
期刊
丁肇中丨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让实验精神真正成为  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P16  尼克·胡哲 丨励志演讲家  一切尚未终结,  关键看你如何行动  我尝试一百次站起来,若我失败后,便放弃,我能站起
期刊
家乡给我最深刻的记忆,莫过于那片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纯色天地。最近上海也下起了雪,但那雪却少了家乡的气息。一到冬季,鹅毛大雪是冬日的底色,凝结成的树挂,屋里玻璃上的雾气,和那乡村特有的炊烟是冬日最美的图画。外婆家在乡下,犹记得每到下雪时,老屋后的那片被厚厚的雪覆盖的田地总是闪过我和小伙伴们的身影。年少的我们,一起趴在雪上,翘着腿,畅谈有趣的事,偶尔会打起雪仗,一蓬蓬晶莹的雪四散开来,在阳光照射下闪
期刊
作为创业者,我今天的一切完全是靠自己做出来的  我对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很专注,专注使我获得了前进的动力。  1984年,读初二的我来到深圳,那时候深圳刚刚开放,确实是创业的热土和窗口,从此我就在这片热土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读大学时,我从编写软件程序和研究计算机网络中体会到乐趣。我发现自己面对网络是如此兴奋,网络使我结交了更多的朋友,这些朋友甚至现在还是我重要的合作者。  毕业后,我从事软件工程师的工
期刊
人生苦短,不要遵照别人的意愿而生活,这样做无异于浪费生命;不要被教条束缚,因为那意味着别人在代替你思考;不要让他人喧嚣的观点掩盖你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你要有勇气去听从你直觉和心灵的指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知道你想要成为什么样子,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是次要的。  你们必须相信一些东西——勇气、命运、人生、因缘,相信现在的点将来一定会连成线  今天我想告诉大家我生活中的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如何连
期刊
FOCUS丨焦点  传承好家风  重整世风国风  “不啃老不坑爹”、“诚实”、“国比家大”……春节期间央视的一场有关“家风是什么”的“海采”,引起人们对“中国好家风”的思索。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是社会和国家的细胞,家风是世风与国风的基石。重温好家风、传承好家风,是社会与国家的责任,也是家庭与个人的使命。  振家风,可正源头清。  《人民日报》评论  2013年12月11日,《人
期刊
我是一名成考语文教师、深圳作协会员。通过家里订阅的《报刊文摘》上看到转载《讲刊》的文章,才到邮局订阅,从而结缘《讲刊》。  一年多来,我非常喜爱这份难得的人文演讲杂志,每月最期待的就是收到《讲刊》,每期到来,爱不释手,每篇必读,唯恐遗珠。边读边用红笔画下格言好句,然后分门别类敲进自己的文档,受益匪浅。《讲刊》成了我每月享受的最美、最丰富的精神大餐。  我不仅自己阅读《讲刊》,家里的老伴、儿子也争相
期刊
我们当中有许多人在想要行动和采取行动之间摇摆不定。前方未知的道路充满变数,令人望而却步。有时境况仿佛与我们处处作对,我们发现自己寸步难行。  鲍勃·萨顿和杰弗里·普费弗教授将企业文化中的这种犹豫称为“知行差距”,也就是我们知道自己应该做的事与我们实际做的事两者间的差距。当空谈取代了行动时,“知行差距”可能会导致公司的瘫痪。  了解到知行差距之后,我们会发现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竞争中落后的公司
期刊
没有任何借口是执行力的表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记住自己的责任,无论在什么样的工作岗位,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工作就是不找任何借口地去执行。  一支部队、一个团队,或者是一名战士或员工,要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就必须具有强有力的执行力。接受了任务就意味着做出了承诺,而完成不了自己的承诺是不应该找任何借口的。可以说,没有任何借口是执行力的表现,这是一种很重要的思想,体现了一个人对自己的职责和使命的态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