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nsy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报告一例取名为嗜酸性细胞增多性皮炎的病例,患者男性、24岁、波多黎各人,于1978年10月就诊。诉7月前出现瘙痒性丘疹,从双足背开始迅速扩展到全身大部分皮肤。既往无严重疾患。体检:皮疹为密集的从针头到8毫米直径大小,鲜红到褐红,圆形闪光丘疹和结节。其间有表面湿润性红斑。除头、掌、?、阴茎、龟头稀少外广布全身,但以下肢伸侧、前臂和背部最密集。

其他文献
作者报告一例10月男婴,正常妊娠,足月产,出生时体重2.95公斤,双亲健康,非近亲结婚,患儿的姐姐健康,无同病家族史.生后10个月内发育正常,扶着可以站立,能说1~2句话,但以后出现皮疹,鼻粘膜发炎,眼睑炎,秃发,坐不稳,颈肌无力并伴有全身肌张力降低.开始时因血清锌水平中度降低,被认为是肠病性肢端皮炎.
期刊
本文目的系探讨植物血凝素(PHA)诱导麻风病人周围血淋巴细胞转化反应在不同流行区不同种族是否不同或者相似.有人报告各型麻风PHA诱导周围血淋巴细胞转化结果均没有发现有何抑制.此外,也有报告认为抗麻风治疗可导致全身性细胞中介免疫恢复正常.与此相反,有人报告某些抗麻风药对周围血淋巴细胞的非特异性致有丝分裂原的刺激可产生抑制作用.作者考虑到这些情况,选择了治疗前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是目前医学界中最令人鼓舞的.单克隆抗体技术对很多疾病,包括微生物和病毒性疾病的诊断有很大用途,并对很多皮肤病的发病机制有可能更好地了解,最终它将应用到许多炎症性或肿瘤性皮肤病的治疗中.产生有效量的单克隆抗体的方法首先是用特异抗原免疫小鼠使其产生抗体.现在我们能够免疫小鼠使其产生针对无数物质的抗体,从理论上讲,我们可以使小鼠产生针对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的抗体.
期刊
皮肤恶性黑素瘤是一种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的肿瘤.其预后与有无转移、肿瘤大小、侵犯深度以及有无溃烂、血管侵犯及淋巴样细胞反应,乃至原发瘤部位和性别等因素都有关.作者报告1965~1974年110例(女84例,男26例)位于四肢(Clark水平Ⅳ或Ⅴ及肿瘤厚度>1.5mm)未发现转移的恶性黑素瘤用广泛性局部切除和区域性灌注的经验.作者最初对区域淋巴结检查阴性者不作清扫,但1972年后在灌注期间对上肢黑素瘤
期刊
本文研究了5例肿瘤期蕈样肉芽肿(MF)病人皮肤切片中的T细胞抗原,其中3例未经治疗,2例经PUVA治疗.其方法是用各种单克隆抗血清进行细胞计数,其中有OKT3、OKT8、OKT4、及OKT6[分别抗全T、抑制性T与协助性T细胞以及朗格罕氏细胞(LC)].
氨苯砜除了用于治疗麻风外,近来逐渐成为治疗疱疹样皮炎的常规药物。亦有不少用之治疗大疱性皮肤病,脓疱性发疹性疾病、各型血管炎及聚合性痤疮而收到良效的报告。1978年Matthews等报告以氨苯砜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等麻疹样皮损而收到明显地改进。
某些学者认为:某些酶的活性由遗传所产生的变异能把外界无致癌活性的物质转化成能致癌的代谢物,因而增加了产生癌的危险性,但这种可能性是较少发生的.有人提出:高水平的各种功能的氧化酶、芳香基烃基羟化酶(AHH)或其衍生物都是产生各种肿瘤的危险因子.在银屑病患者的治疗中,尽管接触许多可能的致癌物,但一般认为这些病人产生皮肤癌或皮肤外癌肿的危险性是较低的.
期刊
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性在日本越来越被人们注意。我们对老年人肛门骶骨部角化过度性色素斑进行活检的结果,发现切片有淀粉样蛋白沉着者共9例。6例年龄都是70岁以上。5例以肛门骶骨部瘙痒(其中2例因该部湿疹)、1例以该部皮肤粗糙而来诊治;其余3例则因其他病进行检查时发现。9例的临床表现以肛门骶骨部色素祝着和角质增生为特征。呈暗褐色,范围可达小儿手掌大。色素斑通常是以肛门为中心的呈放射状或扇形的色素线条排列。
作者新近见到一例已有无痛性皮肤损害6年的Kaposi肉瘤患者,在该病开始发展时即用大面积放疗和全身化疗,但未能缩小皮肤瘤块.经临床详细检查未发现有全身受累,但尸检证明内脏有Kaposi肉瘤的广泛浸润.
期刊
作者报告102例由于非恶性疾患如外伤、外科并发症等进行脾切除的患者,观察5月~16年,平均4年2月.有3例发生带状疱疹(HZ),其中2例为皮肤播散型.与同年龄正常人群的发病率对比无重大差异(P>0.05),因此,脾切除似并不使人增加HZ的感染.但令人注意的是正常人群HZ出现皮肤播散型者仅2~5%,而本文报告的3例HZ病人中却有2例,尽管这个数字很小,但这可能提示HZ一旦发生,无脾脏易引起皮肤播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