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新时代,就看《新作文》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ttll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全国高考已然落下帷幕。纵观2017年全国高考试题,我们惊喜地发现,命题正发生着令人欣喜的改变:不再是鸡汤体的文字材料引入话题,而是承接时代、引入地气的生机作文;不再是万年不变的意识流写作,而是在文题中彰显着大气磅礴的大国风范。一言以蔽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正在远去,而这,正与《新作文》一直倡导的多元、开放的作文观不谋而合。
  相比以前,多元的思维拓展与广阔的知识储备似乎成为决胜高考作文更加重要的要素。那么,针对2017年高考作文散发的时代气息,我们的作文应考应如何改变,如何进行?由此我们特邀全国名师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对策篇
  高考在变化,我们也期待《新作文》与考生一起开眼观照现实社会,一起动脑思索宇宙人生,引导考生表达作为未来社会公民的理性思考,张扬人文情怀、法制观念、责任意识、创新精神等有助于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美好品格。而万变不离其宗,高考作文强调考查考生的實际写作能力,强调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语文能力和素养。针对此,我们来听听几位名师对高考作文的对策。
  刘静:2017年全国高考作文更加开放、多元,这给我们一个信号,今后的作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理性思辨入手,以期让学生适应高考命题,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时代潮流。提升写作能力的根本之道,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与思维品质,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所以我们可以从思想水平、思维品质和语言表达能力三个层面寻找对策。
  从2017年的题目看,今后高中生的思想水平不能只局限于自我,而应当强调是一个社会人,应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因此,考生的眼光要超越课本、超越教室,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通过电视、书刊了解社会并能对社会热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思维品质是写作的内核。我认为高中生应该注重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如此才能培养现代人的理性、开放、谦逊、求真的习性,培养学生多元、理性和平等对话的表达习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可以从阅读和表达两个方面入手,阅读鉴赏文本时通过问题设置引导学生使用批判性思维;表达训练可以从模仿新闻时评开始,强调运用批判性思维。
  何传跃:2017年全国卷作文命题给人耳目一新的感受,其紧贴生活和时代的特点,注重传承与思辨的导向,无疑最值得关注。这种形式的材料作文,远不是熟记一些古今中外典型素材,学会结合中心对素材恰当分析就能行文成章的。如果“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面对此类的作文命题必然茫然无措,而要解决“老虎吃天不知从哪下口”的问题,那就需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作为辛苦备考的高三学子,难有足够多的时间观看电视和阅读报刊,那就不妨让热点时文走进我们的备考区。热点时文多是就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表达不同观点看法,体现着思维的多向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多收集一些含金量高的热点时文,每天读上一两篇,不仅能使我们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做到与时代同步,而且有利于激活自我的思维方式,能够提升阐述问题时的严谨性和思想性,自然对新形势下的这种命题写作大有裨益。
  崔成志:2017年高考作文整体上看更趋成熟,全国卷三套试题作文材料的任务驱动意识也由2015年的生硬走向完善,关注时代、生活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命题立意更为突出。
  有鉴于此,高考作文复习备考中如果继续延续以往模式化的教学和训练,就很难适应高考作文新变化。教师应引导学生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逐渐过渡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博观约取方能厚积薄发。
  教师应引导学生回归经典、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时事、关注人生,根据学生的思维水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丰厚的积累中提高写作水平和语文素养。读是输入,写是输出,读写结合方是高考作文备考的正道。
  崔久主:关注现实生活,关注时代变化,结合个性体验,调用平时积累,学会剪裁化用。
  一、关注时事新闻,体现时代特色。当今世界丰富而多元,开放而包容,写作也应该紧扣时代脉搏,展现时代新貌。那种埋头故纸堆的做法毕竟只属于少数人。正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即便是应试作文,也不应透露着陈腐的气息,而应该散发着鲜活的魅力。推荐:腾讯“大家”、《新闻周刊》《南方周末》。
  二、结合个性体验,鼓励创新表达。2017年高考作文的一大特点就是关注个体成长,注重创新,由过去的记叙、描写为主变得议论色彩更浓、思辨性更高,这不仅是全球母语教学的方向,也符合现代化人格成长的要求。我们的中学生写作,也逐渐由过去的“代古人言”到“我手写我心”。
  三、加强阅读积累,扩充知识储备。写作,说到底靠的还是读书。即便是重点考察口才的辩论赛,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说的一句名言是“辩论赛的胜利是读书的胜利”。而作文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对读书自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选好切入角度,实现个性突破。作文要获得成功,就要根据自己的观察、思考、积累以及特长,敏锐地挑选命题中的热点话题,准确寻找一个切入口,在你知我知的看法上,个性突破是成功的标志,在体裁上、思想上展示自我的个性才华。
  彭辉:我们应更多地冷静而理智地思考作文的本源和方向,“中国关键词”“我看高考”为代表的作文试题,无疑给了我们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导向。材料类命题日渐式微,在写作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回归”与“创新”成为了两个核心关键词。培养扎实的写作素养,备战来年的高考,更需要从这两方面下功夫。
  优美的词句段落、厚重的文化底蕴固然重要,但在传承经典传统文化的同时,我们还更应该关注我们的现实生活,化学习生活的枯燥为考场作文的华章,积累素材是一方面,参与体验是更为重要的一方面。我们很有必要回归到“真实、体验、情感、个性、生命”上去,这样的文章才是接地气的好文章,才是富有生态特质的真作文。滚瓜烂熟的写作套路、名言警句在一片华彩的背后落下的是似曾相识的落寞,要真正摆脱这一陈窠,必然要有勇气、有实力走创新之路。创新之法就是要在作文本质特征之上,以生活为圆心,以多元、开放为半径,画一个满满的圆。具体而言,就是要紧扣生活体验,活化知识的积累,来一次创新独特的思考。唯有如此,我们的作文才能紧跟高考改革脉搏,才能让文思熠熠生辉。   陈恩科: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作文试题的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但只能体现一个中心。全国卷Ⅱ作文试题的材料由六句名言组成,依据试题“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的写作关键性要求,我们不能当作单则材料,应当作多则材料,也就是要把这六句名言当作两到三则材料。依据上面的“可选立意”,每个考生只能选择某一个立意中心确定立意。自古文章意为本,立意要符合题旨,明确、集中、针对性强。
  评价篇
  高考作文命题直观而策略地反映时代主题,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时代感强。鼓励考生从所知所学所感出发,在对宏大话题的把握中,感性叙说,理性思辨,畅所欲言,引导考生用中国梦激扬青春梦,关心现实国情与改革发展,展示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与综合素质。那么,我们来听听几位名师对高考作文的评价,以期对未来写作有所启示。
  王思勇:全国卷Ⅰ命题指向当下社会现实,卷Ⅱ命题指向文化传承。所谓关注文化传承可能还是指向了书本(背诵名言警句),全国卷Ⅰ指向社会现实就超越了书本。在此,全国卷Ⅰ的命题更有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克服高中生因应试而形成的社会冷漠症。
  全国卷Ⅰ和Ⅱ都对阅读思维有较高的要求。鉴于当今语文界对阅读思维知识只能“默会”而无法传授的现状,考生面对这两卷的命题,在审题时必会大费脑力。好在全国卷Ⅰ还有“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的提示,而卷Ⅱ同样是要以其中的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可是“有机的关联”几个字缺席了,因此卷Ⅱ不如卷Ⅰ嚴谨,其结果可能是卷Ⅱ更容易出现牵强附会之作。并且,卷Ⅱ的6句名言,在话题上欲寻求两两相关,其难度过大,不利于检验考生真实的写作表达能力。
  王延学:高考全国卷Ⅰ的作文命题将考生的关注点引向现实生活,出了一道接地气、时代感强的作文考题。对于有关注现实、思考生活习惯的考生来说,写作此题自会得心应手。这道考题除了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参与社会问题的积极思考,还能有效地检测出考生逻辑思维的能力,检测出思维的深刻性与辩证性。
  命题人给出的12个关键词,从其内容涉及的性质来说,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从“选什么”中就能看出你的思维品质与能力。你选择的关键词得符合两个标准:一是有助于客观、全面地呈现你所认识的当代中国,以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二是所选择的关键词之间要建立“有机的联系”,不能是风马牛不相及。总之,这次全国卷一的作文命题,符合“文章合为时而著”的写作原则,对我们以后的教育教学活动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7年高考全国卷Ⅱ的作文命题,一改往年心灵鸡汤类的柔弱,给考生呈现了一组中华文化中内涵丰富的古今名句,传达出积极进取的时代气息,这一导向无疑有着催人奋进的意义。这道作文题中所列名句,从时间维度而论,上溯春秋唐宋,下至近现当代;从出处来源而论,或为儒家经典,或为诗词杂文;从作者类属而论,既有文学名家,也有学者领袖。其内涵精神有着共同之处,说理掷地有声,言情真挚深切。
  陈玉驹:2017年高考已经尘埃落定。2018年高考会考什么?这是我们现在最关心的问题。将来总是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展望未来,必须回顾过去。2017年高考作文题,主要关键词有“国家”(全国卷Ⅰ“读懂中国”、北京卷“共和国,我为你拍照”)、“历史”(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现实(山东卷“资源共享”、全国卷Ⅲ“我看高考”),其中江苏卷的“车”既有对历史的审视,也有对现实的观照,“车”只是历史和现实的一个“意象”……全息理论告诉我们,所有的故事都曾发生过,所有的故事都是同一个故事,所有的故事都是我的故事。所以,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对2017年高考作文题的把握,见微知著,展望2018年高考作文题,那就是对“中国”的思考,思考中国的过去(传统问题),思考中国的现在(发展问题),思考中国的未来(民族崛起问题);对“社会”的审视,主要是挖掘正能量,共建美丽中国;对“人生”的考量,考量“人与人”(自我、他人、民族、世界)之间的关系,共存共享,共建和谐社会;对“自然”的观照,观照“人”在自然中的“生存与发展”问题……最后,我要说的是,语文是中国语文,高考是中国高考,高考语文当然离不开中国,中国是高考永恒的主题!
  余君才:2017年高考作文在选材上充分反映时代主题,正面而巧妙地传递价值观念。
  立意高远却力避空泛,坚持以学生为本,接地气,有生气,时代感强。将“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作为明确指令,这是从大处着眼,站得高,有对学生家国情怀、大国崛起的国家层面的认知,也是国家发展、时代进步的一种精神呈现。“立德树人”,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大情怀、大视野、大人生的新时代的青年。命题者在这道作文题的选材上是下了功夫。
  但命题者又担心学生空谈,大而不当,空喊口号,于是又给出了这样一些 “中国关键词”—— 一带一路、大熊猫、广场舞、中华美食、长城、共享单车、京剧、空气污染、美丽乡村、食品安全、高铁、移动支付,引发考生的写作欲望和真情实感,也利于将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作用细化、实化、具体化。这样一来,学生在表达时,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崛起的中国、发展的中国、文化繁荣历史悠久的中国……既是宏大的把握,又具体可感,接地气,联系现实,即是从大处着眼,从细处落笔。这充分考量了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和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孩子,你说你读书也不少,但到了写作时却不能将平时所读的化作写作素材,每次写作文都是“裸写”。看到一些写作高手总能旁征博引,材料丰富运用妥帖,你的心里总是痒痒的。  你的苦恼,我能理解。写作是和阅读密切相关的。叶圣陶老先生说:“许多作文中出现的问题看起来是写作能力问题,根子却是在阅读。”读书是蓄积、存储,写作是倾吐、表达,“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孟子·离娄》)。作文是读书下的蛋。没有读书的滋
期刊
平静的湖面,可曾知湖底那汹涌的暗潮;平静的面孔下,又可曾知那被表象所掩盖的内心的波涛?我们无从知晓,她亦无从知曉。  在现实世界里生活的她,一切似乎是那样美好——温柔的丈夫,以及从孤儿院里收养的女儿莎伦。这个美好的现实,却因为莎伦那个困扰许久的梦魇——寂静岭,而开始悄悄改变了。  那个诡异的小镇寂静岭,在她的心中是那样的神秘莫测。似乎这个极富有宗教气息的小镇,与她结下了深深的孽缘。在那个深夜,她毅
期刊
文章不仅可以描绘山川美景,世态人情,更可以成为现实的一面镜子。比如,钱财入文的情况,在古人的作品中很常见,我们从中可以大体领略古人的生活状况和消费水平。比如,吴敬梓將穷困潦倒寓于调侃机趣之中:“哀无一文钱,腹作千雷鸣。”前一句做铺垫,略显平淡,后一句则突然爆发,让人忍俊不禁,记忆深刻。短短十个字,却不免让人心为之一动,与古人形成思想共振。  再如,北宋刘攽《中山诗话》中记载了这么一则趣事:  宋真
期刊
以本人为例。  看书,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活了这么大,也渐渐摸清自己喜欢什么风格。当看到与自己口味一致的书籍时,自己仿佛就是作者,或者说,作者就是这个世界的另一个自己。这就像找到了灵魂伴侣一样,精神幸福无比。当然,有点东西吃着更好了!一种气味会让你记住一样东西,调动多种感官会让你记忆得更加牢固,前提是你有足够的自制力,时刻保证书的诱惑力大于吃食,同时也不要让食物污染了书。比如一个冬天的下午,我读了迟
期刊
当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着实吃了小小一惊。用星星造一个比喻句,这不应该是小学的小朋友该写的么?不过,我也曾经是个孩子。  星星像什么?  高一迷恋海子时,顺便把北岛也带上了。北岛有一句诗,“从星星的弹孔里,将流出血红的黎明”,这句诗画面感很强烈,我总是把诗人描述的场景想象成具体的意象。与其说我记住了诗,不如说我记住的是我的“意淫”。  好了,前面都是废话,北岛和“栗子壳”没有半点关系,我的第一段臆想
期刊
这一届的放胆大赛可谓精彩纷呈:作者们并未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校园青春,有关注社会百态的情怀,有将目光投向未来的探索,有思接千载合唱先贤的深度。同学们在惊叹他们汪洋恣肆的想象、力透纸背的深刻、雄奇瑰丽的文采时,是否也对他们创作背后的故事感兴趣呢?其实,谁的写作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听听他们背后的写作故事,也许,他们的灿烂今天就是你美好的明天。  李欣璇  获奖作品:《世界游戏》  作品感言:当初构想时,我只
期刊
早晨浅浅的阳光里,一个老婆婆弓着身子,挎着竹篮,颤颤巍巍地走着,一步一步,有些虚浮,却走进了人心里面。  目送她远去,低头拾起手边的《目送》,我的心情觉得又沉重了几分。《目送》一共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尽人世间的亲情与友情,无不充满人生的深沉。  感慨于龙应台的那份感恩之心,哪怕曾身居台湾“教育部长”的高位,哪怕她用最犀利的文字鞭挞着社会的黑暗
期刊
社会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在听说,而且将之与校园形成对立关系。是的,进入社会,好像是学生时代的终结。但事实并非如此。其实,社会一直在我們身边,一直是我们生活得的一部分。  社会,字典上有两个释义:1.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2.泛指由于共同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群。这里,我们探讨的是释义2,即探讨人与人交织而成的人群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一个瞬间,一个回眸,一段故事,一份情感。
期刊
编者按:在新形势下,讲真话、抒真情,无论学生在操作层面实践如何,舆论上早已有了充分的关注。但对于作文写作层面的另一重假——文采造假,却尚未引起师生足够的重视。何谓假文采?文采之“假”,首先体现在文意之“虚”。一些学生作文时惯用绚丽的词藻、抽象的比喻,再加上思接千载神游八方结交的古今圣贤,让文章观感顿时上一层次。但层层剥开“文采”这华丽的表皮后,文章所呈现的无非是老生常谈的道理,有气无力的论点。文采
期刊
高考后,你告诉我,这次高考作文写得有些俗,你自己也不满意。你说看到“车来来往……”这个题目,立马迸出了共享单车之类的题材,然后就以此入文写了一篇无关痛痒的文章。“唉,我这次高考作文算是没救了,一个字——俗。”你不满地摇头叹息。  看着你的自悔、难过,我反倒笑了。自觉俗气的人,倒是有救的——至少比那些俗而不察的人可爱多了。其实,要为文不俗,须得为人不俗。而为人不俗,须有高境界、真性情和真趣味。  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