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确保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达到设计要求,不断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应对施工过程中主要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本文结合施工经验,分析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关键词: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混凝土及其原材料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对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耐久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对混凝土工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是一项关键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本文结合施工经验,从混凝土拌合、运输、浇筑、养护几方面分析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一、混凝土拌合的质量控制要点
拌和设备投入混凝土生产前,应按经批准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进行最佳投料顺序和拌和时间的试验。混凝土拌和必须按照试验部门签发并经审核的混凝土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混凝土组成材料的配料量均以质量计。称量的允许误差,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
水泥、砂、石、掺合料、片冰均应以质量计,水及外加剂溶液可按质量折算成体积。称量的偏差不应超过下表中规定的数值。
拌和程序和拌和时间,应通过试验决定。下表中所列最少拌和时间可参考使用。
三、混凝土运输的质量控制要点
入机拌和量应在搅拌机额定容量的110%以内。加冰混凝土的拌和时间应延长30s(强制式15s),出机的混凝土拌和物中不应有冰块。混凝土掺合料在现场宜用干掺法,且应保证拌和均匀。外加剂溶液中的水量,应在拌和用水量中扣除。拌和楼进行二次筛分后的粗骨料,其超逊径应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二、混凝土运输的质量控制要点
选择混凝土运输设备及运输能力,应与混凝土拌和、浇筑能力、仓面具体情况相适应。所用的运输设备,应使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致发生分离、漏浆、严重泌水、过多温度回升和坍落度损失。同时运输两种以上强度等级、级配或其他特性不同的混凝土时,应设置明显的区分标志。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及减少转运次数。掺普通减水剂的混凝土运输时间不宜超过下表的规定。因故停歇过久,混凝土已初凝或已失去塑性时,应作废料处理。严禁在运输途中和卸料时加水。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混凝土运输工具应设置遮盖或保温设施,以避免天气、气温等因素影响混凝土质量。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不宜大于1.5m。超过时,应采取缓降或其他措施,以防止骨料分离。用汽车、侧翻车、侧卸车、料罐车、搅拌车及其他专用车辆运送混凝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运输混凝土的汽车应为专用,运输道路应保持平整。装载混凝土的厚度不应小于40cm,车厢应平滑密闭不漏浆。每次卸料,应将所载混凝土卸净,并应适时清洗车厢(料罐)。运输和卸料过程中,应避免混凝土分离,严禁向溜筒(管、槽)内加水。当运输结束或溜筒(管、槽)堵塞经处理后,应及时清洗,且应防止清洗水进入新浇混凝土仓内。
三、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要点
1.浇筑准备工作要点
建筑物地基必须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的准备工作。岩基上的杂物、泥土及松动岩石均应清除。岩基应冲洗干净并排净积水;如有承压水,必须由设计与施工单位共同研究,经处理后才能浇筑混凝土。清洗后的岩基在浇筑混凝土前应保持洁净和湿润。假设是容易风化的岩基及软基,应作好下列各项工作:①在立模扎筋以前,应处理好地基临时保护层。②在软基上进行操作时,应力求避免破坏或扰动原状土壤。如有扰动,应会同设计人员商定补救办法。③非黏性土壤地基,如湿度不够,应至少浸湿15cm深,使其湿度与此土壤在最优强度时的湿度相符。④当地基为湿陷性黄土时,应采取专门的处理措施。在正式进入浇筑混凝土前,还应详细检查有关准备工作:地基处理情况,混凝土浇筑的准备工作,模板、钢筋、预埋件及止水设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做好记录。
2.浇筑施工要点
①基岩面的浇筑仓和老混凝土上的迎水面浇筑仓,在浇筑第一层混凝土前,必须先铺一层2~3cm的水泥砂浆;其他仓面若不铺水泥砂浆,应有专门论证。
砂浆的水灰比应较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0.03~0.05。一次铺设的砂浆面积应与混凝土浇筑强度相适应,铺设工艺应保证新混凝土与基岩或老混凝土结合良好。
②混凝土的浇筑,应按一定厚度、次序、方向,分层进行。在高压钢管、竖井、廊道等周边浇筑混凝土时,应使混凝土均匀上升。
③混凝土的浇筑层厚度,应根据拌和能力、运输距离、浇筑速度、气温及振捣器的性能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浇筑层的允许最大厚度,不应超过下表中的数值;如采用低流态混凝土及大型强力振捣设备时,其浇筑层厚度应根据试验确定。
④浇入仓内的混凝土应随浇随平仓,不得堆积。仓内若有粗骨料堆叠时,应均匀地分布于砂浆较多处,但不得用水泥砂浆覆盖,以免造成内部蜂窝。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浇筑,浇筑面应保持水平。
浇筑混凝土时,严禁在仓内加水。如发现混凝土和易性较差时,必须采取加强振捣等措施,以保证混凝土质量。不合格的混凝土严禁入仓;已入仓的不合格的混凝土必须清除。
⑤混凝土浇筑应保持连续性,如因故中止且超过允许间歇时间,则应按工作缝处理,若能重塑者,仍可继续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允许间歇时间(自出料时算起到覆盖上层混凝土时为止)可通过试验确定。
⑥混凝土工作缝的处理,应遵守下列规定:a、已浇好的混凝土,在强度尚未到达2.5MPa前,不得进行上一层混凝土浇筑的准备工作。b、混凝土表面应用压力水、风砂枪或刷毛机等加工成毛面并清洗干净,排除积水,再按相关规定处理后,方可浇筑新混凝土。压力水冲毛时间由试验确定。
⑦混凝土浇筑期间,如表面泌水较多,应及时研究减少泌水的措施。仓内的泌水必须及时排除。严禁在模板上开孔赶水,带走灰浆。浇筑的时候,宜经常清除黏附在模板、钢筋和埋件表面的砂浆。
⑧混凝土应使用振捣器捣固。每一位置的振捣时间,以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并开始泛浆时为准。振捣器前后两次插入混凝土中的间距,应不超过振捣器有效半径的1.5倍。振捣器的有效半径根据试验确定。振捣器宜垂直插入混凝土中,按顺序依次振捣,如略带倾斜,则倾斜方向应保持一致,以免漏振。浇筑块的第一层混凝土以及两罐混凝土卸料后的接触处,应加强平仓振捣,以防漏振。振捣上层混凝土时,应将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左右,以加强上下层混凝土的结合。振捣器距模板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振捣器有效半径的1/2,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假设在浇筑仓内无法使用振捣器的部位,如止水、止浆片等周围,应辅以人工捣固,使其密实。而结构物设计顶面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使其平整,其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四、混凝土养护的质量控制要点
混凝土澆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养护前宜避免太阳光曝晒。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6~18h内开始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养护。混凝土应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始终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宜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并通过绘制质量控制图,做好质量监控工作。
如某大坝水位变化区混凝土强度测定值如下表所示,并根据这些数值绘制该大坝混凝土强度控制图,结合两图判断该该大坝水位变化区的混凝土满足强度要求。
五、结束语
总之,混凝土是水利施工中的重要材料。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是确保整个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基础,因此加强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许国川,水工建筑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J],企业技术开发,2012.
[2]周立辉,浅议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
关键词: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U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混凝土及其原材料科技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对混凝土的施工性能和耐久性要求越来越高。为了保证混凝土工程的施工质量,满足设计及使用要求,对混凝土工程质量的管理与控制是一项关键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本文结合施工经验,从混凝土拌合、运输、浇筑、养护几方面分析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
一、混凝土拌合的质量控制要点
拌和设备投入混凝土生产前,应按经批准的混凝土施工配合比进行最佳投料顺序和拌和时间的试验。混凝土拌和必须按照试验部门签发并经审核的混凝土配料单进行配料,严禁擅自更改。混凝土组成材料的配料量均以质量计。称量的允许误差,不应超过下表的规定。
水泥、砂、石、掺合料、片冰均应以质量计,水及外加剂溶液可按质量折算成体积。称量的偏差不应超过下表中规定的数值。
拌和程序和拌和时间,应通过试验决定。下表中所列最少拌和时间可参考使用。
三、混凝土运输的质量控制要点
入机拌和量应在搅拌机额定容量的110%以内。加冰混凝土的拌和时间应延长30s(强制式15s),出机的混凝土拌和物中不应有冰块。混凝土掺合料在现场宜用干掺法,且应保证拌和均匀。外加剂溶液中的水量,应在拌和用水量中扣除。拌和楼进行二次筛分后的粗骨料,其超逊径应控制在要求范围内。
二、混凝土运输的质量控制要点
选择混凝土运输设备及运输能力,应与混凝土拌和、浇筑能力、仓面具体情况相适应。所用的运输设备,应使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致发生分离、漏浆、严重泌水、过多温度回升和坍落度损失。同时运输两种以上强度等级、级配或其他特性不同的混凝土时,应设置明显的区分标志。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应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及减少转运次数。掺普通减水剂的混凝土运输时间不宜超过下表的规定。因故停歇过久,混凝土已初凝或已失去塑性时,应作废料处理。严禁在运输途中和卸料时加水。在高温或低温条件下,混凝土运输工具应设置遮盖或保温设施,以避免天气、气温等因素影响混凝土质量。混凝土的自由下落高度不宜大于1.5m。超过时,应采取缓降或其他措施,以防止骨料分离。用汽车、侧翻车、侧卸车、料罐车、搅拌车及其他专用车辆运送混凝土时,应遵守下列规定:运输混凝土的汽车应为专用,运输道路应保持平整。装载混凝土的厚度不应小于40cm,车厢应平滑密闭不漏浆。每次卸料,应将所载混凝土卸净,并应适时清洗车厢(料罐)。运输和卸料过程中,应避免混凝土分离,严禁向溜筒(管、槽)内加水。当运输结束或溜筒(管、槽)堵塞经处理后,应及时清洗,且应防止清洗水进入新浇混凝土仓内。
三、混凝土浇筑的质量控制要点
1.浇筑准备工作要点
建筑物地基必须验收合格后,方可进行混凝土浇筑的准备工作。岩基上的杂物、泥土及松动岩石均应清除。岩基应冲洗干净并排净积水;如有承压水,必须由设计与施工单位共同研究,经处理后才能浇筑混凝土。清洗后的岩基在浇筑混凝土前应保持洁净和湿润。假设是容易风化的岩基及软基,应作好下列各项工作:①在立模扎筋以前,应处理好地基临时保护层。②在软基上进行操作时,应力求避免破坏或扰动原状土壤。如有扰动,应会同设计人员商定补救办法。③非黏性土壤地基,如湿度不够,应至少浸湿15cm深,使其湿度与此土壤在最优强度时的湿度相符。④当地基为湿陷性黄土时,应采取专门的处理措施。在正式进入浇筑混凝土前,还应详细检查有关准备工作:地基处理情况,混凝土浇筑的准备工作,模板、钢筋、预埋件及止水设施等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并应做好记录。
2.浇筑施工要点
①基岩面的浇筑仓和老混凝土上的迎水面浇筑仓,在浇筑第一层混凝土前,必须先铺一层2~3cm的水泥砂浆;其他仓面若不铺水泥砂浆,应有专门论证。
砂浆的水灰比应较混凝土的水灰比减少0.03~0.05。一次铺设的砂浆面积应与混凝土浇筑强度相适应,铺设工艺应保证新混凝土与基岩或老混凝土结合良好。
②混凝土的浇筑,应按一定厚度、次序、方向,分层进行。在高压钢管、竖井、廊道等周边浇筑混凝土时,应使混凝土均匀上升。
③混凝土的浇筑层厚度,应根据拌和能力、运输距离、浇筑速度、气温及振捣器的性能等因素确定。一般情况下,浇筑层的允许最大厚度,不应超过下表中的数值;如采用低流态混凝土及大型强力振捣设备时,其浇筑层厚度应根据试验确定。
④浇入仓内的混凝土应随浇随平仓,不得堆积。仓内若有粗骨料堆叠时,应均匀地分布于砂浆较多处,但不得用水泥砂浆覆盖,以免造成内部蜂窝。在倾斜面上浇筑混凝土时,应从低处开始浇筑,浇筑面应保持水平。
浇筑混凝土时,严禁在仓内加水。如发现混凝土和易性较差时,必须采取加强振捣等措施,以保证混凝土质量。不合格的混凝土严禁入仓;已入仓的不合格的混凝土必须清除。
⑤混凝土浇筑应保持连续性,如因故中止且超过允许间歇时间,则应按工作缝处理,若能重塑者,仍可继续浇筑混凝土。浇筑混凝土的允许间歇时间(自出料时算起到覆盖上层混凝土时为止)可通过试验确定。
⑥混凝土工作缝的处理,应遵守下列规定:a、已浇好的混凝土,在强度尚未到达2.5MPa前,不得进行上一层混凝土浇筑的准备工作。b、混凝土表面应用压力水、风砂枪或刷毛机等加工成毛面并清洗干净,排除积水,再按相关规定处理后,方可浇筑新混凝土。压力水冲毛时间由试验确定。
⑦混凝土浇筑期间,如表面泌水较多,应及时研究减少泌水的措施。仓内的泌水必须及时排除。严禁在模板上开孔赶水,带走灰浆。浇筑的时候,宜经常清除黏附在模板、钢筋和埋件表面的砂浆。
⑧混凝土应使用振捣器捣固。每一位置的振捣时间,以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出现气泡,并开始泛浆时为准。振捣器前后两次插入混凝土中的间距,应不超过振捣器有效半径的1.5倍。振捣器的有效半径根据试验确定。振捣器宜垂直插入混凝土中,按顺序依次振捣,如略带倾斜,则倾斜方向应保持一致,以免漏振。浇筑块的第一层混凝土以及两罐混凝土卸料后的接触处,应加强平仓振捣,以防漏振。振捣上层混凝土时,应将振捣器插入下层混凝土5cm左右,以加强上下层混凝土的结合。振捣器距模板的垂直距离,不应小于振捣器有效半径的1/2,并不得触动钢筋及预埋件。假设在浇筑仓内无法使用振捣器的部位,如止水、止浆片等周围,应辅以人工捣固,使其密实。而结构物设计顶面的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使其平整,其高程符合设计要求。
四、混凝土养护的质量控制要点
混凝土澆筑完毕后,应及时养护,保持混凝土表面湿润。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养护前宜避免太阳光曝晒。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6~18h内开始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养护。混凝土应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始终使混凝土表面保持湿润。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宜适当延长养护时间。并通过绘制质量控制图,做好质量监控工作。
如某大坝水位变化区混凝土强度测定值如下表所示,并根据这些数值绘制该大坝混凝土强度控制图,结合两图判断该该大坝水位变化区的混凝土满足强度要求。
五、结束语
总之,混凝土是水利施工中的重要材料。混凝土质量的控制是确保整个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基础,因此加强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许国川,水工建筑混凝土工程质量控制要点[J],企业技术开发,2012.
[2]周立辉,浅议水工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