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品质的形成源于儿童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实践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形成学生良好品德行为。《品德与社会》正是一门与生活紧密联系的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为目标,其宗旨是通过引导、发展学生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主体人格,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的能力,使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的人格。
一、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的情趣
课标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围绕儿童个人生活中的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四大板块,从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目标上构建教学内容。如:在上《我在班级中的权利》一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一个“我选我”的真实的故事,紧接着按教材内容出示两个案例,让学生辩析、讨论。有了结论后,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你们在班级中究竟有什么权利呀?”稍静片刻后,学生们说:“我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老师我有拒绝权利”……我连连点头。最后,我让学生模拟表演小品《选班委》。这节课不仅气氛热烈,最重要的是我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
二、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动力
新课程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元化,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这一切都在于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寓有生命的个性化的过程。
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各种校外的资源,让学生动手进行调查,或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如,教学《平安的回家》这一课,课前师生共同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在讨论这个话题时,首先由教师用大量的调查资料、数据及图片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由于交通安全出现事故而丧失生命,让学生为之震惊。然后请学生把收集到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或自己身边的有关交通事故、所见所闻进行交流展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把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交流,如上路上的交通安全标记,交通事故的悲残场面等,然后让学生讨论该如何进行防范,使学生懂得交通规则和安全防范措施。在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三、要激发学生应尽生活义务的思想
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同样拥有他们所应尽的生活义务,他们应该享有生活的权利来体现生活的价值。在家庭應启发学生知道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很多的心血,我们正在长大,要学着为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有始有终地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培养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学会感激。在学校,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到学校生活是有一定规则的,而且是每个人都必须尽力做到的义务,例如:出操、上课、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等。在班级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是爱护班级荣誉的行为,同伴之间有困难和问题,应该主动关心帮助。
教学《品德与社会》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从小关心家乡建设、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等良好品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只有从衣食住行、玩与乐开始,帮助儿童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真正内化为孩子作为“人”的品质素养。
一、要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学会生活的情趣
课标是从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三个方面,围绕儿童个人生活中的健康安全的生活、愉快积极的生活、负责任有爱心的生活、动脑筋有创意的生活四大板块,从情感与态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三个目标上构建教学内容。如:在上《我在班级中的权利》一课的时候,先给学生讲一个“我选我”的真实的故事,紧接着按教材内容出示两个案例,让学生辩析、讨论。有了结论后,我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你们在班级中究竟有什么权利呀?”稍静片刻后,学生们说:“我有发表意见的权利”、“我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老师我有拒绝权利”……我连连点头。最后,我让学生模拟表演小品《选班委》。这节课不仅气氛热烈,最重要的是我完成了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知识,懂得了道理。
二、要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动力
新课程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多彩,信息的呈现方式多样,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元化,答案也不是唯一的。这一切都在于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一个寓有生命的个性化的过程。
教学实践中,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各种校外的资源,让学生动手进行调查,或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学习、实践,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发展实践能力。如,教学《平安的回家》这一课,课前师生共同进行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资料。在讨论这个话题时,首先由教师用大量的调查资料、数据及图片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由于交通安全出现事故而丧失生命,让学生为之震惊。然后请学生把收集到的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或自己身边的有关交通事故、所见所闻进行交流展示,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上把自己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展示交流,如上路上的交通安全标记,交通事故的悲残场面等,然后让学生讨论该如何进行防范,使学生懂得交通规则和安全防范措施。在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着眼于学生的生活现实,引导学生求知欲望,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
三、要激发学生应尽生活义务的思想
学生作为有生命的个体,同样拥有他们所应尽的生活义务,他们应该享有生活的权利来体现生活的价值。在家庭應启发学生知道父母为我们的成长付出很多的心血,我们正在长大,要学着为父母分担家务,自己的事自己做,学会有始有终地做好自己能做的每一件事,培养引导学生体会亲情、学会感激。在学校,教师应引导学生逐步感受到学校生活是有一定规则的,而且是每个人都必须尽力做到的义务,例如:出操、上课、课外活动、体育锻炼等。在班级这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是集体的一员。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是爱护班级荣誉的行为,同伴之间有困难和问题,应该主动关心帮助。
教学《品德与社会》还可以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让学生们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学生从小关心家乡建设、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爱护公物等良好品质。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品德与社会》必须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儿童特殊的生活世界。只有从衣食住行、玩与乐开始,帮助儿童认识到: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新生活,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思想品德真正内化为孩子作为“人”的品质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