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生未必如诗,但人生却应该如诗。以诗意的心灵去感知和判断世事,才会有诗意的人生。诗意的心灵源自何处?以唐诗宋词中的优秀篇章为代表的中国古典诗词,积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心理,也是历史合理性的集中体现;这些诗词以优美的形式表达了深切的情感和价值关怀,可谓年轻人滋养诗意心灵的源头活水。
“诗意地栖居”,体现为价值与情感的统一,诗词吟诵是抵达的一条路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诵起《春江花月夜》时,一种对宇宙自然亲切的体认感油然而生,“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天人同构的文化观念赋予我们温暖的宇宙情怀,使我们的心灵不至于困于永恒的孤独中。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深含的对待历史的态度,更是直接为我们找到价值的依归。当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则会兴起强烈的悲剧意识,而这正是价值建构的重要契机——只有对世事人生常怀悲悯之心,才会善于思索和追问,才会不断将富有合理性的价值积淀入个人情感中。
发现并体认自我也是人格修养的重要课题。吟诵古典诗词,能让人在审美愉悦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确认自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边是边关功业,一边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两难选择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诗的艺术魅力由此氤氲开来,人们沉浸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和选择不断进行着发现、认识和确认,心灵也在不断成长。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她代表了中国人自《天问》以来的价值构建方式,她通过价值追问—心理过渡—现实答案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审美超越,赋予庸常的现实生活以新鲜的感觉和意义;而他另一首“大江东去”,则是在对历史的追问中为人提供价值崛立的空间和自由,激起人自证、自立的强烈愿望。
吟诵优秀诗词,对心灵的作用方式是潜在的,它通过情感体认发挥作用。相对于理性认知而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许更有助于人在情感深处建立富有合理因素的价值感,因为一个常识是:理性认知如果不能化为情感则不会牢固和持久,而情感的建立却能影响甚至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判断和态度。
当下正是众声喧哗的时代,毁“三观”的各类信息甚嚣尘上,对此我们除了要明辨慎取,更重要的还是构建强大的内心世界,而那些用经典意象表现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的优秀诗词,便是绝好的质料。在深情的吟诵中,我们的心灵会像我们民族的历史一样,长久而坚韧地成长着,永续不绝。
“诗意地栖居”,体现为价值与情感的统一,诗词吟诵是抵达的一条路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诵起《春江花月夜》时,一种对宇宙自然亲切的体认感油然而生,“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和天人同构的文化观念赋予我们温暖的宇宙情怀,使我们的心灵不至于困于永恒的孤独中。而“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其中深含的对待历史的态度,更是直接为我们找到价值的依归。当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则会兴起强烈的悲剧意识,而这正是价值建构的重要契机——只有对世事人生常怀悲悯之心,才会善于思索和追问,才会不断将富有合理性的价值积淀入个人情感中。
发现并体认自我也是人格修养的重要课题。吟诵古典诗词,能让人在审美愉悦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确认自我。“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边是边关功业,一边是亲情、友情和爱情,两难选择形成了巨大的张力,诗的艺术魅力由此氤氲开来,人们沉浸其中,对自己的情感和选择不断进行着发现、认识和确认,心灵也在不断成长。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所以动人,是因为她代表了中国人自《天问》以来的价值构建方式,她通过价值追问—心理过渡—现实答案的方式对现实进行审美超越,赋予庸常的现实生活以新鲜的感觉和意义;而他另一首“大江东去”,则是在对历史的追问中为人提供价值崛立的空间和自由,激起人自证、自立的强烈愿望。
吟诵优秀诗词,对心灵的作用方式是潜在的,它通过情感体认发挥作用。相对于理性认知而言,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或许更有助于人在情感深处建立富有合理因素的价值感,因为一个常识是:理性认知如果不能化为情感则不会牢固和持久,而情感的建立却能影响甚至决定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判断和态度。
当下正是众声喧哗的时代,毁“三观”的各类信息甚嚣尘上,对此我们除了要明辨慎取,更重要的还是构建强大的内心世界,而那些用经典意象表现深层民族文化心理的优秀诗词,便是绝好的质料。在深情的吟诵中,我们的心灵会像我们民族的历史一样,长久而坚韧地成长着,永续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