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采取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则实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患者的眼压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完全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66,P<0.05);观察组的正常前房率为96.0%,对照组的正常前房率为76.0%,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压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眼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术后初期浅前房、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的发生率以及术后滤过道瘢痕的发生来说,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起到显著降低的效果,因此有助于该疾病手术成功率的提高。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眼压;成功率
青光眼是临床眼科的常见疾病,也是患者致盲的主要病种之一。对于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来说,其发病主要是不明原因引起眼压突然升高或者持续性升高的青光眼类疾病,一般存在小眼球、前房浅等症状。目前临床上治疗青光眼主要是以手术为主,但手术治疗存在一些术后相关问题,如黄斑水肿、术后浅前房和房水的滤过道阻塞等,严重危害了手术的成功率。临床上一般应用小梁切除术诊治青光眼,由于传统小梁切除术会导致低眼压、浅前房等现象并可能会引起其他并发症,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此,我院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国家医学会制定的青光眼的诊断标准,经眼压检测、视野检查、眼底检查等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青光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男62例80眼,女38例45眼,年龄34~69岁,平均(42.1±6.2)岁;术前眼压在(42.58±11.81)mm Hg。对照组男18例20眼,女12例15眼,年龄35~68岁,平均(43.7±5.9)岁,术前眼压在(42.61±11.83)mm Hg。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的眼压、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给予常规检查,手术前使用利多卡因进行球周的浸润麻醉和倍诺喜的表层麻醉,并在显微镜下实行手术操作。对照组实行传统小梁切除手术,在结膜瓣的基础上剖切处理梯形巩膜瓣。在3或9点钟方向进行前房穿刺,切除1mmx2mm面积的深层巩膜。缝合巩膜瓣,并向前房输入一定BSS。观察组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在角膜缘的基础上作梯形巩膜瓣,瓣下放置0.2%丝裂霉素C棉片90s,大量平衡盐液对巩膜瓣冲洗。用15°的尖刀或25号针头于3或9点钟方向实行透明角膜边缘向前房穿刺,切除深层巩膜和周边巩膜。对巩膜瓣予以缝合,并且在两边角膜缘部位设置可以拆除的调整缝线。在向前房输入BSS时通过角膜穿刺口,最后再运用可吸收线来对结膜瓣进行缝合。术毕给结膜囊滴复方托品卡按散瞳。术后给予典必殊眼液滴眼和眼膏涂眼处理。对观察组病例,可调整缝线的具体拆除时间依据前房深度、滤过泡以及眼压状况来决定。通常术后3~7d可以出院,出院之后每月定期进行复查。
1.3术后处理
术后第1天,打开换药,常规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活动瞳孔,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1次/2h,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2d,术后1周内每天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及滤过泡情况。可拆式巩膜缝线根据前房和眼压情况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调整和拆除:术后3~4d,前房正常,眼压高于21.0mmHg,经按摩无效者,可先松解调节1根调节缝线后继续按摩,如眼压下降,滤过泡隆起,则1~2d后另1根拆除。若术后滤过泡弥散,前房浅则推迟拆线时间。
1.4临床疗效评估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患者的眼压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包括:(1)采用Spaeth分级法评估患者的房角深度,Ⅰ度:有轻度的浅前房;Ⅱ度:有裂隙状的浅前房;Ⅲ度:没有前房;(2)采用Kronfeld分类法评估滤过的形态,Ⅰ度:有微囊状泡;Ⅱ度:有平坦型的弥散泡;Ⅲ度:有瘢痕泡;Ⅳ度:有包裹性的囊状泡;当无需降眼压药物,眼压低于21mm Hg时为完全控制;当术后需少于两种药物,眼压低于21mm Hg时为部分控制;当术后需应用超过两种以上药物,眼压高于21mm Hg,需再次行手术时为控制失败。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传统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對比研究分析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与x2检验对术后的前房情况和两组患者的眼压进行相关指标的测试与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眼压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完全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66,P<0.05)。见表1。
2.2两组术后的前房情况比较
实验组的正常前房率为96.0%,对照组的正常前房率为76.0%,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压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平均眼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讨论
青光眼主要是由于眼内压间断性或持续性增加的水平超过了眼球所耐受的程度,从而损害眼球视功能和其他组织损害,引起视野变小、视力下降以及神经萎缩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该病治疗目标为防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降低眼压和改善视功能。之前常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它是一种滤过性手术,在维持视功能、控制眼压等方面效果明显,然而不能有效控制巩膜瓣的缝合线,过松或过紧缝合均会引发脉络膜脱离、滤过泡纤维化、低眼压以及持续性浅前房等情况,最终使而手术失败。故一些眼科专家提出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来治疗该病。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运用多种改良技术:(1)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2)预置角膜穿刺口;(3)采用相对牢固缝合巩膜瓣;同时外置拆除的巩膜缝线;(4)术后选择适合时机拆除外置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手术区域球结膜和巩膜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纤维化,瘢痕形成而使滤过道阻塞。青光眼滤过术中丝裂霉素c已被广泛应用,丝裂霉素c作为一种抗代谢药物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的形成,防止滤过口瘢痕形成,利于保持滤过道通畅。使用丝裂霉素c应严格掌握应用指征,根据个体化选择应用,即对高龄、球结膜菲薄者要慎用。对用药浓度及放置时间也要因人而异,一般年轻者及结膜厚者放置时间稍长,反之放置时间应短些,用平衡盐水充分冲洗干净,术中应避免接触结膜瓣边缘或角膜,以最大限度防止其副作用。本研究针对我院青光眼患者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对比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完全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66,P<0.05);观察组的正常前房率为96.0%,对照组的正常前房率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压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眼壓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对于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来说,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治疗青光眼,可明显降低眼压,增加滤泡形成率,防止出现浅前房等,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关键词]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眼压;成功率
青光眼是临床眼科的常见疾病,也是患者致盲的主要病种之一。对于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来说,其发病主要是不明原因引起眼压突然升高或者持续性升高的青光眼类疾病,一般存在小眼球、前房浅等症状。目前临床上治疗青光眼主要是以手术为主,但手术治疗存在一些术后相关问题,如黄斑水肿、术后浅前房和房水的滤过道阻塞等,严重危害了手术的成功率。临床上一般应用小梁切除术诊治青光眼,由于传统小梁切除术会导致低眼压、浅前房等现象并可能会引起其他并发症,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治疗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为此,我院选取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200例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国家医学会制定的青光眼的诊断标准,经眼压检测、视野检查、眼底检查等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青光眼。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0例。观察组男62例80眼,女38例45眼,年龄34~69岁,平均(42.1±6.2)岁;术前眼压在(42.58±11.81)mm Hg。对照组男18例20眼,女12例15眼,年龄35~68岁,平均(43.7±5.9)岁,术前眼压在(42.61±11.83)mm Hg。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的眼压、病程等一般情况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知情同意。
1.2手术方法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前给予常规检查,手术前使用利多卡因进行球周的浸润麻醉和倍诺喜的表层麻醉,并在显微镜下实行手术操作。对照组实行传统小梁切除手术,在结膜瓣的基础上剖切处理梯形巩膜瓣。在3或9点钟方向进行前房穿刺,切除1mmx2mm面积的深层巩膜。缝合巩膜瓣,并向前房输入一定BSS。观察组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手术,在角膜缘的基础上作梯形巩膜瓣,瓣下放置0.2%丝裂霉素C棉片90s,大量平衡盐液对巩膜瓣冲洗。用15°的尖刀或25号针头于3或9点钟方向实行透明角膜边缘向前房穿刺,切除深层巩膜和周边巩膜。对巩膜瓣予以缝合,并且在两边角膜缘部位设置可以拆除的调整缝线。在向前房输入BSS时通过角膜穿刺口,最后再运用可吸收线来对结膜瓣进行缝合。术毕给结膜囊滴复方托品卡按散瞳。术后给予典必殊眼液滴眼和眼膏涂眼处理。对观察组病例,可调整缝线的具体拆除时间依据前房深度、滤过泡以及眼压状况来决定。通常术后3~7d可以出院,出院之后每月定期进行复查。
1.3术后处理
术后第1天,打开换药,常规用复方托吡卡胺眼液活动瞳孔,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1次/2h,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及皮质类固醇2d,术后1周内每天观察视力、眼压、前房及滤过泡情况。可拆式巩膜缝线根据前房和眼压情况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进行调整和拆除:术后3~4d,前房正常,眼压高于21.0mmHg,经按摩无效者,可先松解调节1根调节缝线后继续按摩,如眼压下降,滤过泡隆起,则1~2d后另1根拆除。若术后滤过泡弥散,前房浅则推迟拆线时间。
1.4临床疗效评估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的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患者的眼压情况。疗效判定标准包括:(1)采用Spaeth分级法评估患者的房角深度,Ⅰ度:有轻度的浅前房;Ⅱ度:有裂隙状的浅前房;Ⅲ度:没有前房;(2)采用Kronfeld分类法评估滤过的形态,Ⅰ度:有微囊状泡;Ⅱ度:有平坦型的弥散泡;Ⅲ度:有瘢痕泡;Ⅳ度:有包裹性的囊状泡;当无需降眼压药物,眼压低于21mm Hg时为完全控制;当术后需少于两种药物,眼压低于21mm Hg时为部分控制;当术后需应用超过两种以上药物,眼压高于21mm Hg,需再次行手术时为控制失败。
1.5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传统小梁切除术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對比研究分析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与x2检验对术后的前房情况和两组患者的眼压进行相关指标的测试与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治疗后眼压控制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完全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66,P<0.05)。见表1。
2.2两组术后的前房情况比较
实验组的正常前房率为96.0%,对照组的正常前房率为76.0%,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治疗前后眼压比较 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压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平均眼压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3讨论
青光眼主要是由于眼内压间断性或持续性增加的水平超过了眼球所耐受的程度,从而损害眼球视功能和其他组织损害,引起视野变小、视力下降以及神经萎缩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该病治疗目标为防止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降低眼压和改善视功能。之前常用传统的小梁切除术,它是一种滤过性手术,在维持视功能、控制眼压等方面效果明显,然而不能有效控制巩膜瓣的缝合线,过松或过紧缝合均会引发脉络膜脱离、滤过泡纤维化、低眼压以及持续性浅前房等情况,最终使而手术失败。故一些眼科专家提出了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来治疗该病。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运用多种改良技术:(1)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2)预置角膜穿刺口;(3)采用相对牢固缝合巩膜瓣;同时外置拆除的巩膜缝线;(4)术后选择适合时机拆除外置巩膜缝线。小梁切除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手术区域球结膜和巩膜成纤维细胞过度增生,纤维化,瘢痕形成而使滤过道阻塞。青光眼滤过术中丝裂霉素c已被广泛应用,丝裂霉素c作为一种抗代谢药物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及胶原纤维的形成,防止滤过口瘢痕形成,利于保持滤过道通畅。使用丝裂霉素c应严格掌握应用指征,根据个体化选择应用,即对高龄、球结膜菲薄者要慎用。对用药浓度及放置时间也要因人而异,一般年轻者及结膜厚者放置时间稍长,反之放置时间应短些,用平衡盐水充分冲洗干净,术中应避免接触结膜瓣边缘或角膜,以最大限度防止其副作用。本研究针对我院青光眼患者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临床对比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完全控制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7.066,P<0.05);观察组的正常前房率为96.0%,对照组的正常前房率为7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的平均眼压和治疗前相比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平均眼壓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对于原发性慢性闭角性青光眼来说,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效果显著。综上所述,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治疗青光眼,可明显降低眼压,增加滤泡形成率,防止出现浅前房等,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