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和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山东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的技术运用状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动作单一化严重、缺乏项目特色;动作技术含量不高、规范性不强;攻守体系严重失衡、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是阻碍当前武术短兵运动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官方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激励政策和项目自身缺乏吸引力,是造成短兵运动不能走向竞技舞台的主要原因。并提出相关发展对策。
关键词:武术短兵;技术运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73—03
短兵,又名中国式击剑,是我国武术短兵器械——刀、剑、鞭、锏等技法综合运用的一种对抗性运动,是继散打、太极推手、中国式摔跤之后开展的又一具有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2004年11月11—13日,山东省武术院在山东济宁体育馆举行了首届山东省武术短兵表演赛。组委会原本计划打四个单元,共计82场比赛,但因器械、护具及伤情等客观因素,打到两个单元即被迫停止。这次比赛虽未取得预期效果,却将武术短兵运动推进到了实质性操作阶段,引起了国内外众多武术专家以及短兵爱好者的瞩目,对武术短兵运动的发展将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武术短兵运动的开展,有必要对这场意义重大的比赛进行剖析。本文根据本次比赛的技术运用和伤情情况,分析和探讨目前武术短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应采取的对策,旨在为该项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两个单元共39场比赛(5场无故弃权不在研究之内),红黑方累计96人;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所有受伤运动员,共计52名。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法 在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期间,临场观摩了所有场次的比赛。利用观摩录像方法统计了运动员的技木术运用情况,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武术智囊兵的现状。
1.2.2 调查法 对部分武术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武术短兵的看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对运动员的伤病情况进行调查。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11.0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进行描述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短兵赛中技术运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2.1.1 技术动作单一化严重,缺乏项目特色 由表1统计不难看出,运动员使用的技术动作主要是砍和斩,崩和点的使用率极低,劈和刺的使用率也很低。这种现象造成当前武术短兵比赛的技击性、民族性不强,可观赏性差,缺乏吸引力。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规则导向很重要,现行的竞赛规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影响甚至限制了技术动作的发挥。另外,武术短兵的技术体系不够完善,运动员业余化,训练不够科学等也都是重要原因。
技术动作的单一化造成短兵运动员躯干伤势严重、伤情屡出。从本次比赛统计数据(表2)可看出,运动员的受击打部位主要集中在躯干。短兵的进攻部位比较丰富,除要害部位外,上可以打头、中间可以进攻躯干、下可以攻击腿部和脚部、两侧还可以进攻手臂与两手。但是由于运动员对点、崩、刺、劈的技术运用较少,丰富的进攻部位并没有提高短兵比赛的竞技性,相反,却使比赛的伤情较为严重(表3),这主要是由于运动员过度依赖使用砍、斩动作,动作运用往往是连续的正手砍完躯干后反手再斩躯干。还有些运动员为了进攻对方,对躯干基本没有防守,甚至直接用躯干硬接、硬抗对方的劈、砍击打。
2.1.2 动作技术含量不高,规范性不强 武术短兵作为一种攻防价值很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技术动作的特点非常突出。但纵观本次比赛,短兵的技术动作特点并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例如运动员使用较多的砍和斩,其力点大都集中在器械的“兵身”上,而不是在前半段,发力部位也不在手腕,而是由手臂带动整个器械去进攻对方,从比赛场面上看很像是“赶马车”的动作。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训练时间短,从山东省开始推广武术短兵到本次比赛才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技术动作训练尚不系统,技术动作尚未定型,运用尚不熟练,这是导致技术动作不规范的主要原因。要克服这个问题,必须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技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人手,制定有针对性的中长期训练计划,通过多组织比赛检验训练成果、发现问题、提高水平。
2.1.3 攻守体系严重失衡,专业化程度较低 运动员在攻防中的技术运用,主要是主动进攻技术和反攻技术,其使用率分别为49.1%和37.55%,被动防守技术和防反技术运用率较低(表4)。这种雷同的技术特点在比赛中就表现为“你打我,我再打你”的反复击打,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也与短兵运动中丰富的防守技术相矛盾。
分析其原因是运动员缺乏专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技术训练,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武术短兵比赛中,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各种防守动作反应。因此,为了提高短兵的技术特点,丰富技术体系,在以后的短兵训练中应进一步加强防守技术的训练,提高防守技能,这样才能体现出短兵攻防平衡的技术特色。
运动员在比赛中攻守不兼备也是导致本次比赛伤情严重、运动员受伤几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运动员一味地进攻而忽视对身体重要部位的防守,被击伤也就在所难免。调查结果显示(表3),在第一个单元比赛中,头部就有两次被打成重伤而终止比赛,还有四次被重击后强度,手背受伤情况也非常严重,有两例被迫终止比赛,其中有一例手骨骨折。在受伤总人数52人中,就有46例大腿受伤和39例手臂受伤,分别占88.5%和75%,其中有大腿和手臂同时受伤的。当然,影响本次短兵运动员受伤也有规则不完善、护具不科学、器械不符合要求(本次比赛的短兵中心轴是pvc管,外面裹以海绵,外包一层皮革,这种短兵不仅硬度太大,击打人体后很容易使人受重伤)等多方面的原因。如规则缺乏对运动员有效部位的保护,致使大腿和手臂受伤严重;护头和护胸做工不良,导致运动员头部和胸部受伤较重;短兵器械做工不符合要求,导致手背受伤较多。运动员业余化、训练不够科学系统、比赛准备不充分也是导致运动员受伤的原因之一。
2.2 武术短兵运动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2.2.1 改革规则,充分发挥规则对技术的导向作用 规则创新是引导技术发展的法宝,是技术发展的动力。随着短兵技战术的不断深化提高,短兵运动的进一步开展,运动竞赛也会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一套稳定、准确、公正的竞赛规则,来引导短兵向着竞技性、民族性和观赏性的方向发展。通过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的技术运用统计情况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武术短兵运动的发展正面临着困境,现行武术短兵竞赛规则的改变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武术短兵规则的制定应该有利于短兵特点的形成,包括 护具使用的方法、标准等,都应该具有民族特点,有利于短兵的中国武术特点的发展。从现行规则来看,影响短兵的技击性、民族性、观赏性的因素,既有护具、技术方法方面的,也有得分标准方面的。第一,护具方面,对得分部位缺乏护具保护是不现实的。由本次比赛的伤情统计(表3)可看出,运动员的受伤部位几乎遍布在全身,而且比赛的受伤几率极高,严重影响了比赛的流畅性和观赏性。短兵运动要借鉴散手运动发展的历程,对得分部位、头部、裆部实施护具“全护式”。第二,规则中得分标准的界定不清晰是当前短兵运动技击性不强的主要原因。例如,头部既不是得分部位,也不是禁击部位,这不仅不符合对抗项目的格斗原则(双方格斗中,头部应该是重要攻击部位),而且由于运动员本身防守技术就差,而头部又不是得分部位,运动员就会忽视对头部的防守,在比赛中容易受重击。第三,过分套用散打规则,规则中部分条款不能充分体现短兵技术的特色。短兵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吸收散打、击剑等同类向群的发展经验,但不能受他们的束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短兵运动发展的规则。例如:短兵技术动作是否得分不能用“击中效果不明显”来进行界定。效果是否明显一般要看两点,即是否有击中的声音和击中后是否产生位移,短兵中点、刺、崩击中后既没有明显的声音,也不容易产生位移,点、刺、崩得分难的问题是导致短兵技术单一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武术短兵要想发展,只有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从传统武术短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切实改革规则,发挥好规则的技术导向作用,才能重新给项目发展注入活力。
2.2.2 借鉴和吸收相关运动技术,逐步完善和丰富武术短兵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是影响武术短兵运动发展的主要问题,它决定着短兵项目是否确立,能否区别于其它竞技项目而成为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运动。武术短兵的生命力长远与否,与其技术体系是否完善紧密相关。技术性打法应是今后短兵运动发展的方向,现代武术短兵要把中国武术短兵械的技法动作提炼出来,然后再吸取营养,融合国际上的各种短兵器技法的优点,形成一种新的技术组合,既具有技术动作的多样性,又具有战术的多变性,这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中国武术短兵。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散手运动的发展,散手运动为了丰富技术动作体系,不仅在得分部位上区分开得分的高低,而且在技术动作上根据其难度进行计分,散手1998年规则规定对转身后摆腿、腾空侧踹、主动倒地等动作如果成功完成都要给4分的高分,这样在比赛中就出现了欣赏性较高的高难动作,既丰富了散手技术动作的体系,又提高了本项目的技击性和观赏性。一个项目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在重点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和创新,才能不断推动技术“革命”,向高难挑战也是一个项目永恒魅力所在。根据目前短兵比赛中使用进攻技术动作单一化的情况,可适当提高点、崩、刺的技术动作得分,例如:用崩或点的技术动作击中对方手部,致使对方器械脱落得4分;用刺的技术动作击中对方面部得4分等等。这样就会激励运动员对崩、点、刺的训练,提高在比赛中的运用率,以促使短兵运动技击动作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此外,运动员训练水平不高也是导致技术体系不平衡、风格雷同、技法单一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短兵运动刚刚兴起,专业武术队对短兵不够重视,半专业的武术馆校或个别体院虽然在搞短兵训练,但没有充分利用现代训练手段与方法来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例如,当对方用砍或斩进攻动作时,不能灵活地使用闪躲或格挡防守技术,而是用自己的身体硬接对方的进攻后再去进攻对方,这不仅导致比赛伤情较多,影响比赛的安全性、流畅性,也影响了短兵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建议加强短兵的专业化训练,逐步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短兵运动的发展。
1.2.3 加强理论研究,走科研与训练相接合的道路 由于武术短兵运动是一项新兴的项目,在理论研究、科学化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因此,提高整体武术短兵运动水平,尤其是如何有效地提高短兵运动训练科学化、规范化,应引起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各支训练队伍都应加强理论研究,走科研与训练相结合的道路,动脑筋,想办法,不断探索。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和一些体育院校可定期定点地加强武术科研人才和教练员队伍的培养,使武术短兵训练摆脱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束缚,走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在训练实践中,武术科研人员和教练员、运动员应相互协作,三者密切配合,这才有利于武术短兵科学化训练。这一点国家散打集训队已进行了两次有益的尝试。如曼谷第十三届亚运会、第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备战期间,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科研训练基地科研人员对其训练进行了监控,并取得了理想的训练效果。
2.2.4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以市场的眼光发展武术短兵运动 目前,武术短兵运动员的业余化相当严重。由于国家在推广短兵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没有运作商业性的比赛,没有像武术套路、散手运动员那样予以物质的奖励,或在运动员上学、就业等方面予以照顾,因此人们对短兵比赛重视程度不够。
武术短兵要想摆脱困境,走向新的发展,必须加强短兵专业队伍的建设,而专业队伍的运转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短兵运动员、教练员的切身利益,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充分展现武术短兵的竞技性、民族性,完成高质量的比赛,让武术短兵展现新的面貌,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另外,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短兵的认识,也是今后发展短兵运动要做的重要工作。尽管武术短兵在我国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和基础,但广大群众对他还比较陌生,真正了解它的价值、意义及裁判规则的人并不多。武术短兵要兴旺,需要观众,需要更多的参与者。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人将柔道成功推向世界体坛的经验,同时也要吸取中国式摔跤至今不出国门的教训,争取使短兵早日走上规范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技术动作单一化严重、缺乏项目特色;动作技术含量不高、规范性不强;攻守体系严重失衡、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是阻碍当前武术短兵运动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官方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激励政策和项目自身缺乏吸引力,是造成短兵运动不能走向竞技舞台的主要原因。
3.2 建议 武术短兵要通过更新观念,修订规则,从分发挥规则的技术导向作用,给项目注入活力;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完善技术体系,提高训练水平,建立激励政策,促使从事人员专业化,并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宣传力度等措施,逐步促使武术短兵走出困境,向着国际竞技舞台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尽早改革,消除影响短兵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推动短兵运动的深化发展。
关键词:武术短兵;技术运用;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4—0573—03
短兵,又名中国式击剑,是我国武术短兵器械——刀、剑、鞭、锏等技法综合运用的一种对抗性运动,是继散打、太极推手、中国式摔跤之后开展的又一具有民族特色的竞技体育项目。2004年11月11—13日,山东省武术院在山东济宁体育馆举行了首届山东省武术短兵表演赛。组委会原本计划打四个单元,共计82场比赛,但因器械、护具及伤情等客观因素,打到两个单元即被迫停止。这次比赛虽未取得预期效果,却将武术短兵运动推进到了实质性操作阶段,引起了国内外众多武术专家以及短兵爱好者的瞩目,对武术短兵运动的发展将具有里程碑意义。为了更好地促进武术短兵运动的开展,有必要对这场意义重大的比赛进行剖析。本文根据本次比赛的技术运用和伤情情况,分析和探讨目前武术短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应采取的对策,旨在为该项运动的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两个单元共39场比赛(5场无故弃权不在研究之内),红黑方累计96人;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所有受伤运动员,共计52名。
1.2 研究方法
1.2.1 观察法 在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期间,临场观摩了所有场次的比赛。利用观摩录像方法统计了运动员的技木术运用情况,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武术智囊兵的现状。
1.2.2 调查法 对部分武术专家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武术短兵的看法;根据研究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对运动员的伤病情况进行调查。
1.2.3 数理统计法 运用统计软件SPSS11.0对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进行描述与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武术短兵赛中技术运用情况及存在问题
2.1.1 技术动作单一化严重,缺乏项目特色 由表1统计不难看出,运动员使用的技术动作主要是砍和斩,崩和点的使用率极低,劈和刺的使用率也很低。这种现象造成当前武术短兵比赛的技击性、民族性不强,可观赏性差,缺乏吸引力。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规则导向很重要,现行的竞赛规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因素,影响甚至限制了技术动作的发挥。另外,武术短兵的技术体系不够完善,运动员业余化,训练不够科学等也都是重要原因。
技术动作的单一化造成短兵运动员躯干伤势严重、伤情屡出。从本次比赛统计数据(表2)可看出,运动员的受击打部位主要集中在躯干。短兵的进攻部位比较丰富,除要害部位外,上可以打头、中间可以进攻躯干、下可以攻击腿部和脚部、两侧还可以进攻手臂与两手。但是由于运动员对点、崩、刺、劈的技术运用较少,丰富的进攻部位并没有提高短兵比赛的竞技性,相反,却使比赛的伤情较为严重(表3),这主要是由于运动员过度依赖使用砍、斩动作,动作运用往往是连续的正手砍完躯干后反手再斩躯干。还有些运动员为了进攻对方,对躯干基本没有防守,甚至直接用躯干硬接、硬抗对方的劈、砍击打。
2.1.2 动作技术含量不高,规范性不强 武术短兵作为一种攻防价值很高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其技术动作的特点非常突出。但纵观本次比赛,短兵的技术动作特点并没有充分地表现出来,例如运动员使用较多的砍和斩,其力点大都集中在器械的“兵身”上,而不是在前半段,发力部位也不在手腕,而是由手臂带动整个器械去进攻对方,从比赛场面上看很像是“赶马车”的动作。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训练时间短,从山东省开始推广武术短兵到本次比赛才只有两个月的时间。技术动作训练尚不系统,技术动作尚未定型,运用尚不熟练,这是导致技术动作不规范的主要原因。要克服这个问题,必须坚持长期系统的训练,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技术动作的基本特点人手,制定有针对性的中长期训练计划,通过多组织比赛检验训练成果、发现问题、提高水平。
2.1.3 攻守体系严重失衡,专业化程度较低 运动员在攻防中的技术运用,主要是主动进攻技术和反攻技术,其使用率分别为49.1%和37.55%,被动防守技术和防反技术运用率较低(表4)。这种雷同的技术特点在比赛中就表现为“你打我,我再打你”的反复击打,严重影响了比赛的观赏性,也与短兵运动中丰富的防守技术相矛盾。
分析其原因是运动员缺乏专业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技术训练,在竞争激烈、瞬息万变的武术短兵比赛中,不能及时准确地做出各种防守动作反应。因此,为了提高短兵的技术特点,丰富技术体系,在以后的短兵训练中应进一步加强防守技术的训练,提高防守技能,这样才能体现出短兵攻防平衡的技术特色。
运动员在比赛中攻守不兼备也是导致本次比赛伤情严重、运动员受伤几率较高的原因之一。由于运动员一味地进攻而忽视对身体重要部位的防守,被击伤也就在所难免。调查结果显示(表3),在第一个单元比赛中,头部就有两次被打成重伤而终止比赛,还有四次被重击后强度,手背受伤情况也非常严重,有两例被迫终止比赛,其中有一例手骨骨折。在受伤总人数52人中,就有46例大腿受伤和39例手臂受伤,分别占88.5%和75%,其中有大腿和手臂同时受伤的。当然,影响本次短兵运动员受伤也有规则不完善、护具不科学、器械不符合要求(本次比赛的短兵中心轴是pvc管,外面裹以海绵,外包一层皮革,这种短兵不仅硬度太大,击打人体后很容易使人受重伤)等多方面的原因。如规则缺乏对运动员有效部位的保护,致使大腿和手臂受伤严重;护头和护胸做工不良,导致运动员头部和胸部受伤较重;短兵器械做工不符合要求,导致手背受伤较多。运动员业余化、训练不够科学系统、比赛准备不充分也是导致运动员受伤的原因之一。
2.2 武术短兵运动的发展思路及对策
2.2.1 改革规则,充分发挥规则对技术的导向作用 规则创新是引导技术发展的法宝,是技术发展的动力。随着短兵技战术的不断深化提高,短兵运动的进一步开展,运动竞赛也会逐渐增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制定一套稳定、准确、公正的竞赛规则,来引导短兵向着竞技性、民族性和观赏性的方向发展。通过山东省首届武术短兵表演赛的技术运用统计情况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可以看出,当前武术短兵运动的发展正面临着困境,现行武术短兵竞赛规则的改变已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武术短兵规则的制定应该有利于短兵特点的形成,包括 护具使用的方法、标准等,都应该具有民族特点,有利于短兵的中国武术特点的发展。从现行规则来看,影响短兵的技击性、民族性、观赏性的因素,既有护具、技术方法方面的,也有得分标准方面的。第一,护具方面,对得分部位缺乏护具保护是不现实的。由本次比赛的伤情统计(表3)可看出,运动员的受伤部位几乎遍布在全身,而且比赛的受伤几率极高,严重影响了比赛的流畅性和观赏性。短兵运动要借鉴散手运动发展的历程,对得分部位、头部、裆部实施护具“全护式”。第二,规则中得分标准的界定不清晰是当前短兵运动技击性不强的主要原因。例如,头部既不是得分部位,也不是禁击部位,这不仅不符合对抗项目的格斗原则(双方格斗中,头部应该是重要攻击部位),而且由于运动员本身防守技术就差,而头部又不是得分部位,运动员就会忽视对头部的防守,在比赛中容易受重击。第三,过分套用散打规则,规则中部分条款不能充分体现短兵技术的特色。短兵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吸收散打、击剑等同类向群的发展经验,但不能受他们的束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短兵运动发展的规则。例如:短兵技术动作是否得分不能用“击中效果不明显”来进行界定。效果是否明显一般要看两点,即是否有击中的声音和击中后是否产生位移,短兵中点、刺、崩击中后既没有明显的声音,也不容易产生位移,点、刺、崩得分难的问题是导致短兵技术单一化的主要原因。
因此,武术短兵要想发展,只有不断更新观念,解放思想,从传统武术短兵的禁锢中解放出来,切实改革规则,发挥好规则的技术导向作用,才能重新给项目发展注入活力。
2.2.2 借鉴和吸收相关运动技术,逐步完善和丰富武术短兵技术体系 技术体系是影响武术短兵运动发展的主要问题,它决定着短兵项目是否确立,能否区别于其它竞技项目而成为具有自身独特风格的运动。武术短兵的生命力长远与否,与其技术体系是否完善紧密相关。技术性打法应是今后短兵运动发展的方向,现代武术短兵要把中国武术短兵械的技法动作提炼出来,然后再吸取营养,融合国际上的各种短兵器技法的优点,形成一种新的技术组合,既具有技术动作的多样性,又具有战术的多变性,这才是我们所期望看到的中国武术短兵。这一方面可以借鉴散手运动的发展,散手运动为了丰富技术动作体系,不仅在得分部位上区分开得分的高低,而且在技术动作上根据其难度进行计分,散手1998年规则规定对转身后摆腿、腾空侧踹、主动倒地等动作如果成功完成都要给4分的高分,这样在比赛中就出现了欣赏性较高的高难动作,既丰富了散手技术动作的体系,又提高了本项目的技击性和观赏性。一个项目要想有大的发展,必须在重点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和创新,才能不断推动技术“革命”,向高难挑战也是一个项目永恒魅力所在。根据目前短兵比赛中使用进攻技术动作单一化的情况,可适当提高点、崩、刺的技术动作得分,例如:用崩或点的技术动作击中对方手部,致使对方器械脱落得4分;用刺的技术动作击中对方面部得4分等等。这样就会激励运动员对崩、点、刺的训练,提高在比赛中的运用率,以促使短兵运动技击动作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此外,运动员训练水平不高也是导致技术体系不平衡、风格雷同、技法单一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短兵运动刚刚兴起,专业武术队对短兵不够重视,半专业的武术馆校或个别体院虽然在搞短兵训练,但没有充分利用现代训练手段与方法来提高自身的训练水平。例如,当对方用砍或斩进攻动作时,不能灵活地使用闪躲或格挡防守技术,而是用自己的身体硬接对方的进攻后再去进攻对方,这不仅导致比赛伤情较多,影响比赛的安全性、流畅性,也影响了短兵运动的普及与发展。建议加强短兵的专业化训练,逐步提高技术水平,促进短兵运动的发展。
1.2.3 加强理论研究,走科研与训练相接合的道路 由于武术短兵运动是一项新兴的项目,在理论研究、科学化训练的方法与手段上都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因此,提高整体武术短兵运动水平,尤其是如何有效地提高短兵运动训练科学化、规范化,应引起各级领导部门的重视。各支训练队伍都应加强理论研究,走科研与训练相结合的道路,动脑筋,想办法,不断探索。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管理中心和一些体育院校可定期定点地加强武术科研人才和教练员队伍的培养,使武术短兵训练摆脱传统武术训练理论的束缚,走现代竞技体育发展的道路。在训练实践中,武术科研人员和教练员、运动员应相互协作,三者密切配合,这才有利于武术短兵科学化训练。这一点国家散打集训队已进行了两次有益的尝试。如曼谷第十三届亚运会、第五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备战期间,上海体育学院武术科研训练基地科研人员对其训练进行了监控,并取得了理想的训练效果。
2.2.4 加大扶持力度,建立激励机制,以市场的眼光发展武术短兵运动 目前,武术短兵运动员的业余化相当严重。由于国家在推广短兵过程中,没有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没有运作商业性的比赛,没有像武术套路、散手运动员那样予以物质的奖励,或在运动员上学、就业等方面予以照顾,因此人们对短兵比赛重视程度不够。
武术短兵要想摆脱困境,走向新的发展,必须加强短兵专业队伍的建设,而专业队伍的运转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保障短兵运动员、教练员的切身利益,激发他们内在的驱动力,调动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训练水平,充分展现武术短兵的竞技性、民族性,完成高质量的比赛,让武术短兵展现新的面貌,走上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
另外,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短兵的认识,也是今后发展短兵运动要做的重要工作。尽管武术短兵在我国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和基础,但广大群众对他还比较陌生,真正了解它的价值、意义及裁判规则的人并不多。武术短兵要兴旺,需要观众,需要更多的参与者。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日本人将柔道成功推向世界体坛的经验,同时也要吸取中国式摔跤至今不出国门的教训,争取使短兵早日走上规范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道路。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技术动作单一化严重、缺乏项目特色;动作技术含量不高、规范性不强;攻守体系严重失衡、专业化程度不高等是阻碍当前武术短兵运动发展的最主要问题;官方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激励政策和项目自身缺乏吸引力,是造成短兵运动不能走向竞技舞台的主要原因。
3.2 建议 武术短兵要通过更新观念,修订规则,从分发挥规则的技术导向作用,给项目注入活力;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完善技术体系,提高训练水平,建立激励政策,促使从事人员专业化,并积极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宣传力度等措施,逐步促使武术短兵走出困境,向着国际竞技舞台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尽早改革,消除影响短兵发展的不利因素,积极推动短兵运动的深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