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时候,世界上最漫长的时间,不是离考试结束还有5分钟,而是我站在你面前,却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朋友哭泣的时候,我除了说别哭、别担心,讲不出别的了。”
“当我和一个特别特别好看的女孩子说话时,就觉得自己非常不会講话。”
“你经历过话到嘴边就是讲不出来的情况吗?语文课讲到《渔父》这个故事时,我支持的是屈原的观点,但被点名发言时,我却讲得零零碎碎,很难连贯地表达出来,就很懊恼。”
总有一些时刻,我们因为“嘴笨”度秒如年, 不知该如何发出正确的信号。
不过别担心,“嘴笨星人”并非无药可救。从“嘴笨星人”逆袭成“会说话星人”,其实只需要一些小方法。
这是一份“嘴笨星人”的自救指南,请注意查收~
不在沉默中爆发
周靖哲 杭州高级中学
有人曾对我说:“没有人天生会说话。面对越熟悉的人,人们越发显得嘴笨。”好友徐君让我深切体会到这句话的奥秘。
我与徐君因足球而结交。每次体育课结束,在操场上休息时,他便开始总结刚结束的对抗赛,并自始至终沉浸在自我对话的循环中,滔滔不绝。我却只是走在一旁默默聆听,厌烦之心不自觉地开始积累。
最终,我的怒火在一个沉闷的下午爆发。那场比赛我们的队伍被全盘压制,每个人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可徐君仍是我行我素,自我陶醉。
“你烦不烦啊!别做总结了好吗?你这样下去我们永远赢不了!”怒火驱使着我咆哮并远离徐君。刺眼的阳光下弥漫着卷起的尘土,一切陷入沉默之中。
我为什么要如此大发雷霆?想必是长久积累的怨气所致。可这些怨气又从何而来?好友愤然离去后,只剩我在操场上默默反思。我发现沉默或许该“背锅”。我们总会在与人交流时陷入思考,并在思考时列出自己的回答清单,臆想清单上已经涵括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可真正轮到我们发言时却不知如何开口,最终尴尬地选择沉默。沉默看似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表现,能逃避一些你不想面对的对话,但有时沉默也意味着你放弃了话语的主动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自食苦果。
想通了这些道理后,我尝试作出改变。
又是一个午后,又是一场失利,又是不厌其烦的总结。我搭住他的肩,“别总结了,渴了吧?我们买水去!听说拜仁又赢了,谁进的球啊?”他安静了下来,思考了一会,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啊!是托马斯·穆勒进的,那叫一个精彩!”
微风拂过,球场上的庆祝欢呼声打破了沉默,新的话题在正向积极的态度里被开启。
同学,说话请注意对象
王一凡 宁波效实中学
我好像又说错话了……
那天适逢国庆假期,在如地狱模式般的高速路上,我们一家人从凌晨2点堵到了下午2点。我还一餐饭都没吃过,不由怒火攻心说了一句:“(消音),什么东西。”话音刚落,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怎么讲出了C开头的词,我之前在家里从不讲脏话的,可是……这一次居然说出来了!我妈比我还惊讶,开始长篇大论,对我进行严厉批评,而我只能连连道歉来抚平“母后”的怒火。
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有时候我对着老师也会乱开玩笑,当老师头也不回地离开时,风中凌乱的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又讲了什么糟糕的话。在母后的斥责声里,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我习惯了在宿舍里放飞自我地说话,习惯了在同学间毫无顾忌地开玩笑,习惯成自然,面对长辈时就很难快速转化语境。
作为“话痨星人”,我目前找到的一个对症良方是——给自己一个CD时间(Cool Down Time,冷却时间)。既然有时候脑子一热说话分不清对象。那么,不如冷却一下,不要急着讲话,想好我在和谁对话再说。我可不想下次再听到别人说“你怎么嘴这么笨,说话都不经大脑,不分对象”。
官方发言,你怕了吗?
方思怡 杭州第二中学
周日晚上9:15,寝室,橘黄色灯光下。
我又准时开始了每两周一次的“纠结”。进入新的高中班集体已经一个月了,每次周一班级晨会的总结依旧令人头疼。
只要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脸,便没来由地紧张起来。原本洋洋洒洒列了两三页的扣分情况,似乎成了语文书上的课文,而我,俨然成了没有预习而被老师抽查到朗诵的倒霉鬼。总有几句话,是我一本正经写在笔记本上,却在同学们面前开不了口的。我明白自己身为班干部的责任,应该明确地指出上周的不足之处和闪光点;但也深知自己与同学们是平等的,我又凭什么揪着一两个人的坏习惯不放呢?
所以,话写在纸上,却总卡在嘴里,几段总结,磕磕巴巴地“读”完了,大家听得云里雾里,下周分数依旧是不理想。明明我平时和大家交流十分顺畅,但每每上台,却总会尴尬,话说不到点子上,总结不到位。
我决心请教班里最有“人情味儿”的同学,让她试着帮我判断用在晨会上的语言的合理性。她告诉我,“总结”和“演讲”一样,一定要平等待人,不能让台下的听众感到有太大的距离,让人觉得你高高在上。面对大家的不足之处,比如晚自修班内吵闹,不能一味地指责喜欢讨论的同学,这样可能会出现反作用;不如试试以那些喜欢安静的学习环境的同学作为切入点,说说一个喧闹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这样一来,爱讲话的同学顾虑到被他们打扰的同学,出于愧疚,讲话声自然会变少变轻,班级纪律也会好起来。
一席话惊醒“梦中人”。果然,当我从班级中一员的角度出发,引出话题容易了不少。这一次做完晨会总结走下讲台,发现同学们脸上的表情没那么尬了,我心中顿时轻快了不少。我想,我应该再也不会害怕在这种场合发言了。
键盘前的 “戏精”
高昕彤 杭州第二中学
那个假期,我坐在回初中学校的车里,心里是按捺不住的喜悦,时间总把过往加上滤镜,这次回校我早就期待了许久。但我还不知道我的老师现在教哪个年级,这似乎是个问题。我借来同学的手机,登录QQ,熟练地点开分组,划到那个无比熟悉的头像。
“ni”我的手指在屏幕上敲出这个拼音,选择第一个字,随即又删掉,我开始纠结起来。我们以前是群没大没小的孩子,习惯了不用敬词。可现在毕竟上了高中,况且发出去的还是文字,这么看着会不会显得不尊重老师啊?但是用敬词是不是显得太小心翼翼了?不用应该没关系的。
车窗外的景物快速倒退,我拿着手机的影子映在车窗玻璃上。
“您现在……”经过片刻的思考,我又在输入框里打上了一串字。随后,又按下了退格,光标在空白输入框里闪烁着……
“您现在教哪个年级?”我总算打出了完整的一句话,转念一想,手指又停在退格键的上方。不行,这句话我纠结多久了?人家哪里会来注意这些东西?发吧发吧,“发送”终于发挥了它的作用。蓝色的对话框跳了出来,我越看越觉得不顺眼,索性关掉不看。
我不擅长在社交场合与人谈笑风生,心里却仿佛住了一个“戏精”,总是抑制不住那些散漫的想法:我这样会不会显得尴尬?我这么插嘴会不会有问题?他会怎么想?
看不见谈话对象时,网络更是把这些犹豫放大。我说不清这空白的输入框和撤回的灰框后面,隐藏了多少脑补的顾虑。那些顾虑在多数时候完全没有必要,毕竟自己瞎想不能改变什么,更何况说出一句话不应该是试探,而是表达。
对了,后来老师的回复很平常。当然,我也推测不出短短几个字后面的老师是嘴角微扬、眉头一皱,还是面无表情。但是见到彼此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她拉着我聊了很久。我坐在车上起伏了一路的焦虑感,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嘴笨这件事,我一直承认而且接受,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妙语连珠的。但另一方面,我也一直努力让自己去说,甚至在更多人面前去说,因为我希望能好好地向别人表达我的想法。我告诉自己,一句话毁了一切的概率微乎其微,应该相信自己和别人。或许因为这样,我确实在某些时候改变了一点,哪怕是脸颊滚烫着演讲,哪怕是吞吞吐吐的“您好”。
“朋友哭泣的时候,我除了说别哭、别担心,讲不出别的了。”
“当我和一个特别特别好看的女孩子说话时,就觉得自己非常不会講话。”
“你经历过话到嘴边就是讲不出来的情况吗?语文课讲到《渔父》这个故事时,我支持的是屈原的观点,但被点名发言时,我却讲得零零碎碎,很难连贯地表达出来,就很懊恼。”
总有一些时刻,我们因为“嘴笨”度秒如年, 不知该如何发出正确的信号。
不过别担心,“嘴笨星人”并非无药可救。从“嘴笨星人”逆袭成“会说话星人”,其实只需要一些小方法。
这是一份“嘴笨星人”的自救指南,请注意查收~
不在沉默中爆发
周靖哲 杭州高级中学
有人曾对我说:“没有人天生会说话。面对越熟悉的人,人们越发显得嘴笨。”好友徐君让我深切体会到这句话的奥秘。
我与徐君因足球而结交。每次体育课结束,在操场上休息时,他便开始总结刚结束的对抗赛,并自始至终沉浸在自我对话的循环中,滔滔不绝。我却只是走在一旁默默聆听,厌烦之心不自觉地开始积累。
最终,我的怒火在一个沉闷的下午爆发。那场比赛我们的队伍被全盘压制,每个人的表现都不尽如人意,可徐君仍是我行我素,自我陶醉。
“你烦不烦啊!别做总结了好吗?你这样下去我们永远赢不了!”怒火驱使着我咆哮并远离徐君。刺眼的阳光下弥漫着卷起的尘土,一切陷入沉默之中。
我为什么要如此大发雷霆?想必是长久积累的怨气所致。可这些怨气又从何而来?好友愤然离去后,只剩我在操场上默默反思。我发现沉默或许该“背锅”。我们总会在与人交流时陷入思考,并在思考时列出自己的回答清单,臆想清单上已经涵括了所有问题的答案。可真正轮到我们发言时却不知如何开口,最终尴尬地选择沉默。沉默看似是一种顺其自然的表现,能逃避一些你不想面对的对话,但有时沉默也意味着你放弃了话语的主动权,长此以往,恶性循环,自食苦果。
想通了这些道理后,我尝试作出改变。
又是一个午后,又是一场失利,又是不厌其烦的总结。我搭住他的肩,“别总结了,渴了吧?我们买水去!听说拜仁又赢了,谁进的球啊?”他安静了下来,思考了一会,似乎明白了些什么,“啊!是托马斯·穆勒进的,那叫一个精彩!”
微风拂过,球场上的庆祝欢呼声打破了沉默,新的话题在正向积极的态度里被开启。
同学,说话请注意对象
王一凡 宁波效实中学
我好像又说错话了……
那天适逢国庆假期,在如地狱模式般的高速路上,我们一家人从凌晨2点堵到了下午2点。我还一餐饭都没吃过,不由怒火攻心说了一句:“(消音),什么东西。”话音刚落,我自己都吓了一跳,怎么讲出了C开头的词,我之前在家里从不讲脏话的,可是……这一次居然说出来了!我妈比我还惊讶,开始长篇大论,对我进行严厉批评,而我只能连连道歉来抚平“母后”的怒火。
这样的事情已经发生了不止一次,有时候我对着老师也会乱开玩笑,当老师头也不回地离开时,风中凌乱的我才反应过来自己又讲了什么糟糕的话。在母后的斥责声里,我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我习惯了在宿舍里放飞自我地说话,习惯了在同学间毫无顾忌地开玩笑,习惯成自然,面对长辈时就很难快速转化语境。
作为“话痨星人”,我目前找到的一个对症良方是——给自己一个CD时间(Cool Down Time,冷却时间)。既然有时候脑子一热说话分不清对象。那么,不如冷却一下,不要急着讲话,想好我在和谁对话再说。我可不想下次再听到别人说“你怎么嘴这么笨,说话都不经大脑,不分对象”。
官方发言,你怕了吗?
方思怡 杭州第二中学
周日晚上9:15,寝室,橘黄色灯光下。
我又准时开始了每两周一次的“纠结”。进入新的高中班集体已经一个月了,每次周一班级晨会的总结依旧令人头疼。
只要站在讲台上,看着台下一张张熟悉的脸,便没来由地紧张起来。原本洋洋洒洒列了两三页的扣分情况,似乎成了语文书上的课文,而我,俨然成了没有预习而被老师抽查到朗诵的倒霉鬼。总有几句话,是我一本正经写在笔记本上,却在同学们面前开不了口的。我明白自己身为班干部的责任,应该明确地指出上周的不足之处和闪光点;但也深知自己与同学们是平等的,我又凭什么揪着一两个人的坏习惯不放呢?
所以,话写在纸上,却总卡在嘴里,几段总结,磕磕巴巴地“读”完了,大家听得云里雾里,下周分数依旧是不理想。明明我平时和大家交流十分顺畅,但每每上台,却总会尴尬,话说不到点子上,总结不到位。
我决心请教班里最有“人情味儿”的同学,让她试着帮我判断用在晨会上的语言的合理性。她告诉我,“总结”和“演讲”一样,一定要平等待人,不能让台下的听众感到有太大的距离,让人觉得你高高在上。面对大家的不足之处,比如晚自修班内吵闹,不能一味地指责喜欢讨论的同学,这样可能会出现反作用;不如试试以那些喜欢安静的学习环境的同学作为切入点,说说一个喧闹的环境对他们的影响。这样一来,爱讲话的同学顾虑到被他们打扰的同学,出于愧疚,讲话声自然会变少变轻,班级纪律也会好起来。
一席话惊醒“梦中人”。果然,当我从班级中一员的角度出发,引出话题容易了不少。这一次做完晨会总结走下讲台,发现同学们脸上的表情没那么尬了,我心中顿时轻快了不少。我想,我应该再也不会害怕在这种场合发言了。
键盘前的 “戏精”
高昕彤 杭州第二中学
那个假期,我坐在回初中学校的车里,心里是按捺不住的喜悦,时间总把过往加上滤镜,这次回校我早就期待了许久。但我还不知道我的老师现在教哪个年级,这似乎是个问题。我借来同学的手机,登录QQ,熟练地点开分组,划到那个无比熟悉的头像。
“ni”我的手指在屏幕上敲出这个拼音,选择第一个字,随即又删掉,我开始纠结起来。我们以前是群没大没小的孩子,习惯了不用敬词。可现在毕竟上了高中,况且发出去的还是文字,这么看着会不会显得不尊重老师啊?但是用敬词是不是显得太小心翼翼了?不用应该没关系的。
车窗外的景物快速倒退,我拿着手机的影子映在车窗玻璃上。
“您现在……”经过片刻的思考,我又在输入框里打上了一串字。随后,又按下了退格,光标在空白输入框里闪烁着……
“您现在教哪个年级?”我总算打出了完整的一句话,转念一想,手指又停在退格键的上方。不行,这句话我纠结多久了?人家哪里会来注意这些东西?发吧发吧,“发送”终于发挥了它的作用。蓝色的对话框跳了出来,我越看越觉得不顺眼,索性关掉不看。
我不擅长在社交场合与人谈笑风生,心里却仿佛住了一个“戏精”,总是抑制不住那些散漫的想法:我这样会不会显得尴尬?我这么插嘴会不会有问题?他会怎么想?
看不见谈话对象时,网络更是把这些犹豫放大。我说不清这空白的输入框和撤回的灰框后面,隐藏了多少脑补的顾虑。那些顾虑在多数时候完全没有必要,毕竟自己瞎想不能改变什么,更何况说出一句话不应该是试探,而是表达。
对了,后来老师的回复很平常。当然,我也推测不出短短几个字后面的老师是嘴角微扬、眉头一皱,还是面无表情。但是见到彼此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她拉着我聊了很久。我坐在车上起伏了一路的焦虑感,在那一刻烟消云散。
嘴笨这件事,我一直承认而且接受,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妙语连珠的。但另一方面,我也一直努力让自己去说,甚至在更多人面前去说,因为我希望能好好地向别人表达我的想法。我告诉自己,一句话毁了一切的概率微乎其微,应该相信自己和别人。或许因为这样,我确实在某些时候改变了一点,哪怕是脸颊滚烫着演讲,哪怕是吞吞吐吐的“您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