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爱没有不可能

来源 :百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iya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起剪纸,好多人会问我:啥时候开始学的?这还要追溯到我小时候。打我记事起,不管村里谁结婚,总要贴喜字贴窗花,于是我就守在新房里看婶婶、奶奶们在炕上又剪又贴,还拾起红红的小碎纸片装在兜里玩,就这样一整天不出去和小伙伴玩了。我喜欢观察别人怎么剪,只要等剪刀闲搁在那里没有用时,就赶紧拿起自己剪。后来我就让婶婶们教我剪喜字,剪小蝴蝶,剪小猪,剪小狗,剪小牛……虽然剪得并不成形,但还是爱不释手地藏在自己的小匣子里,当宝贝一样不许别人碰。后来上学了,很少再有机会去看人家结婚剪窗花,不过只要有机会,就决不放过,一定去瞧上一瞧。再后来我就自己摸索着,断断续续地剪过一些花花草草、小猫、小鸟等等。
  自从1993年开始在电视上看到有剪纸节目,发现剪纸也有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国家在大力发展剪纸这种民间艺术,我对剪纸产生了更大的兴趣,蠢蠢欲动之下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农闲时开始练习剪纸。那时我痴迷于剪纸,时常剪到半夜,有时白天忘了给孩子做饭,饿得孩子直哭。甚至作为电视迷的我,自从看剪纸节目之后,别的节目就再也没看过。我每次剪完一幅小作品,都要贴在墙上看个够,心里别提多美了,而且觉得很有成就感。
  2002年我偶然从《农民报》看到西安临潼博物馆举办“陕北剪纸名家名作大型展览”的消息,就不顾农忙去参观了。看到那些精致的剪纸,当时我的心里很震撼。后来看到电视和报纸上有关陕北剪纸的报道,称陕北剪纸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活化石。我就非常好奇:他们究竟是用什么样的剪刀和什么样的纸张,采用什么样的技法剪的?随后我和丈夫商量,说我想去陕北学习一回,丈夫极力反对。可这丝毫没有减少我对剪纸的热情。那是2006年,我等到丈夫不在家时,怀揣二百元钱,偷偷跑去临潼博物馆,想让他们介绍我去陕北学习。可当我到那儿时,博物馆已经拆迁,我无从问起。于是我只好四处打听,有好心人给我指了路,我才找到了拆迁后的博物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被我的执着和热情打动,于是介绍我去佳县妇联。我连夜坐火车去了佳县,这期间从家里拿的二百元只作为路费,舍不得花作其他,从家里拿的几块馍在路上吃得也差不多了。坐了一晚上火车,又辗转坐班车到绥德、米脂、佳县,遥远的路途加上严重的晕车,我已是筋疲力尽,但仍咬牙坚持,只为取得“真经”。经佳县妇联推荐,我便跟着省级非遗传承人李玫琴老师学习。李老师人很好,让我住她工作室,又耐心又尽力。在那里学习了一个月时间,她常让我去她家吃饭,我也不好意思去,都推掉了。其实为了不讓家里多掏钱,学费是我从娘家妹子那里借的。靠着手里仅有的一百元钱,我坚持了一个月。除了在李老师家吃过几顿饭,其余都是一块钱五个小馒头吃两天,有时也买几斤红萝卜,几斤鸡蛋开水冲着喝。虽然求学生活艰难,但我心里特别幸福。我觉得自己已走向理想的大门,心里很踏实也很满足。这期间,我白天不停地剪,到了吃饭时也是边吃馍边剪,有时甚至都忘了吃饭。晚上一直剪到半夜两点多,实在困得不行了才休息。低头时间太长,颈椎病犯了,难受得要死,可还是硬撑着剪。我很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期满后回到家,我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境界。后来我参加了一些县、市、省的大赛、展销会、现场展演等等。2011年我参加了陕西省第三届妇女手工艺术品技能大赛并荣获三等奖。2013年在宝鸡市“西秦巧娘”手工艺术品技能大赛中荣获二等奖。同年参加了中央七台走进凤县旅游节目的拍摄,创作剪纸作品《西游记》。2015年我被县文化局审批为县级非遗传承人,还被评为县农村实用人才。
  一直走到今天,其间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但我依旧不满足,我迫切地需要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有时看到同行们都那么有成就,心里很是羡慕很是敬仰。我今后一定要坚持刻苦钻研,迎头赶上,一定要走出陕西,走出国门,把这项民间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陕西师范大学剪纸研培班宝鸡市凤县学员)
其他文献
◎ 涂永红  我是一名职业的剪纸人,通过本次系统、规范的学习,我基本了解和掌握了中国剪纸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传统技法、地域特色及创新发展。  我对世界各国风格各异的剪纸进行深度解读,发现剪纸品类丰富,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满足了人们的宗教信仰、装饰美化、祈福求安等精神需求,展现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富有深厚的民俗含义。我从中充分体会了民族艺术的魅力,感受到中国传统
期刊
时间:当代。  地点:朱红养殖专业合作社大门前。  人物:肖亮——男,36岁,驻村第一书记。  朱红——女,40岁左右,合作社社长。  胖哥——男,38岁,屠宰场老板。  腊梅——女,40岁,某农家乐老板娘。  幕启:养猪场大门外挂一块“朱红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牌子。门外一角立一块警示牌,上写八个大字:养猪重地,闲人免进!  腊梅拿绳索从舞台一侧匆匆上。  腊 梅:过了冬月到年关,收猪跑了好几天,跑
期刊
她的双手满是皱纹  干活时却干净利落  她的眼睛黄豆大小  看我时却充满牵掛  有人说她性情暴躁  却不知  她把所有温柔给了最亲的人  我说,我要带你去看未知的远方  她说,你要先学会飞翔  她是饱经风霜的平凡人  却教会我所有美好品质  她在我心里最柔软的地方  忽然有一天  那块柔软的地方下起了雨,经久不停  我开始怀疑  是否再也不会天晴?  阳光在雨水里被分解成七种颜色  我忽然猜到了七
期刊
2020年注定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份,新型冠状病毒在神州大地上一度疯狂肆虐,坚强不屈的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奋勇投身到了这场轰轰烈烈、可歌可泣的抗疫战争中。在这场漫长而艰苦的疫情防控战争中,广大音乐工作者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用感人的词句讴歌抗疫英雄,用昂扬的旋律鼓舞抗疫士气,用真诚的爱心描绘抗疫历程,用深挚的情怀弘扬抗疫精神,他们中的许多人用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爱。我的好友、著名歌曲作
期刊
人物:槐树爷爷。  听故事的孩子:甲、乙、丙、丁,众。  歌者:男女各五名。  舞者:根据各个节目的需要由编导安排。  情景:若干。  引 子  在一片轰鸣中,大屏现洪水滔滔、古木森森、走兽四奔的洪荒时代。  旁白:女娲补天,混沌初开,这里生生地显现出一片奇妙佳境来——南依秦岭,北牵莽原,八水环绕,八百里沃野蒿草连天。  幕开:一群着树皮、兽衣的原始古人在学习原始耕种,劳作的群舞里,走出长须飘飘、
期刊
●南湖红船  红色的初心,  装载着一代代共产党人的梦想,  承载着一个民族沉甸甸的希望扬帆起航,  划破夜幕奔向五星闪耀的东方  28载的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火红的太阳将神州大地照亮,  我们从此站直了脊梁  中华民族从苦难深重走向新的辉煌  红色的初心,  任时光荏苒,  不能剥蚀它的鲜艳,  成为一种精神指引我们前行  让我们的青春热血在跳动的烛火中升腾  ●八角楼的灯光  哪一棵树  哪
期刊
思念吴堡这个地方,与一个人有关,与一处风景有关。  这个人就是毛泽东,这处风景就是他老人家东渡的纪念地。  少年时代,我生活在水草丰美的江汉平原,对千里之外的黄土高原茫然无知,但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到处都张贴着红色圣地的宣传画。我知道画里有延安,延安随处可见冬暖夏凉的土窑洞,毛泽东曾经在那里住过,写下了《论持久战》《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等众多经典名篇,指挥千军万马与日寇血战8年并取得了中华民族
期刊
摘 要:在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建设过程中,群众文化和传统文化都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文化发展路线已经不足以满足当代人民群众及社会对文化的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创新文化发展路径,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形式。在继承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本文简要介绍了群众文化与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意义及相关策略。  关键词:群众文化;传统文化;创新发展  近年来,我国
期刊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在政府办的见习工作即将画上一个句号。短短38天的见习生活不仅让我在社会知识和工作经验上有所增长,更让我深刻明白了“转变”二字,转变了对原有政府机关的看法、思维模式,也从校园转变到职场。这些都是我原来生活从未出现、比较缺乏的,但同时也为我以后进入职场、踏足社会奠定了基础。  在许多人眼中,政府机关是神圣而又神秘的。人们常常用“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过一天”来形容政府机
期刊
我的娘家在岐山縣蒲村镇赵家台村。祖父在十几岁的时候,由于家贫去兰州学手艺,二十几岁后在兰州安家,后来因儿女多把我奶奶、爸爸从兰州迁回陕西老家。我的祖父曾任兰州制桶厂厂长,从小学会做桶、小孩玩具等艺术,并爱好唱歌。祖母虽然只是家庭妇女,没什么文化,但针线活、剪纸窗花等样样拿手。我的外祖父从小随外老爷去新疆落户,外祖母是甘肃张掖人,喜欢剪窗花。父亲是名乡村医生,兰州中医学院毕业,在冯家山水库给民工看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