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型知识铺垫是以问题为框架,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解答,去理解、建构和内化要学的知识。它与传统教学中的谈话法不同,谈话法教学中的问题是按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设计的,是消极地适应学生智力发展的已有水平,支架式教学中的问题是按学生的“最邻近发展区”,即按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而设计的,它具有积极性和跳跃性,走在学生智力发展的前面;谈话法教学是一问一答,由教师牵着学生走,支架式教学是把教师设计的问题分组或一次性交给学生,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教学强调学生独立思考,支架式教学提倡独立思考和集体协作相结合。常用的问题知识铺垫有步步高和多通道两种。下面,我通过两节课谈谈这两种问题型知识铺垫的预设。
一、步步高问题型知识铺垫
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设计两组或两组以上的问题(组与组之间呈递进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设计的几组问题分步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向上攀升,达到建构和内化知识的目的。我们把这种知识铺垫叫做步步高问题型知识铺垫。
在“分数乘以整数”这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运算法则,我设计了三组问题。
第一组问题是看图填空:
用乘法计算:()×( )=( )。
用加法计算:( )+( )+( )+()=( ),
用乘法计算:( )×( )=( )。
第二组问题:1.把×3=2和×4=2的积化成假分数。2.观察积中的分子、分母与因数的分子、分母及所乘的整数有什么关系。3.根据观察的结果说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运算法则。
第三组问题:1.计算下列各题:(1)×8,(2) ×10,(3) ×25,(4) ×7。2.想一想,你的运算是不是最简便,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3.说一说,在分数乘以整数的运算中,怎样才能使运算简便。
这三组问题中,第一组问题是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找到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关系,写出×3和×4的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探索,也可以与同学讨论。在完成效果评价后,教师再把第二组问题交给学生。第二组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完成认知的第一次飞跃后再把第三组问题交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这三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一步一步地向上攀升,不但靠自己的智慧发现了分数乘以整数的运算法则,而且还掌握了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二、多通道问题型知识铺垫
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设计两组或两组以上的问题(组与组之间是并列关系),然后把这几组问题一次性交给学生,让学生任选一组或几组问题去思考和探索,达到建构和内化知识的目的。我们把这种知识铺垫叫做多通道问题型知识铺垫。这种问题型知识铺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条通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又能顾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在比例应用题的第一节课中,课本选用的例题是: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全长630千米,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8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需要几小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些应用题如果其中的数量关系是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关系,那就既可以用原来的方法解,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这段话的意思,我设计了三组问题。第一组问题是:(1)从“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80千米”这句话中怎样计算火车的速度?(2)“照这样计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怎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所需的时间?第二组问题是:(1)与第一组问题的(1)相同。(2)如果设火车从甲城到乙城需要x小时,怎样计算火车的速度?(3)题中“照这样计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你能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解这个方程吗?第三组问题是:(1)题中“照这样计算”这句话可以理解成“速度一定”吗?(2)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3)设火车从甲城到乙城需要x小时,你能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列出比例式吗?(4)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这个比例式吗?
第一组问题是引导学生用过去学会的方法求解,第二组问题和第三组问题是殊途同归,虽然它们的思路不一样,但是列出的方程和比例式是一样的。通过对这两组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它使学生懂得了用正比例解应用题就是利用“比值一定”列方程。在教学实践中,我把三组问题同时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索、小组协作和教师的个别指导,大部分学生都列出了方程(比例式):=。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责编杜华)
一、步步高问题型知识铺垫
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设计两组或两组以上的问题(组与组之间呈递进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设计的几组问题分步交给学生,通过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向上攀升,达到建构和内化知识的目的。我们把这种知识铺垫叫做步步高问题型知识铺垫。
在“分数乘以整数”这节课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乘以整数的运算法则,我设计了三组问题。
第一组问题是看图填空:
用乘法计算:()×( )=( )。
用加法计算:( )+( )+( )+()=( ),
用乘法计算:( )×( )=( )。
第二组问题:1.把×3=2和×4=2的积化成假分数。2.观察积中的分子、分母与因数的分子、分母及所乘的整数有什么关系。3.根据观察的结果说出分数乘以整数的运算法则。
第三组问题:1.计算下列各题:(1)×8,(2) ×10,(3) ×25,(4) ×7。2.想一想,你的运算是不是最简便,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3.说一说,在分数乘以整数的运算中,怎样才能使运算简便。
这三组问题中,第一组问题是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方法找到分数加法与分数乘法的关系,写出×3和×4的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探索,也可以与同学讨论。在完成效果评价后,教师再把第二组问题交给学生。第二组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完成认知的第一次飞跃后再把第三组问题交给学生,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这三组问题的思考和探索,一步一步地向上攀升,不但靠自己的智慧发现了分数乘以整数的运算法则,而且还掌握了分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二、多通道问题型知识铺垫
教师根据当前的教学内容设计两组或两组以上的问题(组与组之间是并列关系),然后把这几组问题一次性交给学生,让学生任选一组或几组问题去思考和探索,达到建构和内化知识的目的。我们把这种知识铺垫叫做多通道问题型知识铺垫。这种问题型知识铺垫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多条通道,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创造性,又能顾及到各个层次的学生。
在比例应用题的第一节课中,课本选用的例题是:从甲城到乙城的铁路全长630千米,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80千米,照这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需要几小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有些应用题如果其中的数量关系是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关系,那就既可以用原来的方法解,也可以用比例的知识来解”这段话的意思,我设计了三组问题。第一组问题是:(1)从“一列火车4小时行驶280千米”这句话中怎样计算火车的速度?(2)“照这样计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3)怎样计算从甲城到乙城所需的时间?第二组问题是:(1)与第一组问题的(1)相同。(2)如果设火车从甲城到乙城需要x小时,怎样计算火车的速度?(3)题中“照这样计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你能根据这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吗?(4)你能根据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解这个方程吗?第三组问题是:(1)题中“照这样计算”这句话可以理解成“速度一定”吗?(2)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关系还是成反比例关系?(3)设火车从甲城到乙城需要x小时,你能根据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一定列出比例式吗?(4)你会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这个比例式吗?
第一组问题是引导学生用过去学会的方法求解,第二组问题和第三组问题是殊途同归,虽然它们的思路不一样,但是列出的方程和比例式是一样的。通过对这两组问题的思考,一方面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也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它使学生懂得了用正比例解应用题就是利用“比值一定”列方程。在教学实践中,我把三组问题同时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索、小组协作和教师的个别指导,大部分学生都列出了方程(比例式):=。不但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
(责编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