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专利法的立法、执法的重要意义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xc19891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专利法是以专利权为核心的法律,而专利权是专利权人的“私权”,从这一方面而言,专利法似乎是以专利权人个人为本位的法。然而,专利法的性质恰恰相反,专利法是社会本位法。认清这一点,对于专利法的立法、执法以及专利权的适当行使都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专利法;执法
  一、专利立法的着眼点
  法律授予专利权人实施专利的独占权,主要是考虑到社会的目的,而不是主要维护发明创造人的利益。通过授予专利权人独占权,主要是达到两个目的,一是鼓励发明创造,二是换取专利权人公开其专利技术。鼓励发明创造,当然是出于社会目的的考虑。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发明创造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日益显著。早在1985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统计数字就表明,专利申请量居世界前十名的国家,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上也在前列。那么,不采用授予独占权的专利制度能否鼓励发明创造呢?诚然,鼓励发明创造的方法还有多种,比如,物质和精神奖励、税收优惠等,但这些方法都无法与授予专利权人独占权相比。在一定的区域内,专利权人借助法律的帮助,独占市场,这种鼓励能使专利权人的发明创造实现最大的利益,是专利权人最希望得到的。所以,专利制度是当今社会鼓励发明创造的最有效的制度。
  而公开发明创造,对社会技术的进步更是意义非凡,它使其他科技人员及时了解科技的最新动态,从中寻求启发,等于获得了进入新的技术领域的跳板或捷径,推动技术迅速发展。而且,又节省了大量的物力、智力资源,本身就是对社会进步的推动。正因为如此,各国专利法一般对专利申请人在申请文件中公开发明创造的程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基本上要以所属技术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
  可见,公开发明创造更直接的体现了专利法立足于社会利益的特点。尽管我们可以说,任何法律的终极目的都是维护体现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但是,专利法在这一问题上的表现是无需从终极意义上讲的,专利法的直接目的就是社会利益,可以说,专利制度的存在纯粹是为了社会利益而借助国家权力对处于“自然状态”的发明创造人的权利的强制性调整的产物。
  二、专利法的社会本位特色在专利法具体规范中的体现
  专利法的许多规定,都是基于专利法社会本位的特点作出的。具中比较典型的是专利强制许可制度。假设某人拥有一有形物,比如说房子,该房子若处于空闲状态,他人希望以合理的条件租用而得不到许可,就去找某部门,某部门便说,他不给你用不行,我们给你发强制许可证,你径直去住吧!这简直是强盗逻辑。然而,对于作为无形财产的专利,却恰恰是这样的。比如,我国专利法第51条规定:“具备实施条件的单位以合理的条件请求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专利权人许可实施其专利,而未能在合理长的时间内获得这种许可,专利局根据该单位的申请,可以给予实施该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强制许可。”在一般民事法律中根本行不通的事,在专利法中却顺理成章了:其主要理由是,根据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国家授予专利权人独占权,专利权人的相应义务除了公开专利以外,还包括实施专利。实际上,实施专利主要是专利权人的一项权利,专利权人一般都会积极地去实施自己的專利,以实现发明创造的价值。但是,有些专利权人从自身利益考虑,可能恶意控制专利,比如,对某一项技术,自己实施需要更新设备,需要投资,而原有的技术仍然可以实现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申请或购买专利,可以达到自己不实施而又阻止别人实施的目的,从而控制市场。这种情况与专利法的宗旨显然是相悖的,专利法便采取了异乎一般法律的强制措施。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从属专利的强制许可等其他强制许可。因而,强制许可制度,鲜明地体现了专利法的社会本位特色。
  除了强制许可制度以外,专利申请的先申请原则、优先权制度以及专利的有效期限等规定,也都体现了专利法的社会本位特色。尤其是有关优先权的规定,本来专利法已经规定了先申请原则,先申请人据此一般即可获得专利权。但是如果这一申请与他人已申请的专利是同一主题,危险就出现了。因为这种“他人”即使是在后申请了同样的专利,只要是在优先权的期限内,专利权就要归后申请人。
  因为专利法是社会本位法,是对个人权利的限制,就存在一个社会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平衡问题。对专利法来说,如果是完全强调维护社会利益,就应要求发明创造人在完成其发明创造后,立即公开,立即由社会公众自由使用。而如果是偏重强调维护个人利益,则可以不要求公开专利,专利权人在获得授权后,也可以完全自主地决定是否实施专利,包括决定是否许可他人实施专利,不受任何限制。显然,这两者都不利于鼓励发明创造,鼓励技术的进步,这样的专利法只能起相反的作用;因此,在立法上必须注意保持合理的限度,必须找准社会利益与个人权利的适当平衡点。这个平衡点就是既能鼓励发明创造,又能促进社会整体技术的进步与推广。
  从权利的角度来看,发明创造毕竟是发明人、设计人付出劳动的成果,过分强调社会利益,还有侵犯人权的嫌疑就上述強制许可的规定来说,我国专利法在1992年修改前的表述是,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人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3年,无正当理由没有实施其专利的,可以给予实施该专利的强制许可。面现行专利法在规定这种类型的强制许可时,并没有附加专利权人“无正当理由没有实施其专利”的前提条件,相反,在修订后的专利法实施细则中规定“自专利权被授予之日起满三年后,任何单位均可以依照专利法第51条的规定,请求专利局给予强制许可。”这就是说,只要专利权被授予满三年,即使专利权人自己已经实施了专利,这一点,也许现在表现还不是很明显,随着人们对专利重要性认识的增强,申请获得专利使用许可的情况会越来越多。如果通过申请强制许可而获得专利使用权的人达到一定数量,专利权人的市场份额就会遭受损失,这种损失在一些情形下,仅靠收取许可费是弥补不了的。过多的许可,会使专利的价值迅速耗尽。这样,不合理的强制许可制度、计划许可制度的负面影响就会日益凸现山来。
  参考文献:
  [1]杜玉琼.论国际专利平行进口权利穷竭原则[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1):113-117.
  [2]栾春娟,王贺国.论专利权穷竭[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5):53-56.
其他文献
城市房屋拆迁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引发了许多社会矛盾,其中行政补偿则是我国城市房屋拆迁中的焦点,而且现行城市房屋拆迁存在着《宪法》层面行政补偿原则的模糊性和公民的私有财产
'法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法律技术的产生从来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社会,公正、高效解决法律争端.我国《行政诉讼法》第50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行政案件,
期刊
摘要:各国课程标准中都将"数学问题解决教学"置于重要位置。我国新课程的实施不仅仅是教材的更新、教学大纲的调整,也是课程及教学理念的转换。从应用题到解决问题,这绝不仅仅是名称上的变化。弄清楚这其中变化的实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继承应用题教学宝贵的、成功的经验,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开展解决问题的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现状 完善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人类的社会实践产
“被害人”参加刑事诉讼审判阶段的诉讼活动是法律明文规定的,但由于部分审判人员对“被害人”参加开庭审理的认识不足、害怕“被害人”节外生枝等,往往不通知“被害人”而使大
美国女学者芮乐伟 韩森的力作《开放的帝国》是一部关于1600年以前中国的通史性著作。作者一反“西方中心论”的史学观念,以中国为主体研究中国,采用新颖的研究方法,其研究结果
摘 要:在企业风险防范和矛盾纠纷中,企业法务人员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国有企业实际情况中,法务人员的工作机制并不完善,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法务人员职权不明确、领导缺乏重视等。要想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法务工作机制,就必须明确法务人员应有的权力,建立健全法律管理工作体系等。本文对完善国有企业法务工作机制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国有企业;法务管理;工作机制  近些年来,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改
摘 要:最高人民法院下发指导意见将我省选定为大力推进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的五个省份之一,在结合我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及司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颁布《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推进环境公益诉讼审判工作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进步之处应该给予肯定和实践,而对于其仍然存在的不足,尤其是环境公益诉讼提起难、环境损坏赔偿归属问题应进行理性分析,完善我省环境公益诉讼。  关键词:环境公益诉讼;损害赔偿;司法实践
(831100 新疆兵团警官高等专科学校 新疆 五家渠)  摘 要:法修正案(八)》将扒窃行为入罪,改变了以往扒窃作为违反治安管理活动的违法行为的性质,但是刑法以及相应的司法解释对扒窃行为的规制比较笼统,引发学界对扒窃型盗窃罪的适用产生诸多争议,本文从学者对扒窃行为入罪的争议入手,揭示扒窃行为并不是一律入罪的意义,并结合我国的刑事立法和司法实践,探讨对扒窃行为的认定。  关键词:扒窃;公共场所;随
本文通过一起在实务工作中的案例,对保险资金债权投资商业地产涉及的债权投资合同的效力、担保合同的效力、房地产登记机关如何审查抵押登记等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