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艺术,音乐也是一门艺术,它们都能给人们以美的熏陶和享受。富有灵性的文字犹如一串串跳动的音符,闪烁着节奏美和视听美。语文课本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如能巧妙地融入音乐,结合情景,一起嬉笑怒骂,一起悲欢离合,那么课堂上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语文音乐飞扬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27
语文课文中的文字犹如一个个音符跳动着美的旋律。语文是一门艺术,它与音乐“心有灵犀一点通”。罗马尼亚大音乐家文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语文课堂中合理利用音乐,把音乐引入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农村初中任教语文十几年,对音乐和语文教学相得益彰的关系深有体会——音乐可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享受文学作品散发的情感魅力和高尚情操。
一、音乐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的思想在本质上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朗读中加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享受到美,在美的意境中学习。
例如《乡愁》是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该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由于学生距离那个历史时代已近半个世纪,很难真正深入地体会,笔者第一步便在课前请他们欣赏费翔的经典抒情歌曲《故乡的云》,并请大家说说这首歌曲吟唱了怎样的感情。画面上,天空飘过淡淡的白云,歌者疲惫而深情地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学生马上抓住了这首歌的主题——天涯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他们很快就迷上了《乡愁》这首诗。
二、音乐是想象的翅膀,可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因为音乐不像图像是可见的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而是由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联想,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这种由感觉产生的形象——视像性,正是由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根据这个特点,笔者试将音乐运用于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散文《背影》,笔者为学生范读课文时,配上《二泉映月》曲段,学生便既能感受到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下那份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那股悲凉氛围,思维便不再受到阻碍,能从多方面去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沁园春·雪》时,为了让学生想象作者笔下宽阔的意境,笔者放了殷秀梅演唱的《沁园春·雪》的歌曲,学生如痴如醉,热血沸腾,“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位伟人,登高望远,诗兴勃发……恢弘的气势,壮美的意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情怀”映现在学生脑海中。即使乐曲终了,学生还有可能沉浸在那种豪气中而激情澎湃,思维及想象也不会就此结束。在这种教学之下所取得的效果,远比教师苍白无力的解说要好得多。
三、音乐是记忆的魔棍,可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戴克认为,人的学习能力分为记忆和理解两大部分。柏拉图也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学习就是回忆。”可见强化记忆,是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音乐,同样能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学生喜欢音乐,而音乐又能创设一定的场景和营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笔者在(3)班和(1)班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3)班按传统的方法,主要靠讲解和板书;而(1)班除去讲解分析外,还播放了廖昌永演唱的《我爱这土地》歌曲,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唱这首歌。课后同样要求背诵这首诗,两周后用书面默写形式抽查(无准备情况下),结果(1)班成绩比(3)班好,表明运用音乐配合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以唱代背印象深刻,记得牢。(1)班有好几个学生说,当默写不下的时候,《我爱这土地》的曲调回旋在脑海中,曲调哼得出,歌词也就忘不了。
音乐对语文教学确实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卢梭语)“让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语)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用音乐打造和谐的课堂,打造感性、灵性与悟性交融的课堂,让音乐在语文课堂中飞扬。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陈剑平)
[关键词]语文音乐飞扬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100027
语文课文中的文字犹如一个个音符跳动着美的旋律。语文是一门艺术,它与音乐“心有灵犀一点通”。罗马尼亚大音乐家文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在语文课堂中合理利用音乐,把音乐引入教学中,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农村初中任教语文十几年,对音乐和语文教学相得益彰的关系深有体会——音乐可以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语文知识,享受文学作品散发的情感魅力和高尚情操。
一、音乐可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学习积极性”的思想在本质上就是重视人的因素,肯定人的价值,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尊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如能恰当地使用音乐,让乐曲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就会使他们置身于乐曲所营造的特殊氛围中,调动其情感,促进其理解,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在朗读中加上优美的音乐,让学生享受到美,在美的意境中学习。
例如《乡愁》是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该诗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由于学生距离那个历史时代已近半个世纪,很难真正深入地体会,笔者第一步便在课前请他们欣赏费翔的经典抒情歌曲《故乡的云》,并请大家说说这首歌曲吟唱了怎样的感情。画面上,天空飘过淡淡的白云,歌者疲惫而深情地召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打动了每个学生的心,学生马上抓住了这首歌的主题——天涯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他们很快就迷上了《乡愁》这首诗。
二、音乐是想象的翅膀,可锻炼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音乐还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因为音乐不像图像是可见的造型艺术,也不像电影、戏剧那样是可听可见的综合艺术,而是由声音作用于人的听觉引起联想,从而获得一个仿佛可以感觉到的形象。这种由感觉产生的形象——视像性,正是由人们的想象而产生的。根据这个特点,笔者试将音乐运用于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如在教学散文《背影》,笔者为学生范读课文时,配上《二泉映月》曲段,学生便既能感受到父亲不美的外表、动作和不漂亮的语言下那份深沉的爱,也能感受到那股悲凉氛围,思维便不再受到阻碍,能从多方面去感受父爱的伟大。教学《沁园春·雪》时,为了让学生想象作者笔下宽阔的意境,笔者放了殷秀梅演唱的《沁园春·雪》的歌曲,学生如痴如醉,热血沸腾,“在风雪弥漫的北国,一位伟人,登高望远,诗兴勃发……恢弘的气势,壮美的意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情怀”映现在学生脑海中。即使乐曲终了,学生还有可能沉浸在那种豪气中而激情澎湃,思维及想象也不会就此结束。在这种教学之下所取得的效果,远比教师苍白无力的解说要好得多。
三、音乐是记忆的魔棍,可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桑戴克认为,人的学习能力分为记忆和理解两大部分。柏拉图也曾下过这样一个定义:“学习就是回忆。”可见强化记忆,是巩固学习成果,提高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利用音乐,同样能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学生喜欢音乐,而音乐又能创设一定的场景和营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笔者在(3)班和(1)班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3)班按传统的方法,主要靠讲解和板书;而(1)班除去讲解分析外,还播放了廖昌永演唱的《我爱这土地》歌曲,这样学生学习的兴趣很浓,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唱这首歌。课后同样要求背诵这首诗,两周后用书面默写形式抽查(无准备情况下),结果(1)班成绩比(3)班好,表明运用音乐配合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以唱代背印象深刻,记得牢。(1)班有好几个学生说,当默写不下的时候,《我爱这土地》的曲调回旋在脑海中,曲调哼得出,歌词也就忘不了。
音乐对语文教学确实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卢梭语)“让音乐使人类的精神爆发出火花!”(贝多芬语)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在享受中提高,这是语文教学的极致,也是我们的探索与追求。用音乐打造和谐的课堂,打造感性、灵性与悟性交融的课堂,让音乐在语文课堂中飞扬。
[参考文献]
[1]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2]于漪.语文教学谈艺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3]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责任编辑陈剑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