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积极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土地产权改革,促进小规模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它能够把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引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要针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业市场化、社会化矛盾突出的问题,在一些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农业劳动力转移比较多的地方,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明确集体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采用“有偿转让”、“股份合作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促使土地向优秀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集中,让种粮大户、专业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一头联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联着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销售衔接起来,实行区域性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格局。
二、政府要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生产和流通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发展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诉,处理贸易纠纷;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限制敏感农产品过度进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组与技术改造,扶持和培育农业基地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三、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第一,应适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部分投资应考虑在财政中单列,专项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额和方式制度化、规范化。第二,要按照分税制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事权和支农范围。第三,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农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投资。第四,对上级下拨的各种农用专项资金要依照业务部门提出使用意见,综合部门平衡把关,政策主管领导审批的原则,集中使用,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四、改变农业科研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提高动植物产品卫生水平是保障人民生活、实现生产目的以及确保出口获得利的基础。为此,要尽快提高动植物检疫能力和水平,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与动植物检疫体制。应依法加强对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流通、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严格标准化程序,切实控制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离子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使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者进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缩短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发布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農民。
五、进行农业自然资源多样性开发,促进耕地农业向立体农业转变
黑龙江农业资源丰富,虽然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31平方千米,但其土层厚沃,适和多种生物生长的特点,孕育了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种类,这些生物种类种多量丰、开发价值高、开发条件好,与全国的互补性较强,并可以引进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业资源进行繁殖和培育。因此,发展立体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1、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企业。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各种社区服务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要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村就业,扩大农村消费。
2、利用小城镇的集约优势发展壮大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不仅为小城镇带来了动力,也增加了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人口集中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取消户籍管制,缩小城乡差别,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迁移。
3、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对农民进行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
(作者单位:164300 黑龙江省黑河市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现代农业普遍采用的经营方式,它能够把以农户为单位的小规模经营引入社会化大生产的轨道,实现资源和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要针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中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与农业市场化、社会化矛盾突出的问题,在一些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农业劳动力转移比较多的地方,逐步推行以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为主的农业集约化经营,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按照明确集体所有权、稳定家庭承包权、搞活土地使用权的原则,建立土地使用权的流转机制,采用“有偿转让”、“股份合作制”、“租赁制”等多种形式,促使土地向优秀的农业生产经营者集中,让种粮大户、专业户、家庭农场、合作农场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以农副产品加工销售企业为龙头,一头联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联着千家万户,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工,把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藏、销售衔接起来,实行区域性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格局。
二、政府要积极开展制度创新,培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鼓励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着力培育农民自发兴办的各类生产和流通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和发展农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提供信息技术服务,进行市场价格协调与行业管理,进行反倾销反补贴调查、应诉,处理贸易纠纷;建立农产品进口监测与产业损害预警系统,限制敏感农产品过度进口;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重组与技术改造,扶持和培育农业基地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三、完善农业投入机制,切实增加农业投入
第一,应适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这部分投资应考虑在财政中单列,专项使用,并使投入的份额和方式制度化、规范化。第二,要按照分税制的原则,进一步合理划分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事权和支农范围。第三,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集体和农户增加农业的投入,引导社会资金及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特别是引导国内外大型企业对农业投资。第四,对上级下拨的各种农用专项资金要依照业务部门提出使用意见,综合部门平衡把关,政策主管领导审批的原则,集中使用,避免多头管理、重复建设而造成的浪费。
四、改变农业科研体制,做好农业技术推广
提高动植物产品卫生水平是保障人民生活、实现生产目的以及确保出口获得利的基础。为此,要尽快提高动植物检疫能力和水平,创造条件,逐步建立与动植物检疫体制。应依法加强对农药、兽药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流通、使用的管理与监督,严格标准化程序,切实控制农药残留、兽药残留和重金属离子等有毒有害物质残留,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农业科技机构应当通过调整结构、分流人才、转换机制,使种子、农药、饲料、疫苗、农产品加工等单位逐步由事业法人变为企业法人,成为科工(农)贸一体化经营的科技企业,或者进入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成为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以提高企业的技术开发和创新能力,缩短科技成果进入市场的周期。完善技术咨询中介服务型科研机构,全面落实其研究、开发、经营、服务等各项职能,积极开拓第三产业,重点是发展农业科技咨询业、信息业和技术服务业。建立社会公益及基础型科研机构,从事遗传育种、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治机制、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综合增产技术及规律、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等研究,建立起高效、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建立农业知识、技术转化的新体制,成立以“县为中心、乡为骨干、村为基础、专群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进行试验示范和二次开发及转化工作,促进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层次、多形式、制度化的农民成人教育体系,组织农民学习社会科学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市场经营本领。向农民传授科技知识,发布农业信息,指导结构调整,研究市场营销等,培育一批具有现代素质的新型農民。
五、进行农业自然资源多样性开发,促进耕地农业向立体农业转变
黑龙江农业资源丰富,虽然全省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31平方千米,但其土层厚沃,适和多种生物生长的特点,孕育了从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到寒带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种类,这些生物种类种多量丰、开发价值高、开发条件好,与全国的互补性较强,并可以引进经济价值较高的农业资源进行繁殖和培育。因此,发展立体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1、加快乡镇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结构调整,坚持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和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小企业。随着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对各种社区服务的需求会逐步增加,要加快发展农村服务业,增加农村就业,扩大农村消费。
2、利用小城镇的集约优势发展壮大乡镇企业,乡镇企业不仅为小城镇带来了动力,也增加了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人口集中又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取消户籍管制,缩小城乡差别,建立起城乡统一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引导农民向小城镇迁移。
3、提高农民的文明素质,对农民进行先进的文化思想教育。
(作者单位:164300 黑龙江省黑河市农村合作经济管理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