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管是必修地理还是选修地理,内容都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而浙江省全日制义务教育中没有专门的区域地理课程,从区域地理对高中阶段的要求出发,探讨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反对“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教学,注重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教学和学习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区域地理知识;区域地理教学;区域地理学习模式
一、区域地理知识的重要地位
1 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的课程性质的描述为: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教材课程。
2 在浙江省新课程实验的相关文件中的地位
在浙江省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指导意见中指出:高二年级安排选修的“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两个模块外,要加强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它是文科教学的基础内容,课时由各学校自己决定。
3 在文综能力测试中的地位
区域地理是新课程文综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考试内容的第六部分规定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
二、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转变
根据上述对区域地理重要的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应该从传统的统一分区教学向多元化分区教学的变化,从以具体区域为基点的教学向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化。
1 所有使用的“区域”都只是作为“案例”和载体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考试内容中没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按照这一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选用不同的版本,会出现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的具体区域不同,学习的区域数量也有所不同的现象。所以新课程理念下具体的“大洲”和“国家”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是要通过深入学习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2 区域地理教学的基点是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能力
地理新课程理念给区域地理教学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这样,学生通过“区域要素”的学习之后,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
三、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的有效教学途径
1 重视构建区域地理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学习迁移能力
區域地理诸多要素中,每一种地理要素,都固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思路。比如,分析区域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1)太阳辐射;(2)大气环流;(3)地面状况;(4)人类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构建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2 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突出特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新课程的区域地理在设计思路上“使用案例的方式”,并鼓励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所以,“认识区域”学习目标的重点之一应是通过对“案例区域”的深入学习让学生在认识这个区域的整体中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理解应用地理科学方法,并经历地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特征的成因;(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3 构建区域地理有效学习模式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究有效的区域地理教学新路。我认为,明确区域地理的地位和区域地理教学理念转变是有效的前提,有效关键是区域地理教学要有模式,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简化结构。
我的实践过程是从区域地理学习模式建构、区域地理学习模式的模仿和区域地理学习模式的创新着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提高区域地理学习效果。构建区域地理有效学习模式,即可节省时间,更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思维品质。例如区域地理中自然地理学习的构建过程:第一步学习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第二步从位置探讨气候(气压带风带);第三步从海陆位置探讨地形(板块学说);第四步从气候和地形探讨河湖(水文和水系特征)。其实是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出发思考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这既是教材编写者的思维,也是教学的基本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的框架是教师必须的事。
显然,相对过去“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教学的变化是深刻的,区域学习模式创新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更新。没有教学思想的变化与更新,就没有教学模式的创新。只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教学,否则教学会是低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景宁中学)
关键词:区域地理知识;区域地理教学;区域地理学习模式
一、区域地理知识的重要地位
1 在地理学科中的地位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中的课程性质的描述为:高中地理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相衔接,是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地球科学知识、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地理学习和地理研究方法,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一门教材课程。
2 在浙江省新课程实验的相关文件中的地位
在浙江省新课程实验地理学科指导意见中指出:高二年级安排选修的“城乡规划”和“环境保护”两个模块外,要加强区域地理知识的教学,它是文科教学的基础内容,课时由各学校自己决定。
3 在文综能力测试中的地位
区域地理是新课程文综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考试内容的第六部分规定考试内容包括地球与地图、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等相关部分。
二、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的重要转变
根据上述对区域地理重要的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教学应该从传统的统一分区教学向多元化分区教学的变化,从以具体区域为基点的教学向以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技能为基点的教学转化。
1 所有使用的“区域”都只是作为“案例”和载体
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文科综合考试内容中没规定必须学习哪些区域。按照这一理念,在实际的教学中选用不同的版本,会出现不同地区的学生学习的具体区域不同,学习的区域数量也有所不同的现象。所以新课程理念下具体的“大洲”和“国家”只是“案例”,是学习的载体,是要通过深入学习所学区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基本特征,并在需要的时候迁移到其他区域的学习上。
2 区域地理教学的基点是区域地理要素和学习能力
地理新课程理念给区域地理教学带来的另一个重要变化是在学习某一具体区域时,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这一区域的具体知识,而是如何通过区域要素学习来认识一个区域。这样,学生通过“区域要素”的学习之后,知道从哪些方面去了解、认识和解释一个地区的区域特征,从哪里和怎样获得需要的区域地理知识。
三、新课程理念下区域地理的有效教学途径
1 重视构建区域地理良好的认知结构,发展学习迁移能力
區域地理诸多要素中,每一种地理要素,都固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认识方法、思路。比如,分析区域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包括:(1)太阳辐射;(2)大气环流;(3)地面状况;(4)人类活动。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教学,首先要求教师构建区域地理认知结构,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
2 重视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研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
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之一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突出特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研究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地理新课程的区域地理在设计思路上“使用案例的方式”,并鼓励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所以,“认识区域”学习目标的重点之一应是通过对“案例区域”的深入学习让学生在认识这个区域的整体中掌握地理学习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通过“探究学习”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让学生体验、理解应用地理科学方法,并经历地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有:(1)运用地图和资料,认识某一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概况;(2)运用归纳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3)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认识地理特征的成因;(4)运用比较的方法,认识某一区域与其他区域地理环境的异同。
3 构建区域地理有效学习模式
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探究有效的区域地理教学新路。我认为,明确区域地理的地位和区域地理教学理念转变是有效的前提,有效关键是区域地理教学要有模式,是经验与理论之间的一种可操作性的简化结构。
我的实践过程是从区域地理学习模式建构、区域地理学习模式的模仿和区域地理学习模式的创新着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提高区域地理学习效果。构建区域地理有效学习模式,即可节省时间,更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思维品质。例如区域地理中自然地理学习的构建过程:第一步学习某一区域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第二步从位置探讨气候(气压带风带);第三步从海陆位置探讨地形(板块学说);第四步从气候和地形探讨河湖(水文和水系特征)。其实是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之间的整体性出发思考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这既是教材编写者的思维,也是教学的基本思维,从而引导学生认识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的框架是教师必须的事。
显然,相对过去“八股式”的区域地理教学,新课程理念下的区域地理教学的变化是深刻的,区域学习模式创新的灵魂是教学思想的更新。没有教学思想的变化与更新,就没有教学模式的创新。只有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才会是有效的教学,否则教学会是低效的,甚至是负效的。
(作者单位浙江省景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