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在,一些《品德与社会》教学往往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以致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与周围的生活自然地沟通起来,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影响。而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让儿童在开放性的教学环境中,立足生活、回归生活、自主实践,充分感受学习的乐趣,而创设环境,提供一个轻松的自主学习氛围至关重要。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创设教学环境,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有以下几种激发兴趣的方法:
1、角色扮演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再枯燥,而是趣味无穷的。
2、成功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里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丰富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1、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通信连万家》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一是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量的接触;二是这种对知识 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
2、思维环境要扩散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三、优化评价环境,促进学生发展
1、更新评价观念
要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2、完善评价方式
首先,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是评价学习的结果,而应是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应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技能、技巧、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总之,要将学习的结果与学习活动的过程结合起来,既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又要评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力,不但评价学生的智力,还要评价学生的性格和个性。
四、创建交往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
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了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了人与人合作的精神,同时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总之,创设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
自主学习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人的发展水平。“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人亦如此。小学生处于人格形成由发展到基本定型的关键阶段,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的个体性格。因此,创造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能够让千姿百态的个性在合适的环境中得以发展,激发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潜力,让学生在活泼的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
一、创设教学环境,进入自主学习之门
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就要把怎样发现、发展学生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放在特别重要的地位。在课堂上有以下几种激发兴趣的方法:
1、角色扮演
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有很多内容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体现出来。如:在《56个民族是一家》中,通过学生小品表演的形式来感受和体验民族团结。然后让学生思考:在与各少数民族交往中应注意什么?通过这种情境中的体验,学生感到《品德与社会》教学不再枯燥,而是趣味无穷的。
2、成功体验
成功是兴趣的源泉。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在教师的帮助下,一旦攻破,学生就会非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体验——成功的体验,将是兴趣的源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成功的体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学生遇到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内容和问题时,经过自主、合作、探究,解决了问题,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二是当得到教师表扬的时候,学生心里有一种愉悦感,学习兴趣倍增。
二、丰富认知环境,轻松学习知识
1、教学资源环境要多样
在教学中,让学生敢于冲破教科书及教师讲授的狭小范围,鼓励他们在教材基础上大量阅读有关课外知识进行补充、延伸。如:在讲《通信连万家》内容时,让学生利用图书室的文献资料,在互联网的资源库内查询,以对该节内容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实施中发现,学生对这种知识拓展的方式非常乐于接受,90%以上的被调查者表示“感兴趣”、“收获大”。取得如此效果是因为:一是现代媒体迅猛发展,学生习惯于这种大信息量的接触;二是这种对知识 的“立体”了解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全新认识,即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一种生动的交流,甚至有学生称为“很好玩,都不像读书这么辛苦”,继而产生出把自己了解的知识与大家交流的“资源共享”心态。
2、思维环境要扩散
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发散、联想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不以某个现成结论束缚学生思维的发展,允许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大胆创新。创设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某一社会现象、事件的认识和评价,学生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就应允许有多种见解、多种看法。
三、优化评价环境,促进学生发展
1、更新评价观念
要打破以往“一考定终身”的观念,把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统一,以动态的眼光关注学生的发展,既注重共性与结果,又重视个性与过程。
2、完善评价方式
首先,采用“闭卷+开卷”的组合评价方式。闭卷部分在减轻负担的前提下,力求以反映学生价值态度、学习技能和基础知识相统一的学科教育内容为评价指标,通过笔试完成;开卷部分让学生在较长的时间跨度上根据个性特点自主定题、选择完成方式来完成相关任务。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不应仅仅是评价学习的结果,而应是学习过程的评价,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活动的评价,应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知识、技能、技巧、一般智力和特殊能力。总之,要将学习的结果与学习活动的过程结合起来,既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又要评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潜力,不但评价学生的智力,还要评价学生的性格和个性。
四、创建交往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
课堂教学与学业评价环境的交互发展需要交往环境的协调作用。同时,建立现代的交往观,引导学生学会与人交往、合作,认识人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和谐关系,促进人与社会的发展是创新人格培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交往环境的构建中强调根据现实需要沟通各种交往关系。
可见,开放式环境创设利用多边交往方式,给学生自学、互学和师生共学提供了多向选择形式,从而提供了让学生自由思考、互相促进的交往氛围,促进了个性充分发展,培养了人与人合作的精神,同时促进了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他们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教育的内容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帮助他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他们今后人格的和谐发展与完善奠定基础。
总之,创设环境,使学生在民主、自主的环境中充满兴趣地学习,再加上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生的现实生活成为课堂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的主题活动或实践活动为载体,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唯此,才能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真实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