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画家简介】周祖源,1943年8月生,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结业于原“中工”现清华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专家班;重庆工业展览馆退休美术师、历任市工展总体设计,曾任重庆市政府对外经贸会总设计师,现任徐悲鸿故居、重庆盘溪画院常务副院长、高级美术师、江北区美协书协常务理事、(文化部)中国文化艺术城特聘理事、高级书画师、中国逻大艺术系外聘教授、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中国书画家联谊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中国展示设计协会会员;获文化部、中国文联批准,在《全国美术书法民间工艺大展》和《世界华人艺术展》中分别被授与“艺术家”称号。
有人说周祖源像一头默默耕耘的老黄牛,在绘画的旅途上长久跋涉,不畏艰难向前迈进。他的花鸟代表作《锦上添花》和《春燕图》给我们留下了极为强烈的印象,画面不仅流露出饱满的创作激情,也展现了全新的绘画理念。我被他关于中国画继承与创新的思想所打动,要为他的花鸟新作写一些赏析文字。
《锦上添花》以生动的画面把读者紧紧地拉入画中,色彩艳丽的两只锦鸡美不胜收,百看不厌。锦鸡的翅膀以夸张的笔法进行描绘,比例恰当的鸡身配上大伞似的翅膀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反差,格外醒目。而锦鸡的爪下,画家用一抹淡墨钩出山形,没有进行过多的烘染,却达到万物落脚皆有根之意境。出现在山坡右方的一朵芙蓉,新颖独到,使原本枯燥无味的石头充满了生机,顿觉有了生命,也为画面增添了喜色。特别令人称绝的是面前那只栩栩如生的锦鸡,竟然一爪收于腹内,一爪落于石上,这不就是人们常说的“金鸡独立”吗?同时也刻划出锦鸡戏耍顽皮之天性,可谓神来之笔。左侧几束硕大鲜红的芙蓉光彩夺目、令人心醉,颇有“芙蓉国里尽朝晖”的诗赞之美。花鸟虫草是有灵性的,只要人们亲近它,它们总是楚楚动人。离开了生灵,弃它而走,花鸟虫草就没有了颜色,没有了生气,就像死掉一样。因而周祖源选择了它,并让它充满生机、分外活泼。作者笔下的锦鸡另有一番肌理效果,其羽毛,观之可见其泽、触之可见其柔,其形生动,神态自然,天真可爱,活灵活现。笔墨大胆洒脱、轻灵舒畅,色彩高雅脱俗,虽简而不薄,虽淡而不轻,浓处不板,干处而不涩,湿处而不飘,加之其用水适度,使水、墨、色浑然一体,意趣天成。可见其花鸟画功夫深厚,名为锦鸡添花补景实为“锦上添花”,真是名符其实,恰到好处。
锦鸡与芙蓉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既是和谐统一的象征,又为相互呼应的构思,整个画作的色彩以蓝红为主色调。仅以锦鸡为例,前者锦鸡采用偏冷的蓝墨色,后面锦鸡则以尚暖的赭红色烘染,前冷后暖形成冷暖不一、姿态不一、色彩不一,使物象达到层次分明、鲜活突出,从而使画面充满生机,反映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向往与追求。在技法上画家借用西画的光与色彩的原理,使其构图,色调产生了无限的生机。花与叶的层次、明暗、冷暖、虚实、前后、左右、疏密效果更佳,光彩照人。作品情趣盎然,内涵丰富,回味无穷。同时构图丰满别致,颇具一番匠心。
如果把《锦上添花》比作一首气氛热烈的交响乐,那么周祖源的《春燕图》就是一曲美轮美奂的轻音乐。画中那六只春燕,都是那么活泼可爱,它们聪灵的小眼睛里充满了好奇心与幻想,又似乎在嗅味觅踪,寻食歇息;又像是自由自在地嬉戏玩耍,各具神态,生动自然。鸟类是要飞的,也是要动的。然而这飞、这动最难画。画家却善于抓住这瞬间即逝的优美动态,达到呼之欲出的艺术效果,使之生机蓬勃地跃然纸上。春燕历代高手都画过,并且不乏惊世之作。周祖源的春燕,则别有一番风貌,经他特殊的技法处理后,不仅保留了宣纸的特性、笔墨的趣味,同时有着恰到好处的肌理效果。那春燕的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许连真的春燕也无如此的妩媚动人,这就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道理。
你看,它们有的腾空飞驰,有的任意飞翔,有的高空盘旋,有的俯冲下滑,还有的交头接耳、边飞边语地说着悄悄话。它们是多么地自由自在,多么的潇洒自如。在用墨着色上,燕子的形体以传统的浓淡墨构成,别具一格。胸腹则以浅赭点缀,脚爪赭墨几笔,笔到自成。画家重视其动态解剖,但不刻板,似乎是随意挥就,然结构准确。画家笔下的春燕的眼睛采用以墨点睛法,使其传神有加,都赋予了生命和灵气,使人觉得不仅可爱,而且亲切,这便是其魅力所在。
周祖源画中的春燕,通常画六只,因为六是个吉祥数,六六大顺、万事顺利。同时有意识地分为三对,喻意成双成对、白头偕老、永不分离,这也是画家对天下有情人的衷心祝愿和殷切希望。画中一颗颗浅绿的点苔,采用传统的草书笔法写出一个个圈圈,并以淡墨一笔带下,给人以宁静甜美的感受。加上一根根浅绿的藤蔓枝条,比作有节奏的五线谱,表示有声有色,大地遍绿,象征着春天的来临。飞跃的燕子随着优美悦耳的乐曲,翩翩起舞就像演奏出一曲轻松欢乐的迎春曲。
以上两幅作品堪称为周祖源绘画中的上乘之作,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表现形式十分别致,画面语言非常生动,带给人的审美感受异常强烈,既充满了诗的韵律,又饱含着音乐的华采。不但体现了传统笔墨的缜密法度和绝妙韵致,且把西画素描、速写的造型手段运用于国画创作之中,使其作品回荡着一种与时代同步的铿锵和共鸣。是传统的,但不陈旧;是法自古人的,又是法自造化的。在中国画创新破旧的时代,凭着画家自己深厚的学识修养,匠心慧眼,成为一名艺术变革的探索者,为国画的繁荣发展不遗余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周祖源在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中,是如何把两者结合起来,并巧妙地融为一体的。
周祖源把中国画与同样属于国粹的中医作了一个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他说:纯中医看病主要靠问诊、摸脉,看舌即望、闻、问、切四大要素。这就是国粹中医的传统治病的方法和主要手段。但是怎样才能得知病人的血压是多少呢?“望”不出来,也“问”不出来,更“闻”不出来,“切”不出来,实在是无能为力,只能靠现代的科学医疗仪器才能解决问题。 中医必须要前进、要有突破,必须要中西医结合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国画也一样,也要进步,也要突破。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牢牢把握时代脉博,我走的是一条中西结合的绘画道路,周祖源如是说。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国画的创作离不开传统,只有把传统吃透,创新才有实力,才不致于徒劳。
有人说只有用传统的墨和传统的笔才能画出中国水墨画,别无其它,这种说法是不全面的。其实不然,周祖源认为中国画的颜色也是相当丰富的,并不亚于西画的颜料。比如说市场上供应的水彩、水粉、油画的西画颜料与国画的颜料类别是相同的,西画有什么色相的颜料中国画也有什么色相的颜料,不过制作的方式不同而已。西画是化工颜料,而中国画的颜料为矿物和植物研磨。他们有红,我们也有红,他们有黄,我们也有黄,他们有蓝,我们也有蓝……中国画传统强调固有色,而西画突出在光的作用下产生的感觉、印象,实际上就是光源的变化产生一种极为丰富的色调变化,丰富了艺术表现语言。因此为什么不拿来为我所用?在宣纸上默默耕耘几十年的周祖源,由于他头脑中有新招,脚底下有生活,笔头上有功夫,因此所创作的作品渐渐地引起了行家的关注。凡是看过他作画的人都说他越画越好,甚至看画的人比画画的人还要激动。原来是他们被画感染了,被画激动了。这使周祖源非常地开心,觉得这是对他的最大支持、最大鼓励、最大奖赏。为了不辜负大家对他的希望,他决心继续努力,不断攀登,一定要把画画得更好。
退休后周祖源焕发了他难得的艺术青春。作为徐悲鸿故居盘溪画院常务副院长,他希望在有生之年为宣传徐悲鸿艺术精神,多作些有益的事情,他将与其他艺术家们一起把画院办成一个文化中心,能为繁荣重庆本土文化和艺术创作提供一个学习与交流的空间。他希望更多的青年人能在这里得到美的熏陶,得到绘画知识的升华。他还想请更多的书画艺术家来画院采风、讲学、示范,以促进地方的文化建设。
(责任编辑:郝幸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