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引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性学习中去。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教师深入钻研、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去探究规律、掌握新知,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求知欲。
案例:教学“确定位置”
师:我们每个人在教室里都有自己的位置,班长坐在哪里?同学们不用手指,能告诉老师吗?
生1:第3组第5个。
生2:第5排第3个。
生3:第3行第5个。
生4:第5列第3个。
师:同学们的说法多种多样,如果不解释,还真找不到,这就需要把说法进行统一。数学上把竖着的排叫做列。(板书: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谁能上来从老师的角度看,指出我们教室的第一列?(让两名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自己的位置在第几列,老师叫到第几列,就请相应第几列的同学起立。
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提供的平面图转化为由鲜活的学生个体组成的课堂,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深刻地理解新知,掌握规律。
二、数学问题情境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由于学习时的环境、气氛、情绪等因素的不同,其注意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不一样,也就会出现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寓问题于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案例: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老猴王给小猴子分桃。老猴王说:“把这些桃平均分成两份,给你们一份。”小猴子们听到才一份,连忙说:“不行,不行,太少了。”老猴王想了想说:“这样吧,把这些桃平均分成4份,给你们两份怎样?”小猴子们听了连忙又说:“不行,不行,还是少。”老猴王于是又说:“好,把这些桃平均分成8份,给你们4份,总可以了吧?”小猴子们听说得了4份,非常高兴,大呼:“大王真好,谢谢大王!”老猴王得意地笑了起来。同学们,老猴王为什么会得意地笑起来?
生1:小猴子们被老猴王骗了。
生2:小猴子三次分到的其实一样多。
师:那么,聪明的老猴王在分桃子的时候应用了哪些规律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集中到故事所蕴含的数学规律上,自主探究的热情高涨,为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案例:教学“长方形方面积”
师:猜猜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1: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周长有关。
生2: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都有关。
生3: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在这些猜想中你支持哪一个?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是不是这样呢?请同桌之间利用身边的小正方形纸片(边长1厘米)试着摆出几个长方形,并在记录纸上及时记下每次摆出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4:我们摆的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生5:我们摆的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当学生惊喜地发现长方形所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测,学生也多了一份探究乐趣的体验。
四、练习设计趣味化
练习对知识、技能起着理解、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倘若练习的设计体现出一个“趣”字,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案例:教学“圆的认识”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认识了圆的一些特征,那么同学们能利用今天的研究成果解释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吗?车轴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要放在圆心?
生1:因为圆形是曲线图形,它的边线是弯曲的,而且没有角,车轮做成圆形才能滚动。
生2:因为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车轮的位置在圆心,这样从车轴到地面的距离都相等,车才能平稳前进。
师:有道理。老师准备了一辆小汽车,分别给它装上了正方形、椭圆形和圆形的车轮,猜猜看哪辆车会平稳前进?(多媒体演示,并标注出车轴的运行轨迹)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小车的运动轨迹,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和比较正方形、椭圆形与圆形车轮的差异,既验证了学生的想法,又使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激发兴趣作为一项常态工作,相信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精彩。
(责编 杜 华)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如果教师深入钻研、把握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从身边的事例中去探究规律、掌握新知,往往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求知欲。
案例:教学“确定位置”
师:我们每个人在教室里都有自己的位置,班长坐在哪里?同学们不用手指,能告诉老师吗?
生1:第3组第5个。
生2:第5排第3个。
生3:第3行第5个。
生4:第5列第3个。
师:同学们的说法多种多样,如果不解释,还真找不到,这就需要把说法进行统一。数学上把竖着的排叫做列。(板书:列)确定第几列一般从左往右数。谁能上来从老师的角度看,指出我们教室的第一列?(让两名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请同学们先想一想自己的位置在第几列,老师叫到第几列,就请相应第几列的同学起立。
这样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将教材中提供的平面图转化为由鲜活的学生个体组成的课堂,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更深刻地理解新知,掌握规律。
二、数学问题情境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由于学习时的环境、气氛、情绪等因素的不同,其注意力、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就不一样,也就会出现差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创设具体生动的情境,寓问题于情境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案例: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
师:老猴王给小猴子分桃。老猴王说:“把这些桃平均分成两份,给你们一份。”小猴子们听到才一份,连忙说:“不行,不行,太少了。”老猴王想了想说:“这样吧,把这些桃平均分成4份,给你们两份怎样?”小猴子们听了连忙又说:“不行,不行,还是少。”老猴王于是又说:“好,把这些桃平均分成8份,给你们4份,总可以了吧?”小猴子们听说得了4份,非常高兴,大呼:“大王真好,谢谢大王!”老猴王得意地笑了起来。同学们,老猴王为什么会得意地笑起来?
生1:小猴子们被老猴王骗了。
生2:小猴子三次分到的其实一样多。
师:那么,聪明的老猴王在分桃子的时候应用了哪些规律呢?同学们想知道吗?
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集中到故事所蕴含的数学规律上,自主探究的热情高涨,为探究分数的基本性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引领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体验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案例:教学“长方形方面积”
师:猜猜看,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什么有关?
生1: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周长有关。
生2:长方形的面积可能与长和宽都有关。
生3: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同学们提出了自己的猜想,那么,在这些猜想中你支持哪一个?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以宽。
师:看来,同学们都认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是不是这样呢?请同桌之间利用身边的小正方形纸片(边长1厘米)试着摆出几个长方形,并在记录纸上及时记下每次摆出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
生4:我们摆的长方形的长是6厘米,宽是3厘米,面积是18平方厘米,我们发现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生5:我们摆的长方形的长是3厘米,宽是2厘米,面积是6平方厘米,所以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学生在摆的过程中兴趣盎然,当学生惊喜地发现长方形所含的面积单位的个数等于长和宽的乘积,不仅验证了自己的猜测,学生也多了一份探究乐趣的体验。
四、练习设计趣味化
练习对知识、技能起着理解、巩固和深化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倘若练习的设计体现出一个“趣”字,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案例:教学“圆的认识”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认识了圆的一些特征,那么同学们能利用今天的研究成果解释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吗?车轴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要放在圆心?
生1:因为圆形是曲线图形,它的边线是弯曲的,而且没有角,车轮做成圆形才能滚动。
生2:因为在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车轮的位置在圆心,这样从车轴到地面的距离都相等,车才能平稳前进。
师:有道理。老师准备了一辆小汽车,分别给它装上了正方形、椭圆形和圆形的车轮,猜猜看哪辆车会平稳前进?(多媒体演示,并标注出车轴的运行轨迹)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小车的运动轨迹,使学生直观地认识和比较正方形、椭圆形与圆形车轮的差异,既验证了学生的想法,又使学生对圆的特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感受到圆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教师要充分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教学内容,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把激发兴趣作为一项常态工作,相信我们的课堂会更加精彩。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