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学中教师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问题情境创设,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精彩的问题情境,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起到承前启后,建立知识联系的作用,而且还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发现和创造过程,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意义 策略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避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学生答,而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究”。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起点是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学习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领悟思维策略和方法,并“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特别是探究活动中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在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点化”,使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找到探究方向,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进而实现探究活动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一是针对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本节课所讲内容,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远,要能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要直接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体现出问题情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是适度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要让每位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得到发展和收获。
三是启发性原则。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或提示,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四是互动性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提出带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让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保持思维的持续性,真正做到让学生一直比较主动地参与课堂,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一些途径。
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教师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相互融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教育家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4.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
数学“实验”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生对数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数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5.创设“数学史”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数学史总归是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以数学史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
6.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问题情境的设计和优化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的课题,它的效应不单单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通过精心设问,刺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追求,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数学 问题情境 意义 策略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能避免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实践能力。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重要”,所以提问不是简单的教师提、学生答,而应该更多的引导学生相互提问。学生只有参与教学实践,参与问题探究,才能建立起自己的认知结构,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一、创设问题情境的作用和意义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学习主体通过外部问题和内部知识经验恰当程度的冲突,使之引起最强烈的思考动机和最佳的思维意向而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课堂教学而言,就是教师通过创设一种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做出一定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处于迫切想要解决所面临的疑难问题的心理状态中。学生要摆脱这种处境,就必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运用以前未曾使用过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主要过程为“情境—问题—探究”。从整个教学流程看,探究性学习的教学起点是创设问题情境,也是教学成败的关键。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实质是打破学习主体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产生明显的情感共鸣,使其心智活动达到最佳状态并主动参与教学,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领悟思维策略和方法,并“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应多创设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情境,特别是探究活动中学生遇到困难时,需要教师在思维、方法等方面的“点化”,使学生打开思路、拓展思维、找到探究方向,顺利完成探究任务,进而实现探究活动的目的。
二、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
问题情境教学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要成功地实施问题情境教学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把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为出发点,我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遵循下面四个原则。
一是针对性原则。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紧扣本节课所讲内容,不要故弄玄虚,离题太远,要能揭示数学概念或规律,要直接有利于当堂所研究的课题的解决,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体现出问题情境的典型性和代表性。
二是适度性原则。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实际出发,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认知水平,应面向全体学生,切忌专为少数人设置。既要考虑教学内容又要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注意向学生提示设问的角度和方法,要让每位学生从教师的情境设计教学中得到发展和收获。
三是启发性原则。问题并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能够触及问题的本质,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必要时可作适当的启发引导或提示,教师的启发要遵循学生思维的规律,不可强制学生按照教师提出的方法和途径去思考问题。
四是互动性原则。教师设计的问题情境,要能让学生不断提出新的数学问题,提出带有研究价值的新问题,让学生不断建构新知识,保持思维的持续性,真正做到让学生一直比较主动地参与课堂,而不是等待问题的出现。
三、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问题情境的创设作为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也要讲究艺术和策略。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通常有以下一些途径。
1.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常常使学生误以为数学是脱离实际的,其严谨的逻辑性使学生缩手缩脚,其应用的广泛性更使学生觉得高深莫测,望而生畏。教师从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入手,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相互融通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学习的现实意义与作用,认识到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近代教育学家斯宾塞指出:“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教育家乌辛斯基也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习探求真理的欲望”。因此,教师设计问题时,要新颖别致,使学生学习有趣味感、新鲜感。
3.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心理学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为“解答距”。并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把它分为“微解答距”“短解答距”“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四个级别。所以,教师设计问题应合理配置几个级别的问题。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应像攀登“阶梯”一样,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4.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
数学“实验”使教师真正改变“传授式”的讲课方式,学生克服“机械式”的死记硬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生对数学“实验”有着浓厚的兴趣,基于这一特点,教师创设“实验式”问题情境,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他们对学习数学的态度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学生亲自进行的数学“实验”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其教学效果要比单纯的教师讲授要有效得多。
5.创设“数学史”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强调情境要尽可能的真实,数学史总归是真实的。因此,情境创设可以充分考虑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和发展的历史,以数学史作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不仅有助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文化熏陶。
6.创设“矛盾式”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直觉、常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等,都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学习愿望,形成积极的认知氛围和情感氛围,因而都是用于设置教学情境的好素材。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
总之,问题情境的设计和优化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且是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的课题,它的效应不单单表现为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在学习中如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不是“灌水”,而是为学生的思维“点火”,通过精心设问,刺激学生心智不断向前追求,主动探索,自主学习,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