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责任理念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实施“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模式探析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chao07149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运用案例研究和现场调研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合肥学院、湖北汽车工业学院等高校实施教育部“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进行了研究,探讨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模式。同时分析了现行高校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问题,并对如何进行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 卓越计划 教育教学改革 定位 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19-03
  2010年6月23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启动会,联合有关部委办和行业协(学)会,共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卓越计划”的目标在于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对促进高等教育面向社会需求培养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当年包括合肥学院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内的首批61所高校被纳入“卓越计划”名单。2011年9月29日,教育部批准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132所高校进入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名单。
  “卓越计划”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那么,针对当前我国工科院校中较为普遍存在的片面追求“高、大、全”,定位不清,学生培养目标趋同等弊端,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以下简称新建院校)应该如何结合自身特点与定位,通过实施“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差异化发展呢?在实施的过程有哪些模式可供参考,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相应的对策是什么呢?
  一、当前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模式的分析
  1.因地制宜创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重在“应用”这两个字上。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模式方面,进入“卓越计划”的各新建院校结合自身特点,在实践中创新发展出各种培养模式来。比如安徽省应用型示范高校合肥学院,在实施“卓越计划”的过程中,创新构建出以模块化教学为核心的本科教学体系。合肥学院将原来单一的教学活动整合成不同的教学单元——教学模块,并且围绕入选“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培养目标重新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和授课形式。在构建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过程中,合肥学院首先依照“卓越计划”的要求,深入调研行业企业对学生知识结构、专业素质及能力的要求,并对企业所需要的学生专业能力进行细化梳理与分解,确定各种能力要素所需要的专业知识支持点,进而将知识点以及知识应用整合成该专业的专业教学模块。在此基础上,结合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将若干个专业教学模块有机搭配,构成“卓越计划”专业培养的模块化教育体系。在该模块化教育体系中,一个模块针对特定的专业能力单元进行设置,进而一项专业能力的教学培养可以由若干个有机联系的专业模块所支撑。在学分制的教学体系下,合肥学院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支持各个教学模块的学分互认和模块互换。入选“卓越计划”的各专业通过个性化的教学模块设计和选择,有针对性的制定出专业培养方案。通过模块化的教学改革,合肥学院形成以知识输出为导向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教学体系,使教学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构建培育大学生工程能力与创新能力所需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育教学环节是应用型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所在。为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需要学校在实践教学环节按照“卓越计划”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此外,为使行业企业能够深度参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新建院校要深化校企合作,共同搭建卓越工程师培养平台。
  (1)实践教学的改革。新建院校实践教学改革首先体现在“卓越计划”各试点专业实践教学课时的增加上。比如合肥学院将进入“卓越计划”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时数占总学时数的比例由以往的30%提高到40%以上,并且规定各试点专业要在企业里完成30%以上的实践教学任务,这样从时间上来保证工程人才的培养。针对我国高校学生进入高校前普遍没有社会实践与企业实习经历的特点,合肥学院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二学年和第三学年之间专门增设了一个为期10~12周的企业认知实习学期。在这个学期中,组织学生们深入相关企业,亲身经历与体验企业现场生产管理,了解企业业务流程。通过身临其境的认知实习,使学生们提升专业素养,培养职业观与就业观。通过比较理论学习同企业实践在专业知识结构上的差异,为学生们返校后下一步的专业学习进行引导和铺路。此外,合肥学院积极开展同企业实践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活动,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规定每个专业培养过程中要包含有6~10个学分的第二课堂环节,引导学生们的兴趣与企业的专业实践相结合。
  (2)实验教学的改革。进行实验教学的改革,需要按照专业需求确定各专业的实验教学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验内容上,合肥学院努力提高设计性实验和综合实验的比例,不断减少验证性实验和演示性实验的比例。在实验教学的管理上,合肥学院专门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组织有工程实践背景的老师作为学生们的实验指导老师,在相应的专业实验中,聘请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实验指导教师,提高同学们的实验设计技能和实践能力。为了倡导同学们主动进行实验实践,合肥学院改革实验管理制度,通过校园网接受同学们的实验申请和预定实验时间,对同学们的实验时间进行弹性管理。
  (3)企业与高校共同构筑实践教学平台。企业与高校共同构筑实践教学平台,是新建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普遍做法。这主要体现在新建院校与相关企业共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中心等环节上。新建院校原本就具有很强的行业背景和行业特征,在相关专业实验室建设上,同行业企业存在着互补整合与提升的基础。为落实“卓越计划”,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与世界著名的德国Zwick/Roell仪器制造公司共建材料性能检测联合实验室;与德国WILD公司建立实用香料联合实验室;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共建过程自动化培训中心;与日本岛津制作所组建了药物分析联合实验室;与著名民营企业上海杰士杰新材料公司共建复合材料制备联合实验室;与上海晖悦数字视频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电视原理实验室,与深圳冠利达波顿公司建立香料联合研发中心;与上海星可高纯溶剂有限公司共同组建“高纯溶剂工程技术中心”等,为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及创新能力搭建了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平台。为使学生在学校里也能感受到企业的真实工程环境,根据入选“卓越计划”专业的行业特点,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先后与中国香精香料化妆品工业协会、上海电气(集团)公司、上海华谊(集团)公司、塔塔信息技术(中国)股份有限公司、宝钢股份、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签订深度合作的校企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建设“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上海市属本科高校校外实习基地重点建设项目”建设,为学生早日适应企业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4)深化校企全面合作,为企业定制后备工程师人才。“卓越计划”要求入选专业的学生须有深入企业累计一年或以上时间的专业实习实训锻炼。新建院校往往采取校企联合建立人才培育基地的做法,通过“卓越计划”的落实来为企业定制后备工程人才。比如湖北汽车学院同东风汽车公司签订校企共建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协议书,双方明确相关专业学生在完成学校课程阶段学习之后,进入东风公司创新基地进行为期一年的工程实践工作,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研发、生产等环节的工作中。东风公司按照企业自己所需人才的要求,对学生们进行专门的现场技术教学教育指导,使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东风公司对人才的要求。
  3.推动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建设
  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决定“卓越计划”成败的关键因素。在这方面,上海应用技术学院等新建院校采取“走进来”、“送出去”等办法来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走进来”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引进师资队伍时,特别关注有工程实践背景人才的引进,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另一方面是让相关企业高级工程技术人员进入校园担任兼职教授或者特聘教授,在学校里指导老师和学生。“送出去”是指每年都有一批中青年教师进入到相关企业里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的真实状况,提升教师的工程能力。为此,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不仅重视横向课题中对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锻炼,而且出台了一系列文件,鼓励教师深入企业,提升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4.创新适应“卓越计划”要求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管理体制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在“卓越计划”的实践中,创新办学体制,借鉴德国FH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现行的CDIO工程教育模式,成立工程创新学院,将进入“卓越计划”的相关专业统一纳入工程创新学院进行管理。在实践中,按照“3+1”的模式进行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即相关专业学生前3年进入工程创新学院学习,第四年返回各专业所在的学院进行工程实践环节的培养与教育。在管理构架上,工程创新学院由学校负责教学的副校长兼任院长,教务处长任副院长,并且设立常务副院长。在学校层面设立“卓越计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和“卓越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负责“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决策。在工程创新学院成立以教学校长为主任,试点专业负责教学的副院长和行业企业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以及有着深厚工程实践经历的教授所组成的“卓越计划”工作委员会。由该委员会制定相关专业培养方案,优化师资选聘,协调教育教学管理。
  二、应用型新建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问题
  新建院校的生源与老本科院校、“211”院校、“985”高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特别体现在学生工程实践的主动性不够,专业知识应用性不强,综合能力不足。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卓越计划”的关键目标,这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是一个关键要素。很多新建院校通过选优的办法,把相对优质的生源集中到“卓越计划”的试点专业试点班级中,而“卓越计划”的实质是教改,而不是评优。在现行高校的实践中,不能将择优这一教改手段作为教改的目标和目的。
  2.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和能力问题
  当前高校教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与经验。而引进新教师,一般要求有博士学位,对年龄等也有要求,这样从校门到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有优势,而那些有着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学历达不到博士要求的,往往被拒之学校门外。可以说,高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和能力是制约“卓越计划”的一个关键因素。
  3.校企合作问题
  有的企业因为安全考虑,保密考虑,在吸纳学生实习实训问题上有所顾虑。并且企业是市场经济中自负盈亏的主体,经济利益的考量往往也会限制企业的合作。这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比如在税收等方面对合作企业进行支持。而新建院校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如何同行业内的一流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深入合作,使“卓越计划”建立在一个高层次的合作起点上,是存在难处的,而这也是检验“卓越计划”实践效果的一个关键方面。
  4.相关政策与评价体系问题
  现行的评价高校和教师的体系,是制约新建院校“卓越计划”高质量深入持久下去的一个因素。政府和社会往往用学科排名、科研成果,特别是国家级项目和SCI论文等来衡量一个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地位。这往往会在客观上使得新建院校不得不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争取资源、提高排名上。而在学校内部的政策导向上,在教师晋职称等对教师利益关键的环节上,是否具有工程实践背景以及工程实践背景对教学的作用,因为难以量化而很难对教师个人起到积极作用。日常工作中,教师如何平衡教学、科研以及工程实践是一个需要高校与教师真诚面对来解决的问题,仅仅靠人事部门把工程实践锻炼与职称考评挂钩,难以解决根本问题。如何在“卓越计划”的实践中,实现社会、企业、高校、学生和教师的多赢,是一个值得持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的关键问题
  1.学校定位问题
  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新建院校应该依托原有的行业背景和专业特色,定位于本科层次的“卓越计划”人才培养上,与老本科院校、“211”院校及“985”院校实现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以企业为平台,培养适合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是新建院校在“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定位取向。
  2.合作企业的选择及学生在实践实习阶段的培养问题
  一般而言,新建院校应该选择与进入“卓越计划”的专业领域一致并且具有行业地位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并且合作企业的使命、愿景以及价值观应该与学校的期望相匹配。各高校所拥有的产业和企业一般不适合作为“卓越计划”的合作企业。在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上,合作企业的角色定位和深度参与是决定“卓越计划”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3.工程人才培养标准的建立以及标准实现问题
  “卓越计划”客观上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标准及专业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匹配相衔接。如何通过标准转换矩阵实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向学校专业培养标准的转换,实现工程人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和企业需要通过互动合作来实现的。在标准制定的过程中,高校应该结合自己的特点以及行业特点,形成自己的标准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   4.教师的工程背景问题
  前面已经分析了,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是决定“卓越计划”能否落实的一个关键因素。这也是新建院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这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来自企业的教师建立遴选与培训制度,二是使“卓越计划”与学校人事制度相匹配,三是如何使高校专任教师提升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
  四、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卓越计划”提升工程人才培养水平的建议
  1.推动建立工程教育人才评价标准与考核体系
  工程教育人才评价标准与考核体系的建立,需要国家、行业、企业、高校和社会互动来实现。新建院校可以同行业企业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高校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中,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工程人才评价标准与考核体系。
  2.构建“卓越计划”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新建院校应该构建与现行教学质量管理相兼容的“卓越计划”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将质量管理的相关理念方法与工具运用到“卓越计划”教学管理中,提升工程人才的培养水平。
  3.创新企业合作机制
  现有校企合作是以共建实验室、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的形式为主。能否上升到共建学科的高度,发挥行业领头企业的技术、设备以及管理优势,提升新建院校的学科建设水平,是一个值得尝试的问题。站在学科建设的高度,可以使高校和企业深入持久地培养企业和社会所需要的工程人才。
  4.改革教师聘用评价体制
  “卓越计划”的实施,客观上需要改革现行的教师聘用评价体制。如何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调动老师参与“卓越计划”的积极性,是高校管理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5.促进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
  经济全球化客观上要求工程教育国际化发展。新建本科院校可以通过与国际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国际交换生制度、参与国际教育标准的交流与合作以及条件成熟时获取相关的国际认证等方式推进工程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五、结 语
  在实施“卓越计划”过程中,新建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技术教育为主线,以实际的工程实践为背景,以提升大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树立大学生工程环境意识,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工程素养和素质。落实“卓越计划”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新建院校明确办学定位,有效整合高校内外部资源,提升学校的竞争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是新建院校社会责任的体现和提升办学水平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林健.谈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引发的若干变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0(17):30~32
其他文献
〖8月26日讯〗8月24日至25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京举行,选举产生新一届理事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至立,全国政协副主席林文漪致信祝贺。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袁贵仁指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是以繁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为宗旨的全国性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军和推动高等教育
期刊
【摘 要】文章对高校高层次IT人才进行界定,运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详细分析重庆市高校高层次IT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推进重庆市高校高层次IT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为重庆市委、市政府制定高层次IT人才队伍建设政策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 高层次IT人才 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本文对地方应用型高校地质工程本科专业教育教学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地质工程专业为例,提出了提高本科生培养质量的改革措施,强调了产学研合作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同类地方院校工科专业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应用型 本科教育 教学 科研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
期刊
【摘 要】教师知识共享有助于教师和学校组织的发展。但是主体障碍、对象障碍和手段障碍导致教师不能有效实现知识共享。本文在分析知识共享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障碍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索促进教师知识共享的策略。  【关键词】教师 知识共享 过程 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34-02 
期刊
【摘 要】高等教育正由传统的以书为本的教育转向以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为本的素质教育,而研讨式教学模式可以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方法保障。本文阐述了研讨式教学模式的内涵和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对面向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研讨式教学模式进行探讨,分析此教学模式中教与学的关系、教学的原则、教学的特点以及与其它教学模式的异同。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 研讨式教学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期刊
【摘 要】笔者基于西方培训评估模型的变革及发展变化的历程,结合我国干部教育培训评估工作现状,从多维角度提出了我国干部教育培训评估应抓住的特点。  【关键词】培训评估 变革 干部教育 启示  【中图分类号】D63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40-02  【Abstract】The author ra
期刊
【摘 要】大学生的安全是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随着高校不断扩招,高校在校生人数及其旅游需求不断的增长,使我国教育旅游市场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但教育旅游中频发的学生旅游安全事故问题亦引起了相关学者、研究者和旅游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研究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求大学生旅游安全教育的途径,将会对高校完善学生安全教育机制、充实学生安全教育内容、提高学生旅游安全意识乃至教育旅游市场的发展有
期刊
【摘 要】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统计学教学面临新的挑战。我国高等院校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教学也将进行变革。本文主要针对我国高等院校非统计学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革和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统计学 教学 改革 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
期刊
【摘 要】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和心理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差异,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培养关键的学校能力,弥补缺失的亲情,关注情绪波动,发挥同伴交往的促进作用,提高儿童的自尊和内控归因风格等措施。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表现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8-0046-02
期刊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逐步转向大众教育,高等院校招生数量急速增加,层次多样,加之“90后”学生追求个性的特征,使得传统陈旧“大锅饭”式的始业教育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形势,2011年杭州师范大学在新生始业教育中,创造性运用菜单式教育模式,开展新生“学习?思考?感悟”分类引导工程,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背景与思路  1.项目背景  (1)“90后”大学生特点。“每一代的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