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幸福感提升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给予幸福感提升训练合并喹硫平治疗,对照组单用喹硫平治疗,以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和持续操作测验CPT评定疗效。结果:治疗12周末研究组PANSS总分,阳性因子分、阴性因子分及WCST和CPT中W1、W2、C1、C2较治疗前有显著差异,并且治疗12周末PANSS总分及阳性因子分、阴性因子分及W1、W2、C1、C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幸福感提升训练不仅能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也有较明显的改善。
【关键词】 幸福感提升训练;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ncrease of happiness training on cognition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According to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Third Edition China (CCMD-3) in 84 patients withschizophrenia diagnostic crite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tudy group received well-being enhancement training combined with quetiapine in treatment,control group received single Yongkuiquetiapine,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 and continuous operation test to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PT.Result:After 12 week study group PANSS total, positive factor, negative factor score and WCST and CPT in W1, W2, C1, C2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 treatment for 12 weeks with PANSS total scores and positive factor, had more negative factor score and W1, W2, C1, C2 and control group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The increase in happiness of training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 schizophrenia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also has the distinct improvement.
【Key words】 Happiness upgrading training; Schizophrenia; Cognitive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病程多迁延,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其终身患病率约为1%[1]。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缺损[2-7]。有报道,即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单纯药物治疗后,精神症状、认知以及生活质量已得到改善,但绝大多数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社会家庭功能也很难得到全面改善,难以独立生活和工作[8]。如何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害,本研究运用幸福感提升训练程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干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 (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项(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70分;(3)文化程度初中以上;(4)首次入院;(5)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无酒精及药物依赖;(6)能够理解和遵守研究的要求;(7)家属和患者知情同意。脱落标准:药物不良反应重而不能继续治疗者。入选的84例患者为德州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2012年3月-2013年3月的住院患者。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18~61岁,平均(40.3±20.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幸福感提升训练合并喹硫平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喹硫平治疗组)。研究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18~60岁,平均(40.7±20.3)岁,平均病程(2.4±1.9)年。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9~61岁,平均(41.4±21.5)岁,平均病程(2.6±2.1)年。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喹硫平治疗。研究组从第1周起开始进行提升幸福感训练。喹硫平从0.2 g开始,一周内加至0.6 g,0.3 g,2次/d,以后此量维持。 研究组给予提升幸福感训练,方法和程序:第1周:提升个人归属感训练:通过语言、行为、友善的完全的接纳患者,培养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良好的关系,提升家属和患者之间正确的情感交流来提高患者的社会归属感,提高社会支持度。第2周:提高个人应激水平训练:通过控制式、支持式和回避式三种方式来提高。控制式通过时间管理,支持式是利用个人或社会资源支持来对压力做出反应。回避式是消极的忽略或回避来减少消除不良情绪。第3周:自我接受,机能自主提升训练:鼓励患者对自我有一种积极态度,承认并接受自我多方面的品质,对过去的生活持积极的态度,提升其自我决定和独立性,用个人的标准评价自己。第4周:归因训练,把患者习惯于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全面的原因逐渐转变为外部的、不稳定的、片面的原因。并强化对良性事件的内部、稳定的、全面的归因,来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促进患者情绪和行为的改变,打破不良归因的恶性循环。第5周:人格成长教育及提升训练:使患者有继续发展的感觉,看到自己在成长和扩展,鼓励其尝试新鲜经验,有实现自己潜力的感觉,不时看到自己和自己行为的进步。
1.3 观察指标 由不知治疗用药及方法的主治医师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末采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持续操作测验CPT对两组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测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两组PANS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P<0.01)。治疗12周末研究组PANSS总分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P<0.01)。治疗前两组阳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两组阳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5)。研究组12周末阳性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4,P<0.01)。治疗前两组阴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两组阴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P<0.01)。研究组治疗12周末阴性因子分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7,P<0.01)。见表1。
2.2 两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 研究组治疗12周末,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检测中WCST的W1、W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t=9.42、-8.25,P<0.01),与对照组治疗12周末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3.56、-4.78,P<0.01)。
研究组12周末持续操作检测CPT中C1、C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t=-4.7、-10.73,P<0.01),与对照组治疗12周末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5.2、6.86,P<0.01)。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和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的精神病。本病多青壮年起病,病程迁延,缓慢进展,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不及时,多年后多有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多为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以往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的心理学治疗方法多为单一治疗[9-10],且疗效有限。提升幸福感的研究以往多应用于正常人群的教育学领域[11-15],其作为一项心理治疗的方法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未见报道。而作为社会这一弱势群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疾病慢性迁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多有损害,而且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16]。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都较低。本文运用5种提升幸福感训练程序并与药物结合来治疗精神分裂症,不但临床疗效得到了提高,而且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12周末,研究组PANSS总分及阳性因子分、阴性因子分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差异。WCST和CPT中W1、W2、C1、C2研究组较对照组也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5种程序方面,第一周为提升个人归属感训练,患者入院后往往不与工作人员交流,被动治疗。通过工作人员友善的语言和行为完全的接纳患者,培养医患之间、患者和患者之间的良好的关系,以及指导家属和患者正确的情感交流来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伴有内向性思维,注意力不集中,抑郁情绪等情况,提高个人应缴水平训练,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设计,以及利用个人和社会资源以减小压力和指导患者用消极的忽略和回避减少抑郁、焦虑情况。提升个人归属感训练和提升个人应激水平训练是在药物未完全发挥作用时减少患者敌视感,提高服药依从性[17-18]。随着药物作用发挥及时运用自我接受、机能自求提升训练,归因训练和人格成长提升训练三项训练。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存在对事件的不良归因。归因训练是从归因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训练方法。它从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全面-特殊三个维度对患者的认识进行归因训练,使患者对正性事件从外因、不稳定和特殊的思维习惯训练成为内因、稳定、和全面的思维习惯。对负性事件,从内向、稳定、全面的思维习惯训练成为外因、不稳定以及特殊的思维习惯。归因训练可以改变患者对事件的不良性归因方式,建立积极归因方式,提高认知能力,提高远期效果[19-20]。人格特点是影响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21],人格成长教育能促进患者良好人格的形成,更好地来提升其正确乐观的认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来最终建立良好的人格。人格提升训练可使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防止疾病复发,具有质的变化。
本研究样本尚小,研究时间尚短,以后还需扩大样本以及延长研究时间进行双盲对照来获得更确切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旸,曹昱,张艳.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安全性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6):415-419.
[2] Medalia A, Lim R.Treatment of cognitine dysfanction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practice,2004,10(2):17-25.
[3] Gold J M.Coguitive deficit as treatment targets in schizophreria[J].Sehizophrenia Res,2004,72(24):21-28.
[4] 李志平,杜雪娟.精神科住院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分析和心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2):52-53.
[5] 王玲芝,沈峰,李冰冰,等.男性精神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6):440-442.
[6] 王仁峰,唐茂芹,米国琳,等.喹硫平合并舍曲林治疗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6):427-429.
[7] 冯艾群. 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43-44.
[8] 王旸,李万顺,谷德原,等.帕利哌酮缓释片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社会功能的对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9):2030-2035.
[9] 高华,吕峰,范玉霞,等.家庭防治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治疗成本和疾病负担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3):201-203.
[10] 顾桂英,曾德志.电话随访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 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3,53(17):40-42.
[11] 苗元江,梁小玲,黄金花.中学生幸福感调查及幸福教育对策[J].教育导刊,2012,4(12):45.
[12] 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7,12(5):15.
[13]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46.
[14] 郑霞.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08.
[15]黄蓝,朱倩.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科学思考,2007,5(10):2-3.
[16]魏惠香,李和军,韩丽艳.大学生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临床特征分析及舍曲林合并认知疗法疗效[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463-1465.
[17]吴明霞.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10):23-28.
[18] 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11(5):442-447.
[19] 王纯,张宁. 抑郁的归因理论与归因训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23.
[20] 盖万良,庞月岱.归因训练合并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5):371.
[21] 陈姝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3):21.
(收稿日期:2014-09-26) (本文编辑:陈丹云)
【关键词】 幸福感提升训练; 精神分裂症; 认知功能; 社会功能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increase of happiness training on cognition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Method:According to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mental disorders, Third Edition China (CCMD-3) in 84 patients withschizophrenia diagnostic criteria,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tudy group received well-being enhancement training combined with quetiapine in treatment,control group received single Yongkuiquetiapine,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Wisconsin Card Sorting Test WCST and continuous operation test to evaluate the curative effect of CPT.Result:After 12 week study group PANSS total, positive factor, negative factor score and WCST and CPT in W1, W2, C1, C2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we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nd the treatment for 12 weeks with PANSS total scores and positive factor, had more negative factor score and W1, W2, C1, C2 and control group very significant difference.Conclusion:The increase in happiness of training not only can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icacy in patients with schizophrenia, and the schizophrenia cognitive function and social function of patients also has the distinct improvement.
【Key words】 Happiness upgrading training; Schizophrenia; Cognitive function; Social function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病程多迁延,常有感知、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和精神活动的不协调,其终身患病率约为1%[1]。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缺损[2-7]。有报道,即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经过单纯药物治疗后,精神症状、认知以及生活质量已得到改善,但绝大多数患者的工作能力和社会家庭功能也很难得到全面改善,难以独立生活和工作[8]。如何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害,本研究运用幸福感提升训练程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干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均符合以下标准 (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项(CCMD-3)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总分≥70分;(3)文化程度初中以上;(4)首次入院;(5)无严重的躯体疾病,无酒精及药物依赖;(6)能够理解和遵守研究的要求;(7)家属和患者知情同意。脱落标准:药物不良反应重而不能继续治疗者。入选的84例患者为德州第二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2012年3月-2013年3月的住院患者。其中男48例,女36例,年龄18~61岁,平均(40.3±20.5)岁。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幸福感提升训练合并喹硫平治疗组)和对照组(单纯喹硫平治疗组)。研究组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18~60岁,平均(40.7±20.3)岁,平均病程(2.4±1.9)年。对照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19~61岁,平均(41.4±21.5)岁,平均病程(2.6±2.1)年。两组性别构成、年龄和病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研究组和对照组均给予喹硫平治疗。研究组从第1周起开始进行提升幸福感训练。喹硫平从0.2 g开始,一周内加至0.6 g,0.3 g,2次/d,以后此量维持。 研究组给予提升幸福感训练,方法和程序:第1周:提升个人归属感训练:通过语言、行为、友善的完全的接纳患者,培养医患之间、患者与患者之间良好的关系,提升家属和患者之间正确的情感交流来提高患者的社会归属感,提高社会支持度。第2周:提高个人应激水平训练:通过控制式、支持式和回避式三种方式来提高。控制式通过时间管理,支持式是利用个人或社会资源支持来对压力做出反应。回避式是消极的忽略或回避来减少消除不良情绪。第3周:自我接受,机能自主提升训练:鼓励患者对自我有一种积极态度,承认并接受自我多方面的品质,对过去的生活持积极的态度,提升其自我决定和独立性,用个人的标准评价自己。第4周:归因训练,把患者习惯于将负性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全面的原因逐渐转变为外部的、不稳定的、片面的原因。并强化对良性事件的内部、稳定的、全面的归因,来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促进患者情绪和行为的改变,打破不良归因的恶性循环。第5周:人格成长教育及提升训练:使患者有继续发展的感觉,看到自己在成长和扩展,鼓励其尝试新鲜经验,有实现自己潜力的感觉,不时看到自己和自己行为的进步。
1.3 观察指标 由不知治疗用药及方法的主治医师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末采用阴性和阳性症状量表PANSS,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及持续操作测验CPT对两组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测得的结果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疗效比较 治疗前两组PANSS总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两组PANSS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4,P<0.01)。治疗12周末研究组PANSS总分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1,P<0.01)。治疗前两组阳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两组阳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7,P<0.05)。研究组12周末阳性因子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54,P<0.01)。治疗前两组阴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末两组阴性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1,P<0.01)。研究组治疗12周末阴性因子分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67,P<0.01)。见表1。
2.2 两组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比较 研究组治疗12周末,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检测中WCST的W1、W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t=9.42、-8.25,P<0.01),与对照组治疗12周末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13.56、-4.78,P<0.01)。
研究组12周末持续操作检测CPT中C1、C2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有意义(t=-4.7、-10.73,P<0.01),与对照组治疗12周末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5.2、6.86,P<0.01)。见表2。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精神活动和环境的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类常见的精神病。本病多青壮年起病,病程迁延,缓慢进展,有发展为衰退的可能。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不及时,多年后多有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的损害。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多为药物治疗合并心理治疗。以往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提高的心理学治疗方法多为单一治疗[9-10],且疗效有限。提升幸福感的研究以往多应用于正常人群的教育学领域[11-15],其作为一项心理治疗的方法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研究未见报道。而作为社会这一弱势群体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因疾病慢性迁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多有损害,而且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发生率较高[16]。所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都较低。本文运用5种提升幸福感训练程序并与药物结合来治疗精神分裂症,不但临床疗效得到了提高,而且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了较好的改善。本研究结果显示,在治疗12周末,研究组PANSS总分及阳性因子分、阴性因子分较对照组均有显著的差异。WCST和CPT中W1、W2、C1、C2研究组较对照组也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5种程序方面,第一周为提升个人归属感训练,患者入院后往往不与工作人员交流,被动治疗。通过工作人员友善的语言和行为完全的接纳患者,培养医患之间、患者和患者之间的良好的关系,以及指导家属和患者正确的情感交流来提高患者的安全感和归属感,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往往伴有内向性思维,注意力不集中,抑郁情绪等情况,提高个人应缴水平训练,通过有效的时间管理、设计,以及利用个人和社会资源以减小压力和指导患者用消极的忽略和回避减少抑郁、焦虑情况。提升个人归属感训练和提升个人应激水平训练是在药物未完全发挥作用时减少患者敌视感,提高服药依从性[17-18]。随着药物作用发挥及时运用自我接受、机能自求提升训练,归因训练和人格成长提升训练三项训练。精神分裂症患者多存在对事件的不良归因。归因训练是从归因理论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一种训练方法。它从内因-外因、稳定-不稳定、全面-特殊三个维度对患者的认识进行归因训练,使患者对正性事件从外因、不稳定和特殊的思维习惯训练成为内因、稳定、和全面的思维习惯。对负性事件,从内向、稳定、全面的思维习惯训练成为外因、不稳定以及特殊的思维习惯。归因训练可以改变患者对事件的不良性归因方式,建立积极归因方式,提高认知能力,提高远期效果[19-20]。人格特点是影响幸福感的最重要因素[21],人格成长教育能促进患者良好人格的形成,更好地来提升其正确乐观的认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来最终建立良好的人格。人格提升训练可使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防止疾病复发,具有质的变化。
本研究样本尚小,研究时间尚短,以后还需扩大样本以及延长研究时间进行双盲对照来获得更确切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旸,曹昱,张艳.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疗效及安全性的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09,22(6):415-419.
[2] Medalia A, Lim R.Treatment of cognitine dysfanction in psychiatric disorders[J].Journal of psychiatric practice,2004,10(2):17-25.
[3] Gold J M.Coguitive deficit as treatment targets in schizophreria[J].Sehizophrenia Res,2004,72(24):21-28.
[4] 李志平,杜雪娟.精神科住院患者恢复期的心理分析和心理干预[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2):52-53.
[5] 王玲芝,沈峰,李冰冰,等.男性精神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6):440-442.
[6] 王仁峰,唐茂芹,米国琳,等.喹硫平合并舍曲林治疗伴有抑郁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照研究[J].精神医学杂志,2012,25(6):427-429.
[7] 冯艾群. 系统化护理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2,9(5):43-44.
[8] 王旸,李万顺,谷德原,等.帕利哌酮缓释片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和社会功能的对照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9):2030-2035.
[9] 高华,吕峰,范玉霞,等.家庭防治模式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治疗成本和疾病负担的影响[J].精神医学杂志,2013,26(3):201-203.
[10] 顾桂英,曾德志.电话随访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 的影响[J].山东医药,2013,53(17):40-42.
[11] 苗元江,梁小玲,黄金花.中学生幸福感调查及幸福教育对策[J].教育导刊,2012,4(12):45.
[12] 苗元江,龚继峰.超越主观幸福感[J].内蒙古师范大学报,2007,12(5):15.
[13] 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1):46.
[14] 郑霞.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D]. 南昌:南昌大学,2008.
[15]黄蓝,朱倩.近年来西方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科学思考,2007,5(10):2-3.
[16]魏惠香,李和军,韩丽艳.大学生精神分裂症后抑郁临床特征分析及舍曲林合并认知疗法疗效[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10):1463-1465.
[17]吴明霞. 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10):23-28.
[18] 辛自强,池丽萍.快乐感与社会支持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1,11(5):442-447.
[19] 王纯,张宁. 抑郁的归因理论与归因训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6):423.
[20] 盖万良,庞月岱.归因训练合并西酞普兰对抑郁症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5,31(5):371.
[21] 陈姝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3):21.
(收稿日期:2014-09-26) (本文编辑:陈丹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