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

来源 :党政干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iCrow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王向东(1972-),男,辽宁北镇人、中共阜新市委党校讲师,主要从事经济学研究。邹从桥(1969-),男,四川南充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农业经济研究。王安庆(1970-).男.河南民权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副教授,主要从事人力资源研究。
  [摘 要]从理论上看,在利益法则驱动下出现了资源流动性偏好从而产生城乡二元。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是要实现由二元到一元的转变。从我国实践上看,城乡关系大致经历体制分割、修复、波动这样三个时期。实现二者的协调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关键词]城乡协调;二元结构;城乡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2
  [性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06)04-0030-02
  编者按:建设社会主义斯农村是贫彻落实科学友肢观极其重要的一环。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跳出就农村谈农村的窠白,需要从更宽的视野来谋划新农村的发展忍路,即耍把乡村与城市的协调友展放在一起进行统筹规划,从而实现全民的共同发展,达到社会的整体和谐。
  
  城乡协调发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逐渐消除城乡二元、缩小城乡差小的重要举措,更是建设社会上义新农利的必然体现。
  
  一、统筹城乡发展的理论综述
  
  (一)国外学者关于城乡发展关系的理论著述
  20世纪40 年代以来,对于经济发展的理论出现了均衡发展埋论,非均衡发展理论,而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比较集中地沦述了城乡关系的发展。他认为:在发展中国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和城市工业部门的工资差异,诱使农业剩余人口向城市工业郎门转移,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也提高了,两邪门的收入增加,二元结构逐步走向趋同。后来,拉-费模型、乔根森模型、哈里斯-托达罗模型、缪尔达尔模型对这一理沦赋予了新的内容,使其更加充实和完善。
  为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新问题,到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将凯恩斯理论引入二元结构框架中,拉克西特的发展模型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代表。他认为避免完全市场机制下劳动力利用不足和“托达罗失业”,克眼市场失灵造成的资源配置弱化,应该引入政府干预,以满足结构转换的需要。
  二元结佝的消除或向同质的一九结构转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按照结构学派发展经济学的上张: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巾化的不断扩张,依照配第-克拉克定理,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工商业部门大晕吸收,在现代化基础上实现下业与农业的均衡发展,二元结构逐渐趋于一元化,这也就是“库兹涅茨倒u型假说”现象。[1]
  
  (二)国内关于城乡发展的理论著述
  1.中共几代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城乡关系的协调发展,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认为发展工业必须与发展农业丌举,应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同时要兼顾好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强调上业支援农业是工业的重大任务,农业是根本,什么时候部不能忘掉。以汗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指出,必须坚持把加强农业政在首位,要文施发展小城镇战略,并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战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统筹城乡发展,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和政策,加快农业和农忖自身发展,城市发展要与农村发展相协调,需消除体制性障碍,逐步形成有利于城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并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2.国内理论界逐渐趋同于城乡良性互动的丰张,在此理论之前主要有改革开放前的重工抑农主张和改革开放后的城乡协调配套改革主张、而城乡良性互动主张主要是以城乡协调配套改革理论主张为基础的,该理论在分析方法上,力图综合运用一般均衡分析力方法,特别是新制度经济学和博弈论等新的理论工具,以对城乡关系中各行为主体特别是国家、城市、农村二方的利益动机、行为特征和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淡化政策经济学的成分,提出城乡应在产业结构凋整、金融资源、人力资源配置、社会发展等方面实现良性互动。[2]
  
  二、我国城乡发展的实践
  
  (一)体制分割期(1950~1978)
  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就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城市和农村分割为两个失去市场联系的部门。
  1.工农产品不能平等交易。新中国b1(之斤,为了保证以廉价的方式获得农业剩余从而发展上业,国家对粮食和棉花等大宗农产品实行统购统销政策。1958年建立了人民公社体制。统购统销和人民公社体制实现了国家对农民和农业剩余的全面控制。改革廾放前20多年,国家以价格“剪刀差”形式从农业中提取响经济刹余估计在6000-8000亿元之间。”
   2.城乡之间劳动力不能白由流动。从上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逐渐形成了极为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市。1952年,政务院发布《关于劳动就业问题的决定》,1957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各单位从农村中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都把农民自发地从农村到城市找工作的路堵死。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后期,中国城市化进程处于停滞甚至倒退状态。[4]
  3.城乡分割的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社会福利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劳动保险条例》。但该条例只是针对城市国营尘业职工扩享有的各项劳动待遇。到20世50年代,逐步形成了以养老保险为主要内存的城市居民社会保障制度和以各种补贴为内容的城市社会福利制度。农川居民几平詖排除在外。
  4.城乡之间的放百和医疗差别制度。我国的教育经费主要投资于城市教育部门,农村中小学教育基本是由农民自己办理。而医疗制度,农民是自费医疗加上小范围的合作医疗,看病吃约大都是白已花钱。城市居民则不同,从20世纪50年代起,下民尤其址城市户口的职工开睑逐步享受公费医疗。[5]
  
  (二)体制修复期(1978~1992)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我国采取措施试图弥合过大的城乡差距,但其中的反复性仍然较大。
  1.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政策的推行,使一度紧张的城乡关系开始缓和。到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从农村转入城市,比就正当年,农民虽然获得厂粮食大丰收,却面临卖粮难的尴尬:随后,“买难卖难”的现象一直伴随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副产品价恪提高,“剪刀差”有所缩小。从1979午新粮上巾开始,国家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正统购派购价恪的基础上提高了20%。农民在完 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之后超计划出售的部分,国家冉加价50%收购。1980年同家义先后提高了牛羊皮等经济农产品的价格。1985年,“剪刀差”的差幅由1978年的0.710降为0.188。其绝对量降为286亿元,相对差降为9.2%。[6]
  3.逐步取消对农产品的统销统购制度,工农业产品交换市场化秆度的提高,推动了城乡关系的合理化进程。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家取消了实行长达30年之久的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实现厂由市场定价,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极不合理的工农产品价格关系得到逐步调整。[7]
  4.户口政策行所松动。调整“农转非”政策,实行“自带口根户口”。1984年,中共中央发布了一号文件,允许务工、经商、办服务业的农民白带门根在城镇落户。这意味着在计划纤济长期构建起来的城乡壁垒上打开了一个口子。在集镇务工、经商、办眼务业的农民和家属,在集镇有固定住所,有经营能力,或在乡镇企事业单位长期务工,准落常住户口,口粮自理。一些农民有了“蓝印户口”。
  
  (三)市场波动期(1992~至今)
  1992年以后,我同开始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横亘在城乡之间的制度藩篱逐渐被拆除。但在我国,城乡协调发展的路了并不是一路绿灯。
  1.户门逐步放开,但农民相应的就业和保障制度仍然受到束缚。上世纪 90年代以来,各地政府对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的居住。迁徙,实行宽松、优惠的政策。2001午3月30日,国务院批转了公安部《艾于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贬》。日前。小城镇户籍制度攻节已经全面推开,基本到位。大中城的户籍制陵改革也相继采取了大的动作,有了一些实质性的突破,并由此推动了城市就业、就学、劳动力与什会保障等诸多方面的改革。[8]但农民进城的,其在就业机会、就业工种、福利待遇等方面仍然与市民存在较大差距。
  2.农产品价格随行就市,“剪刀差”的数量和幅度已经很小,但农业弱和弱效的根本性问题未能得到彻底解决。从1992年廾始到2000年;粮行逐步放开:这一政策的执行,使粮价能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动凋整其价格。但由于粮食斋求弹性太小,又由了我国的粮食市场体系很不完善,农民较难从粮食中得到更多的实惠,且粮食正农民收入构成巾占据的比例较小,以至于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厂国际警戒线。
  3.各种生产要素可以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但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利益法则的驱使。优势资源仍然流向城市。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后,众多生产要素的流向有了自由。为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还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向农业投资。但是,在“经济人”理念的市场法则下,绝大部分资金、人才(包括农村中的能人)、技术还是涌人了城市,农村依然缺钱、缺人、缺技术。“马人效应”的作用继续放大。
  4.城镇化开始显现,但步腹维艰。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和完善,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地区,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现代化气息的小城镇,但缺少“人气”,一些新建的小城镇甚至山现“空城”现象。人们仍然热衷于大城巾的就业帆会和便捷生活,近儿年,大城市的规模越来越人便证明了这一点。
  5.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城乡经济相互作用U趋紧密,但后劲乏力。目前,乡镇企业已成为中国农村经济的主体力晕和国民经济的一,大支柱。许多乡镇企业成为城市企业的了车间,其经济联系很是紧密。但我国许多乡镇企业的落后积习仍然没有改变,除了南方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仍然在唱农村经济的主角外,内陆地区的乡镇企业经营得井不如人意,我国乡须企业尤其是内陆地区的乡镇企业一样面临着当年国有企业的体制、帆制改革难题。
  可见,推动我国城乡协调发展,不只需要理沦上的呐喊,更需要实践上的操作。不仅需要市场机制的高效运转,而且需要政府的强力相助。
  
  参考文献:
  [1]郭勇.经济发展:从二元结构引三元结构[J].湖湘论坛,2004,(3).
  [3][5][6]赵勇.城乡良性互动战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0.
  [3][4]韩俊.中国:由城乡分割走向城乡协调发展[N],中国经济时报.2004-03-19.
  [7][8]王海光.当代中剑户籍制度形成与严格的宏观分析[J].中共党史时研究,2003,(3).
  责任编辑 方 木
其他文献
8月22日,公安部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国公安机关打击整治伪造、买卖居民身份证违法犯罪专项行动工作情况。公安部新闻发言人郭林主持发布会,治安管理局局长李京生,户政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治安管理局副局长黄双全,刑事侦查局副巡视员郑翔,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局长张宏业,法制局副局长孙萍,科技信息化局巡視员吴恒出席并回答了媒体记者的提问。  买卖身份证违法犯罪必须严厉打击  记者:买卖身份证违法犯罪在网上呈
期刊
摘 要: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进出口贸易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频遇风险,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造成不小的损失。受到进出口贸易多样性的影响,进出口贸易企业遇到的风险也呈现多样化,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完善。基于此,笔者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分析我国企业在进出口贸易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最终给出具体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进出口贸易;风险分析;有效规避  随着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
摘 要:刑事诉讼法在刑事诉讼活动起着重要作用,经过历次修改,我国的刑事辩护制度正在不断完善。司法实践中不断出现的新情况,给刑事诉讼法提出了新要求,同时这也是对我国司法辩护体系的考验。本文分析有效辩护的现状,提出一些辩护体系完善的建议,以探讨如何推动有效辩护制度的完善。  关键词:刑事诉讼;有效辩护;司法公正  有效辩护原则是辩护权的体现,也是对辩护权的保障。在刑事辩护中,辩护对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
充满无数神奇传说和原始情结的北大荒,据考证,原本泛指东北原始大荒原,为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岁月更迭,沧桑巨变,北大荒的范围逐渐缩小为黑龙江省的松嫩平原、牡丹江平原和
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正在推行的环境公益诉讼,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公权”推动模式,且是在缺乏相关法律规定的情况下进行的。从世界范围来看,以民间力量,特别是环保NGO作为推动
革命烈士方志敏不仅是一位革命家,还曾是一位有建树的文学青年。 方志敏踏上文学创作道路,与上海《民国日报》有关。1920年,方志敏在南昌工业学校上学,订阅了当时的进步报纸
摘 要: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移动网络等信息传播手段快速发展,新的形势任务对企业的政务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国有大型企业必须不断强化信息网络建设,创新完善信息工作方法,提高信息管理的质量效率,才能更好地为各级领导把握全局、科学决策、指导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信息管理;建立;应用  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移动网络等信息传播手段快速发展,新的形势任务对企业的
作者简介:薛婷(1982-),女,汉族,陕西人,大学本科,陕西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研究方向:法学。  摘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干预与调控力度的不断转变,社会实践中的经济法律责任问题尤为突出。基于此,本文通过对经济法律责任社会性概念与特点的阐述,对经济法律责任社会性功能之补偿、惩戒、督促进行了深入分析,以此通过完善经济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增强经济法律责任的惩戒
金秋时节,上海市企业联合会、上海市企业家协会、上海市经济团体联合会共同举办了“2011上海企业100强发布会”。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和百联集团有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