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枯山水庭院源于日本本土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其理念来自禅宗。因此,多见于小巧、静谧、深邃的禅宗寺院。顾名思义,枯山水并没有水,是干枯的庭园山水景观,一些枯山水甚至排除了草木。其主要特点是,用山石和白砂为主体,用以象征自然界的各种景观。以白砂代表大川、海洋,甚至云雾,石头则寓意大山、瀑布等。这种看似奇怪的制作手法,其实真实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嗜好始终如一。归根到底,这来源于日本人不把自然当做要征服的对象,而是当成可以亲近环境的自然观。本文就日本人的庭园自然观——枯山水进行了诠释。
【关键词】庭园 自然观 禅道 枯山水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64-02
一、引 言
日本人自古受美丽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亲和感情。崇尚和顺从自然是日本人最原始的自然观,对自然变化和自然美的感觉特别敏锐和纤细是日本人自然观最重要的特征。佛教传入日本后,宗教在日本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社会政治力量,影响了各个方面,园林亦如此。其中有本土原始神道教的影响、早期净土宗的影响,到后来禅宗的影响决定了日本园林的宗教化的特点,形成了日本庭园自然观“枯山水”园林这种极至的抽象形式。下面就此进行分析及探讨。
二、枯山水的由来
枯山水又称石庭,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公元7世纪,在中国文化大规模被引入日本的同时,中国园林艺术也被引入日本,如同日本的茶道源自中国一样,日本的枯山水的根源也来自于中国盆景园,然而中国的茶道及园林艺术进入日本后被吸收、净化、升华。日本文化独有的特征,就是善于精工细作,注重整体与细节对比。枯山水之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不过这时所言的枯山水并非现在通常所指的那种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枯山水,而仅仅指无水之庭。不过那时的“枯山水”已具备了后世枯山水的雏形,开始通过置于空地的石块来表达山岛之意象。
日本早期的神道教的石崇拜是这种海岛、丘陵的自然景观的内在基因。优美的自然景观风景影响着日本人原始的审美意识。原始的神道教“万物有灵”之说认为:自然事物都有其神灵所托、所栖,是人类应崇拜的对象。尤其是山石,山石的形态各异,各自有各自的灵性。如富士山就被封为“圣山”。在民间甚至还有将两块石系以红绳,使其成婚的习俗。园林中对石景的重视,枯山水中的“九石”的精心摆设,甚至在园林小路中还有放置一块用绳系住的石块做路石的做法,都是源于此。除了石崇拜,还有砂崇拜,枯山水庭园中常用的白砂就是这种神道教崇拜影响的结果。古人迎贵客举行仪式时,要在神社的祭神殿、宫殿以及贵人豪宅前左右堆白砂一对,称之为“立砂”,铺在道路上用以驱邪。他们认为洁净的白砂具有咒力和神力,在神圣的场所里仿佛神在注视一样。在其特有的环境氛围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枯山水庭园建造方式在公元14~16世纪的日本室町时代,逐渐从寺社园林走入武家和皇家园林,并逐步与真山水分离开来。成为庭园的象征和主流。它建造庭院不造池子,不引入水,只利用石头、白砂、苔藓作为基本元素,充分发挥其象征性。极端的,甚至全部用石头,发挥石头的形状、色泽、硬度、纹理以及其他石头的个性,使静止的素材在自然或人工光照之下,形成动的感觉,幻化出一种抽象的自然形象。
三、枯山水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在日本,很久以前人们就具有了充分利用自然之美来建造庭院景观的智慧,并且在保持与自然共存的同时,不断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日本由于南北纵长三千多公里,其气候地形较多变,四季分明,人们生活的侧重点随季节更替,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日本人对变化的极度敏感。日本植物生命的季節性变化不仅给花道带来灵感,还让人们产生时世无常之感,这种精神随即被融入禅宗哲学。禅僧不仅把厌世淡泊的情调融入园林,更用“枯山水”来表达摆脱一切生老病死状态的永恒。既要否定现世,又热爱自然并以之来助修禅。禅宗意境、禅宗目的要超脱于生命,在生命苦海中解脱,摆脱世间一切纠葛达到虚空、幻灭的境界。不仅胸有丘壑,而且要达到“物我两忘”、“无念为宗”的四大皆空之境界,反传统的思想表现禅道的真谛。枯山水是为这种思想服务的:没有自然的起伏地形、山林、曲折变化空间,无人于其中游、更无诗情画意之对联诗词,自然是被高度提炼、净化了的,空旷之中山石、白砂、苔藓仅是表现自然的一种符号、象征,一种参禅的媒介物。人的思维会感受到禅宗的虚幻、无常,禅师们盘膝面对,从无山、无水中感受见山见水。纯净把思维带入虚幻之地,抽象更把禅意发挥到极至。禅宗中的空境:“观空如色,观色如空”,只有在这种象征的环境中才能品味、领悟人生真谛。
枯山水庭园利用最简单的砂石,以人们的空间视觉感受让人去联想、去顿悟,创造出独特的宗教的审美效果。禅宗与园林艺术结合,使由砂石构成的“枯山水”,变成充满灵性的抽象自然。
日本之所以发展了枯山水庭园,是因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大海养育着日本民族,因此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寓海于石、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给不动之物以动感,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
四、枯山水造园手法及审美
枯山水富于石、白砂、苔藓这些静止的东西以动的感觉,使整体的动静相配合,以获得抽象化的形象。但在这种抽象化中又具象化了,如在园中置石,石头本来没有生命,没有情感,也不会言语。但通过置石的技巧却让人感到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感情,会说话,甚至会唱歌,而且石的微妙起伏,其形与势产生了无限的变化,与自然景观绝妙调和,可表现出酷似真山真水来。尤其用石砂表现海,即用耙帚将白砂梳出各种形状,造成汹涌的波涛,或微微的涟漪,乃至平静如镜的水面,表现出一幅幅变幻无穷的象征性海景。造园偏重于自然的成分,如枯石、枯水、草坡、苔藓等,园林景观甚至只用一石一木即能点题,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天性。 与郁郁葱葱、小桥流水式的华丽庭园相比,“一沙一世界”的“枯山水”乍看毫不让人感觉惊艳,但静坐在廊下面对它,就渐渐生出一些意味。三两块一组的石头摆放似乎不经意,却和谐自然。耙好的白砂在石块组群周围呈同心波纹状,仿佛水波在小岛周围泛起。包围石庭的低矮土墙上交融土黄色与黑色,仿佛古朴深邃的背景,加以矮墙外高大深绿的松柏包围,整个石庭仿佛是线条简单、含义深远的一幅水墨画。若从美学角度考虑,枯山水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具体的说,以必要的界限,恰到好处的地方,安置有限的、奇数的、不匀称的石头,石头底部缀满青苔,以掩盖其肤浅,表现出“空”即“无”的状态,由“有限”进入“无限”,以引出一种空寂和幽玄的情趣,收到抽象为丰富境界的艺术效果。
五、结束语
日本的园林艺术深受禅宗影响,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枯山水“沙”字以水为偏旁,这表明沙与水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比如,洁净。沙粒是干净的物质。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如果点缀花木,也是偏爱使用矮株,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是把美隐藏在尘沙与岩石中,可以从沉沙中听到水的流动和人的呼吸声。从岩石中感觉山的存在。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
综上所述,日本人力求在庭園里能反映自然,无论庭园如何被人工雕琢,日本人对庭园的追求是自然的缩影。枯山水庭园把石头比作山,把沙子比作水,这种看似奇怪的制作手法,其实真实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嗜好始终如一。归根到底,这来源于日本人不把自然当做要征服的对象,而是当成可以亲近环境的自然观——即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
参考文献
1 重森三玲.枯山水[M].东京:中央公論新社,2008
2 刘庭风.日本小庭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3 周正芳媛.论日本枯山水[J].文学与艺术,2011(1):167
4 陆静华.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87~89
5 http://www.douban.com/note/156945866.htm
【关键词】庭园 自然观 禅道 枯山水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64-02
一、引 言
日本人自古受美丽岛国自然环境的恩惠和培育,对自然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亲和感情。崇尚和顺从自然是日本人最原始的自然观,对自然变化和自然美的感觉特别敏锐和纤细是日本人自然观最重要的特征。佛教传入日本后,宗教在日本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力量和社会政治力量,影响了各个方面,园林亦如此。其中有本土原始神道教的影响、早期净土宗的影响,到后来禅宗的影响决定了日本园林的宗教化的特点,形成了日本庭园自然观“枯山水”园林这种极至的抽象形式。下面就此进行分析及探讨。
二、枯山水的由来
枯山水又称石庭,是日本园林独有的构成要素,堪称日本古典园林的精华与代表。公元7世纪,在中国文化大规模被引入日本的同时,中国园林艺术也被引入日本,如同日本的茶道源自中国一样,日本的枯山水的根源也来自于中国盆景园,然而中国的茶道及园林艺术进入日本后被吸收、净化、升华。日本文化独有的特征,就是善于精工细作,注重整体与细节对比。枯山水之名最早见于平安时代的造园专著《作庭记》,不过这时所言的枯山水并非现在通常所指的那种以砂代水、以石代岛的枯山水,而仅仅指无水之庭。不过那时的“枯山水”已具备了后世枯山水的雏形,开始通过置于空地的石块来表达山岛之意象。
日本早期的神道教的石崇拜是这种海岛、丘陵的自然景观的内在基因。优美的自然景观风景影响着日本人原始的审美意识。原始的神道教“万物有灵”之说认为:自然事物都有其神灵所托、所栖,是人类应崇拜的对象。尤其是山石,山石的形态各异,各自有各自的灵性。如富士山就被封为“圣山”。在民间甚至还有将两块石系以红绳,使其成婚的习俗。园林中对石景的重视,枯山水中的“九石”的精心摆设,甚至在园林小路中还有放置一块用绳系住的石块做路石的做法,都是源于此。除了石崇拜,还有砂崇拜,枯山水庭园中常用的白砂就是这种神道教崇拜影响的结果。古人迎贵客举行仪式时,要在神社的祭神殿、宫殿以及贵人豪宅前左右堆白砂一对,称之为“立砂”,铺在道路上用以驱邪。他们认为洁净的白砂具有咒力和神力,在神圣的场所里仿佛神在注视一样。在其特有的环境氛围中,细细耙制的白砂石铺地、叠放有致的几尊石组,就能对人的心境产生神奇的力量。
枯山水庭园建造方式在公元14~16世纪的日本室町时代,逐渐从寺社园林走入武家和皇家园林,并逐步与真山水分离开来。成为庭园的象征和主流。它建造庭院不造池子,不引入水,只利用石头、白砂、苔藓作为基本元素,充分发挥其象征性。极端的,甚至全部用石头,发挥石头的形状、色泽、硬度、纹理以及其他石头的个性,使静止的素材在自然或人工光照之下,形成动的感觉,幻化出一种抽象的自然形象。
三、枯山水形成的原因及其意义
在日本,很久以前人们就具有了充分利用自然之美来建造庭院景观的智慧,并且在保持与自然共存的同时,不断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日本由于南北纵长三千多公里,其气候地形较多变,四季分明,人们生活的侧重点随季节更替,季节的微妙变化赋予日本人对变化的极度敏感。日本植物生命的季節性变化不仅给花道带来灵感,还让人们产生时世无常之感,这种精神随即被融入禅宗哲学。禅僧不仅把厌世淡泊的情调融入园林,更用“枯山水”来表达摆脱一切生老病死状态的永恒。既要否定现世,又热爱自然并以之来助修禅。禅宗意境、禅宗目的要超脱于生命,在生命苦海中解脱,摆脱世间一切纠葛达到虚空、幻灭的境界。不仅胸有丘壑,而且要达到“物我两忘”、“无念为宗”的四大皆空之境界,反传统的思想表现禅道的真谛。枯山水是为这种思想服务的:没有自然的起伏地形、山林、曲折变化空间,无人于其中游、更无诗情画意之对联诗词,自然是被高度提炼、净化了的,空旷之中山石、白砂、苔藓仅是表现自然的一种符号、象征,一种参禅的媒介物。人的思维会感受到禅宗的虚幻、无常,禅师们盘膝面对,从无山、无水中感受见山见水。纯净把思维带入虚幻之地,抽象更把禅意发挥到极至。禅宗中的空境:“观空如色,观色如空”,只有在这种象征的环境中才能品味、领悟人生真谛。
枯山水庭园利用最简单的砂石,以人们的空间视觉感受让人去联想、去顿悟,创造出独特的宗教的审美效果。禅宗与园林艺术结合,使由砂石构成的“枯山水”,变成充满灵性的抽象自然。
日本之所以发展了枯山水庭园,是因为日本人生活在四周被海包围的岛屿上,大海养育着日本民族,因此人们总想与大海同呼吸、共命运,所以寓海于石、沙,赋予无生命之物以生命,给不动之物以动感,用以满足精神上的寄托。
四、枯山水造园手法及审美
枯山水富于石、白砂、苔藓这些静止的东西以动的感觉,使整体的动静相配合,以获得抽象化的形象。但在这种抽象化中又具象化了,如在园中置石,石头本来没有生命,没有情感,也不会言语。但通过置石的技巧却让人感到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感情,会说话,甚至会唱歌,而且石的微妙起伏,其形与势产生了无限的变化,与自然景观绝妙调和,可表现出酷似真山真水来。尤其用石砂表现海,即用耙帚将白砂梳出各种形状,造成汹涌的波涛,或微微的涟漪,乃至平静如镜的水面,表现出一幅幅变幻无穷的象征性海景。造园偏重于自然的成分,如枯石、枯水、草坡、苔藓等,园林景观甚至只用一石一木即能点题,充分体现了自然的天性。 与郁郁葱葱、小桥流水式的华丽庭园相比,“一沙一世界”的“枯山水”乍看毫不让人感觉惊艳,但静坐在廊下面对它,就渐渐生出一些意味。三两块一组的石头摆放似乎不经意,却和谐自然。耙好的白砂在石块组群周围呈同心波纹状,仿佛水波在小岛周围泛起。包围石庭的低矮土墙上交融土黄色与黑色,仿佛古朴深邃的背景,加以矮墙外高大深绿的松柏包围,整个石庭仿佛是线条简单、含义深远的一幅水墨画。若从美学角度考虑,枯山水亦堪称绝作,它对组群、平衡、运动和韵律等充分权衡,其总体布局相对协调,以至于稍微移动某一块石便会破坏该庭园的整体效果。具体的说,以必要的界限,恰到好处的地方,安置有限的、奇数的、不匀称的石头,石头底部缀满青苔,以掩盖其肤浅,表现出“空”即“无”的状态,由“有限”进入“无限”,以引出一种空寂和幽玄的情趣,收到抽象为丰富境界的艺术效果。
五、结束语
日本的园林艺术深受禅宗影响,日本禅僧以禅宗崇尚自然,喜爱山水的灵性,枯山水“沙”字以水为偏旁,这表明沙与水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比如,洁净。沙粒是干净的物质。象征水面的白砂常被耙成一道道曲线,好似万重波澜。枯山水中使用的石头,气势浑厚;块石根部,耙成环形,好似惊涛拍岸。如果点缀花木,也是偏爱使用矮株,尽量保持它们的自然形态,这种以凝思自然景观为主的审美方式,是把美隐藏在尘沙与岩石中,可以从沉沙中听到水的流动和人的呼吸声。从岩石中感觉山的存在。枯山水抽象、纯净的形式给人们留出无限遐想的空间,它貌似简单而意境深远,耐人寻味,能于无形之处得山水之真趣。
综上所述,日本人力求在庭園里能反映自然,无论庭园如何被人工雕琢,日本人对庭园的追求是自然的缩影。枯山水庭园把石头比作山,把沙子比作水,这种看似奇怪的制作手法,其实真实反映了日本人对自然的嗜好始终如一。归根到底,这来源于日本人不把自然当做要征服的对象,而是当成可以亲近环境的自然观——即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自然观。
参考文献
1 重森三玲.枯山水[M].东京:中央公論新社,2008
2 刘庭风.日本小庭园[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1
3 周正芳媛.论日本枯山水[J].文学与艺术,2011(1):167
4 陆静华.日语综合教程(第五册)[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87~89
5 http://www.douban.com/note/1569458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