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议论文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言“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语言这个媒体之外”[1]离开语言这个符号,我们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阐述自己的道理,因而议论文语言即是为阐述道理而服务的。要使自己的论点思想表述得透彻,就要靠语言来实现。刘勰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这是说“把道理用语言表达出来便成为议论,人们把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发表某种看法或主张,表明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只有把这些诉诸语言文字时才成为议论”。[2]自己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将准确的分析和精要的概括结合起来,将积淀的思想和蕴蓄的情感融于一体,这些都只有通过议论文准确、深刻、精湛的语言才能作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初讲的是冶玉工艺:切石现玉,磋之玉石分离;琢之有型,磨之出彩。玉不琢不成器,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使是一模一样的语言,其含义、情味、色彩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3]只有在语言上精益求精,不断切、磋、琢、磨,才能以准确优美的言语,打动读者。
三、提高议论文写作语言的策略
(一) 提高准确严谨性
要加强阅读,增强语感。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姊妹,离开阅读谈写作,是做不到的。不会品读别人优秀文章,或不愿学习别人生花妙笔,那样写出来的作文肯定是幼嫩的。议论文用词的精确、严谨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大量的议论文范文慢慢去体会。俗话说:“操千曲而后知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范文的选择必须是规则性、典范性的一些经典文章。如:韩愈的《马说》,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培根的《谈读书》等等。
我们在阅读议论文时,一定要分析、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具体该怎么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要注意副词使用的准确性
副词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的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比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这句中 “最”一词是最高级的副词,最大限度地修饰“彷徨恐慌”的程度,“唯一”修饰名词“办法”写出了我没有其他方法可选择的无可奈何,重理论而轻实验的观念支配着很多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格物致知精神的缺乏使我想要找寻解决困境的方法时却是这样的无力。
⑵要注意关联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关注关联词,分析各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细心体会论证过程中逻辑的严密性。
比如《敬畏自然》中有这么一句话:“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其中关联词“即使”、“ 也”、“ 可是”、“ 也许”等体现了说理的层递性,删去这些关联词则会减弱说理的力量。
(二)增加文章的文采
第一, 典型论据散文化。
典型论据散文化就是用比较具体生动的描写性语言来叙述具体的典型例子或抒发情感。人们常说“有情有义”一词,散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议论文以“理”服人,但不“动之以情”,又怎么“晓之以理”。无论怎么样的文章,离开“情理”二字也只能是干巴巴的一具尸体,不能得到读者的青睐。如果能做到典型论据散文化,那么例子就带上了文学色彩,并使文章语言靓丽起来,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古代有许多说理性文章都是精美的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中很多文章是说理的议论文,如九下的《鱼我所欲也》,生动形象的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用松柏的形象来表达对坚强性格的称颂。古人写说理性文章,大多采用散文化手法,值得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汲取其精华。
第二, 恰当运用修辞。
就作文来说,语言优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修辞手法。修辞不光在记叙文、散文中大量的被使用,在议论文中也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修辞活动中词语运用的恰切,往往反映的是修辞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刻、表现的准确以及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逻辑关系把握正确。
在议论文中如果恰当的运用修辞,可以使无趣的说理变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以下主要提常见的两种修辞——排比、比喻。
①排比。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的句式、排比的段落、乃至全篇缀满排比,这样会使文势增强,如骏马走坡,读来酣畅淋漓,神盈气足。况且概括的语句本身就有议论的成分,如果用上这样的文笔,就会充分显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归纳概括能力,让读者觉得文章有厚度,语气有气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不仅使文章具有整饬流畅之美,也增强了说理的深度与力度。培根的《谈读书》全文共17句,就有10句排比句。 “读书可怡心,可添彩,可长才”,“历史使人睿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微……”等,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读书的作用。
②比喻。运用比喻可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多用比喻,是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一种很好的表现方法。《公输》中子墨子很好的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楚王攻宋的不义性:“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运用比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极有说服力地使楚王不得不服。
运用比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还是在以上提到的以“理解”为论点时一个学生写到:理解像大海般广博,可以包容一切;理解像露珠般清纯,可以滋润心田;理解像火焰般炽热,可以熔化冷酷。这段文字短短几十个字不但运用了比喻而且是个博喻,將“理解“的博大、滋润、热烈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笔很生动。
四、 总结
议论文的语言锤炼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锤炼语言的方法技巧也多种多样。我们必须“勤心砺剑,方能笔底生花”。“语言的运用要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即要严谨推敲,工于炼字,精心选用词语,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6]只要我们注重积累,留心观察,不断揣摩,我们驾驭语言的基本功就会不断增强,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正如恩斯特·卡西尔所言“我们不可能生活在语言这个媒体之外”[1]离开语言这个符号,我们也就失去了安身立命之地。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为了阐述自己的道理,因而议论文语言即是为阐述道理而服务的。要使自己的论点思想表述得透彻,就要靠语言来实现。刘勰说:理形于言,叙理成论。这是说“把道理用语言表达出来便成为议论,人们把客观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抽象,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发表某种看法或主张,表明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只有把这些诉诸语言文字时才成为议论”。[2]自己的议论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将准确的分析和精要的概括结合起来,将积淀的思想和蕴蓄的情感融于一体,这些都只有通过议论文准确、深刻、精湛的语言才能作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初讲的是冶玉工艺:切石现玉,磋之玉石分离;琢之有型,磨之出彩。玉不琢不成器,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即使是一模一样的语言,其含义、情味、色彩等也不可能完全相同。”[3]只有在语言上精益求精,不断切、磋、琢、磨,才能以准确优美的言语,打动读者。
三、提高议论文写作语言的策略
(一) 提高准确严谨性
要加强阅读,增强语感。阅读与写作是一对孪生姊妹,离开阅读谈写作,是做不到的。不会品读别人优秀文章,或不愿学习别人生花妙笔,那样写出来的作文肯定是幼嫩的。议论文用词的精确、严谨需要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大量的议论文范文慢慢去体会。俗话说:“操千曲而后知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范文的选择必须是规则性、典范性的一些经典文章。如:韩愈的《马说》,鲁迅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培根的《谈读书》等等。
我们在阅读议论文时,一定要分析、体会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与严谨。具体该怎么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⑴要注意副词使用的准确性
副词有表示时间、地点、程度、范围、语气等不同的作用,它们在议论文中对动词、形容词的修饰、限制与补充,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议论的力度。
比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中“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这句中 “最”一词是最高级的副词,最大限度地修饰“彷徨恐慌”的程度,“唯一”修饰名词“办法”写出了我没有其他方法可选择的无可奈何,重理论而轻实验的观念支配着很多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格物致知精神的缺乏使我想要找寻解决困境的方法时却是这样的无力。
⑵要注意关联词语使用的准确性
关注关联词,分析各个分句所表达的意思,细心体会论证过程中逻辑的严密性。
比如《敬畏自然》中有这么一句话:“即使从人类自身智慧发展史的角度看,人类也没有理由过分自傲:人类的知识与其祖先相比诚然有了极大的进步,似乎有嘲笑古人的资本;可是,殊不知……。”其中关联词“即使”、“ 也”、“ 可是”、“ 也许”等体现了说理的层递性,删去这些关联词则会减弱说理的力量。
(二)增加文章的文采
第一, 典型论据散文化。
典型论据散文化就是用比较具体生动的描写性语言来叙述具体的典型例子或抒发情感。人们常说“有情有义”一词,散文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议论文以“理”服人,但不“动之以情”,又怎么“晓之以理”。无论怎么样的文章,离开“情理”二字也只能是干巴巴的一具尸体,不能得到读者的青睐。如果能做到典型论据散文化,那么例子就带上了文学色彩,并使文章语言靓丽起来,同时也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古代有许多说理性文章都是精美的散文。先秦诸子散文中很多文章是说理的议论文,如九下的《鱼我所欲也》,生动形象的论述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用松柏的形象来表达对坚强性格的称颂。古人写说理性文章,大多采用散文化手法,值得我们在议论文写作中汲取其精华。
第二, 恰当运用修辞。
就作文来说,语言优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使用修辞手法。修辞不光在记叙文、散文中大量的被使用,在议论文中也正在被越来越广泛的运用。修辞活动中词语运用的恰切,往往反映的是修辞主体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刻、表现的准确以及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逻辑关系把握正确。
在议论文中如果恰当的运用修辞,可以使无趣的说理变得形象生动,富有情趣。以下主要提常见的两种修辞——排比、比喻。
①排比。在议论文中运用排比的句式、排比的段落、乃至全篇缀满排比,这样会使文势增强,如骏马走坡,读来酣畅淋漓,神盈气足。况且概括的语句本身就有议论的成分,如果用上这样的文笔,就会充分显示作者扎实的语言功底和归纳概括能力,让读者觉得文章有厚度,语气有气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等不仅使文章具有整饬流畅之美,也增强了说理的深度与力度。培根的《谈读书》全文共17句,就有10句排比句。 “读书可怡心,可添彩,可长才”,“历史使人睿智,诗歌使人灵秀,数学使人精微……”等,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了读书的作用。
②比喻。运用比喻可以把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多用比喻,是使语言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一种很好的表现方法。《公输》中子墨子很好的运用比喻论证阐述了楚王攻宋的不义性:“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运用比喻使所讲道理形象生动,深入浅出,极有说服力地使楚王不得不服。
运用比喻学生比较容易掌握,还是在以上提到的以“理解”为论点时一个学生写到:理解像大海般广博,可以包容一切;理解像露珠般清纯,可以滋润心田;理解像火焰般炽热,可以熔化冷酷。这段文字短短几十个字不但运用了比喻而且是个博喻,將“理解“的博大、滋润、热烈等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笔很生动。
四、 总结
议论文的语言锤炼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锤炼语言的方法技巧也多种多样。我们必须“勤心砺剑,方能笔底生花”。“语言的运用要刻苦的追求和严格的选择,即要严谨推敲,工于炼字,精心选用词语,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6]只要我们注重积累,留心观察,不断揣摩,我们驾驭语言的基本功就会不断增强,我们的写作水平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