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城,同志之爱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yur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性恋,在人类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各种文化中都普遍存在。随着我国同性恋人数的增加,同性恋现象如同冰山一角,开始逐渐显露,与之相关的概念、研究方法、研究重点和内容也渐渐受到相关学者的关注。文章试对同性恋的概念、研究重点和内容进行综述,重点在阐明中国同性恋研究的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展望。
  同性恋是一个被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人类历史很长一段时间都被认为是反常的、病态的、罪恶的,这个群体因此受到社会的长期谴责甚至驱逐迫害。1973年,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会才发表声明,将同性恋行为从疾病分类系统中去除。而我国,直到2001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中,才将同性恋从精神障碍标准中去除。
  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潘绥铭教授的调查,我国大学男生中有过同性性行为的占16.6%,仅有心理倾向的占8.4%,两者兼有的占4.2%;而据中国社科院李银河教授的调查,保守的估计我国同性恋者也有3600万一4800万人,就全国人口而言,这个群体是相对数量少但绝对数量庞大。因此对同性恋研究进行综述就体现出了其现实意义。
  一、 “同性恋“概念研究
  (一)关于概念的研究
  1.“同性恋”(homosexuality)一词最早由匈牙利人Benkert提出(后由性学家Ellis等人引入英语词汇),该描述指对异性不能做出性反应,却被与自己性别相同的所吸引。
  2.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同”是一种自然属性,身体方面的生殖力使人爱恋异性,心灵方面的生殖力使人爱恋同性,前者的目的是人类种族的繁衍,后者的目的是美的创造。
  3.弗洛伊德提出的定义极其简单。他指出,凡是专爱同性的即为同性恋,并认为同性恋是一种性角色认同的“倒错”。霭理士的观点与之相近,他指出:“我个人的立场一向以为逆转(倒错)是一个变态,而不是病态”。
  4.现代性学家哈斯在70年代末提出的定义为:同性爱是“同性个体之间的亲呢的性行为,一种双方情愿但被视为违反习俗的性行为。”
  5.马莫在80年代同期对同性恋下了两个定义:(1)凡是和相同性别的人发生性关系的行为都属于同性恋。(2)严格地说,同性恋是指那些感到同性成员对自己有强烈的性欲吸引倾向的人。
  6.《精神医学与相关问题》(《精神医学丛书第三卷》)认定,同性爱的“特点是性对象指向同性,即与同性的人发生真正的或想象的性行为。”
  7.《性偏离及其防治》中较含混地指出:“同性爱是指在幻想中或在实际行动中,更喜欢与同性个体发生性关系的癖好。”
  8.《性科学》则明确强调:“同性爱是指有明显的同性性行为相同性爱慕。”
  9.《生命伦理学百科全书》对同性恋的描述为:同性恋者是一个有着显著的、持久的、唯一的受同性性吸引,对同性有性渴望和性反应,寻求同性性活动并从中得到性满足的人,同性别人之间的性爱或情爱关系。
  10.美国心理协会、美国精神医学对“同性恋”的定义为:一个人无论在性爱、心理、情感及社会交往兴趣,主要对象均为同性别的人,这样的兴趣并未从外显行为中表露出来。
  11.大学教材《变态心理学》(2003)中强调:同性恋“性变态”中最多见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性爱指向对象是同性而非异性,即在正常条件条件下对同性持续表现性爱倾向,包括思想、情感和性爱行为。”
  12.我国性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同性恋这一性取向是只以同性为对象的性爱倾向;同性恋者则是以同性为性爱对象的个人(男人或女人)”。
  13.性社会学工作者张北川则认为“在对性伴侣的选择拥有充分自由的条件下,一个性成熟的个体如果具有明显或强烈的指向同性的性欲或同时存在主动的同性性行为,方可视为同性爱者”。
  (二)不同定义的缺陷
  深入分析上述不同学者的定义后.会发现这些定义有些含糊不清,或失之简略。
  首先这些定义多数都没有考虑到同性性爱产生的心理原因。我们知道,同性性行为的诱发因素是多种多样。它可能是自愿的,也可能是被迫的;它可能是幼少年期家庭与社会错综复杂的“教育”或说是个体“学习”的产物,也可能是青年人对异性恐惧的结果;既可能是出于好奇心的探索,也可能是由于孤独和无合适的异性伴侣;它还可能是由于情感空虚与生活无聊而产生的行为,是对某些社会戒律的逆反与对抗,或者是因为环境不允许他们与异性进行深入的交往而引起的。不仅如此,部分“同性恋”个体,一旦诱发因素不存在,就可能表示成异性爱,因此仅用涉及性行为的定义来判断某一个体是否是同性恋不合适。
  其次大多数定义没有涉及同性性行为的定量因素。很明显不能因为一个异性恋适应良好的人的一次偶发的同性性行为就将其定义为同性恋者。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同性恋的成因研究
  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研究文献最早是在1999年,这个研究热潮持续到2004年,2005年至今,关于同性恋成因的研究较少。
  研究理论可分为两大类:(1)生理学理论(先天说),包括遗传因素、胎儿出生前的激素水平,下丘脑间隙的核及大脑前联合体结构差异等。(如1952年克尔曼对双生子同性恋的研究探讨了遗传基因的作用;卫兰尼对性激素因素的研究等。)(2)心理社会学理论,包括精神分析学派的观点(异性恋恐怖说,俄狄浦斯情节),行为主义的观点(学习理论,贝尔的童年期的性别认同错误理论,亨利的家庭教育理论等)。
  在造成同性恋倾向的各种理论中,我们可以发现,早年性经验,尤其是首次性经历有着重要意义。而和童年环境相比,青春期经验的作用更大。
  总之,有关同性恋起因的各种学说仍是众说纷纭,但是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同性恋是生物-心理-社会三大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二)同性恋群体与艾滋病的关系研究
  关于同性恋与艾滋病关系的研究文献,最早是在2003年。早期研究中,只涉及男性同性恋者,这是因为女同性恋性行为不涉及体液交换,故难以传播艾滋病。但近5年来,关于女同性恋与艾滋病的研究也有涉及。
  由于同性恋艾滋病的私密性,因此样本容量多在30到100之间。各份研究报告中男性同性恋者的艾滋病感染率多在1%-3%之间。一些大城市中的男性接触者感染率已达5%。因此,特别需要对男同性恋关系进行一些调查和干预。
  就性行为方面的调查发现,男男首次性行为多发生在17岁,且多性伴侣、无保护等高危现象比较普遍,安全套使用率较低。
  就婚姻生活而言,迫于主流文化压力,男同性恋者最终将结婚,这就导致艾滋病毒将通过男同性恋者的男女性行为进入妇女人群,从而影响不同群体的艾滋病流行状况。而选择和异性结婚的同性恋者的生存环境一般较差,更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总体来看,关于同性恋者艾滋病方面的研究在全国范围内的总体性研究比较少,比较多的是地方性的小范围的调查研究,这就导致研究结果的地区差异性较大,普遍适用性遭到了质疑。
  (三)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康研究
  同性恋者作为一种少数性取向群体,一直遭受来自各方面的偏见、歧视和伤害,普遍面临严峻的心理健康问题。
  常见的负性情绪以焦虑为主。大多数的同性恋者觉得痛苦且无安全感,超过半数有过自杀的企图。年龄偏小的同性恋者大多体验过极度紧张、恐慌、抑郁、焦虑、孤独等负性情绪。在MMPI量表评定中,部分群体的癔病、疑病、精神分裂、抑郁和精神衰弱等因子评分高于常模。另有部分群体有酒精依赖或药物依赖。
  总之,同性恋者存在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他们看待问题比较偏激,对人比较敌对,人际关系普遍敏感。
  因此,应该高度重视同性恋群体的心理健状况,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是人们以科学理性正确的态度对待这个特殊群体,改善他们的生存状况。
  国外对此问题开展了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发展出来专业的治疗模型和干预手段。目前,美国心理学界建立了同性恋心理学研究的专业期刊,对咨询师提供专业培训;APA、ACA建立了同性恋问题专业委员会,对同性恋当事人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制定了知道准则;实践领域,出现了大量的机构与专业从业者,并出现了为同性恋青少年、同性恋自杀意念者提供的心理将抗教育、危机干预的工艺组织和网站。
  但是在我国,由于文化、政治体制,以及心理咨询与治疗领域的局限性,关于同性恋心理将抗的研究与实践严重滞后。因此急需相关研究和实践团体的深入开展。
  (四)文化历史现象中同性恋问题的研究
  影视作品方面:就中国大陆范围而言,最早的同性恋题材影片当属1995年由王小波编剧,张元导演的《东宫西宫》。就世界范围来说,此类影片的历史源头就更早了,据说可以追溯到1930年的美国影片《骑士的惊异》,此片是最早详尽表现男同性恋活动的影片。
  随着同性恋者出柜的增多,相关的影视作品也增多,如《断背山》、《基佬四十》、《17岁的天空》、《20 30 40》、《美丽在唱歌》、《自梳》、《晚娘》,分别从性取向的安排和丑化女性美化男性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同性恋问题,其中主人公的性取向均是原发性的(先天的)。《米尔克》表现了美国第一位公开同性恋身份竞选基层政府官员,说明同性恋问题得到了社会的重视。聚焦同性恋和社会环境关系,及同性恋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的《霸王别姬》、《费城故事》、《男孩不哭》、《出卖雄风》、《喜宴》、《夜奔》、《蓝色大门》等。
  文学作品方面:从性别意识的角度来看明清小说中存在大量的同性恋现象,这些“色”“情”兼备的男男之恋暗含了地道的、根深蒂固的男性中心意识。白话小说中,有专写同性恋的中长篇小说,如《龙阳逸史》、《卉而钗》、《宜春香质》、《品花宝鉴》等;有专写同性恋的短篇小说,如《石点头》之《潘文了契合鸳鸯军,《欢喜冤家》之《梦花生媚引凤莺交》、《无声戏》之《男孟母教合二迁》等;有涉及到同性恋的长篇世情小说,如《金瓶梅》、《续金瓶梅》,《隔帘花影》《浪史》、《绣榻野史》、《林兰香》、《红楼梦》等。
  从性征、欲望、言行、情感角度出发的小说卢隐的《丽石的日记》,郁达夫的《茫茫夜》,白先勇的《孽子》,北村的《玻璃》。
  采用弗洛伊德的理论视角,由力比多问题入手的分析王尔德具有自传倾向的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中人物的同性情感。
  美国同性恋文学的演变有两个转折点,第一个是金西的两部专著《人类男性的性行为》和《人类女性的性行为》,为同性恋争取平等权利提供了科学依据,随后有戈尔.维达尔的小说《城市与石头》。第二个是1969年,“石墙酒吧造反”在纽约市爆发,使美国同性恋文学走出冷战意识形态的阴影。随即出现了丽塔.梅.布朗的《红果丛林》等直言不讳的以叙述为特点的作品。
  历史方面:中国历史上同性恋现象很普遍。先秦时代是“外宠”时代,主要涉及国君与其嬖幸,如卫灵公与弥子瑕、魏王与龙阳君,卫灵公与宋朝、楚王与安陵君、赵王与建信君等。春秋时期被后世儒家指责为“春秋淫乱”, 桑间濮上常有许多不合乎礼法规范的现象发生。秦汉时期是“住幸”时代,如汉高祖与籍孺,文帝与邓通,武帝与韩嫣、李延年,成帝与张放,哀帝与董贤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放达放浪风气。隋唐五代时期的同性恋记载较少。宋元时期甚至形成了职业性质的男妓。明清的同性恋现象达到一个巅峰。
  西方历史中:西方三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认真讨论过性爱与人类关系这个博大的主题。其中柏拉图前期作品《会饮篇》是人类从正面讨论同性之爱的最早作品。在古希腊接触历史学家色诺芬的《远征记》中有对同性之爱的矛盾态度。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狄德罗在《修道士》中对同性恋进行了有实际临床意义的详细描述。
  通过笔者对近10年核心刊物同性恋主题的论文的整理发现,对同性恋题材的文化历史现象研究正逐渐成为热点。
  (五)同性恋权利和公众态度的研究
  总体来讲,国内关于同性恋法律方面的研究还停留在简单的案例探讨,罗列国外同性恋法律历史事件,介绍国外具体的研究层面,而没有涉及同性恋法律本土化、立法技术等层面。虽然同性恋群体随着我国的综合发展越来越阳光化,但是该群体的力量还很弱小,缺乏相关的法律保证和社会支持。因此实质性的具体操作研究可能会成为以后研究的方向。
  在大众态度上,支持者所占比例较小,但有随着时间增长的趋势。大学生和医务人员对同性恋的态度更友好开放,大城市对待同性恋者的态度更包容。但是上述调查结果具有地区差异性,因此全国范围内的大型调查可能成为未来研究的主导方向。
  三、中国同性恋研究现状
  前不久孙海英夫妇的“反同”事件闹得沸沸扬扬,主流媒体也对此事件进行了报道,并发表了尊重同性恋权益的观点。说明中国的同性恋现象已日趋明朗化,同性恋群体开始积极的争取自身的权益。
  中国知网从2005年至今的全部期刊中共检索到1679篇“同性恋”相关文章,其中对同性恋题材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的研究有671篇,占总数的40%;成因研究201篇,占12%;公众态度研究336篇,占20%;法制和现状研究302篇,占18%;艾滋病相关研究101篇,占6%;中外同性恋研究对比67篇,占4%。
  通过词数据,也可直观的得出结论:由于中国的文化性,中国的同性恋研究一般通过间接的影视文学作品为契机进行深入探讨分析。但对公众态度的研究还是积极主动的。
  
  参考文献:
  [1]李银河.同性恋亚文化[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0.
  [2]李银河.性文化研究报告[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3]刘达临,鲁龙光.中国同性恋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
  [4]陈秀元.中国同性恋研究:回顾与展望[J].中国性科学,2008(11).
  [5]于宗富,张朝.男同性恋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9).
  [6]张笑笑,杨晓莉,张奇.大学生对同性恋的归因及态度的调查报告[J].教育科学,2010(4).
  [7]陆树程,卢凌云.公正:对待同性恋者的主要伦理原则[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5).
  [8]张北川.同性恋与艾滋病防治[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9]黎尔平.同性恋权利:特殊人权还是普遍人权—兼论大赦国际对同性恋权利的保护[J].法学,2005(10).
  [10]郑迎军,许娟,张洪波.男男性接触者焦虑、抑郁与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
  [11]张北川.同性爱[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12]张在舟.暧昧的历程—中国古代同性恋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
  [13]刘新民,李建明.变态心理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14]李银河,王小波.他们的世界[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15]柳迪善.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几部同性恋题材影片[J].影视评论,2005(10).
  [16]李阳,张延华,张海霞.同性恋形成机制探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6).
  [17]薛慧,邰发道.同性恋形成的行为神经内分泌机制[J].生理科学进展,2007(38).
  [18]高云,王曙光,张胜康.参与式交流策略与男同性恋艾滋病乙肝行为改变的时间[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
  
  (作者简介:吕尧(1988.4-),女,汉族,河南焦作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10级应用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和管理心理学。)
其他文献
“审判中心主义”作为一项基本刑事司法原则,是评价一国司法制度是否完善的标志。而相比国外的司法实践,我国刑事司法中的“审判环节”常受到行政权力的侵蚀,尚未成为刑事诉讼的中心。河南“赵作海案”的发生,再次给我国不完善刑事程序制度敲响了警钟。因此中国亟待以证据制度的完善为契机,完成由“侦查中心主义”向“审判中心主义”的重构。  一、赵作海案的司法反思  10年发生的“赵作海案”一度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热点问
期刊
详细分析房地产新政中“限购令”,“房产税”,“加息”三者实施的现状及对房地产产生的作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这些都是暂时性措施的结论。在保持信心的同时,使各项措施达到其应有作用,房地产会有一个更健康的未来。  限购令一出,笔者真的希望能够起到抑制稳定房价的作用,让真正有刚性需求的人能买房,打击炒房。但是限购令真的能够有如此巨大的作用吗?恐怕还要深层分析,近日又在关注,限购令出台之后,总体上房产
期刊
文章笔者通过对高等教育的方法和策略的分析研究,对当代教育改革和科学发展的要求进行了阐述,从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建设出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为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锦上添花。  一、改革高等教育的方法和意义  (一)全面提高当代高等教育质量  我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人才培养新优势,努力出名
期刊
藏区农村基础教育发展是藏区农村发展迈向现代化的关键。以青海玉树为个案,通过实证材料分别从藏民的经济能力、教师资源、学生心理等方面对藏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发展现状作了描述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藏区农村基础教育是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藏区的农村基础教育,不仅关系到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等战略的实施,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及人力资本的问题。   青海藏区是除西藏以外中国
期刊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农业生态补偿制度又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我国现行的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无论从立法上还是实际运行过程之中都存在着种种不足。这种状况严重影响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主要对建立农业生态补偿制度的必要性,其在立法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为农业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完善提供了一些建议。  农业是安天下的产业,以往,农业仅仅被视为提供粮食等农产品的
期刊
每年新生入学的时候,是职业学校的班主任最辛苦的时候,他们不仅要接待从各地县区远道而来的学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的各项工作,还要帮助新生稳定思想,调整心态,解决困惑,使学生顺利渡过职校生涯的第一道关——适应期。  适应期学生要面对的主要问题是:  1、适应新的环境;  2、适应新的人际关系;  3、适应新的教学模式;  这些看似非主流的问题往往会被忽视,因此不少年轻的老师会遇到比较棘手的问题而不知所措
期刊
一、青年学生人生价值观的特征及其行为表现  青年学生由于缺乏理性上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依据对一些具体现象的判断与评价作出价值选择。   1.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烈,自我意识凸现但不偏激,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自改革开放以来,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化一直是青年学生的特点之一,如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把“个人事业成功,生活美满”摆在第一位,在谈到人生最大幸福时,则要求“有一个温暖家”或“事业成功”,都反映出对个人
期刊
文章首先分析了 3G 以及中国联通3G业务的发展情况,然后借鉴中国联通的3G业务的波特五力分析模型,认为中国联通在同业竞争中并不具有明显的优势,但是业内的3G竞争十分激烈。文章的实证部分,对3G项目数据进行了估算,包括:初始投资、营业收入、营业成本和现金估计流;紧接着对这三种投资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而通过文章的敏感性检验,得出净现值对资本支出和营业收入决定因素中的年净增用户数与APRU的变化较
期刊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的结束和全球化的发展带来了国际政治结构的深刻变革。国家间相互依存度加深,国际组织、跨国公司等非国家行为体踏入世界舞台,其功能、作用和影响日益增强。与此同时,广泛参与国际组织是中国走向世界,维护和实现中国国家利益以及承担国际责任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历史政治原因,中国在国际组织中影响力的发挥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尤以美国主导的台湾与大陆“在国际组织中的名称
期刊
流域生态补偿是生态补偿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流域生态补偿有利于协调流域上下游之间的利益冲突,保障流域生态安全,实现流域内环境保护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公平公正。文章通过研究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相关法律问题,提出构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法律制度的有益建议。  一、流域生态补偿的法律体系和基本原则  (一)构建合理的流域生态补偿法律体系  首先,应该弥补我国流域生态补偿的立法缺漏,构建完善的流域生态补偿法律体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