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已经进行如火如荼,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呈现较多于实践相偏差之处,尤其是在评价方面,如何认识新课程理念,如何对待旧课程评价体系需要我们进行探索。作为一线教师首先必须深入理解新课程理念,其次应该对于旧课程实行“拿来主义”——扬弃。
关键词:课程改革;“先学后教”;新旧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先学后教,异质合作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一种深入的探索,然而,在我们争相论证新课改的必要性、新课改的科学性、前瞻性,口诛笔伐旧课程体制的落后性的时候,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依旧在重复旧课程的老路,于是我们常常发出“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感慨”,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在对新旧课程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最终导致实践上的困难,以下我们就从新旧课程的评价体系的功过得失来谈谈上述问题。
一、摆正旧评价体系的历史位置
对于旧课程评价体系,具权威人士阐述主要有以下问题:
其一曰:学生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应有尊重。由于在评价中缺乏学生的自主、积极的参与,教师发现的问题往往不全面、不准确和不透彻,从而使评价的激励、改进、调动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其二曰:教育评价主体严重错位,影响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在旧的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是一个“师严而道尊”的自上而下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很容易出现对立和紧张,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平等和健康发展。其三曰主干知识不突出,日益弱化历史教育的功效。其四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深了对“分数”、“量化”观念的认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根据上述意见专家给出指导性意见称:一、减少考试次数。二、尝试等级制评价。三、尝试新评价体系。
在此我们姑且不论何为新评价体系,首先在认识论角度而言,一切新的认识应该是在旧认识的基础上得以发扬光大,新事物应该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其次就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而言,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也是以机械时代的辉煌成果发展而来,然就人们竞相诟病的科举制而言,一考定终身虽然十分残酷,但它却以无疑替代的相对公平性延续千余年。
其三旧评价体系是在现实状态下形成的一套完整框架,它的存在不仅有其理论,思想上的依托,更重要的是还有物质条件的基础。评价体系改变之时,而忘记了课改所需的物质条件之时,那么课改也就成为了无根之木,无水之鱼了。
因此我们认为,我们在推行新课改评价体系之时不应该仅仅谈变化,应该想想如何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二、明确新课程评价体系之核心内涵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多元智能理论”。其二是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得出结论,既:我们的评价不应该仅仅关注结果,而应该同时关注过程,以及方法。为此高中历史课程评价体系导入了,如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等模式,在评价手段上采取了个人自评,小组互评,以及等级评分等新的评价手段。其主要评价管理模式采用“学分认定”“成长手册”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就其整体上看是完整、科学的,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却出现种种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是基础方面的原因,即由于客观因素,学校师生比例相对严重不合理,教师工作量过大,严重制约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度,最终导致评价体系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片名认为评价体系仅仅是对于学生的评比,不能将其与教学工作有机的联合起来,导致新评价体系出现形式主义。第三是对于新评价体系下具体学科的联系不足,具体步骤不明确终将导致新评价体系不能够得到落实。
鉴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其一需要我们行政部门加大投入,提高师生比例,为学校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其二在于加强管理、培训力度转变思想。其三就是要加强研究,明确具体学科与新评价体系的关系,明确具体操作要点为新课程的推进提供必要条件。
三、高中新课程评价的关注点
首先我们的评价必须立足于实际认识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内涵,为此我们在研究课程评价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关注实际问题。
确定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首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基础是自下而上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操作性,实践性。而增强操作性,实践性的基础首先必须是调查,调查的主要方式首先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中心设置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情况和要求,为评价方案的制定打下基础。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反映出以下问题:
A.学生对以前历史学习的状况比较不满。学生在课堂中地位的被动不利于引起其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活跃、评价体系的单一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等方面。
B.学生最喜欢的历史评价方式是“试卷考试与其他方式相结合”。“其他方式”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单元测试、模块测试等,甚至有些学生还具体提出了用“讨论、调查、制作、写历史小论文等”进行考查。
C.学生对新课程充满了期望和憧憬。他们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的合理建议,既表达了他们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关注,也显示出对本次课改的信心,而这正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目标。
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核心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深刻讨论,明确新旧评价体系的差异,找出建立新评价体系的核心问题所在。根据实际讨论主要呈现以下问题。
A.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评价教师的标准有哪些?如何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
B.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怎样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
C.怎样评价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D.在新课程理念下,基础知识如何评价?
E.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如何评价?
F.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评价?
3.结合实际,兼顾新旧,及时总结,关注效果点。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了下面的做法:
首先: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评价。(尤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具体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方法一:随堂测试(关注个体)。一般由教师命题,测试内容宜简短精要,测试结果可作为课堂评价的基本元素累加。
方法二:随堂口答测试(关注个体)。口答测试省时间,操作简便,容易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实用有效的课堂测评工具。
方法三:复习课的知识竞赛(关注群体):可以由教师命题,按必答、抢答成绩来累计分数。
其次对课堂活动的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设置一些与其关联度较大、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学生思维开放、情感投入的活动形式,如历史资料的阅读与研讨、绘制历史地图或关系图表,制作模型或课件、课堂辩论会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活动评价的可操作性。
其三,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提高这种评价方式是根据新课程“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原则作出的有益尝试。在一个学期结束时,可以通过设计“学生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旧课程及其评价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产物,无论如何其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旧课程的局限性。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时,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无容置疑,新课程是大势所趋,面对困难我们应该调整心态,结合实际,一定能够探索一条适合目前形势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
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3、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改革简明读本》
4、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
关键词:课程改革;“先学后教”;新旧评价体系
新课程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先学后教,异质合作成为目前课程改革的一种深入的探索,然而,在我们争相论证新课改的必要性、新课改的科学性、前瞻性,口诛笔伐旧课程体制的落后性的时候,蓦然回首却发现我们依旧在重复旧课程的老路,于是我们常常发出“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感慨”,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在对新旧课程的认识上出现了偏差,最终导致实践上的困难,以下我们就从新旧课程的评价体系的功过得失来谈谈上述问题。
一、摆正旧评价体系的历史位置
对于旧课程评价体系,具权威人士阐述主要有以下问题:
其一曰:学生在历史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得不到应有尊重。由于在评价中缺乏学生的自主、积极的参与,教师发现的问题往往不全面、不准确和不透彻,从而使评价的激励、改进、调动的功能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其二曰:教育评价主体严重错位,影响师生关系的健康发展。在旧的教学评价中,评价者和被评价者之间是一个“师严而道尊”的自上而下关系,这种师生关系很容易出现对立和紧张,不利于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平等和健康发展。其三曰主干知识不突出,日益弱化历史教育的功效。其四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深了对“分数”、“量化”观念的认同,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根据上述意见专家给出指导性意见称:一、减少考试次数。二、尝试等级制评价。三、尝试新评价体系。
在此我们姑且不论何为新评价体系,首先在认识论角度而言,一切新的认识应该是在旧认识的基础上得以发扬光大,新事物应该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其次就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而言,当今的信息化时代也是以机械时代的辉煌成果发展而来,然就人们竞相诟病的科举制而言,一考定终身虽然十分残酷,但它却以无疑替代的相对公平性延续千余年。
其三旧评价体系是在现实状态下形成的一套完整框架,它的存在不仅有其理论,思想上的依托,更重要的是还有物质条件的基础。评价体系改变之时,而忘记了课改所需的物质条件之时,那么课改也就成为了无根之木,无水之鱼了。
因此我们认为,我们在推行新课改评价体系之时不应该仅仅谈变化,应该想想如何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
二、明确新课程评价体系之核心内涵
高中历史新课程学业评价的基本理论主要有两个,其一是“多元智能理论”。其二是建构主义理论。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得出结论,既:我们的评价不应该仅仅关注结果,而应该同时关注过程,以及方法。为此高中历史课程评价体系导入了,如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真实性评价、表现性评价、档案袋评价等等模式,在评价手段上采取了个人自评,小组互评,以及等级评分等新的评价手段。其主要评价管理模式采用“学分认定”“成长手册”以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就其整体上看是完整、科学的,然而在具体实践中却出现种种问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方面是基础方面的原因,即由于客观因素,学校师生比例相对严重不合理,教师工作量过大,严重制约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度,最终导致评价体系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是教师的认识产生一定的偏差,片名认为评价体系仅仅是对于学生的评比,不能将其与教学工作有机的联合起来,导致新评价体系出现形式主义。第三是对于新评价体系下具体学科的联系不足,具体步骤不明确终将导致新评价体系不能够得到落实。
鉴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看出其一需要我们行政部门加大投入,提高师生比例,为学校创造更好的发展条件,其二在于加强管理、培训力度转变思想。其三就是要加强研究,明确具体学科与新评价体系的关系,明确具体操作要点为新课程的推进提供必要条件。
三、高中新课程评价的关注点
首先我们的评价必须立足于实际认识到课改“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内涵,为此我们在研究课程评价方案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关注实际问题。
确定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首先应该明确,课堂教学评价研究基础是自下而上的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其操作性,实践性。而增强操作性,实践性的基础首先必须是调查,调查的主要方式首先以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为中心设置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情况和要求,为评价方案的制定打下基础。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看,反映出以下问题:
A.学生对以前历史学习的状况比较不满。学生在课堂中地位的被动不利于引起其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活跃、评价体系的单一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等方面。
B.学生最喜欢的历史评价方式是“试卷考试与其他方式相结合”。“其他方式”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单元测试、模块测试等,甚至有些学生还具体提出了用“讨论、调查、制作、写历史小论文等”进行考查。
C.学生对新课程充满了期望和憧憬。他们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的合理建议,既表达了他们对历史这门课程的关注,也显示出对本次课改的信心,而这正是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中追求的目标。
2.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关注核心问题:
根据调查结果,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深刻讨论,明确新旧评价体系的差异,找出建立新评价体系的核心问题所在。根据实际讨论主要呈现以下问题。
A.新课程课堂教学中评价教师的标准有哪些?如何体现三维目标的要求?
B.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怎样关注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
C.怎样评价教学方式的有效性?
D.在新课程理念下,基础知识如何评价?
E.对学生的课堂活动如何评价?
F.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评价?
3.结合实际,兼顾新旧,及时总结,关注效果点。
在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反复的思考和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尝试了下面的做法:
首先: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评价。(尤其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具体方法可以采用以下模式。
方法一:随堂测试(关注个体)。一般由教师命题,测试内容宜简短精要,测试结果可作为课堂评价的基本元素累加。
方法二:随堂口答测试(关注个体)。口答测试省时间,操作简便,容易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是一种实用有效的课堂测评工具。
方法三:复习课的知识竞赛(关注群体):可以由教师命题,按必答、抢答成绩来累计分数。
其次对课堂活动的评价。主要关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设置一些与其关联度较大、能激发学生兴趣和促进学生思维开放、情感投入的活动形式,如历史资料的阅读与研讨、绘制历史地图或关系图表,制作模型或课件、课堂辩论会等,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提高活动评价的可操作性。
其三,学生的自我评价。主要提高这种评价方式是根据新课程“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原则作出的有益尝试。在一个学期结束时,可以通过设计“学生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表”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
根据上述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旧课程及其评价体系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特殊产物,无论如何其都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旧课程的局限性。作为一个一线教师,在执行新课程时,会遇到种种困难,但无容置疑,新课程是大势所趋,面对困难我们应该调整心态,结合实际,一定能够探索一条适合目前形势的课改之路。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走进新课程》
2、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3、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课程改革简明读本》
4、教育科学出版社《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