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拥入城市务工,因种种原因他们的孩子大部分被留在了农村,于是在广大农村逐渐衍生出一个特殊而且庞大的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赫尔巴特说:教育的唯一工作与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问题既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德育工作,对他们给予关爱已是刻不容缓。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德育问题
1.人生观的偏离
由于长期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道德认识引导中的缺位,残缺的家庭结构很难让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到父母所期望的程度,同时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对自己认识不足,人生观、世界观也逐渐偏离了正确轨道。他们的父母外出回到家乡显示爱的方式往往对子女采取过多的金钱和物质的补偿,并且处处顺着孩子的心意,长此以往,导致部分孩子缺乏远大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认识不到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在学校没有集体主义责任感,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并直接导致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
2.亲情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无法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造成孩子亲情缺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变得淡薄,从而导致他们性格发展严重失常,心灵孤寂,经常产生不明原因的消极情绪和自卑心理,甚至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闭、蛮横霸道、自制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逃避责任,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比其他儿童差。
3.道德意识行为的异常
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常为一点小事计较,对其他监护人的管教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学校、老师、家长禁止的行为屡屡犯禁,如私自下河游泳、路上玩火、打架斗殴、旷课逃学等,甚至与社会游手好闲的人在一起不务正业。同时部分孩子还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恶意歧视、冷落,这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容易冲动、脾气暴躁、爱挑衅,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偏执行为,不尊敬师长,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痴迷于电子游戏,泡网吧等,厌学情绪日益滋长,甚至有的还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道德滑坡,逐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重视家庭教育
(1)选择健康的教育方式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自由和幸福的港湾,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是无价之宝,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关心子女,切不可为了“票子”而误了孩子。外出务工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或常用电话与孩子多沟通,多听听子女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并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在进行亲情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合适的物质鼓励,从源头上切断致使孩子产生不良品质的因素,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发展。
(2)提升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和责任意识
父母要精选最合适的监护人,被委托的监护人必须可靠,道德品质端正,文化水平要高,行为习惯良好,同时能自觉接受学校育人观念的培训提升其素质,能主动承担起他们的道德教育工作,责任意识比较强,能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发现问题能及时给予疏解并随时向家长汇报,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3)要重视日常道德品质的养成
2.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力量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为他们的德育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2)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在班级内,教师可以开展互助组、心连心等活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使这些孩子的心理话有处讲,有人听,从而化解他们的心理冲突,排解他们在认知和情绪上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阶段,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逐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具有集体主义责任感,为道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3)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以大纲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寓德育于智育之中,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锤炼意志和品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开展运动会、演讲比赛、绘画比赛、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自身特点,展示才能和表现个性的机会,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培养他们乐群、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3.创新德育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要关注、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缺陷,仅以家庭为主体,依靠学校的正面教育还不够,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作用,建立齐抓共管高效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全社会积极关注他们道德养成的良好氛围,保证这些孩子与健全家庭子女一样茁壮成长。通过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环境,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知书识礼、懂得感恩,养成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侵蚀的道德品质,成长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好孩子、好学生,有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总之,儿童时期是认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重视德育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快乐生活、快乐学习,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需要!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德育问题
1.人生观的偏离
由于长期外出打工造成农村孩子的父母在孩子道德认识引导中的缺位,残缺的家庭结构很难让农村留守儿童发展到父母所期望的程度,同时由于农村留守儿童对自己认识不足,人生观、世界观也逐渐偏离了正确轨道。他们的父母外出回到家乡显示爱的方式往往对子女采取过多的金钱和物质的补偿,并且处处顺着孩子的心意,长此以往,导致部分孩子缺乏远大理想,学习目标不明确,认识不到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在学校没有集体主义责任感,从而形成不正确的价值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的陋习,并直接导致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
2.亲情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开,无法与父母进行情感交流和互动,造成孩子亲情缺失,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也变得淡薄,从而导致他们性格发展严重失常,心灵孤寂,经常产生不明原因的消极情绪和自卑心理,甚至产生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性格内向、自闭、蛮横霸道、自制能力差,以自我为中心,逃避责任,对父母、老师的信任感比其他儿童差。
3.道德意识行为的异常
农村留守儿童因缺乏保护而总觉得别人会欺负他,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常为一点小事计较,对其他监护人的管教有较强的逆反心理,对学校、老师、家长禁止的行为屡屡犯禁,如私自下河游泳、路上玩火、打架斗殴、旷课逃学等,甚至与社会游手好闲的人在一起不务正业。同时部分孩子还可能会受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会受到其他学生的恶意歧视、冷落,这些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因素长时间淤积于心,就会使他们表现出容易冲动、脾气暴躁、爱挑衅,具有强烈的攻击性等偏执行为,不尊敬师长,不能与同学友好相处,痴迷于电子游戏,泡网吧等,厌学情绪日益滋长,甚至有的还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道德滑坡,逐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农村留守儿童德育问题的解决策略
1.重视家庭教育
(1)选择健康的教育方式
西方有句名言:一个母亲胜过一百个优秀教师,一个父亲胜过一百个校长。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自由和幸福的港湾,父母的爱对孩子来说是无价之宝,父母应尽可能多地关心子女,切不可为了“票子”而误了孩子。外出务工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常回家看看或常用电话与孩子多沟通,多听听子女的心声,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怀、家庭的温暖,并及时帮助他们纠正错误。在进行亲情教育的基础上给予合适的物质鼓励,从源头上切断致使孩子产生不良品质的因素,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身心健康发展。
(2)提升监护人的文化水平和责任意识
父母要精选最合适的监护人,被委托的监护人必须可靠,道德品质端正,文化水平要高,行为习惯良好,同时能自觉接受学校育人观念的培训提升其素质,能主动承担起他们的道德教育工作,责任意识比较强,能主动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生理、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发现问题能及时给予疏解并随时向家长汇报,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快乐成长。
(3)要重视日常道德品质的养成
2.发挥学校道德教育的基本力量
(1)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农村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为他们的德育工作提供便利条件。
(2)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在班级内,教师可以开展互助组、心连心等活动,建立良好的班集体,让农村留守儿童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使这些孩子的心理话有处讲,有人听,从而化解他们的心理冲突,排解他们在认知和情绪上出现的心理困惑和障碍,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危机阶段,培养健全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逐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具有集体主义责任感,为道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3)将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学校开展德育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以大纲为依据,结合学科特点,寓德育于智育之中,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引导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锤炼意志和品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道德品质。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学校要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增强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如开展运动会、演讲比赛、绘画比赛、艺术节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发挥自身特点,展示才能和表现个性的机会,将道德教育的内容寓于活动之中,培养他们乐群、合群、乐观、开朗的性格,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3.创新德育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要关注、弥补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缺陷,仅以家庭为主体,依靠学校的正面教育还不够,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职能作用,建立齐抓共管高效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机制,形成育人合力,构建全社会积极关注他们道德养成的良好氛围,保证这些孩子与健全家庭子女一样茁壮成长。通过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健康环境,促使农村留守儿童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知书识礼、懂得感恩,养成自觉抵制不良行为侵蚀的道德品质,成长为一名身心健康的好孩子、好学生,有力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总之,儿童时期是认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道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总结。重视德育工作,为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使农村留守儿童快乐生活、快乐学习,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