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yiyaya135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校园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微观结构中的重要一环,在网络环境下建设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已势在必行。本文从校园文化的特征入手,分析网络对校园文化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究和谐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高校;和谐;网络文化
  
   如今,网络已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高校中的教师和学生更是每天与网络有着零距离的接触。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并以此作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的体现,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和塑造着高校学生。互联网的发展冲击着高校校园,影响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和发展。网络环境的出现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在继承校园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研究校园文化的新情况、新特点,全力建构网络环境下的和谐校园文化。
   一、高校校园文化的特征
   (一)稳定的继承性
   校园文化尤其核心部分,具有非常稳定的继承性,这就类似于人们常说的校园的文化传统。每个高校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尤其是历史比较久远的大学,历经代代相传、积淀,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校园文化。
   (二)触角的敏感性和时间的超前性
   高校由于学生多为青年,敢想敢为,对新思想、新观念比较敏感,接受得快;校园文化主体有较高的文化层次,思想活跃,敢于改革开拓,能走在时代前列;高校学科教育能够迅速反映学术研究、社会思潮的新动态、新发展和新成果。这些因素决定了校园文化触角的敏感性。
   超前性不仅应注意传统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积极作用,而且更要注意现代以至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对于校园文化建设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例如,网络时代的到来对校园文化的冲击。
   (三)形式的多样性和参与的自主性
   校园文化形式多彩纷呈,生动活泼,十分适合高校师生的需要。广大师生,尤其大学生应以极大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投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来。
   (四)教育的渗透性
   校园文化对师生尤其大学生具有很强的教育渗透性,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形成于无形之中又作用于无形之中,自然而然,易于接受,是一个日常性的、渐进性的长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校园文化得到很好的建设,那么各种积极的文化因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对人的基本修养需求和育人目标渗透于大学生文化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网络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网络自进入高校校园之后,其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就被受关注。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了大学生的学习内容。传统的教学是师生面对面的进行“填鸭式”的灌输,学生被动地接受。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网络拓宽了学生学习的渠道和途径,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使得教学双方有了更大的空间。使得参与式、启发式教学真正成为可能,其形态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
   2.拓展了大学生的交往空间,增强了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个性的张扬,同时为大学生情绪宣泄提供了良好的途径。网络交往使得人们的交往空间扩大,人际沟通的时效性、便利性和准确性提高,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大学生通过网络参与管理、发表作品、与教师同学交朋友,展示自身的价值。通过设计和维护网站、担任网管等方式发挥特长,既可以锻炼自己的能力,又可以极大地增强其自信心。同时,网络的匿名性为广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及时释放和网友之间的情感帮助、心理支持提供了新渠道。目前,我国大学生面临巨大的就业、考研等压力,上网消遣成为大学生目前排解压力的重要渠道之一,这无疑对大学生的成长是有利的。在网上跟帖,发表一些意见和建议,可以很好地释放压力,与网友进行交流,让大学生受到一定的启发与教育。
   3.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构成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殊关系。网络不断地丰富了高校校园文化,并越来越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极大地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力。高校校园文化原有的独立性、相对封闭性,在网络环境下完全被打破了。高校校园文化的视野拓宽了,张力也增加了。基于网络的高校校园文化不再囿于校内,也同步辐射到校外,使之越来越成为社会大众共享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4.促进了高校校园文化自身的发展。网络的无限包容性、无限拓展性使它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更新。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它几乎可以呈现一切人类文明的成果,其丰富性使之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也正因如此,网络已成为高校校园文化自身发展的一种强大的驱动力。
   (二)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网络冲击高校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弱化了其道德意识。网络是国际化的、开放的、自由的、民主的,网上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各种信息趋于无围墙、无国界化,不同价值观的文化可以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因而网络信息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少“垃圾”。各样的思想观念、文化热点、行为方式出现,不同地域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时期文化在高校校园内相互激荡,可以说网络催生了多元价值观。网络文化的异质性、多元性,改变了大学生固有的价值观念,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以至于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呈现出双重或多元价值标准并存的局面,由此而来造成的道德判断力削弱、道德评价失范,最终必然导致大学生道德选择迷惘和价值取向紊乱。
   2.网络使部分学生脱离现实生活,沉迷于虚拟世界不可自拔。网络是开放的,而身处网络世界中的人在人机对话中却是相对独立和封闭的。对于少数缺乏自制力的大学生来说,网络让他们体验到了虚拟世界的快感,使他们沉迷于其中而脱离了现实的社会生活。现实人际关系的淡化,产生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了特有的网络问题,如网络成瘾症、网恋、人格自闭、人格分裂、网络犯罪等。同时,这些问题也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了很大的伤害。
   三、和谐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策略
   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是指校园文化系统中,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始终贯穿“和谐”这一主线,以网络时代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来认识和谐校园文化。同网络带来的积极影响相比较,其消极影响是次要的,也是可以控制的。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共生共存,網络与高校校园文化的和谐,正是高校发展追求的目标之一。网络与高校校园文化完全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共同发展,也完全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和谐发展。
   (一)加强物质建设,打牢网络时代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大学校园文化的网络化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大学校园文化形态在网络上呈现和展示,而是大学校园文化形态的创新,是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实现两者结合的产物。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前提是建立网络。学校主要是建立校园网络,包括校园网的硬件环境和校园网的应用系统。要量力而行,不断推进,加大对网络物质设施的建设,努力建设数字化校园。首先,要加大网络硬件建设力度,为数字化校园构建提供优质的硬件环境。其次,网站建设要贴近实际,一方面,要加强“红色网站”建设,弘扬主旋律,用主流的意识形态占领阵地,强化网站的引导功能;另一方面,要创新网站内容,丰富互动形式,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说服力。
   (二)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全面、可行的网络行为管理系统
   首先,网络管理应从制度入手,规范网络运行规则,严肃网络行为规范,同时强化对各种信息的适时监控、分析、加工、处理等,从源头上减少、杜绝有害信息,强化正面引导,净化网络环境。建立一支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精通思想政治工作,并且掌握网络宣传技术的专兼职网络工作队伍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支队伍,进行有效的监管,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网络文化中的指导地位,唱好网络文化的主旋律,杜绝网络中的反动、黄色、腐朽和暴力等文化内容。
   其次,网络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管理在努力实现“自律”和“他律”结合的过程中,也在倡导“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理念。在网络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管理机制中也涵盖了大学师生在应对各种问题时的“自助”和“他助”相结合的矫正机制和干预机制,强调师生共同参与建设,以消解网络文化对大学师生的负面影响。同时,注重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加强网络道德的宣传力度,使学生将网络道德和网络技术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倡导道德自律,强化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识别警觉能力、自律能力和免疫能力。引导大学生培养网络公德意识,做到不看、不听、不传黄色信息,不抛垃圾信息,不在网上进行恶作剧,使用文明的上网语言。
   (三)开展豐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
   学生、教师是网络化的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生与教师是网络化校园文化建设的关键。同时,丰富多彩、清新健康的网络校园文化能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与教师。学校应当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网络化校园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高校要运用有效杠杆,尽力规避浮躁、虚假、急功近利等风气,保持大学宽松、活跃、执着的学术环境,充分发挥人文和艺术学科的优势,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加强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总之,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开拓人们视野、加快人类沟通交往、带给人类文明的同时,也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严重的威胁。因此,高等学校必须认真研究网络环境下校园文化呈现出的新特点,针对新问题,提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举措,构建和谐的高校校园文化,以适应网络化时代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徐书业.学校文化建设研究[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赵均.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现代传播,2007,(5).
  [5]韩冰清.网络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略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2).
  [6]高鸣,贾敬远.网络文化视域中的校园文化建设路径选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6).
  [7]陈启文.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路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8]杨玉海.素质教育理念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
  [9]朱小翠.和谐校园文化构建初探[J].中国科技信息,2005,(3).
  [10]高鸣.论网络文化背景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学海,2007,(6).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 NDH—A 型核子土基密度、含水量联合测定仪的测量原理、标定方法、使用试验及测试数据的分析.同时就中子源和γ源的相互干扰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针对含测量误差高维数据半参数变系数部分线性模型的经验似然校正问题,通过对对数经验似然比统计量统计性质的分析与计算,提出一种新的估计对数经验似然比统计量的期望和方差
<正>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目前已成为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害,而糖尿病肾病是最严重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一旦临床糖尿病肾病诊断成立,其病理改变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改变
本文阐述了计算机场地设计的全过程,详细地介绍了计算机机房的总体布局、工艺流程和配电设施,提出了较为合理的机房建筑技术要求及应采取的必要措施,并根据具体问题,提出了具
目的:检测性传播疾病(STD)中的淋球菌(NGH)、解脉支原体(UU)和沙眼衣原体(CT).方法: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FQ-PCR)技术.结果:156份标本中,114份呈阳性结果,占总标本量7
在实Banach空间中研究渐近伪压缩半群公共不动点的强收敛性问题,提出黏制迭代算法,并且证明了该公共不动点是一个变分不等式的唯一解.所得结果将文献[8]中的结果从Halpern迭
摘 要:项目化教学是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本文针对肉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在项目化教学改革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归纳和总结,根据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的分析、项目化课程的设计、教学情境的设计三个步骤,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  关键词:肉制品加工;项目化;教学改革  项目化教学是当前许多高职院校正在积极探索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按照学习目标将课程细化成若干操作性强的项目,课程教学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
摘 要:研究生教育是国家人才培养与社会建设的需要。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关系其能否健康成长。文章就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概括,并分析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建议对策。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表现  近年来,研究生教育由精英培养模式逐渐向大众模式过渡,使得研究生面临的各种压力不断增加,同时,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因经济
摘 要:社会认知能力是个人在社会情境中,根据自己的过去经验和思想观念,准确分析、判断情境里善恶美丑的能力。社会认知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重要意义。初中思想政治课程要将培养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使学生能够正确了解和分析社会中的一些行为和现象,提高自身思想政治素质。本文对初中思想政治学科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社会认知能力进行探讨。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