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优势 加快调整 全面振兴西安装备制造业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ohn_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西安市抓住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国际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和东部制造业向西部转移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通过合理规划工业布局,推动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同自主创新相结合,努力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围绕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加大招商引资和重点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西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不断加大对装备制造业企业建设项目的扶持力度;强化服务意识,努力为企业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等项工作,加快装备制造业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装备制造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一、目前西安装备制造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西安市装备制造业总体发展较快,呈高速发展态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装备制造业工业化水平较低,装备制造业总量偏小。全市装备制造业企业中,代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多层次的装备、技术和工艺并存,水平参差不齐。缺少在国内外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有山无峰的现象,已成为影响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原因。
  2、国有企业改革滞后,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我市装备制造业企业大多数为国有企业,企业改革滞后,国资比重过大,活力不够。多数装备制造业企业自主开发和自主创新能力较弱,核心竞争力不强,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较少,难于保持强劲的发展后劲。
  3、企业发展资金普遍紧张,重点建设项目整体投入力度不够理想。据调查,目前全市工业企业资金缺口达35亿元。一方面银行工业信贷投入减少,上半年,西安市工业短期贷款为245.6亿元,比年初下降1.4%,加剧了企业流动资金紧张状况。另一方面企业的融资渠道不畅,加之部分重点企业去年都有重大项目在实施,导致资金紧张程度较为严峻。截至9月底,20个装备制造业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只占总投资的13%。
  4、产业链短,本地产品配套率低。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的产业链短,为大企业重点产品配套的本地企业少,配套率低。通过对陕重汽、陕鼓、法士特、比亚迪、西电公司、标准股份等6户重点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统计情况看,在陕西省内的平均配套率为34.1%,在西安地区的平均配套率仅为22.7%(按配套金额计算)。
  
  二、西安市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的重点及措施
  
  要以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西安市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实施方案》确定的重点目标任务和《西安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的贯彻实施,立足培育扶持,注重协调服务,加强监测调控,及时跟踪指导,切实抓好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各项工作的落实。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快实施西安市二环内及二环沿线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搬迁改造工作。大力实施企业搬迁改造工作,要将装备制造业企业作为试点,先行一步,摸索途径、探求方法、积累经验。据初步统计,现已完成搬迁改造的企业有7户,分别是西玛电机、陕重汽、内燃机配件厂、木工机械厂、搪瓷厂、拖拉机厂和大方实业等,其中装备制造业企业有5户。正在组织搬迁改造的企业有3户,分别是冶金机械厂、保温瓶厂和钟表材料厂,2006年年底保温瓶厂和钟表材料厂可完成搬迁改造。2007年计划搬迁改造的企业有15户。对已经搬迁完成的企业,要完善外部环境建设,帮助企业尽快步入正常生产经营轨道。对正在搬迁的企业,要积极主动帮助企业解决搬迁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顺利完成搬迁改造任务。对政府主导性和引导性搬迁的企业,要制定年度实施计划,确定具体的搬迁企业名单和搬迁方案,全力组织实施。通过搬迁改造,加快企业发展,壮大西安市装备制造业。
  2、努力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发展。按照《西安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的要求,要重点培育扶持一批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企业,力争在2008年以前,使西电、陕重汽、西飞、比亚迪等率先实现超百亿元目标。在项目、资金和企业发展用地等方面,对有优势的、能率先发展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进行倾斜,通过上市融资、发行企业债券、银行信贷、社会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逐步提高外资和民营资本的比重。以大企业为主,重点在汽车及零部件、高中压输变电成套设备、专用通用设备以及航空航天设备等产品的产业链延伸上有所突破,提高本地配套率。
  3、积极组织开展工业招商引资工作。要围绕装备制造业优势产业发展、产业链延伸,组织开展各类专业化招商引资活动,重点引入产业带动型大项目以及国际知名装备制造业企业的研发中心、设计中心,特别是生产制造中心落户西安。要特别重视西咸一体化,与陕北、陕南经济合作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市上组织的各项招商引资活动,主动出击,力求成效。召开军工与地方企业座谈会、项目推介会,研究军工技术、民品扩散、项目合作以及产品配套、产业链延伸等问题,促进军工优势资源与地方经济的融合。
  4、坚持自主创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大力支持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要帮助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充分发挥产学研联合的平台作用,大力提升企业的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下一步的工作重点要放在西电、陕重汽、法士特、比亚迪等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优势产品上,争创“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在西安市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高新区、经开区、市科技局、市经委实行分工负责制。各部门定期到各自负责的单位去调研,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科研成果,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交流会、洽谈会、网络信息公布等形式,搭建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提高科研成果的就地转化率。
  5、加大重点建设项目的投入力度。对《西安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中确定的20个重点建设项目要加大投入力度,年底前力争完成投资50亿元。要积极帮助西飞公司争取大客和大运飞机项目能够定点西安市。联合汽车电子西安厂的汽油发动机控制系统项目和西安造纸机械生产建设项目要争取年底前启动。对进展较慢的项目要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要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项目顺利进行。
  6、充分发挥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多元化融资的作用。以政府信用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企业资产为承载,充分发挥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多元化融资作用,把从金融机构首批融资的20亿元资金,重点用于国企改革、重大项目建设、部分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二环企业搬迁。同时,市工业资产经营公司还要积极整合相关企业优良资产,实现企业借壳上市或境内外上市。
  7、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西安装备制造业企业中,中央和省属企业居多,国有比重较大,国企改革任务非常重。地方政府要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配合他们搞好改制工作。对市属尚未完成改制的78户国有企业,2007年底以前,要通过优化股权、资源整合、盘活资产、兼并出让、依法破产等多种形式,完成改制任务。2006年年底确保完成20户工业企业的改制工作。要全面启动11户市属国有企业中小学的移交工作以及市属13户企业办医院的分离工作。
  8、努力提高军工资源优势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军工企业是西安市装备制造业的主体,在技术、产品、人才、装备和资金等方面具備较大的资源优势。为此,要全力支持军工企业重大军转民项目建设,充分发挥重点军转民产品对地方经济的带动作用,提高军工企业与地方经济的融合度。要组织西飞公司等军工企业与地方企业配套协作座谈会,重点开展为新舟60支线飞机的辅助动力装置、压力调节器、电子设备、内部设施等零部件的配套工作,实现新舟60支线飞机重点零部件国内配套零的突破。全力支持通用飞机、大中型航空发动机、机场助航灯、冷藏车、沃尔沃大客车、运载火箭、航天发动机、卫星有效载荷及卫星应用地面系统等航空、航天军转民品的研发生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企业积极参与建设项目的合资合作及产品配套。
  9、搭建服务平台,强化政府指导和协调力度。一是贯彻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让企业切实能够享受到这些政策的实惠。对《西安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提出的新政策,要抓紧制定实施细则,贯彻落实到具体工作当中。二是积极推进能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以装备制造业企业为主,选择80户企业作为西安重点用能企业,按不同比例下达万元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控制指标,以节能技术的推广、节能产品的使用、节能设施的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清洁生产进程,到2006年年底,全市要努力完成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5%的目标任务。三是大力培养技能型、适用性技工人才。要对市属部分技工学校进行整合,进一步优化技工教育资源配置,培养更多的技能型、适用性人才。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涌现出许多引人注目的明星企业,如海尔、联想、北大方正、四川长虹等。这些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其优质的产品和独特的经营管理理念与哲学,逐渐在市场上确立了牢固的地位,从而赢得了广大消费者的支持和认同。然而,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把产品销售出去,这就要求营销是高绩效的。进入21世纪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观念层出不穷,市场营销的发展深受这些新技术和新观念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