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胡廷江声乐作品中不乏有许多经典的曲目,风格多变,织体写法丰富,本文选取了胡廷江声乐作品中的《绒花》,分析其织体的运用。钢琴有着宽广的音域、美妙的音乐,因此,钢琴伴奏广泛应用于声乐日常教学、演出等活动中。只有认识到钢琴伴奏在教学中的作用以及钢琴伴奏者应该具备那些素质,才能更快、更全面地提高伴奏的水平,从而更好地推动音乐的发展。钢琴伴奏是以单一乐器担任伴奏最为普遍和有效果的一种。[2]
【关键词】织体运用;钢琴伴奏艺术;即兴伴奏;胡廷江
【中图分类号】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歌曲创作背景及调式分析
歌曲《绒花》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酩作曲,是影片《小花》的插曲。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河南省的桐柏山区的故事。桐柏山区是淮河的源头,影片中主要讲述了以赵小花和何翠姑寻找哥哥的情节为主线,其中强烈表现了兄妹情和母女情,深刻表现出战争时期人民生死离别的哀痛,赞颂了她们为了解放全中国,牺牲自己的崇高的境界。影片中,在茂盛的绒花树林里,翠姑为了救身负重伤的同志,抬着担架翻山越岭的时候,她的鲜血染红了她的双膝,却一声不吭咬着一缕头发坚持的画面时,《绒花》骤然响起,歌曲里真挚又朴实的情感,自然、流畅、朴实、又有丝丝悲伤旋律,令人顿时潸然泪下。歌曲形象与影片人物的表现极大地渲染了影片中战争年代人们为解放全中国浓烈的情感和决心。
如果想要完成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并表达出其作品的内涵,首要条件就是要认真细心地去研究这部作品的曲子与歌词。通过对歌曲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歌词与曲子表达的情感进行结合,浅析歌曲《绒花》中的舞台表演。
通过对谱例的研读,我们可以浅要分析出此歌曲全曲为大调性色彩,但是,其中巧妙地加入了属于中国音乐的五声音列元素,中西合并和淮河地区一带山歌的曲调和中国人民内心情感表达的方式和运用,使歌曲作品的民族韵味骤然增强。下面我们借助谱例来分析歌曲《绒花》。
二、歌曲钢琴伴奏的织体分析
谱例一
谱例一是绒花的前奏部分,是由弱拍起的三连音来进行的,紧接着,后面的部分均是以同样的形式开展。右手的旋律部分不仅是前奏,同样也是《绒花》这首作品的副歌部分,三连音的手法我们都知道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前奏我们也能够知道这首作品的整体情绪的表达。另外,左手的伴奏部分采用的是全分解的伴奏形式,它与半分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音响效果。
每个小节左手的和弦根音都用保持两拍的形式,这样的弹奏效果不仅强调了和弦中和声效果的重要性,以免被后面的和弦内音吞噬;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能够找到前奏部分是分为四句话的,每句话的重拍位置占了两个小节的位置,那作为左手伴奏,它就担负着2拍子的基本奏法,每小节的重音强调出来,无疑让演唱者和演奏者更好地拿捏作品,领悟作品。
前奏部分的最后一个小节,按照前奏旋律的进行理应结束,但作品中添加了一句尾声,这样的手法增强了民族音乐的特色,同时也让演奏者和演唱者更好地呼吸,更好地配合。这样的手法在声乐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手法,同样也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手法。可以将这种方法加以改编或修改运用到即兴伴奏中。
谱例二
这首作品采用了分解的伴奏形式来贯穿副歌前的所有部分,右手部分是分解,左手部分的和弦则采用低音、高音呼应的形式,这样的伴奏形式可以更好地把控二拍子的强弱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每个小节均是如此,如谱例二中的第二小节则没有采用这样的方法,我认为,这样既尊重了歌词韵律的走向,又使得伴奏不会过于单调。另外,在演唱者有长音保持的时候,伴奏部分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如第五小节中右手的分解由左手完成,右手则添加了几个音符,这几个音符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民族音乐色彩,而且对整个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伴奏的织体也丰富了起来。副歌的第一部分则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伴奏织体,我们不妨先研究副歌旋律,两句副歌部分都是由“啊”引导的旋律最高点,然后有所回落,第一句用的是p的力度,第二句用的是mf的演唱力度,所以,第一句应采用安静流畅的伴奏形式,左手是竖直和弦,在保持和弦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右手部分进行简易的分解。
谱例三
谱例三是第二句的副歌部分,由于演唱力度的增加,在左手伴奏中也增加了相应的跑动。右手则有“蜻蜓点水”的意味,同一种和弦分解形式,突出最高音,如此一来,在演唱者悠扬简略的旋律中,钢琴部分就非常有张力,钢琴伴奏的作用就最大化了,对于推动音乐发展,抒发歌曲情绪都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由于副歌往往需要情绪上的对比,而复调织体连篇使用不仅会限制主旋律向高潮段落推进,也会给听众造成长时间的多声部听觉压力,干扰主旋律的发展。
词作家田农和刘国富将绒花比作影片中的何翠姑,借助桐柏山区典型的树种绒花树对何翠姑进行赞美和表现。用几句话就概括出了绒花坚毅的品格与美丽,并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何翠姑勇敢、坚强,在战争中舍己为人的坚毅品格。在谱例二中,左手声部低音区与高音区交替出现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相结合的节奏型,形象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翠姑步履维艰的攀登场景,右手支聲复调波浪式走向的旋律线条与左手的跨越音型使主人公柔中带刚的性格、崇高的思想在钢琴 伴奏中完美地体现出来。
这种写法也是胡廷江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将旋律加厚,在八度内添加和声音程,使得旋律部分更加流动,更有递进的感觉。这种写法在《马桑树儿搭灯台》中也出现过,起到了使旋律听起来更加丰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古荣霞,时尚花腔民歌创新——浅析胡廷江花腔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演唱特点[J].黄河之声,2017(21):125.
[2]陈秋月.浅谈胡廷江钢琴伴奏编配中织体运用的艺术特色——以六首声乐作品为[J].乐府新声,2014,32(2):191.
[3]孙玥.中西合璧——《玛依拉变奏曲》艺术特色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12):189.
【关键词】织体运用;钢琴伴奏艺术;即兴伴奏;胡廷江
【中图分类号】613.3 【文献标识码】A
一、歌曲创作背景及调式分析
歌曲《绒花》由刘国富、田农作词,王酩作曲,是影片《小花》的插曲。影片讲述的是发生在河南省的桐柏山区的故事。桐柏山区是淮河的源头,影片中主要讲述了以赵小花和何翠姑寻找哥哥的情节为主线,其中强烈表现了兄妹情和母女情,深刻表现出战争时期人民生死离别的哀痛,赞颂了她们为了解放全中国,牺牲自己的崇高的境界。影片中,在茂盛的绒花树林里,翠姑为了救身负重伤的同志,抬着担架翻山越岭的时候,她的鲜血染红了她的双膝,却一声不吭咬着一缕头发坚持的画面时,《绒花》骤然响起,歌曲里真挚又朴实的情感,自然、流畅、朴实、又有丝丝悲伤旋律,令人顿时潸然泪下。歌曲形象与影片人物的表现极大地渲染了影片中战争年代人们为解放全中国浓烈的情感和决心。
如果想要完成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并表达出其作品的内涵,首要条件就是要认真细心地去研究这部作品的曲子与歌词。通过对歌曲词曲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歌词与曲子表达的情感进行结合,浅析歌曲《绒花》中的舞台表演。
通过对谱例的研读,我们可以浅要分析出此歌曲全曲为大调性色彩,但是,其中巧妙地加入了属于中国音乐的五声音列元素,中西合并和淮河地区一带山歌的曲调和中国人民内心情感表达的方式和运用,使歌曲作品的民族韵味骤然增强。下面我们借助谱例来分析歌曲《绒花》。
二、歌曲钢琴伴奏的织体分析
谱例一
谱例一是绒花的前奏部分,是由弱拍起的三连音来进行的,紧接着,后面的部分均是以同样的形式开展。右手的旋律部分不仅是前奏,同样也是《绒花》这首作品的副歌部分,三连音的手法我们都知道是有一定的推动作用,通过前奏我们也能够知道这首作品的整体情绪的表达。另外,左手的伴奏部分采用的是全分解的伴奏形式,它与半分解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音响效果。
每个小节左手的和弦根音都用保持两拍的形式,这样的弹奏效果不仅强调了和弦中和声效果的重要性,以免被后面的和弦内音吞噬;另一方面,我们应该能够找到前奏部分是分为四句话的,每句话的重拍位置占了两个小节的位置,那作为左手伴奏,它就担负着2拍子的基本奏法,每小节的重音强调出来,无疑让演唱者和演奏者更好地拿捏作品,领悟作品。
前奏部分的最后一个小节,按照前奏旋律的进行理应结束,但作品中添加了一句尾声,这样的手法增强了民族音乐的特色,同时也让演奏者和演唱者更好地呼吸,更好地配合。这样的手法在声乐作品中是非常常见的一种手法,同样也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手法。可以将这种方法加以改编或修改运用到即兴伴奏中。
谱例二
这首作品采用了分解的伴奏形式来贯穿副歌前的所有部分,右手部分是分解,左手部分的和弦则采用低音、高音呼应的形式,这样的伴奏形式可以更好地把控二拍子的强弱关系,但是,我们可以发现,并不是每个小节均是如此,如谱例二中的第二小节则没有采用这样的方法,我认为,这样既尊重了歌词韵律的走向,又使得伴奏不会过于单调。另外,在演唱者有长音保持的时候,伴奏部分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如第五小节中右手的分解由左手完成,右手则添加了几个音符,这几个音符的使用不仅增强了民族音乐色彩,而且对整个音乐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伴奏的织体也丰富了起来。副歌的第一部分则采用了两种不同的伴奏织体,我们不妨先研究副歌旋律,两句副歌部分都是由“啊”引导的旋律最高点,然后有所回落,第一句用的是p的力度,第二句用的是mf的演唱力度,所以,第一句应采用安静流畅的伴奏形式,左手是竖直和弦,在保持和弦功能不变的情况下,右手部分进行简易的分解。
谱例三
谱例三是第二句的副歌部分,由于演唱力度的增加,在左手伴奏中也增加了相应的跑动。右手则有“蜻蜓点水”的意味,同一种和弦分解形式,突出最高音,如此一来,在演唱者悠扬简略的旋律中,钢琴部分就非常有张力,钢琴伴奏的作用就最大化了,对于推动音乐发展,抒发歌曲情绪都有着非常好的效果。由于副歌往往需要情绪上的对比,而复调织体连篇使用不仅会限制主旋律向高潮段落推进,也会给听众造成长时间的多声部听觉压力,干扰主旋律的发展。
词作家田农和刘国富将绒花比作影片中的何翠姑,借助桐柏山区典型的树种绒花树对何翠姑进行赞美和表现。用几句话就概括出了绒花坚毅的品格与美丽,并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何翠姑勇敢、坚强,在战争中舍己为人的坚毅品格。在谱例二中,左手声部低音区与高音区交替出现的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相结合的节奏型,形象地刻画了女主人公翠姑步履维艰的攀登场景,右手支聲复调波浪式走向的旋律线条与左手的跨越音型使主人公柔中带刚的性格、崇高的思想在钢琴 伴奏中完美地体现出来。
这种写法也是胡廷江创作中的常用手法,将旋律加厚,在八度内添加和声音程,使得旋律部分更加流动,更有递进的感觉。这种写法在《马桑树儿搭灯台》中也出现过,起到了使旋律听起来更加丰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古荣霞,时尚花腔民歌创新——浅析胡廷江花腔作品的艺术特色及演唱特点[J].黄河之声,2017(21):125.
[2]陈秋月.浅谈胡廷江钢琴伴奏编配中织体运用的艺术特色——以六首声乐作品为[J].乐府新声,2014,32(2):191.
[3]孙玥.中西合璧——《玛依拉变奏曲》艺术特色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12):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