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改背景下,论文结合导学案在我校的使用情况以及自己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其作用与如何更好地利用它促使课堂高效方面做了一番探索。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导学案;作用;使用
一、导学案教学的作用
1.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
它改变了以统、独、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2.学案导学给学生预习教材提供了依据
“学案导学”明确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扩展了思考的方向,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达到不同的认识层次;从多个方位思考教材,对教材重难点有了深层次的把握,突出了例题的重要性、应用性,每道例题紧跟巩固练习,强化了知识点应用,每节学案都有相应的达标检测,为学生当堂检测学习效果提供了工具,方便学生及时查找不足。
3.学案导学为教师系统把握教材提供了有效途径
“学案”上整合了一节课必需的多种资源,节约了教师备课的时间,为教师把精力用在突破教材重难点上、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上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整合现代化教学资源,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搭建了平台,增强了课堂的多样性。
二、导学案的高效使用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有趣的、具体的、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导学案”的学始于疑中,问题情境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学生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并且与学生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可通过动手操作、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的长度,那么就可以知道A、B两点的距离.你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吗?”由现实的题材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通过对导学案各环节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针对课前收集的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通过学生同桌探讨、小组讨论、个体发言、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好为下一过程中的“教师穿插点评”作好充分准备。
讨论时应注意:
(1)讨论要充分,可适当进行争论。切不可一个学生回答了,教师就迫不及待滔滔不绝地讲,以避免讨论流于形式。
(2)要一类问题一类问题地讨论,便于归纳,避免重复。
(3)讨论要照顾“学困生”,充分体现“面向全体”的原则。
3.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对于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要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教师穿插点拨时应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讲的内容——自学后不能掌握的内容,解决疑难。
(2)明确讲的方式——在学生教学生一次次更正同学间互相质疑、讨论之后,教师作出评价、总结性概括。
(3)明确讲的要求——引导学生找规律,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帮助学生归纳,使知识点上升为理论。
4.归纳总结环节,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学生要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5.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
要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行当巡视,以搜集答题信息,然后出示参考答案,再由小组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当堂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当堂检测的要求:
(1)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5分钟。
(2)紧扣课本。练习的内容是完成课本的练习和习题或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补充的练习,要注意练习的设计,体现代表性,把握“适度”和“适量”,确保课堂上完成。
(3)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时,教师不得辅导学生,不得干扰学生,发现问题可以留到课外辅导。
(4)强调独立、强调动手操作。
总之,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課标的教师,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导学稿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多地传递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精诚合作的情谊,架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陈志军,《浅谈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制与使用》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导学案;作用;使用
一、导学案教学的作用
1.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变革
它改变了以统、独、偏为特征的课堂教学,以学生的自学为基础,以师生互动为手段,以发现问题自我探究为主要方式,以学生多种能力的养成为目标,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的理念。
2.学案导学给学生预习教材提供了依据
“学案导学”明确了每节课的学习目标,扩展了思考的方向,使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的数学,达到不同的认识层次;从多个方位思考教材,对教材重难点有了深层次的把握,突出了例题的重要性、应用性,每道例题紧跟巩固练习,强化了知识点应用,每节学案都有相应的达标检测,为学生当堂检测学习效果提供了工具,方便学生及时查找不足。
3.学案导学为教师系统把握教材提供了有效途径
“学案”上整合了一节课必需的多种资源,节约了教师备课的时间,为教师把精力用在突破教材重难点上、关注学生个性化发展上提供了可能,也为教师整合现代化教学资源,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搭建了平台,增强了课堂的多样性。
二、导学案的高效使用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素材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经验,提供有趣的、具体的、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让学生经历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导学案”的学始于疑中,问题情境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用学生的眼光去寻找那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并且与学生生活背景密切相关的素材,创设使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创设情境的方式很多,可通过动手操作、做数学游戏、讲数学故事、联系实际生活等多种方式进行.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中位线”时,教师可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
“如图,A、B两点被池塘隔开,在AB外选一点C,连结AC和BC,并分别找出AC和BC的中点M、N,如果测得MN的长度,那么就可以知道A、B两点的距离.你知道这是什么原理吗?”由现实的题材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某种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学生通过对导学案各环节的讨论,尝试解决问题
针对课前收集的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独学、对学和群学”,通过学生同桌探讨、小组讨论、个体发言、全班辩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充分调动优秀学生的带动作用,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辨析,尽可能互相启发,消化个体疑点。引导学生讨论时,教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情境和氛围,要求学生大胆质疑、敢于争论并各抒己见,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佳时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迅速准确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和难点,好为下一过程中的“教师穿插点评”作好充分准备。
讨论时应注意:
(1)讨论要充分,可适当进行争论。切不可一个学生回答了,教师就迫不及待滔滔不绝地讲,以避免讨论流于形式。
(2)要一类问题一类问题地讨论,便于归纳,避免重复。
(3)讨论要照顾“学困生”,充分体现“面向全体”的原则。
3.教师精讲点拨,学生归纳总结
提倡学生自学为教师的精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在课堂中解决学生反馈的疑难信息时,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备课条件下进行随机备课,它需要教师有更丰富的知识、更高妙的教学机智、更精湛的业务水平。教师可采用两种方式处理学生具有普遍意义的疑点。一是点拨。在学生相互讨论解决疑点的过程中教师参与其中,适时点拨;或是某个问题,某个组已经解决,对于其它组仍是疑点,教师可让已解决问题的小组做一次“教师”,面向全体学生讲解,教师补充点拨,这也可以说是讨论的继续。二是精讲。对于难度较大的倾向性问题,在学生渴望释疑的心理状态下,教师要针对其疑点,快速确定讲的内容,抓住要害,讲清思路,明晰事理,并以问题为案例,由个别问题上升到一般规律,以起到触类旁通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归纳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归纳智能的提升。
教师穿插点拨时应做到三个明确:
(1)明确讲的内容——自学后不能掌握的内容,解决疑难。
(2)明确讲的方式——在学生教学生一次次更正同学间互相质疑、讨论之后,教师作出评价、总结性概括。
(3)明确讲的要求——引导学生找规律,不能就题讲题、只找答案,帮助学生归纳,使知识点上升为理论。
4.归纳总结环节,梳理知识,形成网络
学生要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的重点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把知识梳理成线,形成网络加深印象;要突出易错易混易漏的知识薄弱点,引起全体同学足够的重视;教师要及时反馈,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起导向作用。
5.当堂达标训练,知识迁移拓展
要紧扣目标,当堂训练,限时限量,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可行当巡视,以搜集答题信息,然后出示参考答案,再由小组讨论,最后再由教师讲评,重点展示解题的思维过程。针对学生当堂检测中出现的问题,待教师及时矫正之后,可即时补充练习题,给学生内化整理的机会,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能,逐层分化,立足教材,超越教材,以开放的学习思路拓展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把新知识纳入到个体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个体的创新性能力。
当堂检测的要求:
(1)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5分钟。
(2)紧扣课本。练习的内容是完成课本的练习和习题或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补充的练习,要注意练习的设计,体现代表性,把握“适度”和“适量”,确保课堂上完成。
(3)学生完成当堂作业时,教师不得辅导学生,不得干扰学生,发现问题可以留到课外辅导。
(4)强调独立、强调动手操作。
总之,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化,指引着数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作为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能善于利用新課标的教师,其实新课标的提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新课标”下没有优质的“新课堂”。我已深深地感受到份份导学稿不仅传授了知识更多地传递出教师与教师之间精诚合作的情谊,架起了学生与教师之间良好沟通的桥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陈志军,《浅谈初中数学导学案编制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