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大家都爱陶渊明?

来源 :杂文月刊(选刊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jia0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凡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人,都知道陶渊明。一提到他,就是归隐田园,潇潇洒洒,特立独行。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爱甩手不干的人多了去了,就他陶渊明一人亘古不朽,成了“归隐”的代名词。
  老子开山立派,其后下落不明;张良帮刘邦平定天下后,找了个山头躲起来;梁羽生写完许多侠士故事,自己退出了江湖……但他们隐居的名声都不如陶渊明大。他“隐”了,反倒因“隐”而火了。
  陶渊明之于中华儿女,就像梭罗和《瓦尔登湖》之于西方人,已经成为一种生活态度,约等于一种形容词。尤其当人加班头疼、信用卡还款日逼近、一天要开八个会时,人人想当陶渊明。
  他的影响力可不是最近才有的。历史上,仰慕陶渊明的人可以组成一本厚厚的名人录,贯穿每朝每代。孟浩然说“最嘉陶征君,目耽田园趣,自谓羲皇人”。李白说“渊明归去来,不与世相逐”。陶渊明的粉丝团里还有王维、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韩愈、黄庭坚、王安石、朱熹、辛弃疾、归有光、曹雪芹、鲁迅、朱光潜、梁启超……几乎承包了整个语文课本。
  要说陶家的名人不少,在那个时代,陶渊明绝不算最耀眼的那个。他的爷爷陶侃才是大人物,从县城小公务员一路升到郡守、刺史、侍中、太尉,最后封长沙郡公,那真是逆风翻盘的底层奋斗青年。陶侃的母亲湛女士也是位奇女子。发迹前,大雪天家里来了朋友,没有酒肉招待,湛女士二话不说把青丝剪下卖掉,换来酒菜,又把房柱子砍了当柴火,来招待朋友。
  遗憾的是,这两位的名声都没有超过他们的后人陶渊明。有人说,这说明文学成就可以碾轧一切。陶渊明太有个性、才华太高了。不管人世间多么势利,大众多么追慕庸常的生活,骨子里究竟都向往特立独行。
  陶渊明放着大官不做,老百姓们觉得很“飒”。陶渊明早年做过江州祭酒,但因为“不堪吏职”辞官了。他当时三十岁不到,升到厅局级,说不干就不干了。
  不当官了,只能回家种地,可见当时择业之狭窄。若是当今,这么优质的内容生产者,随随便便拿版税、写公号开打赏都能闯进福布斯富豪榜。
  在那个读书人稀少的时代,读完书去种地,就像北大毕业卖猪肉一样引起讨论。山下小村庄,景色美滋滋,院里有桃树、李树、榆树、柳树……当然还有菊花。可是种田实在累人,陶渊明的身板受不住,在家躺了一阵,饿得不行,又去当官了。
  年底专员来查,要考核,让他穿得体面点,于是有了那句“不为五斗米折腰”。有才的人溢价太多了,能定义历史,也能因才华“任性”。有一次,陶渊明正在制作酿熟的酒,找不到滤网,正巧有官员跑去拜访他,他顺手把那人纱帽摘下来,过滤酒糟,用完还给他:“多谢了。”
  因为他是陶渊明,所以这些轶事被后人反复吟诵。连他喜欢什么样的花,也会被引申。这些喜恶和生平我们是从作品里读到的,文字成为唯一的媒介,连接了晋朝和二十一世纪。如果不是有文字,谁还会记得两千年前的人呢?
  陶渊明在去世前给自己写过祭奠的诗,说“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他想象自己死后,亲戚还会哭几声,等亲人也死了,就没人再记得自己了。那么忧伤,那么无可奈何。这或许真的是很多亡灵的宿命,但因为陶渊明留下了禁得住时间考验的文章和思想,于是,一个初中生也知道晋朝有个叫陶渊明的人,他写了很多诗,他归隐了,他爱喝酒也爱菊花。
  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通过什么让后人知道呢?那些成天出现在微博上的响当当的名字,又通过什么让后人知道呢?
  媒介发明了许多,文字已不再新鲜,千年之后,人们还能从声音、影像或是其他高科技手段中听到、看到我们这代人。除了要赞美文字、赞美科技进步连接今天和明天,那些集聚了天分、勤劳、运气和资源的人,總得留下些好东西让后人记住你。
  到了那个时候,被历史筛选出来的真偶像,一定比电视上的少。
  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6月6日
其他文献
与某公一起乘火车,买了两张卧铺票,都是中铺。上了车,某公就爬到铺位上,躺下来。  靠窗有个空位,我坐下,看窗外的风景。某公指着他对面的中铺喊我,你为什么不上来躺躺?我摇摇头说,坐会儿,蛮好。  坐了一会儿,累了,我也爬上铺位,躺了一会儿。但大白天的,根本睡不着,躺了一会儿,感觉难受,我便又爬起来,在车厢里来回走走,在座位上坐一坐,听其他旅客唠嗑。  某公一直躺在他的铺位上。其间,我几次喊他也下来坐
期刊
“快开学了,老师在哪?”一度是压在不少偏远地区校长心头的巨石。去年还有报道,在浙江这样的发达省份,也出现了中小学教师“辞职潮”。教师招不来、来了留不下,教育就会地动山摇。不久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从破解发展瓶颈入手,为“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出了不少真招实招。  所谓真招实招,除了一以贯之强化教师的荣誉评价机制,更是要下大力气构建一套回报与付
期刊
王介民是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他教书时,给天之骄子们上的第一堂课是:削铅笔。  上世纪80年代,学生买到的全部是传统型铅笔,并非如今各種规格的自动铅笔。那种条件下,如果要完成工程设计图纸,线条的粗细要靠铅笔刀削出的铅笔芯直径来控制。为了达到绘图要求,王老师详细讲授了削铅笔时的注意事项,铅笔与小刀保持的角度,切削的部位,笔芯的长度以及用刀时的力度、适度。最后,他向全体同学提出一个要求,画图前须准备
期刊
斯坦福大学经济学家罗斯高的一项研究成果引起了广泛的重视。这项研究发现,在中国一些农村地区,有超过一半的孩子没有机会上高中。罗斯高等人看来,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就业结构会发生很大变化,服务业需要的劳动力不同于第一和第二产业,如果劳动力素质不能相应提高,那么经济就会停滞,并且带来严重的社会冲突,因为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受教育程度在高中以上的将从产业调整中受益,而教育程度达不到高中的可能失去工作机会
期刊
“娱乐至死”的年代,影视界大刮娱乐风,影视明星纷纷化作大腕。我就见过某“女神”在电视娱乐节目里自诩“高智商”,还卖弄风骚地宣称:“我有‘最强大脑’,主要是我的屁股比较大。”“女神”自炫屁股大,引来满场尖叫。这般搞笑,是娱乐,还是肉麻?  由此想起鲁迅的《夜来香》这篇杂感,五百来字,却予弥漫上海滩的色情文化以辛辣讽刺和沉重一击。它录下一首广播歌曲《夜来香》歌词:“夜来香,夜来香,千万种香花儿比不上…
期刊
名师与高徒  万世师表是孔夫子。他的徒弟,有几位真能青出于蓝?颜回?公冶长?子路?还是子贡?  “名师出高徒。”这话说来好听,可是不太反映事实。  贝多芬的师傅是谁?什么人教毕加索绘画?张大千的师傅又是哪位高人?  所以,“名师出高徒”这话,马屁成分居多。  不过,此话一出,往往两代皆悦。小小的五个字,一说出口,鲜见师徒两位不笑逐颜开的。  但师与徒的关系,对各自的成就,实在不见得有什么直接的影响
期刊
有数据显示现代人90%患有松鼠病。松鼠病已和焦虑症、懒癌一起被列为本世纪人类三大绝症。  松鼠病是指要过冬的松鼠,喜欢在窝里囤积大量的坚果,坚信某天会用上它,但实际上最后却很少吃。反映在人身上,就是喜欢疯狂囤货。  松鼠病患者最常见的逻辑是:“总有一天我会用到这些东西。”“这些东西一定有它的价值。”其实,这是种心理疾病,学名叫强迫性囤积症。  不同的人,松鼠病的具体表现有細微差别。  日用品松鼠:
期刊
国学大师饶宗颐去世了,享年101岁。  提到饶宗颐,最容易想到的便是“北钱南饶”“北季南饶”,这也是个有意思的对比,很显然,北边有两位,分别是钱锺书、季羡林,南边只有一位,便是饶宗颐,按照武侠里的说法,饶宗颐先生这是“以一敌二”。  钱锺书说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说“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能得到钱、季两位先生如此高的评价,说一句“饶宗颐是大师中的大师并不为过”。  关于饶宗颐,还有一个
期刊
霧霾险、中秋赏月险、人在囧途险……如今,随着互联网保险的迅猛发展,一些机构借势推出了不少基于特定场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细分保险品种,但其中不乏“奇葩险”。据调查,这些“奇葩险”,往往“不保险”,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属于噱头,在理赔上存在困难,有的甚至还涉嫌网络赌博。  这正是:  “喜怒哀乐”一把抓,  保险品种竞奇葩。  创新不是挡箭牌,  风险莫入百姓家。  摘自《人民日报》2018年5月31
期刊
前一阵子回老家看大舅,赫然发现他的房子外墙上钉着一块“扶贫户”的牌子,上面写了他的名字和扶助人的名字,看了之后很让我感慨。  大舅家的生活确实不富裕,日子过得紧巴巴,见他成为扶贫对象,获得政府一些帮助,当然为他高兴。  但我深深意识到,他这个“贫”是扶不起来的。为什么呢?  很多人认为,贫穷是一种物质窘迫、财务不自由的窘境,却没有意识到贫穷真正的意思是放弃和认命。因为有贫穷催逼着,要急于应对眼下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