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道德与法治》作为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科目,对初中生良好道德素养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更是如今素质教育的有效体现。初中教师如何在该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本文通过对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探究,为教师更加顺利地开展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活动给予对策。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道德观念养成的重要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更好地将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针有效落实,有利于学生素质上的全面发展,对德智、法治的教育落实更加巩固,从而使学生建立优秀的道德文化素养,还能对学生普及全面的法制知识,培养学生健全的法制意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教师应当勇于创新更加适用于实际教学的教学理论,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思路进行改进,进而切实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创新教师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其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改革创新新的教育模式,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制度方针,以注重素质教育为基础,不断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进行优化。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当然也是如此。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被如今道德与法治所替换的原因,就是为了要切实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因此,作为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不断改良自身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思想,积极将传统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其主要教学目的便是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进行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全面发展加以重视,明确教师自身课堂引导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二、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对初中学生来说,人文文化积累是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积极将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进而逐步提高学生人文文化积累,同时,也可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例如,在教授“守望精神家园”这课中,其教学重点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因此,教师应当在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宜的知识要素,并和课堂知识相结合。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加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富含爱国情感的诗句,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先对诗句含义进行大致讲解,然后与学生共同分析古人对家国民族的深切热爱之情,进而要求学生记住并掌握这些诗句。对仗工整押韵的诗句有利于学生熟记并掌握,进而使课堂教学的意義得以升华,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又比如在学习“选择希望人生”这课时,教师首先需要指引学生要拥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进而将传统文化中有关此类的诗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先带领学生对诗句大意进行理解,然后再要求学生对诗句能够熟练背诵。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精髓,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氛围,同时还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
三、理论结合实际教学
生活是理论实践的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的多数试题都是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原型,以实际生活案例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同样,其课程理论也是根据实际问题提炼而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注重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将理论联系实践。
例如,在进行“少年的担当”这课时,教师应当首先明确这堂课的教学主旨,即让学生通过这堂课意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可先向学生布置一个课堂作业,让学生例举几个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如子女、游客、公民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上的谈论交流,引导学生进入到这些角色当中,为学生营造直观的生活情境。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子女的责任是赡养父母,为家庭营造和谐氛围;游客的责任是保护景区环境,杜绝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公民的责任是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然后教师根据这一基础,引导学生融入自身生活,组织学生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如作为子女应当时刻关心自己的父母与家人;作为游客应当保持景区环境,不能在景区乱丢垃圾;作为一个公民应当遵纪守法,看见违法行为要勇于制止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换位思考,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生活意识,为课堂和生活搭建一座桥梁。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文文化的培养,积极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课堂知识相融合,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广大教师应当勇于创新教学方法,敢于实践,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策略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8,(12):73.
[2]李兴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48):153.;
黄厚先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松烟中学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方法;素质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道德观念养成的重要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可以更好地将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针有效落实,有利于学生素质上的全面发展,对德智、法治的教育落实更加巩固,从而使学生建立优秀的道德文化素养,还能对学生普及全面的法制知识,培养学生健全的法制意识。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下,教师应当勇于创新更加适用于实际教学的教学理论,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对教学思路进行改进,进而切实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创新教师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其要求教育工作者积极改革创新新的教育模式,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制度方针,以注重素质教育为基础,不断对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教学质量进行优化。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当然也是如此。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传统的思想品德课程被如今道德与法治所替换的原因,就是为了要切实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因此,作为教授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师,应当不断改良自身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思想,积极将传统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其主要教学目的便是对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修养进行培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对学生全面发展加以重视,明确教师自身课堂引导地位,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掌握课堂学习的主动权,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
二、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对初中学生来说,人文文化积累是学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前提,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五千年来的文化积淀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当积极将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进而逐步提高学生人文文化积累,同时,也可使课堂教学内容更为丰富。
例如,在教授“守望精神家园”这课中,其教学重点就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积累,因此,教师应当在传统文化中选取适宜的知识要素,并和课堂知识相结合。比如在实际教学中加入“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等富含爱国情感的诗句,既能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又能充分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先对诗句含义进行大致讲解,然后与学生共同分析古人对家国民族的深切热爱之情,进而要求学生记住并掌握这些诗句。对仗工整押韵的诗句有利于学生熟记并掌握,进而使课堂教学的意義得以升华,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之情。又比如在学习“选择希望人生”这课时,教师首先需要指引学生要拥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进而将传统文化中有关此类的诗句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先带领学生对诗句大意进行理解,然后再要求学生对诗句能够熟练背诵。在课堂实际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精髓,能使课堂充满人文氛围,同时还能使学生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一举两得。
三、理论结合实际教学
生活是理论实践的基础,道德与法治课程当中的多数试题都是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作为原型,以实际生活案例作为问题的切入点,同样,其课程理论也是根据实际问题提炼而成。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当注重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将理论联系实践。
例如,在进行“少年的担当”这课时,教师应当首先明确这堂课的教学主旨,即让学生通过这堂课意识到责任感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可先向学生布置一个课堂作业,让学生例举几个不同社会角色的责任,如子女、游客、公民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上的谈论交流,引导学生进入到这些角色当中,为学生营造直观的生活情境。学生经过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子女的责任是赡养父母,为家庭营造和谐氛围;游客的责任是保护景区环境,杜绝破坏公共设施的行为;公民的责任是维护国家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然后教师根据这一基础,引导学生融入自身生活,组织学生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学生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如作为子女应当时刻关心自己的父母与家人;作为游客应当保持景区环境,不能在景区乱丢垃圾;作为一个公民应当遵纪守法,看见违法行为要勇于制止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使学生换位思考,将课堂理论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生活意识,为课堂和生活搭建一座桥梁。
综上所述,初中教师在进行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中,应当注重对学生人文文化的培养,积极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课堂知识相融合,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广大教师应当勇于创新教学方法,敢于实践,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策略分析[J].文理导航(上旬),2018,(12):73.
[2]李兴平.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策略探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2018,(48):153.;
黄厚先 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松烟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