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发展模式之经验借鉴

来源 :财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在这项合作中,中新双方都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苏州工业园区的成功可被看作是两个国家经济发展互惠共利的结果。苏州对新加坡模式的借鉴是卓有成效的。在目标、层次、发展方式上,都吸收了新加坡经济发展模式的精华,从而推动自身不断被整合入全球经济体系。而展望园区未来的发展方向,可以发现,新加坡经验的借鉴空间依旧十分巨大。
  
  近年来,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已成为许多地区发展经济的重要途径。以苏州为例,长达十年的时间里,苏州工业园区认准了新加坡经验并坚持不懈地加以借鉴。统计显示,2006年,苏州工业园区GDP已达87亿美元(人民币680亿元),约为新加坡1321亿美元G DP的1/15。近13年,新加坡以6%的平均速度增长,而园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0%左右。十多年来,已有定论,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与新加坡两国政府之间最大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是国际合作的成功范例,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最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开发区之一。在成功的背后,最值得我们关注的是苏州工业园区中国和新加坡两国互惠共利的结果。
  
  中国政府考虑新加坡为合作对象的原因
  
  中国选择新加坡作为合作伙伴是有多种原因的。
  首先,中国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为避免与发达国家的合作给刚转型的社会经济状况带来强烈冲击,于是选择新加坡这个同样有着被殖民经历的小国,这种发展模式于中国有益。同时,1980年左右,新加坡开展了以“重建亚洲价值观”为特征的“再亚洲化”运动,这种共同繁荣亚洲的追求使中国改革领导者更倾向于选择新加坡作为合作伙伴。
  第二,1978年以来,中国经济发展高度依赖因劳动力无限供给带来的生产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但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不断推进现代化,中国迫切需要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企业管理、推进工业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新加坡作为一个由劳动密集型产业迅速转向高科技产业的国家,并在世界体系中享有贸易自由与技术进步的成果。一方面,它拥有的大量跨国公司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丰富的管理经验;另一方面,它作为一个媒介,可以逐步将西方的先进技术转移至中国。
  第三,至1980年,中国的环境保护活动收效甚小。大量的国有企业,不管盈利或亏损,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采取措施应对工业污染问题。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早期发展历程相似,中国也是采取了“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虽然1989年12月通过了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但因法律执行力较弱、污染控制需要付出大量的资本,中国城市和农村均有较大规模的工业污染。而反观新加坡的裕廊工业,它采取了以国有资本推进大规模的工业发展,并在发展的同时着手处理环境问题的工业发展模式。在进行工业选址和制定企业运行规章时,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的措施都被当作一个关键因素加以考虑。新加坡的工业建设旨在逐步消除高污染、低增殖的工业类型,从而改善国内的生态环境。如建立生态友好型工业项目,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资源,维持一个城市及其周围区域的生态平衡。这对于中国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第四,新加坡与中国在种族和文化上的相似性,便于将新加坡的模式“中国化”,这特别表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与发展方面。同时,新加坡“廉政建设”的成功,也能为中国解决腐败问题提供借鉴意义。
  
  新加坡选择苏州作为合作对象的原因
  
  新加坡工业重建始于1919年,三十年中,由跨国公司引导的、出口型的战略模式为新加坡积累了大量的资本和管理、技术、市场经验。然而,新加坡作为一个城市国家,缺乏直接的、可控的港口腹地,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资本和技术的发展潜力。而1985年的经济衰退,证实了新加坡对资本浮动较大的国家的经济依赖会损害本国的发展。所以,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加坡开始推行两种不同但相互补充的经济发展路径。首先,与核心发达国家保持联系,依赖国际市场、技术扩散效应、国际资本以提升本国竞争力。而第二条道路则是指向新加坡的邻国,即在亚洲一太平洋区域的、有着高速市场发展潜力的国家:马来西亚、印尼、越南、泰国、中国。
  苏州工业园区的建设不仅是一种资本投资,还涉及到城市规划的改变、公司管理、土地使用等方面的经验借鉴。新加坡选择苏州作为合作对象并非是偶然的。苏州位于资源丰富的长江三角洲,该区域由八个集合城市组成: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通、杭州、嘉兴和湖州。总体特征是农业生产率高、水资源丰富、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有高水平的研究中心、基础设施网络连接紧密、财政支持雄厚,并正在逐步由一个内向型、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向外向型、技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过渡。预计到202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就会被整合入全球经济。对于苏州来说,拥有交通、信息传递上的极大便利:拥有国际航空港、世界性的远程通讯网络、较强的道路承载能力、通向主要港口(包括上海,张家港)的铁路。在劳动力上,一方面教育设施齐备,拥有高科技的研究中心,对高科技的人才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苏州作为区域物资和服务的集散中心,便于大量中国内地的工业需用劳动力进入,这为苏州带来了丰富且成本较低的劳动力资源。而高质量的生活水平,如丰富旅游资源、温和适宜的气候、清洁无污染的环境,已逐步成为跨国公司考虑投资选址的重要因素。
  苏州工业园区对新加坡经验的借鉴:
  五个目标,三个层次,五种方式,十项成效
  (一)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目标有五个
  一是保证投资环境与国际市场和国际惯例迅速接轨;二是保持社会文化事业与经济同步发展甚至超前发展,以较小的社会成本实现经济现代化;三是使园区经济体制直接进入法制化、规范有序、健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阶段;四是让园区本身及进区企业从一开始就实行科学管理和现代化管理;五是使园区产业直接进入技术、资金密集型,乃至以IT业、知识密集型产业为先导的阶段。
  (二)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内容主要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般经济管理范畴,即规划和建设现代化城镇并为之招商。具体内容包括:城市规划和城市管理;水、电、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开发和管理,土地和建筑开发,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和高效使用资金、物资、能源、人才等生产要素,建立信息系统,招商引资,发展旅游产业。
  第二层次,为经济体制改革范畴,即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管理城镇的经济和社会。这些经验主要是:所有外资、内资企业均实行现代企业制度,政府对企业只服务不干涉;建立法人投资和银行信贷的风险责任,企业拥有投资自主权;劳动者竞争就业,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有关部门定期发布工资增长指导线;实行集养老、失业、住房、医疗、生育保险为一体,自我储蓄的公积金制度;大力发展会计、审计、律师、仲裁、质量认证等市场中介组织;建立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机制;建立服务周到的邻里中心等。
  第三层次,属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范畴,即“廉政、法制和精神文明”,核心在于借鉴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主要体现在: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用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来代替政府指令,以达到公正。在容易出现腐败的地方设置严密规范和制度,让人难以犯规或不敢犯规。
  (三)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有五种方式
  一是深入研究,消化由新方提供的有关新加坡经验的资料;二是中方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和选拔出来的优秀专业人才,按专业和不同阶段需要,分批赴新加坡培训;三是新方派出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参与苏州工业园区的开发和经营管理,通过具体的工作实践直接传授经验;四是请中新双方的专家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在苏州就地培训干部;五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所取得的成果,并保证在园区实行。
  到2003年年底,苏州工业园区派往新加坡培训的人员已有70批11013人次,其中60%是园区管委会和中新合资的园区开发公司的人员,其余是江苏省及苏州市政府的公务员,以及园区所属乡镇和有关公司的管理人员。管委会和园区开发公司的中层以上干部一般都去培训过多次。为了加强沟通,随时解决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苏州市政府与新加坡裕廊镇管理局成立了双边工作委员会。
  (四)苏州工业园区借鉴新加坡经验取得了十大成效
  正是由于借鉴了新加坡发展经济、城市建设和公共管理的一整套经验,苏州工业园区的经济总量才能够以50%左右的速度猛增,成为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型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聚集之地。10多年来,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过程中,苏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在新加坡经验的深刻影响下,苏州工业园区形成了强烈的“亲商”观念,即政府各部门都强化了为客商赢利服务的观念。同时,还学会了建立国际招商网络,通过分析国际资本流向,主动前往具有明显投资意向的跨国公司,以优惠政策进行敲门招商。第二,园区从新加坡借鉴了国际通行的科学的城市规划原则、方法,先规划后建设,先地下后地上,超前规划,不随意改动规划,避免了许多城市“建了拆,拆了建”的瞎折腾,赢得了投资者的赞赏。第三,园区从新加坡学来了高标准、高起点的环境保护的理念和方法,区内各项环保标准远远高于一般城市,绿化率高达440%,与发达国家区别甚微。第四,新加坡政府机构的高效与廉洁,造就了新加坡良好的投资环境。而今,苏州工业园区也获得了如此评价。第五,从新加坡中央公积金制度变化而来的园区公积金制度,开辟了一条中国社会保障的新路。员工自己存钱保障自己,而不是年轻人保障老年人,这极大地调动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第六,在新加坡“流动自由、中介规范、法制健全、讲求效率、不断创新、富有活力”思想的指导下,园区实现了人力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建立了网络化的职业介绍系统、专业化的就业培训系统、市场化的劳动力价格系统、法制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程序化的评价反馈系统。第七,园区借鉴新加坡的“用制度保证劳资关系”的做法。如在经济景气时,引导有秩序地适度加薪;不景气时,引导合理地减薪。第八,借鉴新加坡发展公共组屋的方式,实现了“居者有其屋”。园区超前开发大众住房,让每套大众住房的售价相当于员工家庭年收入的400%左右,让员工分享园区发展的成果。目前,园区已累计建设商住房4400多万平方米,入住居民4万余人;由政府投资兴建的不以赢利为目的“邻里中心”,极大地方便了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第九,接受新加坡前总理吴作栋的建议,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园区建立了“以明天的科技,培训今天的学员,为未来服务”的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培养的高级技术工人成为外资大公司争抢的“宝贝”。第十,借鉴新加坡海关运用贸易网络和电子数据互通系统的经验,园区与上海海关合作,在国内率先实现了进出口货物“直通”。此外,法规健全,有法必依是新加坡国际知名的一大优点。对此,苏州工业园区尽力效仿,编制和颁布了关于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投资、劳动、行政收费、公积金和公务员等方面的40多个《管理办法》,并十分注重依法办事,已在投资者中产生了良好声誉。
  
  苏州工业园区未来发展的展望
  
  回顾苏州10多年来工业的发展,若用一个国际化制造业基地的标准来看园区,可以说水平较高。然而,现今的新加坡已开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了新的生产性服务业、智力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等新领域。对于苏州工业园区来说,值得借鉴的空间依旧十分巨大。中新双方应该着眼长远,寻找有利于双方应对挑战的新的合作领域与思路。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