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
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不专属于青年人,但对青年人尤为重要。青年人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奥秘的渴求,对于每棵创新的“幼苗”,我们都要赞美它、保护它,并促使他发展壮大。
高中教师工作的对象都是青年人,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政治课教师,课本就是我们“战斗”的武器。然而在21世纪,我们却深深感到:我们的“武器”太陈旧、太落伍了。在这个“不是你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的时代,我们的课本仍然十年如一日沿用同样的教学案例,就像人家已用“奔4”,而我们还敲打着“286”一样。
也许,这些都是专家们精造出来的“典型”案例,很“经典”,也许,只有“经典”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像歌曲,有经典老歌可以代代传唱,但是还是有许多新的音乐,以不可阻挡之势占据人们感官,叫醒人们的耳朵。
放眼我们的生活:影视、曲艺、音乐……外面的世界有太多的事物吸引我们,如果还固守着旧的教学案例,别说学生,就连老师自己恐怕都味同嚼蜡了。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新鲜的教学案例、新的角度思考传统问题,应该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一、 明星故事中领悟哲学道理
追星,在学生中是普遍现象,有时学生为了它甚至荒废了学业,但如果加以引导,则可以为教学服务。
周杰伦,时下的天王巨星,他的成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周杰伦,3岁开始练钢琴,18岁高中毕业就在酒吧打工——钢琴伴奏员;后进入吴宗宪的公司,成为一名幕后工作人员;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写的歌无人问津。他写了一首《眼泪知道》给刘德华,对方说“眼睛知道什么?”,拒绝了他。又写了《双节棍》给张惠妹,也遭到拒绝。吴宗宪看到了他的努力,对他说“给你一周的时间,写五十首歌,选十首给你出专辑”。于是,周杰伦买了一箱子的方便面,整整七天,足不出户。吴宗宪以为他写不出来,然而他做到了。这就是他的第一张专辑《杰伦》,此次一炮而红。
这个故事,追星族们很感兴趣,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思考:
1. 周杰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音乐的热爱,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 吴宗宪的慧眼识金说明了什么道理?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3. 他两度受挫给我们什么启示?
——正确对待逆境,不悲观、不消沉。
还有周星驰、张怡宁、女排……哪一个成功的背后没有一段拼搏的经历。信手拈来,都可以作为案例,学生爱听,何乐而不为!
二、 经典小故事的启迪
一个在越南打仗的士兵,有天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父母他快退伍了,可以回家了。父母当然很高兴,在电话中表示希望他越快回家越好。士兵告诉父母有一个战友要同他一起回家,理所当然的父母表示欢迎。孩子告诉父母,这位战友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支手臂和一条腿,而且这个人要和他们一起住。父亲却肯定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因为这样会造成家庭的负担,建议让他自己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听了这些就挂了电话,几天后,他们的孩子自杀了。当父母万般绝望地和孩子告别时,令他们更加痛不欲生的是:他们的孩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一生独立的,我们应该养成关爱陌生人的习惯,那也是在关怀我们自己。
把道德教育融入教学过程,这本来就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不要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用案例来阐述联系的观点,岂不比空洞的理论说教要好得多?
“关爱别人等于关爱自己”这个主题,还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岂不比“尽信书,不如无书”简明得多,岂不比“a-b=a (-b)”有意义得多?
三、 旧曲也可以唱新调——老故事、新道理
司马光砸缸,已经让一代又一代学习他的“打破常规、逆向思维”。为什么,在教学中不进一步挖掘故事背后的创新理念呢?我们可以运用一连串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
假设这个故事发生在现在:
1. 如果你是个企业家,如何对待这件事?
——请司马光做品牌代言人,扩大产品知名度。
2. 如果你是广告人,会怎样做?
——高薪聘请司马光加盟,做创意总监。
3. 司马光自己可以从事什么职业?
——点子公司、策划人。
其实生活中可以发掘的视角很多,关键是“新意”,学生是否关注。我们一直反对教条主义,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要总走老路。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每天都有变化。我们的工作要走在时代的前沿,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仅不应成为口号,更要贯彻到教学工作中。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新国家才会新。创新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任重道远。
(河北大城一中)
江泽民同志强调创新的意义: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不专属于青年人,但对青年人尤为重要。青年人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奥秘的渴求,对于每棵创新的“幼苗”,我们都要赞美它、保护它,并促使他发展壮大。
高中教师工作的对象都是青年人,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培养创新精神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工作在一线的政治课教师,课本就是我们“战斗”的武器。然而在21世纪,我们却深深感到:我们的“武器”太陈旧、太落伍了。在这个“不是你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的时代,我们的课本仍然十年如一日沿用同样的教学案例,就像人家已用“奔4”,而我们还敲打着“286”一样。
也许,这些都是专家们精造出来的“典型”案例,很“经典”,也许,只有“经典”才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就像歌曲,有经典老歌可以代代传唱,但是还是有许多新的音乐,以不可阻挡之势占据人们感官,叫醒人们的耳朵。
放眼我们的生活:影视、曲艺、音乐……外面的世界有太多的事物吸引我们,如果还固守着旧的教学案例,别说学生,就连老师自己恐怕都味同嚼蜡了。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新鲜的教学案例、新的角度思考传统问题,应该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一、 明星故事中领悟哲学道理
追星,在学生中是普遍现象,有时学生为了它甚至荒废了学业,但如果加以引导,则可以为教学服务。
周杰伦,时下的天王巨星,他的成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周杰伦,3岁开始练钢琴,18岁高中毕业就在酒吧打工——钢琴伴奏员;后进入吴宗宪的公司,成为一名幕后工作人员;作为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写的歌无人问津。他写了一首《眼泪知道》给刘德华,对方说“眼睛知道什么?”,拒绝了他。又写了《双节棍》给张惠妹,也遭到拒绝。吴宗宪看到了他的努力,对他说“给你一周的时间,写五十首歌,选十首给你出专辑”。于是,周杰伦买了一箱子的方便面,整整七天,足不出户。吴宗宪以为他写不出来,然而他做到了。这就是他的第一张专辑《杰伦》,此次一炮而红。
这个故事,追星族们很感兴趣,我们可以引导他们思考:
1. 周杰伦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深厚的音乐功底和对音乐的热爱,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
2. 吴宗宪的慧眼识金说明了什么道理?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3. 他两度受挫给我们什么启示?
——正确对待逆境,不悲观、不消沉。
还有周星驰、张怡宁、女排……哪一个成功的背后没有一段拼搏的经历。信手拈来,都可以作为案例,学生爱听,何乐而不为!
二、 经典小故事的启迪
一个在越南打仗的士兵,有天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告诉父母他快退伍了,可以回家了。父母当然很高兴,在电话中表示希望他越快回家越好。士兵告诉父母有一个战友要同他一起回家,理所当然的父母表示欢迎。孩子告诉父母,这位战友在战场上失去了一支手臂和一条腿,而且这个人要和他们一起住。父亲却肯定地告诉孩子不可以,因为这样会造成家庭的负担,建议让他自己设法解决这个问题。孩子听了这些就挂了电话,几天后,他们的孩子自杀了。当父母万般绝望地和孩子告别时,令他们更加痛不欲生的是:他们的孩子只有一只胳膊和一条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人可以一生独立的,我们应该养成关爱陌生人的习惯,那也是在关怀我们自己。
把道德教育融入教学过程,这本来就是我们应尽的职责,不要只是为了教书而教书。用案例来阐述联系的观点,岂不比空洞的理论说教要好得多?
“关爱别人等于关爱自己”这个主题,还体现了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岂不比“尽信书,不如无书”简明得多,岂不比“a-b=a (-b)”有意义得多?
三、 旧曲也可以唱新调——老故事、新道理
司马光砸缸,已经让一代又一代学习他的“打破常规、逆向思维”。为什么,在教学中不进一步挖掘故事背后的创新理念呢?我们可以运用一连串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训练。
假设这个故事发生在现在:
1. 如果你是个企业家,如何对待这件事?
——请司马光做品牌代言人,扩大产品知名度。
2. 如果你是广告人,会怎样做?
——高薪聘请司马光加盟,做创意总监。
3. 司马光自己可以从事什么职业?
——点子公司、策划人。
其实生活中可以发掘的视角很多,关键是“新意”,学生是否关注。我们一直反对教条主义,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不要总走老路。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每天都有变化。我们的工作要走在时代的前沿,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仅不应成为口号,更要贯彻到教学工作中。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新国家才会新。创新思想政治教学工作任重道远。
(河北大城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