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背景下,高校古筝教育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有力推动了这门传统艺术在的普及和传承。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在长期的教学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却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提升,使教学效果的提升陷入了瓶颈。鉴于此,本文从古筝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谈起,分析了古筝特有的审美意蕴,并就提升路径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能力;必要性;审美意蕴;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J63232-4
【文献标识码】A
一、 古筝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 古筝的性质和特征使然
古筝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在千年的发展衍变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如形制美、作品美、演奏美等等,深入体验这些美感特质,并将其表现出来与观众获得美感共鸣,正是古筝演奏的本质追求之一,也是古筝能够传承到今天的本质原因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古筝教学中,多数教师都将重点放到了技术训练方面,从客观上导致古筝教学成为了单纯的技术训练,演奏效果缺乏艺术表现力,各种审美表现也无从谈起。所以审美是古筝艺术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正是由这种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二) 古筝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
虽然近年来高校古筝教学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却陷入了一个瓶颈之内,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有新的突破。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学中对审美的忽视。受到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虽然很多学生自幼学习古筝,但是却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一直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进入大学校门后,教师仍然将技术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整个学习都处于机械、被动的状态,很多时候虽然能够熟练演奏作品,但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声情并茂、个性化风格等目标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就遇到了最大的阻碍。反之,如果能够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美、体验美、表现美,不但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符合古筝本质艺术规律,还能够为学生就业和今后的个人发展打好基础,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 古筝艺术的审美表现
(一) 形制美
古筝被誉为是“东方的钢琴”,有着丰厚的艺术表现力。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历朝历代都对其形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到今天已经基本定型。我们今天所见到和使用的古筝,多是前宽后窄的流线造型,由面板、雁柱、琴弦、前乐山、弦钉等组成,长度多为163厘米,21根琴弦,琴头或琴尾处经常刻有雕花,敦煌壁画中演奏古筝的飞天美女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二) 演奏美
得益于优美的造型,古筝演奏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演奏者自然、大方的端坐在古筝前,身体自然放松,微向前倾,大臂下垂,小臂平衡于筝面,给人以淡定从容之感。在具体演奏中,演奏者会根据乐曲内容自然加入一些体态动作,比如在演奏抒情慢板时,身体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做轻柔的律动。而演奏热烈的快板时,则是大臂带动小臂有节奏的跳跃。因为这些体态动作是与乐曲内容完全契合的,所以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在欣赏古筝演奏视频时,即便是关掉音响,仅看演奏者的体态,也同样能够获得极大的视觉美感享受。
(三) 声韵美
作为一种传统民族乐器,古筝采用五声调式定弦,由此也形成了“以韵补声”的特点,这看似是古筝在形制上的局限和不足,其实恰恰是古筝特有的美感所在。比如秦筝中的欢音和苦音,即微升4和微降7,在实际的演奏效果中与相邻音形成了稍宽的小二度和稍窄的大二度,从而给人以一种期待感。但是这种微升和微降并不是从琴弦上直接演奏出来的,而是通过左手的吟揉按滑吟等技法来实现的,因为中国的古筝流派众多,诸多流派在以韵补声方面具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更是给人以变化自然之感。而且不仅是在独奏方面,古筝也是民乐合奏中不可或缺的,其音色华丽、流畅、清脆,是民乐合奏中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四) 气韵美
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内容,“气”是指气度、气势、气质;“韵”是指韵味、含蓄、和谐等。气韵作为两者的合一,指的就是一种韵律的和谐统一。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需要调气、贯气和运气,为整个演奏注入呼吸这一生命的原动力,虽然是看不见的,但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给人以得心应手,从容自如之感。在此基础上,演奏者以扎实和娴熟的演奏技法为基础,凭借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想象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个性化的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表现,既能够充分表现出作品所具有的美感特征,同时又融入了自身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了完美的二度创作,获得气韵生动的演奏效果。
三、 提升审美能力的路径
(一) 审美认知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也就是美与丑的认知和辨别能力,由此才能为后续的审美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到古筝教学来说,虽然很多学生已学习古筝多年,但是都没有对古筝的基本形式、特点等有明确的认识。如古筝的发展历史、古筝的形制、古筝的技法体系、古筝作品的分类等。这些基本知识不明确,也就等于失去了辨别的依据和标准。因此需要古筝教师从基础做起,不管当下学生的水平如何,都要将自己还原为一个初学者,全面、认真、细致的了解古筝,感受古筝,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二) 审美感受能力
只有先获得了相应的审美感受,才会形成审美创造的欲望和冲动,这是艺术欣赏和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正如前文中所言,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技术训练上,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感受的培养,从客观上导致了古筝演奏成为了单纯的技术展示,演奏效果也是注定没有艺术感染力的。以一些古筝名曲为例,如《渔舟唱晚》,其本身的表现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生动描绘出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第一部分用舒缓典雅的慢板,描绘出了秀美的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夫们正满载而归。第二部分的节奏加快,情绪更加欢快,通过排比小分句,进一步刻画出了渔夫们的喜悦心情。第三部分通过连续的音型模进和变奏,生动表现出了渔船近岸,渔歌飞扬的场景,到达了整首乐曲的高潮。可以看出,乐曲本身是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内涵的,在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审美体验意识和能力前,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欣赏名家的演奏等,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并由此形成审美创造的冲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审美感受的价值和意义,使之成为古筝学习和演奏中的一种自觉,这对于他们的艺术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 审美创造能力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只有尝试进行审美创造,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因此要在审美认知和感知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差创造能力。作为古筝演奏来说,其中有三个方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第一个是基本演奏技术。古筝演奏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性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如果演奏者的基本功不过硬,那么审美创造也就成为了空谈。从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在入学之前学生的基础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有必要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再次的夯实,通过专题训练、定期考核等方式,帮助学生始终保持在良好的训练状态中。第二是注重作品体现。演奏作为二度创作,是以作品这个一度创作为基础的,所以应该对作品有充分的重视,深入了解和体验作品,而不是像之前一样,仅从技术上进行简单的分析后便开始演奏,包含作品的文本信息、技术特点、主题内涵等,都要进行深入的体验,并由此形成自身的审美感知,为审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是重视舞台实践。公开演奏是古筝存在的基本属性,也是审美创造得到展示的最佳渠道。然而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高校古筝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却存有很大的欠缺,对此应该通过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机会的创造、实践基地的建设等予以全面完善,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和磨砺。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筝是中国传统器乐艺术的代表,既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也有着丰厚的艺术魅力。在今天各种乐器的学习热潮中,古筝学习者数量仅次于钢琴,其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因此古筝艺术在当代有着十分坚实的发展根基,应该在此基础上推动从学习数量向学习质量的发展。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分析了古筝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古筝教学和当代古筝艺术事业,都一定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獻
[1]王莹.继承与创新——对古筝教学的思考[J].艺海,2014(11).
[2]李双燕.浅析对成人古筝教学的思考及教学探索[J].戏剧之家,2015(06).
[3]张欣彤.论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交融[J].戏剧之家, 2015(10).
[4]徐菲菲.浅析当前高校古筝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音乐时空, 2015(14).
【关键词】古筝教学;审美能力;必要性;审美意蕴;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J63232-4
【文献标识码】A
一、 古筝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 古筝的性质和特征使然
古筝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艺术,在千年的发展衍变中,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如形制美、作品美、演奏美等等,深入体验这些美感特质,并将其表现出来与观众获得美感共鸣,正是古筝演奏的本质追求之一,也是古筝能够传承到今天的本质原因之一。然而长期以来,在高校古筝教学中,多数教师都将重点放到了技术训练方面,从客观上导致古筝教学成为了单纯的技术训练,演奏效果缺乏艺术表现力,各种审美表现也无从谈起。所以审美是古筝艺术的本质属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正是由这种本质属性所决定的。
(二) 古筝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
虽然近年来高校古筝教学已经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却陷入了一个瓶颈之内,很难在短时间内再有新的突破。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学中对审美的忽视。受到多种原因的共同影响,虽然很多学生自幼学习古筝,但是却存在着明显的功利化倾向,一直没有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进入大学校门后,教师仍然将技术训练作为教学重点,学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和乏味,整个学习都处于机械、被动的状态,很多时候虽然能够熟练演奏作品,但是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声情并茂、个性化风格等目标很难达到。教学效果的提升也就遇到了最大的阻碍。反之,如果能够从审美入手,引导学生认识美、体验美、表现美,不但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符合古筝本质艺术规律,还能够为学生就业和今后的个人发展打好基础,可谓是一举多得。
二、 古筝艺术的审美表现
(一) 形制美
古筝被誉为是“东方的钢琴”,有着丰厚的艺术表现力。在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历朝历代都对其形制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到今天已经基本定型。我们今天所见到和使用的古筝,多是前宽后窄的流线造型,由面板、雁柱、琴弦、前乐山、弦钉等组成,长度多为163厘米,21根琴弦,琴头或琴尾处经常刻有雕花,敦煌壁画中演奏古筝的飞天美女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二) 演奏美
得益于优美的造型,古筝演奏也给人以美的享受,演奏者自然、大方的端坐在古筝前,身体自然放松,微向前倾,大臂下垂,小臂平衡于筝面,给人以淡定从容之感。在具体演奏中,演奏者会根据乐曲内容自然加入一些体态动作,比如在演奏抒情慢板时,身体会随着音乐的节奏做轻柔的律动。而演奏热烈的快板时,则是大臂带动小臂有节奏的跳跃。因为这些体态动作是与乐曲内容完全契合的,所以给人以浑然天成之感。在欣赏古筝演奏视频时,即便是关掉音响,仅看演奏者的体态,也同样能够获得极大的视觉美感享受。
(三) 声韵美
作为一种传统民族乐器,古筝采用五声调式定弦,由此也形成了“以韵补声”的特点,这看似是古筝在形制上的局限和不足,其实恰恰是古筝特有的美感所在。比如秦筝中的欢音和苦音,即微升4和微降7,在实际的演奏效果中与相邻音形成了稍宽的小二度和稍窄的大二度,从而给人以一种期待感。但是这种微升和微降并不是从琴弦上直接演奏出来的,而是通过左手的吟揉按滑吟等技法来实现的,因为中国的古筝流派众多,诸多流派在以韵补声方面具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更是给人以变化自然之感。而且不仅是在独奏方面,古筝也是民乐合奏中不可或缺的,其音色华丽、流畅、清脆,是民乐合奏中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四) 气韵美
气韵是中国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内容,“气”是指气度、气势、气质;“韵”是指韵味、含蓄、和谐等。气韵作为两者的合一,指的就是一种韵律的和谐统一。在古筝演奏中,演奏者需要调气、贯气和运气,为整个演奏注入呼吸这一生命的原动力,虽然是看不见的,但确确实实能够感受到,给人以得心应手,从容自如之感。在此基础上,演奏者以扎实和娴熟的演奏技法为基础,凭借音乐感知能力、音乐想象能力和音乐创作能力,个性化的对作品进行解读和表现,既能够充分表现出作品所具有的美感特征,同时又融入了自身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从而实现了完美的二度创作,获得气韵生动的演奏效果。
三、 提升审美能力的路径
(一) 审美认知能力
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美的,也就是美与丑的认知和辨别能力,由此才能为后续的审美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到古筝教学来说,虽然很多学生已学习古筝多年,但是都没有对古筝的基本形式、特点等有明确的认识。如古筝的发展历史、古筝的形制、古筝的技法体系、古筝作品的分类等。这些基本知识不明确,也就等于失去了辨别的依据和标准。因此需要古筝教师从基础做起,不管当下学生的水平如何,都要将自己还原为一个初学者,全面、认真、细致的了解古筝,感受古筝,真正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二) 审美感受能力
只有先获得了相应的审美感受,才会形成审美创造的欲望和冲动,这是艺术欣赏和创作的基本规律。但是正如前文中所言,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都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技术训练上,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感受的培养,从客观上导致了古筝演奏成为了单纯的技术展示,演奏效果也是注定没有艺术感染力的。以一些古筝名曲为例,如《渔舟唱晚》,其本身的表现内容是十分丰富的,生动描绘出了夕阳映照万顷碧波,渔民悠然自得,渔船随波渐远的优美景象。第一部分用舒缓典雅的慢板,描绘出了秀美的湖光山色,夕阳西下,渔夫们正满载而归。第二部分的节奏加快,情绪更加欢快,通过排比小分句,进一步刻画出了渔夫们的喜悦心情。第三部分通过连续的音型模进和变奏,生动表现出了渔船近岸,渔歌飞扬的场景,到达了整首乐曲的高潮。可以看出,乐曲本身是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内涵的,在学生不具备相应的审美体验意识和能力前,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如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对作品进行音乐分析,欣赏名家的演奏等,帮助学生获得相应的审美体验,并由此形成审美创造的冲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帮助学生真正认识到审美感受的价值和意义,使之成为古筝学习和演奏中的一种自觉,这对于他们的艺术发展来说是大有裨益的。
(三) 审美创造能力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只有尝试进行审美创造,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审美者。因此要在审美认知和感知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审美差创造能力。作为古筝演奏来说,其中有三个方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第一个是基本演奏技术。古筝演奏是一门艺术,这种艺术性是以技术为基础的,如果演奏者的基本功不过硬,那么审美创造也就成为了空谈。从实际情况来看,因为在入学之前学生的基础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有必要对学生的基本功进行再次的夯实,通过专题训练、定期考核等方式,帮助学生始终保持在良好的训练状态中。第二是注重作品体现。演奏作为二度创作,是以作品这个一度创作为基础的,所以应该对作品有充分的重视,深入了解和体验作品,而不是像之前一样,仅从技术上进行简单的分析后便开始演奏,包含作品的文本信息、技术特点、主题内涵等,都要进行深入的体验,并由此形成自身的审美感知,为审美创造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三是重视舞台实践。公开演奏是古筝存在的基本属性,也是审美创造得到展示的最佳渠道。然而受到多种原因的影响,高校古筝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却存有很大的欠缺,对此应该通过实践类课程的开设、实践机会的创造、实践基地的建设等予以全面完善,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接受锻炼和磨砺。
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古筝是中国传统器乐艺术的代表,既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也有着丰厚的艺术魅力。在今天各种乐器的学习热潮中,古筝学习者数量仅次于钢琴,其价值和魅力可见一斑。因此古筝艺术在当代有着十分坚实的发展根基,应该在此基础上推动从学习数量向学习质量的发展。本文也正是本着这一目的,分析了古筝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高校古筝教学和当代古筝艺术事业,都一定会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獻
[1]王莹.继承与创新——对古筝教学的思考[J].艺海,2014(11).
[2]李双燕.浅析对成人古筝教学的思考及教学探索[J].戏剧之家,2015(06).
[3]张欣彤.论古筝教学中“音乐”与“技术”的交融[J].戏剧之家, 2015(10).
[4]徐菲菲.浅析当前高校古筝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音乐时空, 201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