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设计导语没有固定格式,不同内容、不同特点要选用不同的方式,只要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就行了。一般说来,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 成语导入法。
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财富,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适当引用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中国古代史教学而言,可以引用的成语不下几十处。牧野之战中的“反戈一击”、吴越争霸中的“卧薪尝胆”、孙武的“三令五申”、班超的“投笔从戎”、祖逖的“闻鸡起舞”、项羽的“破釜沉舟”……都可以作为导语。学生反映,经常引用成语,能使他们对史实记得牢,而且只要一提起某句成语,马上就会想到相应的历史事件。
2 图片导入法。
现行历史教材中插图很多,有历史地图、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遗迹等多方面的图片。这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许多巧妙的导语便可借助这些图片设计出来。如在讲述《北美独立战争》一课时,教师可先拿出美国的星条旗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介绍道:“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有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50颗白色五角星,大家知道这50颗星代表什么吗?”稍有常识的学生马上回答出来:“它们代表今天组成美国的五十个州。”教师顺势再问:“对,但是大家知道吗,在美国建国之初,星条旗上只有13颗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13颗星就代表了当时英勇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13个殖民地。因此,星条旗的历史与美国独立战争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它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由此导入新课,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可谓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被引入到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中。
3 故事导入法。
学生大多喜欢听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而厌烦枯燥无味的史实陈述和概念灌输,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用故事作导语,抓住学生的思维,顺势导人对新课的讲述。如在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一课时,我在上新课前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家讲讲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起来了,盼望马上开讲。
4 史论导入法。
在许多著名的历史评论中,往往蕴涵着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性认识,因而用史论来作导语,就不仅仅局限于趣味性,而且能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唐朝的衰落》一课时,教师可先用小黑板将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唐女祸》的中一段史评摘录于上:“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在简要讲述了这句评论的含义后,教师马上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来:“显赫的唐帝国,它的衰落是否真是杨贵妃一个弱女子便可造成的?如果没有杨贵妃的出现,唐朝就可以永保繁荣吗?”这样便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顺势展开一幅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
5 影视片段导入法。
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影视剧本源于现实生活或历史并加以艺术升华,因此,众多的影视节目从课外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历史的感性材料。如果我们用影视片段导入新课,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内、课外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生活和教学产生联系。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可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看《西安事变》电影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断,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二将军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6 设问导入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注意力集中,迫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如在讲《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开国大典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是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五四运动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这就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设问导入,学生对新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不过导人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
1 成语导入法。
成语是我国语言宝库中的财富,它概括性强,寓意深刻。适当引用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中国古代史教学而言,可以引用的成语不下几十处。牧野之战中的“反戈一击”、吴越争霸中的“卧薪尝胆”、孙武的“三令五申”、班超的“投笔从戎”、祖逖的“闻鸡起舞”、项羽的“破釜沉舟”……都可以作为导语。学生反映,经常引用成语,能使他们对史实记得牢,而且只要一提起某句成语,马上就会想到相应的历史事件。
2 图片导入法。
现行历史教材中插图很多,有历史地图、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文化遗迹等多方面的图片。这给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许多巧妙的导语便可借助这些图片设计出来。如在讲述《北美独立战争》一课时,教师可先拿出美国的星条旗图片展示给学生看,并介绍道:“美国的国旗是星条旗,有13道红白相间的条纹和50颗白色五角星,大家知道这50颗星代表什么吗?”稍有常识的学生马上回答出来:“它们代表今天组成美国的五十个州。”教师顺势再问:“对,但是大家知道吗,在美国建国之初,星条旗上只有13颗星,这是为什么呢?原来美国独立之前曾是英国的殖民地,这13颗星就代表了当时英勇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13个殖民地。因此,星条旗的历史与美国独立战争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它记载着独立战争的光辉历史。”由此导入新课,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结合起来,可谓妙趣横生、其乐无穷,学生的思维不知不觉被引入到了特定的历史氛围中。
3 故事导入法。
学生大多喜欢听声情并茂的故事讲述,而厌烦枯燥无味的史实陈述和概念灌输,教师应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特点,用故事作导语,抓住学生的思维,顺势导人对新课的讲述。如在讲《金与南宋对峙时的中国》一课时,我在上新课前讲了一段“岳母刺字”的故事。讲完后我问学生:“同学们还想不想听岳飞抗金的故事?”学生回答:“想听。”我说:“好,这节课就给大家讲讲有关岳飞抗金的历史事迹。”学生兴趣起来了,盼望马上开讲。
4 史论导入法。
在许多著名的历史评论中,往往蕴涵着对历史知识的深层次理性认识,因而用史论来作导语,就不仅仅局限于趣味性,而且能启发学生思考,产生良好的效果。如在讲《唐朝的衰落》一课时,教师可先用小黑板将清代著名史学家赵翼《唐女祸》的中一段史评摘录于上:“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在简要讲述了这句评论的含义后,教师马上直截了当地提出问题来:“显赫的唐帝国,它的衰落是否真是杨贵妃一个弱女子便可造成的?如果没有杨贵妃的出现,唐朝就可以永保繁荣吗?”这样便引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教师可顺势展开一幅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
5 影视片段导入法。
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影视剧本源于现实生活或历史并加以艺术升华,因此,众多的影视节目从课外向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有关历史的感性材料。如果我们用影视片段导入新课,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课内、课外有效地结合起来,使生活和教学产生联系。如在讲《西安事变》一课时,可在课堂上先让学生看《西安事变》电影中“华清池捉蒋”的片断,然后指出:这是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的生动写照,那么张、杨二将军为什么要这样做呢?结果怎样?影响如何?中国共产党对这一事变又持什么态度?为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扣住了学生的心弦,驱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接着进入新课的讲授,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6 设问导入法。
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提出疑问、设置悬念能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注意力集中,迫切想了解新课的内容。如在讲《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时,一开始我就提出一个问题:“你们知道开国大典设置了多少门礼炮,齐鸣了多少响吗?”然后告诉学生:“是54门礼炮,齐鸣了28响。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五四运动,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那么,五四运动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重要意义?这就是本节我们要学习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设问导入,学生对新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导入法是一门教学技巧,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可单独使用,有的可揉合着用。我们应当依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导入方法。不过导人法的选择,都应当遵循一个原则,即学生听得懂、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