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83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实现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在辩证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础上,获得理论与实践、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系列具体教学方法。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 文化教育 方法论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方法在教育界是存在分歧的,实质就在于对课程的质性理解上,即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做知识还是文化,是信仰文化还是科学文化的问题。在文化视阈下研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必须重视辩证唯物主义、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方法论,以获得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
  1.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与文化双重视角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知识视角与文化视角是一种客观存在,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更认同知识的视角,因而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当做知识课程传授。知识,是指对自然和社会的规律性认识。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不论是哲学这样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及思维发展的概括和总结,还是道德法律修养这样的人文社会成果,都是以知识形式出现的。在知识范畴内谈思想政治理论,就是假定其为真、是科学和真理的同义词,因而是应该无条件接受的,由此生发的方法就是知识灌输、牢固记忆和考试检验。学生获得这样的知识以后,应当坚信不疑。但是,在实效上,则往往造成知识与思想的脱节,学生获得的是一种知识和一些观点,这些知识可以与思想无关,甚至往往与思想无关。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可分为形上和形下两个层面,其形下者大致包括知识(理论)、制度和器物(技术)三个领域,其形上者为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在这里,精神、理念和价值观的形而上决定知识、制度和器物等形而下,在文化中处在灵魂地位。
  文化与知识的关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知识教育把知识作为教育的内容,把教师作为传授知识的主体,把知识授受作为教育的目的。文化教育则以知识为标、以人为本,让学生在人文氛围里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感受知识的魅力、成为有情感的创造者。
  人文学者很早就看到了知识与文化视角的差异性,由此获得关于两种视角对于教育的不同影响,认为:“知识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本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狭隘知识论的教育观和科学观。随着科学观从知识论向文化论的转变,教育观面临着重大转变。新的教育观倡导一种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文化教育。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的转变,将不仅有助于从根本上走出知识教育及其应试教育的困境,而且还为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开辟了充满希望的未来。”[1]
  怀特海指出:“我们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2]马克斯·韦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传统,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理解的方法”。人文主义的文化教育观点,是后现代重要的教育理念,为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
  2.信仰文化视角下灌输教育的偏颇
  文化是一个十分杂芜的系统,笼统地在文化视阈谈思想政治理论,就会泥沙俱下,良莠杂陈,不仅老师可以胡言乱语,而且学生可以胡思乱想,这是最危险的。
  这种危险性不是臆想,而是现实的问题,表现突出者,是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当做信仰教育。信仰和科学是有严格分界的,以哲学和科学的语境谈信仰,就涉及真理问题,即所谓信仰既可以为真,又可以为假;既可以是宗教信仰甚至迷信,又可以是科学理论和信念。因此,笼统说信仰,把思想政治理论当做一般信仰对待的文化视角,是一种模糊的思想路线。在这样的路线下,必然造成偏颇的教学方法。如刘芳认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有“三个转化”。其中,“在教学目标上”,是“从知识传授、政策宣讲向信仰教育的转化”[3]。更早一些时候,杜君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4]。近至2013年,周文华在《思想教育研究》发文,重复了这样的观点[5],仿佛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信仰教育已成共识。信仰问题讲究无条件信赖和无原则的仰慕,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从知识向信仰转变,不仅是复古,更是一种世界观的倒退。由于信仰不需要实证、不需要逻辑与科学理论,因此不仅内在紧张、不能自恰,而且外部抵触、无法通融。在信仰观点下灌输,思想政治理论课就难免被认为“洗脑”。而科学是可以证实的。
  3.科学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质
  诚然,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信仰,但是,马克思主义首先是一种科学。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并存在于信仰氛围之中,其对理想世界的憧憬和召唤也充满信仰意味,但是,马克思主义首先是科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不可分割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自然史,即所谓自然科学,我们在这里不谈;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是人类史,因为几乎整个意识形态不是曲解人类史,就是完全撇开人类史。意识形态本身只不过是这一历史的一个方面。”[6]马克思没有表白自己的理论为哲学,但他认为自己正是在研究并构建“历史科学”。正是基于此,我们在表述马克思主义的时候,要重视其科学的属性,避免与宗教信仰一类理论等量齐观。就算一定要体现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性、体现马克思主义信仰与科学的辩证统一性,我们也必须使用“科学信仰”这样的概念。科学信仰,就其本质来说不是信仰的,而是科学的。
  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做科学文化,不单是一个称谓的问题,更重要的,它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方法。那就是科学的方法。站在科学立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既不应该是技术性的知识传授,更不应该是信仰意义的理论灌输,而应该是从传授到理解,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的科学方法。这就是“05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所在。在这一轮改革中,实践被放到了重要位置。因为科学理论不仅来源于实践,而且需要在实践中发展。   二、文化视阈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论
  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是相互联系的,在辩证唯物主义语境里谈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就是要注意到实证主义和人文主义各自独特的地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法论更加完善、更加充实。
  1.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思政教育的根本
  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和灵魂,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方法论,显然更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方法论。正因为如此,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历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作为重点课程以领衔全部思想政治理论课。
  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指导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就是要把辩证的唯物主义的思想贯彻到具体的教学方法上。辩证的教育,就是要注重无所不在的辩证法,处理好被动与主动、灌输与接受、理性与情感、科学与人文、教书与育人、求知与做人的关系,创造出讲授法和自学法、灌输法和探讨法、科学实证法和情感认同法、应试教育法和素质培养法等一系列的具体方法。比如,辩证地看待求知与求善、读书与做人的关系,我们就能生发出更多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检验标准,如把平时思想政治表现作为课程成绩成分,让思想道德品质的实况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评价。而这些,都是辩证法方法论的要求。
  把辩证唯物主义作为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方法论,要懂得用好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因材施教的观点等是这个方法论的具体阐释。
  2.用实证主义指导思政教育实践
  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在认识上的先决意义,排斥形而上学传统。实证主义作为一个方法论能够独立存在的原因,在于它具有理论的自洽性和视角的独到性。马克思把自己的学问称作历史科学,表现了他的实证主义立场。马克思曾经受到圣西门空想社会主义的影响,圣西门的秘书孔德,正是实证主义哲学的鼻祖。实证主义将哲学的任务归结为现象研究,以现象论观点为出发点,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就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实证主义指导下的教学方法,如实验法、调查法和实践法,是量性研究的基本方法,广泛应用于理科和工科课程教学,但是它同时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近现代史,本身就是实证的历史科学,我们在教授这些课程的时候,主要应该采用的思想方法就是“是什么”的事实教育,而不是“如果……那么”的理性推导。比如在讲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而不是多党制”时,就要注意采用实证主义的方法,历史是不能假设的。
  当然,这并不等于对于这些政治问题,我们不能找到历史的必然性以回答“为什么”。实证主义方法论的自觉,就是要求我们知道怎样在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注重历史事实的重要意义,而不是做大量理性的推导和假设。太多的假设不但与实证主义的态度相左,而且容易滑向唯心主义。
  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本身就经得起实证。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可以通过实证检验。因为学校的工作,不仅为了传授学生以知识,还包含树立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养成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促成学生的文化即色义化。实证主义方法论可以成为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成绩与实际表现结合的方法依据。
  3.用人文主义引导学生理解思政
  马克斯·韦伯针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证主义方法论传统,提出了人文主义的“理解的方法”。人文主义的文化教育观点,是后现代重要的教育理念,为针对思政教育的文化教育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构建文化哲学理念下人文主义的思政教学方法论体系,就能重新审视逻辑实证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教学法、实地教学和文献教学法等思政教学方法。
  人文主义方法论的迷人之处,在于它注重对于事实的理解,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里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论来源,其下更衍生出“扎根理论”这样的次级方法论,访谈和个案研究在人文主义方法论下普遍采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时代性和社会性,需要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拿人文主义方法论获得的教学方法,不但要求教师懂得用理解的眼光掌握学生、诠释学生,而且要指导学生以理解的方法获得对政治、时代和社会的认识。我们不但可以走出去,而且可以请进来,通过多样的实践,获得对于课程的掌握、理解和认同。
  三、作为文化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方法举隅
  1.辩证唯物主义指导下的思政教学法
  把辩证的唯物主义贯彻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可以获得许多方法,如灌输法、辩论法、集中教育法和个别辅导法。
  灌输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不排斥“灌输”。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中、恩格斯在《新道德世界》中都表述了灌输思想。列宁在《怎么办?》中更明确指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7]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充满了新的理论、思想和观点,它是我们掌握新知、发展理论、获得能力的起点。没有哪一种文化不是站在先前文化的基础上发展的,不了解这些理论、思想和观点,就无从理解、发展或批判,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必须从接受灌输开始。灌输的意义,就是老师告诉学生这个主义、理论、思想和观点是什么;接受的意义,就是学生记住它们是什么。我们要反对一味地灌输,但不能摈弃阶段性灌输。在学生没有获得基本知识时谈理解、谈讨论、谈批判与创新,只能是建造空中楼阁。
  辩论法。辩论法受辩证法指导,是古代教育家通常使用的方法,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孔孟,莫不擅长。辩论法必须注意两点:第一,学生必须具备学科知识背景,不作“秀才与兵”式辩论;第二,适度把握频度,不可占用太多教学时间。
  集中教学。大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方法,其方法论来自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即普遍地无差异性批量施教,提高教育效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具有情感激励的意义,在娴熟的课程技巧和充分的人格魅力前提下,大课堂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个别辅导法。个别辅导在一般学科、尤其是中小学被广泛采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同样可以采用,其方法论是矛盾特殊性原理。个别辅导的任务多种多样,手段可以是现场的,也可以是通信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建立自己的QQ群、微信或者学术网站,很有必要。
  2.实证主义指导下的思政教学法
  实践法。实践是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就认识论说,实践可以获得认识。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来说,实践的主要目的不在获得初始认识,而在深化已然认识。大学生与社会的隔膜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方面在于大学生社会化有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由于实践的严重缺失和偏颇。让学生到特定的生活场景中,让感性印证理论、让情感战胜偏见、是社会实践的主要任务,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任务。
  调查法。调查法的理论基础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识来源于实践。调查这个社会学课程学习的主要方法可以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的辅助方法。调查有一套完整复杂的规程,这对很多学科专业的大学生来说是难于掌握的,因此,老师的指导尤为重要。不要在有限的课程学习时间里轻易使用这个方法,一旦选择性采用,就要力戒浮躁。一种可以选择的方法是,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进行调查。
  实验法。实验法和实践法不同,实验为了检验假设,追求预定结果,实践是不预设的,一切看实际情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可以是实验的,目的是提高学生认识,使他们受到教育。例如,我们假设人性是自私的,可以设计一个购物重复付款实验来检验;针对诚信危机,我们也可以设计跌倒实验。
  3.人文主义指导下的思政教学法
  案例法。案例法是05方案以来受到重视的传统方法。思想政治理论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案例中获得认识和情感激励,比如让大家在彼时彼地的场景中理解雷锋。案例法必须防止肤浅、繁复,占用过多教学时间。点到为止。
  实地法。实地法广泛实用于社会学的定性研究,其基本形式是实地调查和访谈,实地调查的目的是研究一个主义、理论或思想在实地的存在状态,回答“是什么”。比如,对于反腐倡廉,在某实地的情况“是什么”,人们的观点“是什么”,而不是回答“为什么”。
  文献法。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提供大量背景材料,是一个不错的方法。这些背景多数是以文献形式出现的,学生通过阅读和处理文献,能够增进课程理解、获得情感激发和文化认同。比如,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背景文献能够让我们完整掌握历史,避免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中心主义等思想偏颇。
  参考文献:
  [1]孟建伟.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教育观的转变[J].教育研究,2001(1).
  [2][英]怀特海著.徐汝舟译.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
  [3]刘芳.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三个转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12).
  [4]杜君.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型教学向信仰型教学的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8).
  [5]周文华.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从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的转变[J].思想教育研究,2013(1).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6.
  [7]列宁.怎么办[M].列宁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17.
  基金项目:中共湖南省委教育工委、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湖南省教育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文化视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批准号:13C23。
其他文献
二章:以多种形式提升大学生的审美情操  此次调查研究,主要针对大学生文学作品阅读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大学生亟需提高文学素养、进而提升大学生群体审美情操的结论。调查的对象,是江苏省范围内九所高校在校学生(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通大学、淮阴师范学院、盐城师范学院、盐城工学院),重点进行抽样问卷检视,样本总数为723份。  经过对调查的结果分析研究,我们发现大
摘 要: 图书馆的转型发展,实际上是将文献资源建设、数据库建设与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党校图书馆建设特色数据库是数字化时代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目标所在,盐城市委党校图书馆利用馆藏资源数字化,开发建设“新四军研究数据库”,说明数字化是党校图书馆转型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市级党校图书馆在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制约因素,要通过加大投入,发展壮大专业人才队伍,积极利用本地特色资源,实行标准化管
摘 要: 随着快餐文化的流行,现在中学生越来越不爱阅读经典,如何让他们接触经典,走进经典就成了语文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本文从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引领中学生走进经典文化的策略。  关键词: 经典文化 语文教学 引领策略  不可否认,快餐文化确有泛滥之势,严重影响学生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语文教师面对着各种文化,极力在有限的课堂内引领孩子走进经典文学圣殿。虽然我们的努力可能是螳臂当车
摘 要: 沈从文先生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显示独特的文学取向和文学道路,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他就以清新凝练的笔触构筑了一个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这是作者营造的一个虚幻的世界,是生命个体与客观现实冲突的世界。  关键词: 人性 冲突 湘西世界  名扬海外,声震中国现代文坛的沈从文先生,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就以清新凝练的笔触构筑了一个充满“人性美”的湘西世界,在同时代的作家中显示独特的文学取向和文学道
摘 要: 少数民族文化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是一个颇具研究价值的问题。本文通过一系列调查研究,阐释少数民族地区高校校园文化现状和影响,得到我国现今民族高校校园文化仍然需要进一步建设才能使学校稳步向前发展的结论,并提出有利于民族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少数民族 高校 校园文化 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继承和发展,没有文
摘 要: 无名氏多次修改《塔里的女人》看似是为艺术完善,实则意在掩埋一些被遗落的真相。当我们进入被屡次修葺后的新殿时,仍像行走在心灵之塔中不断攀升的阶梯上一样,它是永远无法突围的循环,如同一个魔咒。沉睡在“塔”状心灵梦魇中的作者认为自己已在精心淬炼过的文字中清醒,但事实真的如此么?进入无名氏对成名作多次修改后产生的不同文本,作者发现她们相互指涉、缠绕的朦胧意蕴会对上述艺术困境/突破之可能性做出终极
摘 要: 叶广芩的《月亮门》,是一部京城里的人生乐章,其视角依然是女童视角,叙述灵动、清新、俊逸,语言明快,京腔京韵浓郁,从一个女人的精细、缜密、细腻的视角出发,写出内心丰富、复杂、难以名状的情怀,写出两个女孩的情谊和两个家庭的变故,道出人间真情,阐明“真善美”的真正内涵,主题意蕴深沉隽永,读来荡气回肠。  关键词: 叶广芩 少数民族文学 京味 《月亮门》  一、叶广芩的写作风格  201
摘 要: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社会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这对独立学院大学英语有效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学生的调研,充分了解独立学院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学中母语的使用状况,提出利用母语的正迁移在独立学院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母语正迁移 独立学院 大学英语教学 有效性教学  一、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更新和转变,现今社会对大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
摘要 作为女权运动产物之一的女性主义电影,在与社会思潮大背景若即若离的轨道上,应该怎样更好的前行?作为一个单独的分支,女性电影的关注点应该在何处?梳理女性电影较为常见的视听表现手法,提出女性主义电影跳脱性别观念的思考起点。  关键词 女性电影 激进女性霸权 女性特质 性别模糊    19世纪中期,启蒙思想将欧洲大陆带入理性的轨道,也激活了沉溺已久的女性自我意识,分散在西方社会中女性主义的涓涓细流开
中国最美丽的城市——银川  这是一座美得令人拍案叫绝的城市,她既苍劲又秀美,既豪放又从容,既古老又现代,既雍容又大气。走遍银川的大街小巷,第一个感觉就是——银川好干净。这几年,凡是到过银川的人,都会对这座生机勃勃的城市刮目相看,天蓝、地绿、水清、城净,一个高品位的城市呈现在人们面前。作为一个西部城市,银川市的洁净让人到了叹服的地步。一年四季,从春到冬,银川市始终那样清清爽爽、干干净净,似乎有一只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