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64岁的周大妈的丈夫去世了,她悲痛欲绝,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在家中突然胸痛晕倒。送到医院抢救时,周大妈曾一度休克,没了呼吸和心跳。医生立即给她做了心肺复苏,才恢复了生命体征。从临床症状来看,医生首先怀疑周大妈得了冠心病,心肌梗死可能性大;但周大妈的冠状动脉和左心室的造影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她的冠状动脉并没有狭窄,心尖的形态也与众不同,最终确诊是“应激性心肌病”,也就是俗称的“心碎综合征”。在经过心内科与神经内科专家的“双心疗法”治疗后,周大妈各项指标平稳,康复出院。
心碎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心脏急症,最早在1990年由日本学者发现。有研究表明,此病多见于绝经期妇女,女性平均发病率是男性的7.5倍,其中55岁以下女性的发病率是同龄男性的9.5倍,55岁以上女性的发病率比年轻女性高3倍。其中43%伴有高血压,11%伴有糖尿病,25.4%伴有高脂血症,吸烟者占23%。该病属于功能性疾病,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随着患者情绪逐渐平稳,2~4周就能恢复。不过如果对“心碎综合征”处理不当,严重时可发生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出现猝死。
心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冠心病的发作很难区分,可出现急性胸痛、胸前区压迫感、肺水肿甚至心源性休克。心电图表现为T波倒置,QT间期延长,但冠脉造影却无明显狭窄,不需要放置冠脉支架或者外科搭桥手术。
研究发现,在心碎综合征患者的血液中有一种叫作儿茶酚胺的激素水平非常高,比典型心脏病发作者高2~3倍。该病常见诱因有情感应激(亲友、宠物死亡或受伤,公共演讲、剧烈争吵、法律诉讼、财产损失、车祸和获知坏消息等)和躯体应激(手术、严重疾病、剧痛、全麻苏醒、滥用可卡因、甲亢等)两种。该病急性期处理得当,通常能完全恢复正常,但今后再次遇到应激因素仍有可能复发。病人发病前均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如亲人去世、吵架、生气等精神创伤,在这些精神压力下,患者体内肾上腺素和其他应激激素在短时间内分泌剧增,抑制了心脏的心肌收缩功能,使一部分心肌细胞进入“冬眠”状态。也就是说,尽管这些心肌细胞是存活的,但发生了心肌顿抑,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导致心脏功能降低。这些“冬眠”的心肌细胞大多可在2~4周后苏醒过来,重新恢复生机,恢复正常的心脏收缩功能。这也有别于心梗发作时出现心肌细胞真正死亡的情况。因此,这些患者经过处理后往往可迅速恢复健康,无需接受冠心病治疗。
心碎综合征的发生与人的性格有关。性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美国学者最早将人的性格分为A型和B型,A型性格的人表现为急躁、易冲动、缺乏耐心、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等;B型性格的人表现为从容不迫、耐心容忍、不争强好胜,善于安排作息。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患“心碎综合征”。
中医古籍中提到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如突然的、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情绪反应过度强烈或持久,七情过度就会影响内脏功能,导致气血调节功能紊乱而引发此病。
预防和治疗心碎综合征,关键还在于心理调节。平时要多学习释放压力的方法,缓和精神紧张;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更要有健康的心理作抗衡。在日常生活中,谁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情绪的刺激和伤害。
过度或勉强的“喜怒不形于色”也不可取。强行压抑情绪的外露,会给人们的生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因为情绪中的声调、表情、动作的变化,泪液的分泌等,可以被意志所控制,而心脏活动和血管、汗腺的变化,肠、胃、平滑肌的收缩等变化,却不受人们主观意志控制。那些表面上看来似乎控制住了情绪的人,实际上却使情绪更多地转入体内,给体内器官以损害。因此,如果不良情绪已经产生,就应当通过适当的途径排遣和发泄。专家建议,一旦遇到家人亡故、婚姻破裂、失恋或其他的情感打击、巨大悲痛事件时,应该找人倾诉和探讨,或者大哭一场,有助于去除体内因负面情绪而分泌的化学成分。要帮助悲伤者认识到哀恸情绪和有关行为都是正常的,并鼓励他们适度表达,及时释放不良情绪。
心碎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心脏急症,最早在1990年由日本学者发现。有研究表明,此病多见于绝经期妇女,女性平均发病率是男性的7.5倍,其中55岁以下女性的发病率是同龄男性的9.5倍,55岁以上女性的发病率比年轻女性高3倍。其中43%伴有高血压,11%伴有糖尿病,25.4%伴有高脂血症,吸烟者占23%。该病属于功能性疾病,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随着患者情绪逐渐平稳,2~4周就能恢复。不过如果对“心碎综合征”处理不当,严重时可发生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出现猝死。
心碎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冠心病的发作很难区分,可出现急性胸痛、胸前区压迫感、肺水肿甚至心源性休克。心电图表现为T波倒置,QT间期延长,但冠脉造影却无明显狭窄,不需要放置冠脉支架或者外科搭桥手术。
研究发现,在心碎综合征患者的血液中有一种叫作儿茶酚胺的激素水平非常高,比典型心脏病发作者高2~3倍。该病常见诱因有情感应激(亲友、宠物死亡或受伤,公共演讲、剧烈争吵、法律诉讼、财产损失、车祸和获知坏消息等)和躯体应激(手术、严重疾病、剧痛、全麻苏醒、滥用可卡因、甲亢等)两种。该病急性期处理得当,通常能完全恢复正常,但今后再次遇到应激因素仍有可能复发。病人发病前均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如亲人去世、吵架、生气等精神创伤,在这些精神压力下,患者体内肾上腺素和其他应激激素在短时间内分泌剧增,抑制了心脏的心肌收缩功能,使一部分心肌细胞进入“冬眠”状态。也就是说,尽管这些心肌细胞是存活的,但发生了心肌顿抑,心脏泵血功能降低,导致心脏功能降低。这些“冬眠”的心肌细胞大多可在2~4周后苏醒过来,重新恢复生机,恢复正常的心脏收缩功能。这也有别于心梗发作时出现心肌细胞真正死亡的情况。因此,这些患者经过处理后往往可迅速恢复健康,无需接受冠心病治疗。
心碎综合征的发生与人的性格有关。性格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因素,美国学者最早将人的性格分为A型和B型,A型性格的人表现为急躁、易冲动、缺乏耐心、有强烈的时间紧迫感、争强好胜等;B型性格的人表现为从容不迫、耐心容忍、不争强好胜,善于安排作息。A型性格的人更容易患“心碎综合征”。
中医古籍中提到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七种正常的情绪反应,如突然的、剧烈的或长期的精神刺激,情绪反应过度强烈或持久,七情过度就会影响内脏功能,导致气血调节功能紊乱而引发此病。
预防和治疗心碎综合征,关键还在于心理调节。平时要多学习释放压力的方法,缓和精神紧张;当面对突如其来的打击时,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更要有健康的心理作抗衡。在日常生活中,谁都会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情,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减轻不良情绪的刺激和伤害。
过度或勉强的“喜怒不形于色”也不可取。强行压抑情绪的外露,会给人们的生理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因为情绪中的声调、表情、动作的变化,泪液的分泌等,可以被意志所控制,而心脏活动和血管、汗腺的变化,肠、胃、平滑肌的收缩等变化,却不受人们主观意志控制。那些表面上看来似乎控制住了情绪的人,实际上却使情绪更多地转入体内,给体内器官以损害。因此,如果不良情绪已经产生,就应当通过适当的途径排遣和发泄。专家建议,一旦遇到家人亡故、婚姻破裂、失恋或其他的情感打击、巨大悲痛事件时,应该找人倾诉和探讨,或者大哭一场,有助于去除体内因负面情绪而分泌的化学成分。要帮助悲伤者认识到哀恸情绪和有关行为都是正常的,并鼓励他们适度表达,及时释放不良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