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完美教师应做到“四心”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keitrea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教师是蜡烛,燃烧了自己,点亮了别人,这名话虽说有点过时,可也可以由此看出教师是天底下最伟大的职业。笔者认为,教师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有一颗宽容而博大的爱心,爱所有的学生。当然要想真正做到博爱,如果不经过长期的职业磨练,做起来是很难的,毕竟教师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而不是神。但是一旦从事教书育人这个职业,那么个人感情就会被这个职业定格,就不再是单纯的私人感情,而是师者的情感。好学生还是坏学生(当然好与坏是相对而言的)都得去爱他们,哪怕是被学生误解和伤害,还得用这颗受伤的爱心去爱每一个学生。正是在一次次的委屈、受伤中,使学生的心灵变得成熟,磨砺出了一颗圣洁而伟大的爱心。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具备这样的爱心。只有爱学生,才能深入学生心灵,把握学生思想发展的脉搏,因势利导,帮助和教育学生,用爱心去换取学生的信任,用信任架起师生交流的桥梁,从而通向教育成功的彼岸。
  有了爱心搭建通往成功的桥梁,但是要想真正达到成功的彼岸,还需要耐心细致地工作,耐心和细心是教师必备的素质。
  美丽的鲜花的绽放是细心的园丁培育的结晶。学生的心灵之花同样需要教师细心的培育。只有细心,才能洞察学生心灵深处微妙的变化,因人因心,施之以阳光、雨露,让禾苗茁壮成长。当然,这里所说的细心并非事无俱细,而是指要善于观察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下的各种反应,从而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和不足之处,在学习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笔者深深地体会到,一个细心的教师,一个善于用美好情感激发学生的教师,不仅能够博得学生的信任和尊重,而且对学生健康良好心态的培养大有益处。
  在平常的教学中,尽量不要直接批评挖苦学生,应该多赞扬,巧批评。所以,教师应该在细心观察学生心理的前提下,不失时机地表扬和鼓励学生,哪怕是犯错误的学生,教师也应该从动机、效果上给予恰当的肯定和否定,不应“一棍子打死”,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和学生不同的心情状况下,因人而异,施之以“巧”。笔者所教的班有这样一位学生:能力强,个性也强,办事果断,但有些独断;集体荣誉感特别强,工作方法却直率简单;组织活动或协助班务管理时,动不动就呵斥、命令,有时还动口骂人。笔者从正面跟他谈过几次,帮助他改进工作态度和方法,但他总以为自己的做法是对的,学生们应该听他的,钻牛角尖。有一次他在工作中和一位同学起了冲突,事后当他来向笔者反映情况时没能等他说完笔者就劈头盖脸地先把他训斥了一顿,顿时把他给怔住了。过了一会,笔者默不作声,观察他的反应,只见他脸涨得通红,眼睛睁得大大地盯着笔者,眼泪在眼眶里打转转,好像受了很大的委屈禁不住要反抗的样子。这时笔者一改前面的态度,温和地问他:是不是受不了了!看来你也是不习惯别人用简单粗暴的态度对你。他听了笔者的话,立刻低下了头,之后笔者就结合他平时在工作中对待同学们的态度和工作方法,将心比心,并用孔子的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帮助他分析原因,怎样改进自己的态度和方法,没想到这一次的“巧”批评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后来这位班干部果然在行动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工作进步很快,同学们也觉得他比以前变多了。毕业座谈会上,在谈到自己三年来的收获时,这位学生真诚地告诉大家:“三年来,我最大的收获是在为人处事上学会了宽容”。一个人学会了宽容,生活的路就要好走得多。
  有了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教师就会在学习中时时处处关心学生。关心学生是爱心、耐心和细心在工作行为中的具体体现。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决定了他们对社会生活、人生前途的理解水平,他们的学习性质要求他们要有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生活的能力,能力要求和认识水平之间形成了很大一截的差距,加之学生在家庭环境和教养、社会关系和个人气质方面的差异,使得中学生在管理上难度较大,程度也复杂。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学习各个方面都需要教师关心和指导,教师几乎是他们唯一的“靠山”,这样一来,教师不仅要指导他们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心理发展和心理需要,还要引导他们健康稳定的成长以完善他们的人格从而形成相对完善的人格魅力。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教师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任何规章、任何教学大纲、任何人为的机构,不论设计的如何奥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要真正做到关心学生,教师还得从自身修养上下功夫。
  学生的心灵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工作也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教师工作也是艰辛的,苦辣酸甜咸,各种滋味尽有。也就是说,教师工作是科学的事业、艺术的事业。教师要对班里出现的许多问题进行分析,找到问题背后的深层次问题。
  正是由于教师工作的长期性、艰苦性和复杂性,才能磨砺出教师博大的爱心,诲人不倦的耐心,智慧的细心和充满责任感的关心,塑造出教师高尚而完美的人格魅力。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陶冶人格的过程,教师具备了这四方面的修养,就会在教育教学中用自己完美而永恒的人格力量去感化学生的心灵世界,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正如我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作者单位:553502贵州省盘县水塘镇中学)
其他文献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老师上课教,下课布置作业;学生上课听,下课做作业,多少年来一贯制。教学改革的热门课题是如何改进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等,特别是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其实,数学教学的改革应包括作业的改革,因为作业是教学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    一、作业布置方面    学生在学习中进行一定的练习是非常必要的,在练习中既巩固了学过的新知识,又在练习中增强了技能,培
期刊
【摘要】新课程要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本文阐述了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几种方法。  【关键词】新课程 数学教学 参与意识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学生的参与情况,这就要求学生要有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不但学到知识而且提高能力。为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充分让学生“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
期刊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必须关心所有儿童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则是创造能使每一位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准的学习条件,学校必须给学生奠定终生学习的基础,学校永远对所有学生负责。教师的责任诚如陶西平同志在《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一文中所指出的:教师是“伯乐”,伯乐善于相马,教师也要善于认识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但是,教师又不能只是伯乐,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
期刊
【摘要】由于农村高中特殊的区位特点和闭塞的信息环境,导致了学校的教学方式的落后,再加上由于外出务工等社会问题引发的留守学生心理等问题,农村高中的教学质量每况愈下。新课改的实施给这种种问题提供了一系列的解决方法和措施,农村教师应该依据高中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积极推行数学课堂理性评价方式,培养出真正健康、上进、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关键词】农村 高中 数学课堂 评价 探究    高中新课改明确要求
期刊
要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就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看待新时期中学德育工作。现今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许多新思想、新问题不断出现,时代要求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既能适应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要有较高的文化品德修养。这就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学的德育工作?笔者就此谈几点浅见:  一、传统的德育教
期刊
健康是整个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一个人心理的健康往往比身体健康要重要得多。因此,在国际激烈竞争的大环境中,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已成为培养人才整体素质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的下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要培养有用的人才,必须在学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上狠下工夫。    一、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往往看不到自己的
期刊
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都加大了科学课程改革的力度,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这些都为科学课程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提供了可以借鉴和参照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在小学阶段,学生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这一时期是培养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精神的重要时期。本次课程改革以培
期刊
【摘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理论关注较多,实际措施甚少,本文着重从教育的实践中探寻一些着手的方向,抛朽砖以引良玉,旨在促使更多的人来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切实加强校园各方面环境建设,让广大青少年能愉快健康地成长,成为真正健康的人,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关键词】校园 硬环境 软环境 学生 心理健康 和谐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学校教育工作者往往只重视学生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
期刊
农村中学生的“偏科”现象特别严重,大多数教师发现学生到了初三,数学成绩就会出现一个大滑坡,一些学生也因此出现种种消极心理。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初三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数学的误区和消极心理及其成因作简单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学生数学学习的主要心理障碍    1.畏难心理,自我心理压力得不到充分释放  进入初三后,由于中考的临近,随之而来快速的学习节奏,繁重的学习任务,长时间的学习,再
期刊
【摘要】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应和学生互换角色,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认知过程的主体,在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多提问,让学生学会质疑,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留给学生提问时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意识。  【关键】提问权 主体 创新 学生    在《新课程标准》理念的指导下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反躬自省自己多年的教学经历,发现笔者以往的教学方法死板,老套,问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