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世界博览》:非常感谢程大使接受我刊的采访。您担任驻日大使近十年时间,此前也在驻日使馆工作多年,对我们这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一定有着精准、深刻、充分的认识和理解。那么,您眼中的日本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国家?中日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
程永华:认识一个国家需要了解它的方方面面,只看一面,容易以偏概全,我常用盲人摸象来比喻,这也是我们对日认知中容易踏入的误区。我想从文化、历史和经济三个相对重要的角度来帮助读者了解日本。
首先谈谈文化。近两个月来,全国人民共同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作为全球抗疫的主战场,世界许多国家都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但我们的舆论界对日本的援助讨论最多。在日本各界捐赠给中国的援助物资上,贴着用古典诗词表达感同身受、守望相助之意的寄语,比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在这么多援助我们的国家中,为什么唯独日本人能想到用汉语诗词向我们传递患难与共的情谊?我想这是因为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今天的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并通过汉字传承和发扬。
不僅是诗词和汉字,中日两千年交流历史对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在礼仪、艺术、建筑、民俗、宗教、家庭伦理等方方面面。近代以来,日本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这种长久深刻的文化交流互鉴正源于邻邦之间独有的历史交往。为什么我们总说中日友好的基础在民间,正是两千年来两国民众之间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今天两国民众之间特殊的纽带。
然后我们来看历史。粗略地讲,中日关系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是近两千年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两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官方往来可以追溯到公元57年,当时日本的“委奴国”出使东汉,光武帝授予金印一枚。隋唐年间,中日两国的交流达到历史上第一个高峰,中国文化以及包括佛教在内的异域文化藉此传入日本,并对日本影响至今。在这段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时期,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因此人们常将这段历史称为“两千年友好”。
第二段是近代中日对立冲突的历史。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跻身列强,对外走上军事扩张道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国进行侵略,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这段历史给两国乃至地区带来惨痛伤害,人们将这段历史称为“五十年不幸”。
第三段是战后中日关系重建和发展的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两国先辈政治家和友好人士通过民间和贸易渠道开展交往。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在商定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问题基础上实现邦交正常化,此后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政治上,双方签署和发表了四个政治文件,确立了战略互惠关系大方向。经济上,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发展,产业链深度融合,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01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历史最高的3428亿美元,此后尽管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所减少,但仍保持在每年3000亿美元规模。从社会层面看,两国民众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人员往来达到每年1100多万人次。同时,在日本约有80万中国常住人口,其中包括约10万留学生,都在相应外国人群中位居首位。从纵向看,中日贸易和人员往来分别比1972年邦交正常化时增长了300多和1000多倍。
最后我们谈谈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有十年,在此之前的1968年至2009年,日本一直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自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GDP增长率低位徘徊,全球媒体一度称过去20年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然而要看到,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9年的日本GDP增长率达到1.8%,接近美国经济增速。作为老牌的发达国家,日本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居于有利位置,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位于世界前列。日本的工业种类齐全,生产技术先进,高附加值产品占其工业生产的较大比重,节能环保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我国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已远超日本,但不容忽视的是日本有其几十年来持续投入的支撑,世界上第一张CD、DVD、蓝光光碟,第一台电子计算器,第一只石英手表,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第一台录像机,第一台液晶电视……都出自日本。2000年以来,日本共有19人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显示了其科技大国的地位。看待日本的综合国力,也不能忽视它高达3万亿美元的海外净资产,以及总计达463万亿日元(约合4.3万亿美元,此为截至2018年数据)的企业留存收益,一旦经济战略适销对路,这些潜藏的资金都将转化为巨大的发展动能。
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在许多领域和行业后来居上,已经拿到了很多个单项冠军。我任驻日本大使期间,日本一些经济界的领袖就说希望学习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经验,还有人关注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等。与此同时,我们仍需要同日本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中日两国产业链结合紧密,利益深度交融,日本依然是我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国、贸易伙伴和科技合作对象。各行业应当同日本相互取长补短,推动综合国力向全能型选手发展,助力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世界博览》:谈到中日关系,不由想起您曾说过的两句话——“邻居可以选择,而邻国不能搬家”,“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不因任何人喜欢或讨厌对方国家而改变”。您任驻日大使近十年时间,历经风风雨雨,一定是感慨良多吧? 程永华:我于2010年2月抵达东京履新中国驻日本大使,到2019年5月离任共九年有余。这九年多时间里,中日两国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围绕领土主权和历史问题尖锐对立,两国关系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严重冲击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和国民感情,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和最困难的时期。怎么看这段时期?我一直主张邻居可以选择,而邻国不能搬家。作为重要近邻和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不因任何人喜欢或讨厌对方国家而改变。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任期间一方面坚持原则,维护权益,同时一直推动日本各界做三点思考和努力:一是树立正确的对华认知,也就是处理好解决好将中国作为合作伙伴还是对手、将中国的发展视为机遇还是挑战的问题。二是回归初心,重温战后两国先辈们克服重重阻碍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坚定理想和信念,继承并发扬和平友好条约精神,维护两国关系正确发展方向。三是巩固民间友好,广泛推动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两国友好交流活动,在民间层面凝聚更多改善发展两国关系的共识。经过不懈的努力,2014年11月,中日雙方达成了四点原则共识,重申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定的原则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妥善处理中日关系特别是历史、领土问题必须遵循的准则,并为双方逐步恢复各领域交流、重建政治互信作出了政治指引。
中日两国不仅互为重要近邻,也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关系能否稳定健康发展,不仅事关两国各自利益,也会对东亚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首相在杭州会晤一致表示要努力推动两国关系改善。2017年以来,日本国内主张改善两国关系的呼声日益增多,中方对此给予了善意的回应。此后两国保持高层交往,各领域交流合作逐步升温,特别是2018年两国总理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成功互访,中日关系重回正轨,中日和平、友好、合作事业实现了再起航。可以说,我在卸任之际交上了一份不辱使命的答卷。
始终令人难以忘记的,是在3.11大地震中经历的惊心动魄。2011年3月11日,我正要从使馆出发出席山东省投资说明会,一阵突如其来的强烈震波袭来。我在日本工作多年,经历过不知多少次大小地震,包括1995年在大阪市内亲历了阪神淡路大地震,然而如此强烈的震感还是初次体验。办公室掉落在地上的挂钟定格在下午2点46分,这就是那场强度9级、世界地震史上排名第四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的时刻。我立即取消了既定日程,返回办公室紧急部署地震应对工作。首先是成立紧急指挥部,启动应急机制,全馆实行24小时集中办公。首当其冲是救助中国公民。当时有多达3万名中国公民滞留在福岛及周边地区,特别是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氢气爆炸后,使馆要尽快确认他们的安危并组织撤离。面对核泄漏事故的生死考验和和震后恶劣的交通条件,我们前后派出6个工作组前往灾区搜寻同胞,大家都是义无反顾,勇闯禁区,到同胞最需要的地方去。借此机会我也想感谢一些当时奋不顾身救助中国人的日本友人,他们有的深入福岛第一核电站20公里圈内帮助使馆找人,有的克服核泄漏事故危险派出大巴帮助使馆接返同胞,还有一位在救出几名中国研修生后自己被海啸卷走,失去宝贵的生命。最终,我们使馆和驻新潟总领馆等几个馆的外交官们从重灾区成功接出7600多名同胞,协助9500多名同胞乘加班客机回国。
同时,我们还参与日本救灾,为灾区复兴提供帮助。中日作为邻国,在灾害面前一贯守望相助。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日方及时给予支援和帮助。日本地震后中方也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中国政府和地方省市、红十字会立即提供各种援助,中国国际救援队3月13日抵达日本展开救援工作,首批援助物资震后3月14日即运抵日本,中方随后又向日本无偿援助了1万吨汽油与1万吨柴油,一家企业还捐赠了被称为“长颈鹿”的大泵车。
回想起那段特殊的经历,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故三灾并发,但使馆全体同志和我都是24小时全天候值守,目的就是为了多接哪怕一个国内打来询问亲人平安的电话,为了尽可能多地联系上滞留在灾区的同胞。在外交一线,我们经受住了里氏9级大地震的生死考验,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世界博览》:您的讲述让我们非常感动,应该给我们驻日使馆、领馆的外交官们点赞!的确,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国人去日本旅行,大使可否对他们做一些旅行提示?
程永华:近年来,前往日本旅行的国人逐年递增。我在任驻日大使期间一直鼓励这种两国民众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这有利于双方增进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巩固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日本多数人还是出于善意看待剧增的中国游客。同时,为了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我们也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比如很多地方要脱鞋、乘坐公共交通不大声说话等一些细节。除了在大城市购物观光,还可以深入到日本的地方上,在中小城市、田间地头品味风土人情。
当前,日本新冠肺炎疫情也出现扩散,非常时期更需要中日双方携手合作,联防联控。相信疫情平息后,两国民众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体现出的守望相助的情谊必将深化,会有更多的民间交流和人员往来。我也欢迎更多的日本民众来华,到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增进对中国的真实了解。
《世界博览》:再次感谢程大使在这个抗击疫情的非常时刻接受我刊的采访。
(责编:刘婕)
程永华:认识一个国家需要了解它的方方面面,只看一面,容易以偏概全,我常用盲人摸象来比喻,这也是我们对日认知中容易踏入的误区。我想从文化、历史和经济三个相对重要的角度来帮助读者了解日本。
首先谈谈文化。近两个月来,全国人民共同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作为全球抗疫的主战场,世界许多国家都给予了我们无私的帮助,但我们的舆论界对日本的援助讨论最多。在日本各界捐赠给中国的援助物资上,贴着用古典诗词表达感同身受、守望相助之意的寄语,比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等等。在这么多援助我们的国家中,为什么唯独日本人能想到用汉语诗词向我们传递患难与共的情谊?我想这是因为两国同属汉字文化圈,今天的日本文化深受中国影响并通过汉字传承和发扬。
不僅是诗词和汉字,中日两千年交流历史对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体现在礼仪、艺术、建筑、民俗、宗教、家庭伦理等方方面面。近代以来,日本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影响。这种长久深刻的文化交流互鉴正源于邻邦之间独有的历史交往。为什么我们总说中日友好的基础在民间,正是两千年来两国民众之间文化上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今天两国民众之间特殊的纽带。
然后我们来看历史。粗略地讲,中日关系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是近两千年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两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官方往来可以追溯到公元57年,当时日本的“委奴国”出使东汉,光武帝授予金印一枚。隋唐年间,中日两国的交流达到历史上第一个高峰,中国文化以及包括佛教在内的异域文化藉此传入日本,并对日本影响至今。在这段长达两千年的历史时期,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是两国关系的主流,因此人们常将这段历史称为“两千年友好”。
第二段是近代中日对立冲突的历史。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40年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跻身列强,对外走上军事扩张道路,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邻国进行侵略,在中日关系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这段历史给两国乃至地区带来惨痛伤害,人们将这段历史称为“五十年不幸”。
第三段是战后中日关系重建和发展的历史。从上世纪50年代起,两国先辈政治家和友好人士通过民间和贸易渠道开展交往。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双方在商定妥善处理历史、台湾等问题基础上实现邦交正常化,此后两国关系取得长足发展。政治上,双方签署和发表了四个政治文件,确立了战略互惠关系大方向。经济上,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发展,产业链深度融合,给双方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2012年双边贸易额达到历史最高的3428亿美元,此后尽管受多种因素影响有所减少,但仍保持在每年3000亿美元规模。从社会层面看,两国民众之间的交往不断扩大,人员往来达到每年1100多万人次。同时,在日本约有80万中国常住人口,其中包括约10万留学生,都在相应外国人群中位居首位。从纵向看,中日贸易和人员往来分别比1972年邦交正常化时增长了300多和1000多倍。
最后我们谈谈发展。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已有十年,在此之前的1968年至2009年,日本一直保持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自泡沫经济崩溃以来,日本GDP增长率低位徘徊,全球媒体一度称过去20年为日本“失去的二十年”。然而要看到,日本依然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2019年的日本GDP增长率达到1.8%,接近美国经济增速。作为老牌的发达国家,日本在全球价值链中总体居于有利位置,特别是工业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位于世界前列。日本的工业种类齐全,生产技术先进,高附加值产品占其工业生产的较大比重,节能环保在全球处于领先水平。近年我国在科技研发方面的投入已远超日本,但不容忽视的是日本有其几十年来持续投入的支撑,世界上第一张CD、DVD、蓝光光碟,第一台电子计算器,第一只石英手表,第一台笔记本电脑,第一台录像机,第一台液晶电视……都出自日本。2000年以来,日本共有19人获得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显示了其科技大国的地位。看待日本的综合国力,也不能忽视它高达3万亿美元的海外净资产,以及总计达463万亿日元(约合4.3万亿美元,此为截至2018年数据)的企业留存收益,一旦经济战略适销对路,这些潜藏的资金都将转化为巨大的发展动能。
我想强调的是,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长足发展,在许多领域和行业后来居上,已经拿到了很多个单项冠军。我任驻日本大使期间,日本一些经济界的领袖就说希望学习中国发展数字经济的经验,还有人关注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等。与此同时,我们仍需要同日本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中日两国产业链结合紧密,利益深度交融,日本依然是我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国、贸易伙伴和科技合作对象。各行业应当同日本相互取长补短,推动综合国力向全能型选手发展,助力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世界博览》:谈到中日关系,不由想起您曾说过的两句话——“邻居可以选择,而邻国不能搬家”,“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不因任何人喜欢或讨厌对方国家而改变”。您任驻日大使近十年时间,历经风风雨雨,一定是感慨良多吧? 程永华:我于2010年2月抵达东京履新中国驻日本大使,到2019年5月离任共九年有余。这九年多时间里,中日两国关系经历了风风雨雨,特别是围绕领土主权和历史问题尖锐对立,两国关系政治基础遭到破坏,严重冲击双方各领域交流合作和国民感情,陷入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严峻的局面和最困难的时期。怎么看这段时期?我一直主张邻居可以选择,而邻国不能搬家。作为重要近邻和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关系的重要性不因任何人喜欢或讨厌对方国家而改变。基于这样的判断,我在任期间一方面坚持原则,维护权益,同时一直推动日本各界做三点思考和努力:一是树立正确的对华认知,也就是处理好解决好将中国作为合作伙伴还是对手、将中国的发展视为机遇还是挑战的问题。二是回归初心,重温战后两国先辈们克服重重阻碍实现邦交正常化的坚定理想和信念,继承并发扬和平友好条约精神,维护两国关系正确发展方向。三是巩固民间友好,广泛推动友好交流与务实合作,吸引更多青少年参与两国友好交流活动,在民间层面凝聚更多改善发展两国关系的共识。经过不懈的努力,2014年11月,中日雙方达成了四点原则共识,重申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定的原则精神,进一步明确了双方妥善处理中日关系特别是历史、领土问题必须遵循的准则,并为双方逐步恢复各领域交流、重建政治互信作出了政治指引。
中日两国不仅互为重要近邻,也是世界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日关系能否稳定健康发展,不仅事关两国各自利益,也会对东亚乃至世界产生深远影响。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与安倍晋三首相在杭州会晤一致表示要努力推动两国关系改善。2017年以来,日本国内主张改善两国关系的呼声日益增多,中方对此给予了善意的回应。此后两国保持高层交往,各领域交流合作逐步升温,特别是2018年两国总理在不到半年时间里成功互访,中日关系重回正轨,中日和平、友好、合作事业实现了再起航。可以说,我在卸任之际交上了一份不辱使命的答卷。
始终令人难以忘记的,是在3.11大地震中经历的惊心动魄。2011年3月11日,我正要从使馆出发出席山东省投资说明会,一阵突如其来的强烈震波袭来。我在日本工作多年,经历过不知多少次大小地震,包括1995年在大阪市内亲历了阪神淡路大地震,然而如此强烈的震感还是初次体验。办公室掉落在地上的挂钟定格在下午2点46分,这就是那场强度9级、世界地震史上排名第四的东日本大地震发生的时刻。我立即取消了既定日程,返回办公室紧急部署地震应对工作。首先是成立紧急指挥部,启动应急机制,全馆实行24小时集中办公。首当其冲是救助中国公民。当时有多达3万名中国公民滞留在福岛及周边地区,特别是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氢气爆炸后,使馆要尽快确认他们的安危并组织撤离。面对核泄漏事故的生死考验和和震后恶劣的交通条件,我们前后派出6个工作组前往灾区搜寻同胞,大家都是义无反顾,勇闯禁区,到同胞最需要的地方去。借此机会我也想感谢一些当时奋不顾身救助中国人的日本友人,他们有的深入福岛第一核电站20公里圈内帮助使馆找人,有的克服核泄漏事故危险派出大巴帮助使馆接返同胞,还有一位在救出几名中国研修生后自己被海啸卷走,失去宝贵的生命。最终,我们使馆和驻新潟总领馆等几个馆的外交官们从重灾区成功接出7600多名同胞,协助9500多名同胞乘加班客机回国。
同时,我们还参与日本救灾,为灾区复兴提供帮助。中日作为邻国,在灾害面前一贯守望相助。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日方及时给予支援和帮助。日本地震后中方也第一时间作出反应,中国政府和地方省市、红十字会立即提供各种援助,中国国际救援队3月13日抵达日本展开救援工作,首批援助物资震后3月14日即运抵日本,中方随后又向日本无偿援助了1万吨汽油与1万吨柴油,一家企业还捐赠了被称为“长颈鹿”的大泵车。
回想起那段特殊的经历,地震、海啸和核泄漏事故三灾并发,但使馆全体同志和我都是24小时全天候值守,目的就是为了多接哪怕一个国内打来询问亲人平安的电话,为了尽可能多地联系上滞留在灾区的同胞。在外交一线,我们经受住了里氏9级大地震的生死考验,没有辜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世界博览》:您的讲述让我们非常感动,应该给我们驻日使馆、领馆的外交官们点赞!的确,近几年有越来越多的国人去日本旅行,大使可否对他们做一些旅行提示?
程永华:近年来,前往日本旅行的国人逐年递增。我在任驻日大使期间一直鼓励这种两国民众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这有利于双方增进相互理解和友好感情,巩固两国关系的民意基础。日本多数人还是出于善意看待剧增的中国游客。同时,为了得到更好的旅游体验,我们也要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比如很多地方要脱鞋、乘坐公共交通不大声说话等一些细节。除了在大城市购物观光,还可以深入到日本的地方上,在中小城市、田间地头品味风土人情。
当前,日本新冠肺炎疫情也出现扩散,非常时期更需要中日双方携手合作,联防联控。相信疫情平息后,两国民众在这次抗击疫情中体现出的守望相助的情谊必将深化,会有更多的民间交流和人员往来。我也欢迎更多的日本民众来华,到各地走一走看一看,增进对中国的真实了解。
《世界博览》:再次感谢程大使在这个抗击疫情的非常时刻接受我刊的采访。
(责编:刘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