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生立场”

来源 :班主任之友·小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ll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早,我是从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叶澜老师那里听到“学生立场”的,当时跟着华师大课题组做“新基础教育”研究,叶老师曾多次表扬我做学生工作有“学生立场”。为什么叶老师说我做学生工作有“学生立场”?我回忆自己的成长过程,分析比较与他人的不同想法和做法,逐步对自己的“学生立场”及其形成有了一些认识。
  质疑宣传牌 彰显学生天性
  1987年8月,我从江苏省常州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常州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现更名为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工作。
  当时语文、数学包班,每星期除了音乐、美术4节课由别的老师上,其它都是我的课。虽然课务很重,但丝毫没有消减我初为人师的欣喜。我的学生特别听话,我叫他们做什么,他们就做什么;我说什么不可以,他们就不再去触及,这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可是,工作两年后发生的一件事,却让我重新认识了我的这些学生。记得那次,我带学生到校内红领巾植物园活动,在入口处,一个男孩停住脚步,冲着园中“爱护花草树木,严禁践踏草坪”的宣传牌,扮了一个鬼脸,说了句“讨厌”方才离开。我见了,很是不悦,为了不影响其他学生的兴致,我没有立刻追究其无礼行为。
  当那男孩观察完毕,返回教室,拿着自己的“诗作”让我欣赏时,我才忍不住数落起来,可还没让我说上几句,他便委屈地哭了,说什么这块牌子不好,学校红领巾广播早就说了,红领巾植物园向每一个同学开放,这又不让“践踏”,自相矛盾,所以我觉得它很讨厌……其他学生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这牌子太严肃了,我不喜欢;有的说,它的语言不美,和碧绿的草坪、美丽的鲜花不相衬;还有的学生则说,新村的小花园里也竖着这样的牌子,可依旧有人破坏,冬天还有人放火烧草坪呢!
  看着孩子们一脸的认真,再看看受批评男孩眼角闪动的泪花,我真觉得他没错。学生说的都是实话,只是我从来没有顾及到他们的想法。为了给自己一个台阶,我顺势问学生,你们觉得牌子上写什么好呢?原本以为学生会知难而退,不想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没过几分钟居然说出了20多条。最后学生还经过集体评议,推出了最好的一句:“轻点,小草在睡觉呢!”。好在哪儿,我没有追问,或许学生也很难说清楚,只是他们喜欢罢了。
  下课了,有一位女生留下悄悄告诉我:学校垃圾箱门口“倒垃圾要入箱!”如果换成“多走一步就是美丽”会更好的。我为学生如此高见感到震惊。说句心里话,我从没有想到,学生小小年纪就有了自己的想法。
  做教师两年,我一直习惯于将学生定型为单一接受教育的被动角色,习惯于用“不许”“严禁”之类的规范去约束学生,即使是在红领巾植物园,这个本该成为学生乐园的地方,也没忘记竖一块警示牌(我兼任学校大队辅导员,学校宣传由我分管),替代教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言行进行明令禁止。
  想想真的有些落伍,我读小学就这样,十多年后我做老师了,却还是沿袭这样一种思路和方式来教育我的学生。让我费解的是,我们这样做没有人质疑,亦或是质疑了也未曾引起过关注。倒是“无礼”的小男孩用“扮鬼脸”表达了自己对所接受的教育方式的“讨厌”,引起众多孩子的共鸣。不是吗?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没能得到老师的认同,学生的尊严和愿望被老师所忽视,他和伙伴们用“轻点,小草在睡觉呢!”这样充满童真的话语表达着内心的渴望:渴望被尊重,渴望拥有话语权,渴望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自创儿歌童谣童心童趣飞扬
  小男孩给我上的生动一课,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从那一天起,我对学生的言行多了一份关注,哪怕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我也心怀好奇,总想要了解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与此同时,我还透过学生的作品,诸如作文、绘画、剪纸、舞蹈等,更多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感。
  我喜欢读儿歌童谣,常常带着学生一边欣赏,一边尝试着进行创作。在我看来,没有儿歌童谣便没有童年,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儿歌童谣,不沧其内容是否有教育意义,每一则儿歌童谣,都充满了美好的童趣,都会带给人们童年的回忆。学生好动、爱玩,喜欢用自己的作品反映童年的生活,反映对客观世界、自身生活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情感。校园儿歌童谣不仅营造了文明友爱的成长空间,让同龄孩子增进相互了解,同时也让父母和老师更多了解到孩子的真实想法。
  每次读学生的作品,我总感觉是在与他们对话。
  童谣《鞋子说话》的原创是一位二年级男孩,个头矮小,不善言辞,学习成绩也不突出,但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在一次半命题“说话”创作中,写下了一首充满童真与稚趣,让我备感惊讶的作品:
  鞋子说话/刷刷,刷刷/问它说啥/我洗澡啦
  鞋子说话/哒哒。哒哒/问它说啥/爱护绿化
  鞋子说话/啪啪,啪啪/问它说啥/不要喧哗
  鞋子说话/嚓嚓,嚓嚓/问它说啥/整齐步伐
  让鞋子说话,这是孩子的思维,鞋子说的话又是老师反复教导学生“需要养成的好习惯”,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童谣《鞋子说话》谱曲编舞后,一经传唱,赢得了全校师生的喜爱,也获得了专业人士的高度评价。更让我高兴的是,学生在传唱这首童谣的同时,还试着自觉对照、检点自己和伙伴的言行,每次遇上此情此景,我都会忍不住停下脚步,分享属于孩子的可爱与纯真。
  翻开手头我为孩子们编的儿歌童谣作品集,眼前总会浮现出一个个作者留下的真实、清新、活泼的童年记忆:
  飞机
  今天我做了一架纸飞机
  老师和同学把它挂在墙上
  夸我做得好
  可我还不满意
  因为叔叔做的飞机能上天
  而我做的只能挂在墙上
  小花伞
  下雨啦
  马路上盛开着
  一朵朵
  会走的花
  太阳和月亮
  太阳胆子大
  月亮胆子小
  太阳每天一个人出来玩
  月亮每晚都要许许多多星星
  陪她睡
  悄悄话
  爸爸和妈妈
  在说悄悄话
  我忙转过身
  抱起布娃娃
  把我的秘密
  悄悄告诉它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个体,洋溢着孩子的特质:纯真、可爱、善良、喜欢幻想。学生间存在的主客观差异,使得我的每个学生都成为唯一。和孩子们在一起,每一天我都充满期待。学生不是没有长大的成人,而是成长中的孩子,他们和成人一样,有自己的思想,也有自己的世界。在孩子眼睛里,游戏就是他们的工作,科学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充满着幻想色彩的天地。但是成人却说游戏和学习是两件事情,可见成人和孩子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为老师,唯有承认学生的独立性和独特性,才能找到蕴藏在学校教育中的宝藏——学生内在的发展资源!我为自己的发现产生了一种冲动,想要尽快开采它!乐学会玩班风契合“学生立场”
  随着对学生的不断了解,我脑海里深深烙下的“听话的、成绩好的”好学生形象开始模糊,我开始思考,我心目中的好学生应该是怎 样的?恰逢学校开展“洁、齐、美”教室评比,规定每个班级都要提出自己的“班风”,并且要在教室前面的黑板上方用大号美术字呈现出来。这促使我进一步明晰自己下意识中的思考。反复权衡之后,我写下了“乐学会玩”四个字。
  当时我的想法是,学生来到学校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学习书本知识,学习做人的道理,但这种学习应该是常新的、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是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有用的、快乐的。所以,我用“乐”字来界定“学”,因为“乐”字表现出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自觉,同时也蕴含着我的美好期盼,期望我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有成功体验。
  “会玩”这一想法的产生,源自读过的一篇文章《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作者感叹居住在都市楼群里的孩子,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没有玩伴,没有玩的地方,连最简单的跳皮筋、扔沙包都不会了!雨天,都很少见到孩子打着小花伞踩水的欢快……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对此我也有很强烈的感受。在我看来,学生是孩子,孩子就要会玩,会不会玩就是学生童年是否幸福的标志。
  一边剪着请美术老师帮忙写的美术字,一边还在欣赏自己的得意之作。没想到我把“乐学会玩”贴上墙后第二天,就有好几位老师委婉地提醒我这样的提法欠妥当。我当时很不解,看看别的班级大都写的是勤学、守纪、文明之类的,我没有觉得它们不好,但却不是我想要的。即使在后来将“乐学会玩”写进常州市第二实验小学的发展规划,成为学生培养目标时,也还有人认为“目标定低了”。但学校首任校长屠鉴臻和次任校长邵兰芳却不约而同支持我的想法,他们认为,一个学生如果能真正做到乐学会玩,那还有什么发展目标不能涵盖呢?校长的认同,增强了我的自信。
  后来我知道,对“乐学会玩”作为班风存在疑惑,其实是因为僵化的传统教育观念,是狭隘的应试教育强化了这种观念。在许多人看来,学生是“学者”,只要好好学习,认真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就能成为好学生。于是那些好动、好玩,不愿意把所有时间花在写作业上的孩子常常受到师长的责备,如果把“会玩”写进班风,岂不更加助长了学生的玩性?殊不知,书本只是学生认识世界的一个媒介,光靠阅读,他们是很难理解书中所述世界的真实面貌的。每一个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都是从“玩”开始的,牙牙学语时,靠抓拿东西,使身体的各个器官触摸周围的世界,感知冷暖硬软、粗细高大。以后,玩土玩水,奔跑跳跃,玩的领域不断扩大,随之,孩子也会对世界的认识越来越清晰。
  玩中有知识,有技术,有智慧,有艺术,因此,玩也是要学习的。学生不会玩,需要老师指导。孩子缺少玩伴,学校活动可以为他们创造交往的机会。学生如果不把学习上的挫折和失败,交往过程中的伤心与不满带到活动里面,会很容易尽情地玩;学生如果不把从师长眼神里读到的否定和感受到的压力带进游戏中,将很容易投入游戏角色。而且,在玩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步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掌握与人交往的艺术,懂得玩必须遵守游戏规则的道理。长此以往,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一种能力,一种自我协调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学生学好书本知识最重要的前提。实践证明,学生手眼心如果长时间只能在文字和数字之间穿行,是无法形成这种能力的。
  乐学,是学生作为一种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爱玩,是学生作为一个孩子最外显的天性。培养乐学会玩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孩子,这成了我多年来一直不变的追求。
  办新竹服务公司
  学生扮主角
  1998年9月,我走上校级岗位,分管学校德育工作。上任之初,我曾多次问自己,现在的我能为学生发展做什么?
  在和学生广泛而深入的接触中,我发现独生子女优越独特的地位,造成了他们性格、能力、修养等的不平衡发展,大多数孩子缺乏社会性行为,缺乏责任心,不肯合作,怕吃苦,不敢面对竞争,不敢面对失败。我就想,选择少先队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在传承中赋予活动育人新的时代内涵。
  我们指导学生办了一个新竹服务公司,开设了红领巾人才市场、红领巾跳蚤市场,开展社会生活的模拟性准备活动。新竹服务公司下设三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再分设专门工作机构:“手拉手”工作部(红领巾跳蚤市场、爱心总汇、小知心团);“我能行”工作部(红领巾人才市场、校园长镜头、新竹创作室);“小主人加油站”(周末艺校、新竹演播室、新竹读书俱乐部)。“新竹服务公司”的员工,上至总经理,下至普通职员,包括学校新竹电视台小记者、播音员、信息员、餐厅小卫士、水电节能员、导读小先生、领操员、体育器材发放员等,均由公司所属的“红领巾人才市场”经过双向选择,择优录用,平时根据需要还招收“临时工”。
  很多人都曾问过我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想到创办新竹服务公司?当初的动因很简单,只是想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一个实践体验、展示交流的舞台,因为很多学生都想当小干部,但有限的岗位却被少数能力较强的孩子长期“占领”,大多数孩子只能处于“被管理”的地位。有一位学生甚至把“也想成为一名领操员”作为新年愿望,表示“虽然我做的操现在不是最好的,但我回家天天练习,一定会做好的!”多么可爱的孩子,多么积极的内在需求!我有责任也有义务帮助孩子们实现自己的愿望。
  新竹服务公司的活动与孩子们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紧密结合,吸引了越来越多孩子的参与,先后成功组织了“城乡儿童手拉手夏令营”“百名家务劳动岗位小能手”评选、“新竹360特别行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我们大家的‘国际’环保研讨会…爱,伴我快乐成长——听‘知心姐姐’说‘知心话’”等活动。活动中孩子们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新竹服务公司的品牌活动——“红领巾人才市场”和“红领巾跳蚤市场”目前已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新基础教育”实践明晰“学生立场”
  2002年4月,华师大叶澜教授与我的一次对话使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并对学校德育工作进行了反思:学校大型活动虽然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特色,并在江苏省内外小有名气,但全校参与,学生年龄跨度大,水平参差不齐,活动不可能保证每一名学生都能拥有表现自我的机会,所以也难以顾及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对于不同年龄、不同发展状态学生的成长价值。而且,作为德育工作重要组成部分的班级建设还相对薄弱,老师要么习惯于演绎式的工作方式,活动跟着学校走,难有思考和创造;要么倾心于随意式的工作方式,想做什么活动就做什么活动,很少考虑活动与活动之间的关联性,难有活动之魂。这样的德育工作是缺乏根基的。现在看来,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虽然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缺乏理论框架的支撑,显得非常零散且缺少有机性,所以,虽然目标清晰,但并没有出现我所期盼的效果。
  随后,我在“新基础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启动了具有特殊意义的“培根”工程:提升日常德育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地位,做到日常德育、专门德育同步推进,赋予学生一个整体的、真实的、多彩的德育环境。与此前相比,我工作思路最大的变化是在继续深化新竹服务公司体验教育的同时,重心下移,开始从“文化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关注并研究班级建设。为了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我们通过观察记录、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专题研讨等方式,采集了来自日常实践的大量信息,分年级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纵横两个层面整体构建了学校教育活动体系:横向是在总结学校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等传统主题教育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的年度系列活动;纵向是根据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要求,提出的年级系列活动。与此同时,还把学校的大主题活动和年级系列活动进行沟通,二度开发其育人价值,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生生活蕴涵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不同年龄的学生既有共性的发展特征,又有典型的个性差异,每一名学生都有有待开发的潜在发展可能;学生要乐学会玩,要经历真实的成长过程,在活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教育的起点是关注学生的成长需求,教育的过程是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成长需求!我喜欢和老师们一起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服务,我喜欢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多彩与快乐的童年生活!
  (作者单位:江苏常州蓝天实验学校)
  编辑:康红辉
其他文献
1.问题优化策略。即在优化的情境中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富有吸引力,如“找规律”一课中,书中的问题是:“1至10依次排列的数中,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可以使每次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机会让给学生,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2-066-01    初一新生入校后,面对新学校、新同学、新教材,无一不产生浓厚兴趣,富有新奇感,正是这种新的感觉使学生形成新的追求、新的需要、新的动机、新的学习情感。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而动机又会直接影响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发展,关系到学习的成败。因此过度阶段是不可多得的高效教育时机,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目前的学习兴趣以及未
银杏树在亿万年的漫长岁月里,多数时候都爱着一身苗族姑娘的舞裙,一身青翠的绿色,可一到秋天,她便迫不及待地换上一件用阳光织成的长裙,满枝皆是片片金黄——原来在漫漫夏日里,她一直捋着阳光的丝线,织成这一件令人为之驻足的新衣。  以前,我见过的银杏同样是伞叶、细枝,然而,她们被关在花坛里圈养着,如同舞女一般低首,面容憔悴。现在,看到这些独自撑起一片天的银杏,无拘无束,朝气蓬勃,我不禁要感叹一句:“这才是
我们做父母的都认为孩子是私有的,是父母创造的爱的结晶,是父母感情的一部分,是家庭未来的希望……我们还可以找出上千个理由,说明孩子是私人王国里的私产。因此,家长总是千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以巩固提高为目的的作业,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巩固、实践、运用、内化所学知识。目前,有些教师在作业设计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笔者观察发现:教师对课外作业的设计都少有研究,关注甚少;课外作业布置随意性较大,教师的作业设计往往只从本身意志出发,而忽略了学生的心理需求;课外作业形式也较单调,内容
英国数学家哈代,有一次去看望印度数学家努江。两人在乘坐出租车的时候,哈代看着乘坐的出租车的号码1729出神,对努江说:“你看,这个数字毫无趣味,最多只能写成‘7×13×19’
一、检查预习情况,了解知识经验,引发质疑1.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3的倍数的特征”(板书课题)。昨天大家回家进行了预习,请你告诉同学们,关于3的倍数,你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